回覆列表
  • 1 # 平頭哥動物園

    其實血型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性格。性格的主要成因是由遺傳、成長期發育、社會環境三個因素決定的,遺傳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性格但沒有必然聯絡。所以血型不能決定人的性格。

  • 2 # 護心使者Dicky

    1.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血型,廣義上來說是指血液成分,即所謂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型別。狹義的則是僅指紅細胞膜上特異性抗原型別,與臨床關係最密切,型別繁多,最為我們所熟知的是紅細胞ABO血型系統及Rh血型系統,這也是目前國內大部分醫院進行檢測的兩個血型系統。

    ABO血型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卡爾·蘭德斯泰納於1902年發現的,他根據紅細胞膜上是否存在抗原A與抗原B而將血液分成4種血型。紅細胞上僅有抗原A為A型,只有抗原B為B型,若同時存在A和B抗原則為AB型,這兩種抗原俱無的為O型。據統計,全世界人口中,O型血佔44%,B型血佔40%,A型血佔11%,AB型血僅佔5%。

    人的紅細胞上具有與恆河猴同樣的抗原稱為Rh陽性血型,不含有此種抗原則稱為Rh陰性血型。在中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人民中,Rh陽性血型約佔99%,Rh陰性的人僅佔1%左右,故也被稱為熊貓血。

    人的血型主要是由基因決定的,一般而言是相當穩定的。較為特殊的,血液病(包括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等)患者在進行不同血型的骨髓移植後(捐贈者血型與患者不同),後期會出現血型轉換。比如O型患者接受的是A型捐贈者的骨髓,後面血型會變成A型,並長期保持。

    2. 至於雙重人格是心理學術語,是指一種嚴重的心理障礙,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Ⅳ版)中的診斷標準如下:

    A 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狀態(每一種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對周圍環境和自己的觀察方法、聯絡及想法) 。

    B 至少其中的兩種身份或人格週期性的控制著患者的行為。

    C 患者不能回憶重要的個人資訊,其程度無法用通常的健忘來解釋。

    D 這種症狀並不是由某種物質的直接生理作用(如酒精中毒時突然發昏及混亂行為)或者是由一般性軀體疾病引起的(如複雜性部分癲癇發作)。

    目前研究表明雙重人格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創傷性生活事件(尤其是受虐)、成長過程中防禦能力的習得、逐漸積累的不良環境、分離性素質(包括無法在意識中將個人的記憶、知覺和身份統一,某些遺傳因素)、缺乏外部支援等。舉個例子,90後演技扛把子張一山曾主演過一部電視劇“柒個我”,劇中張一山飾演的男主角之所以會有七重人格,就是因為兒時多次目睹了父親對一個小女孩施暴的血腥場面遺留的童年陰影所致。

    但說了這麼多,血型與多重人格是否有關聯呢?負責任的說目前並沒有直接的科學證據。

    3.曾經有研究顯示血型與我們的性格養成相關,這一理論也被稱為血型性格論,相關研究持續了約80年,尤其是在南韓和日本,很是受歡迎。早在1927年日本學者古川竹二就提出“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氣質;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氣質”的論斷。古川根據血型將人的氣質劃分為A型、B型、O型和AB型4種,其中A型內向保守、多疑焦慮、富感情、缺乏果斷性、容易灰心喪氣;B型外向積極、善交際、感覺靈敏、輕諾言、好管閒事;O型膽大、好勝、喜歡指揮別人、自信、意志堅強、積極進取;AB型的人兼有A型和B型的特徵。(大家可以自我比對一下,筆者覺得並不十分契合自己。)

    但血型影響性格的說法,在血型的發現地——西方卻鮮有人捧場。1964年12月,《美華人類遺傳學》雜誌刊登了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等人的論文《血液群體與性格》,對568名義大利人或義大利裔的美華人進行了測定,發現B型血的人比A型和O型血的人更溫順。論文發表後遭到兩位遺傳學家的質疑,要求作者公佈研究的原始資料以便檢驗,但卡特爾則以“原始資料沒有保留下來”為由,拒絕資料核實的請求。有意思的是在1989年,卡特爾又釋出了針對美國中西部地區人的調查結果,他們測定了4項性格指標:“外向型-內向型”“感性型-直覺型”“思考型-感覺型-洞察型-判斷型”。調查的結論是“血型和性格無關”,徹底推翻了自己以前的研究結果。

    總的來說,針對AB血型是否與多重人格相關,目前並沒有十分肯定的證據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著名的大海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