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4
回覆列表
  • 1 # 航空世界

    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話題,宋代的官制和軍制一直都是史學家的畏途,這裡只能簡單說說。

    宋代軍制的基礎是三衙和樞密院分別掌兵,這兩個也是宋王朝最高的軍事機構。

    先說說三衙,三衙是五代時期的殿前司和侍衛司“兩司”的變體,把 侍衛司分成馬兵和步兵兩部分,加上殿前司成為三衙。三衙的全稱是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三衙的最高管理者分是武官,共有九人,加以各種名號。三衙的職能,名義上是“總領中外師旅”,三衙主官在宋朝中前期也經常領兵作戰,但是實際上,三衙的權力從很早開始就被不斷剝奪,九名主將經常不能滿員,而且經常由低階武將代理或由皇帝的姻親充任。

    三衙管理的軍隊,是全國的禁軍,宋朝的禁軍就是正規軍的意思。禁軍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諸郡,但同時,宋朝又實行“更戊法”,畿輔與諸州禁軍定期更換駐地,確保武將不能專兵。更麻煩的是,宋朝的軍制中規定,低階軍官,只能接受自己直接主管將領的命令,其他的高階將領,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指揮低階軍官。這樣一來即便是三衙的高階武將,權力極為有限。比如宋神宗時,開封的宮殿起火,一名三衙武將想調動一支軍隊去救火,但對方認為自己不歸那人管,一定要先找皇帝請旨。最後雖然火被撲滅,宋神宗卻認為那名三衙武將調動其他部隊救火不合法度,原本立功的行為,僅僅是被免於追究責任。

    對三衙的限制還不止於此,三衙只能負責部隊的管理,部隊的調動、作戰,都要歸樞密院管,所謂樞密院掌軍令就是這個意思。部隊的調動、作戰都要先去樞密院“請符”。樞密院與中書,名義上屬於東西二府,分別執掌文武之事,但是樞密院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準武將參與,開國大將曹彬、對西夏作戰有功的狄青,都短暫執掌過樞密院隨後就被文臣攻擊下臺。後來乾脆就規定武將進入樞密院第一不準以樞密院長官的身份向皇帝進言,第二不準在檔案上畫押簽字,完全“不與院事”,只是一個榮譽頭銜。樞密院的長官都由文官掌握,有時候乾脆由宰相兼任。

    此外中書下設的六部中還有一個兵部,名義上這個兵部也參與軍隊和國防事務,但實際上則只是一個禮儀性的機構,負責與軍隊相關活動的禮儀、儀仗之類的管理。

    宋代文官對武將壓制非常嚴重,明朝也以文治武,但明朝武官的罷免總要經過一系列的手續,通常先要由文官清流組織彈劾,然後在調查其是否有違法亂紀之類的行為,最後才能罷免定罪。而在宋代特別是北宋,文官罷免武官通常是宰相一句話的事兒。呂夷簡當宰相,一位武將因為年老沒有作揖,立刻“罷去之”。

    再說說宋朝的軍隊。宋朝的軍隊大致分為四種:禁軍、廂軍、鄉兵、蕃兵。所謂的禁軍等同於現在的正規軍,是宋朝的主力常備部隊;廂軍是地方的治安部隊,只能類似於今天的武警部隊;鄉兵則是民兵,屬於地方部隊,非常備軍;蕃軍則是邊境地區的邊防部隊。

    北宋國防力量的主力是禁軍。禁軍的編制分為:廂、軍、營、都四級,一都有100人;五都為一營,設定指揮使、副指揮使;5營為一軍,2500人,設定軍都指揮使,軍都虞侯(類似於參謀);10軍為一廂,25000人,設定廂都指揮使。

    由於北宋王朝常年以文制武,社會歧視軍人、歧視士兵風氣很盛,士兵將領都得不到社會的應有尊重,所以軍隊的風氣也非常敗壞。禁軍常常吃空餉,大量軍隊只存在於字面上。比如宋仁宗時代,據當時文官上奏,駐紮河北的禁軍,往往名義上十萬人實際上只有六七千人。靖康之變中,開封名義上的軍隊有40萬,但實際上只有三萬餘人。

  • 2 # 致印良知

    宋朝繼承五代各朝的傳統,銳意增強禁軍(中央政府直轄軍隊) 。其結果使得:不但國都開封駐屯的大部隊,包括北部國境以及國內主要城市駐紮的部隊在內,實質上所有軍隊都改編成了禁軍。因此,稱作廂軍的地方軍,主要任務變質為做土木工事等,相當於雜役。宋朝給並不能算做戰士的軍人發工資,其實可看作是當時的一種失業對策,或者叫社會福利。

    宋朝平定五代十國重新統一國家後,需要維持龐大的軍隊,對財政壓力極大,曾幾次試圖縮減兵員。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就是為了節省軍費保障鄉村安全組織民兵,對農民實行軍事訓練。但是,以禁軍為中心的軍事體制卻一直沒有改變。南宋時期實行總領所制度,以主要軍事據點為中心實行財政獨立,其形式上與唐朝的藩鎮相似,但是卻未放鬆中央的統治,不過到了宋政權的末期,隨著中央集權的下降,最前線的精銳部隊還是兵變投敵了。

    跟大唐前半期實行的兵役制不同,與中世紀歐洲的傭兵制也不一樣,更與蒙古那樣的全民皆兵制相異,在以職業軍人組成國軍這個意義上,宋朝或可說更像一個近代國家。

  • 3 # approvasluf

    宋朝以募兵制為主要兵役制度,

    宋朝擁有一支龐大的職業軍隊,其數字非常混亂.從宋初到宋仁宗朝,軍隊數量持續增長,最高達到141萬.其中宋前期的三朝處於壯大時期,宋仁宗朝處於膨脹時期.從宋英宗以降一直到北宋滅亡,軍隊數量持續減少.南宋後期軍隊一般保持著六七十萬的規模,扣除虛籍和非戰鬥兵員,真正的戰士大約只有50%左右.

    宋朝武裝力量主要由禁軍、廂軍、鄉兵、蕃兵構成,此外,還有土軍和弓手.禁軍是中央軍.包括皇帝宿衛軍和征戰戊守部隊,分別隸屬三衙.其任務是衛皇宮、守京師、備征戰和屯戍邊郡、要地.有步軍印馬軍兩個兵種,水軍和炮軍附屬於步軍.其編制為廂、軍、營(指揮)、都4級.廂轄10軍,軍轄5營,營轄5都.每都100人.各級統兵官分別為:廂都指揮使;軍都指揮使、軍都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都頭(馬軍稱軍使)、副部頭(馬軍稱副兵馬使).指揮(營)是禁軍基本的建制單位,調動、屯戍和作戰,常以此計算兵力.為防止武將叛亂,禁軍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諸郡,京城與畿輔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內外相制.同時實行“更戊法”,畿輔與諸州禁軍定期更換駐地,以使兵不識將,將無專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滷為什麼越放越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