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不知味
-
2 # 七追風
說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清軍都是用刀砍,是不正確的!
可能是有這麼一個事情誤導了大家:說是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一位義大利海軍中將,在天津佔領了一座清軍的武器庫,從裡面發現了大量的先進武器,其中有很多比八國聯軍的還要先進!
於是,很多人就誤以為清軍把武器都藏起來不用,拎著砍刀上陣。
事實是什麼樣子的呢?當時守衛北京城的主要是新式陸軍武衛三軍,其中聶士成統帥的武毅軍戰鬥力還不錯,他們一共20000人,戰鬥人員16000人。
看武毅軍的裝備:步兵裝備的主要是德國毛瑟11毫米口徑單發步槍,以及毛瑟11毫米口徑連發步槍,共計10000支;7.9毫米口徑毛瑟步槍2100支;騎兵裝備奧地利產8毫米口徑連發騎槍1400支;兩挺7.9毫米馬克沁重機槍;75毫米克虜伯大炮16門、60毫米後裝炮32門、57毫米速射炮32門,還有37毫米和87毫米的速射炮。
就這能說只用砍刀嗎?
好,那疑問就來了,這種裝備水平,怎麼打不過八國聯軍呢?
看看八國聯軍是怎麼打進北京城的吧。前面的就不細說了,8月2日在廊坊被義和團圍攻,史稱廊坊大捷。之後八國聯軍加大兵力進攻,清軍總指揮李秉衡因為彈藥補給問題,以及很多部隊不聽他的調遣,連戰連敗,服毒自殺。
此時的慈禧太后還完全不知道情況,以為李秉衡大勝八國聯軍。直到8月12日下午,真正的戰報才送到慈禧手中,她才慌忙電令各省勤王軍隊火速北上。
第二天,慌了手腳的慈禧命令城中軍隊出城殺敵,上萬官兵根本不知道敵人在哪裡,也沒有統一的指揮。扛著槍拉著炮在北京城外轉悠了一天,又被叫了回來。
8月14日,八國聯軍終於開始攻城。俄軍先在東直門轟出一個大洞,俄軍殺入,但是立刻就遭到了守城清軍的猛烈射擊,雙方一直都在激戰。
與此同時,日軍和清軍在朝陽門進行了激烈的炮戰。就在這一天,中國教民出現了,他們找到英軍,告訴他們護城河下面有一個秘密水門……
經過激烈戰鬥,八國聯軍衝破外城,進入內城爭奪戰。但是,內城的清軍一看外城失守,六七萬人幾乎全跑了。
當然,15日一大早,慈禧就帶著一家人全跑了。
清軍不是沒有先進裝備,當時清軍購買的武器裝備數量龐大,也裝備了軍隊。只是清軍毫無鬥志,一戰就退,一退就把手裡的武器扔了。具體購買和丟棄的武器裝備,大家翻翻史料就知道,簡直觸目驚心!
李鴻章曾經心痛的說:“令我寒心,再發再棄,當如之何?”
打不過人家,不是武器裝備的問題。軍隊素質差,一打就跑,給他們什麼都打不贏的。
-
3 # 立志成蟲
個人覺得這是個誤區吧,清軍在北京抵抗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清軍的主力聶士成和董福祥的部隊洋槍的配置率非常高,聶士成部是淮軍的老部隊,早在甲午戰爭時基本上就人手一槍了,而且還都是最新式的洋槍。董福祥的部隊武器要落後些,可能有一部分官兵還在使用冷兵器。從當時外華人拍攝的老照片看,清軍士兵普遍都手持洋槍身上還纏著子彈帶。清軍的武器並不落後,士兵近代化的訓練水平和軍事素養不是一般的渣,槍林彈雨裡還是冷兵器時代人海衝鋒那一套,董福祥的部隊打外國使館跟送死差不多。還有八旗的神虎營,這幫吃著“鐵桿兒莊稼”的大爺兵裝備什麼武器都沒什麼戰鬥力,堂堂大清國的正規軍,連守衛外國使館的衛兵都弄不過。會“刀槍不入”法術的義和團倒是大刀長矛沒幾桿洋槍,表現英勇犧牲的多,沒死的看到敢情法術不靈是騙人的,逃跑的更多。別拿武器說事兒了哈,不怕器不如人,就怕人不如人
-
4 # 簿君
據一參加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法國老兵回憶道:看繳獲清軍的武器武器,有些居然連見都沒見過!
由此可見,清軍當時的裝備情況還是不錯的,甚至能稱得上是"精良",但就是這樣的一支在人數,武器均要強於他國的清朝卻被直接秒殺
這是什麼原因呢?
戰略上慈禧太后一時頭腦發熱,完全不明白形勢,還沉浸在天國的優越感之中。盲目地向相列強國家宣戰,但卻從來沒有認真進行過戰略層面的安排部署。在對義和團態度上,陰晴不定,沒能夠好好利用。
戰役上儘管清軍的數量五倍於八國聯軍,但是太過分散,居然連一個總指揮都沒有。各州各地各自作戰,沒有經過精密的謀劃和參謀,很多地方只是看到了外華人,就馬上棄城逃跑,將彈藥武器裝備拱手相讓。甚至在義和團的問題上,還自家人打自家人,分不清東西南北。
戰術上清軍確實有著先進的武器,也確實受到了訓練。但是最終的成果也僅僅就是能夠走出一個整齊漂亮的佇列罷了。真正到了戰場上,大家像排練的時候一起放幾槍,除了天空中幾隻麻雀被打下來之外,並沒造成什麼殺傷力。所以只能被動挨打,他們所能依靠的也僅僅是自己的戰鬥精神了。
總的說來,當時的清朝完全沒有做好和外國軍隊打仗的準備。整個清朝,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已經爛成一團,亂成一團,和列強們開戰,無異於飛蛾撲火!
-
5 # 若塵緣
清朝是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卻沒有先進的思想武裝大腦,思想上的落後,你就是給他輛坦克,他也只會當馬騎。
八國聯軍清華時,清政府能打的就幾支武衛軍,但由於政治和軍事上的腐敗,連最能打的武衛軍戰鬥力都在下滑,結果只有聶士成的部隊進行了抵抗,至於其他清軍壓根毫無鬥志,心中沒有家國觀念,認為丟的是皇帝的江山,跟自己沒關係,所以拿著槍也不會往前衝的。
-
6 # 納蘭談史
沒錯,在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清朝府庫裡有連發槍、速射炮等先進武器裝備。的確也有不少配備砍刀、長矛等冷兵器的清軍(多為八旗軍、綠營兵),也有專門配備洋槍的清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其實清朝府庫裡有洋槍洋炮這些武器並不足為奇,畢竟曾經清朝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洋人巴不得到中國做貿易賺錢,於是派遣大使給大清統治者送些工業革命的成果也很正常。
而且清廷也不傻,早就意識到了這玩意兒的威力,所以在國內除了朝廷內部,都是嚴密封鎖軍火訊息的,前期也沒有把洋槍洋炮廣泛的應用在軍事上,生怕會動搖了清帝國統治,後期戰事失利後,也意識到了裝備落後,所以批次採購了很多洋槍洋炮,重點裝備在了淮軍和新軍身上。
除了統治者擔心火器會動搖統治外,還有一點重要原因就是制度腐朽。政治腐敗、軍力疲弱,文官貪汙武將怕死,士氣低沉,整個國家死氣沉沉毫無氣色,看不到未來。制度不改,思想不進步,給他啥他能打贏?
(對此,各位怎麼看?)
-
7 # 歷史課的VIP
清政府1900年,慈禧老佛爺下達一條指令,向全世界宣佈挑戰。隨即遭到國外軍隊聯合反抗,至此有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當時八國聯軍侵華總共有一萬多人,而清政府有禁軍八萬多。但為什麼基本八比一的方式,清政府還輸的那麼慘,敗的那麼徹底呢?原因就是武器差別太大,八國聯軍可以說是人人火槍洋炮裝備,而清政府軍,絕大部分使用刀槍棍棒。
但在八國聯軍攻陷清政府以後,意外發現一個倉庫,裡面全是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武器,基本可以人手一把還有富裕,八國聯軍都嫌棄為啥沒多長兩隻手。
返過來再說清政府,為什麼有這麼多武器但不用呢?其實這些武器是當時曾國藩從世界各地買回來對付太平天國的,天平天國平復以後,武器自然也就擱置起來了。還有一點就是,清政府當時腐敗嚴重,據書中記載,當時這些武器的使用,是需要收取賄賂費,才給使用的。不給錢不讓用。曾國藩自己一人拿不出這麼多錢,士兵自出腰包用兵器打仗,他們也不出,而且太久擱置,太多士兵從來沒接觸過,即使給他們也不會使用,所以就形成最後大部分清軍持刀敵對火炮的情景了。間接性增加了八國聯軍的囂張氣焰。導致清政府損失慘重,不可計數。
-
8 # 韶光荏苒
個人見解:清朝是滿族入駐,算是蠻夷人佔領華夏,火藥武器在明朝時是非常先進,到了清朝後朝廷為了壓制漢人設定了屏障,不讓火藥興起,以防暴動起義。看看下圖
-
9 # 浩漢防務論壇
八國聯軍侵華時清軍大敗,很多人認為是因為當時清軍依舊使用砍刀之類的冷兵器武器才輸給了使用熱兵器的八國聯軍,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當時的清軍擁有很多先進的武器,也裝備給了清朝的新式軍隊。
當時八國聯軍的隨軍記者對聶士成所率領的清朝新軍有這麼一段記載“所帶軍械均系極佳之毛瑟快槍,並有極好炮隊,該兵士即將新式各炮安置於天津城內炮臺上。”由此可見清軍當時使用的武器並不落後,甚至有些武器是超過八國聯軍的,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義大利軍隊在天津郊外發現了一處清軍軍火庫,裡面的武器先程序度令義大利人都震驚了,裡面有最新式的曼利徹式卡賓槍的型號,比八國聯軍聯軍中的奧匈部佇列裝的卡賓槍更為先進,而當中的克虜伯大炮比德軍現役的所有大炮口徑更大、瞄準更精、射程更遠、更為先進。
可以看出清軍的武器和八國聯軍的武器是幾乎沒有代差的,但清軍的表現確實十分令人失望。在八國聯軍擊敗了聶士成的部隊後,一路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過大的抵抗後打進了北京城,在攻佔北京城的過程中,清朝軍民死亡人數達到了數十萬,而八國聯軍自身不過才死亡700人。可見即使有先進武器的清軍依舊打不過人數才7萬的八國聯軍。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到清軍面對八國聯軍時人數佔據優勢且裝備不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還能敗的如此之慘的呢?一、清軍的編制體系依舊是採取的封建軍隊的做法,與近代軍隊的差距是天壤之別,二、清軍的指揮將領的思想依舊停留在封建時代,在面對近代軍隊的進攻下顯得無能為力,三、清軍雖有西式武器,但訓練水平十分落後,完全發揮不出這些武器的威力。但是這幾點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民族意識還沒有完全覺醒,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進入軍隊大多數都是為了取得一分飯碗而不是保衛國家,打仗時這樣的軍隊這麼發揮出戰鬥力。以及清朝停留在封建時代的高層制度和思想,在面對近代發達國家的圍攻下只能表現出自己落後的一面,畢竟戰爭是國家之間的大事,國家層面上就決定了清軍無法打敗八國聯軍。綜上這些因素,清軍即使再有先進的武器,也不過成為敵人的戰利品而已。
-
10 # 軍武次位面
果真如此嗎?1900年的庚子國變中,不要說清軍了,就是義和團都裝備有大量洋槍了,大刀長矛對洋槍洋炮?是不是《神鞭》這電影給大家的印象太深了?
清軍在18世紀中葉就已經成為了一支高度火器化的軍隊,槍炮已經成為清軍的主要作戰力量。鴉片戰爭之後,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清廷出於鎮壓農民起義以及抵禦外辱的需要,大力引進西方先進武器,並建立起了頗具規模的近代軍事工業。到甲午戰爭之前,清軍已經有相當大部分的部隊裝備了近代化的後膛撞針擊發槍和後膛擊發火炮,在同日軍交戰時,清軍從未因裝備落後而吃過虧。甲午戰敗之後,清廷決心進行軍事改革,參照德國軍事制度編練新式軍隊,這些新式軍隊拋棄了清朝舊有的八旗和綠營體制,完全仿效德國軍隊的編制,全部換裝近代化的槍炮。其中,聶士成統率的三十營的武衛前軍最為精銳,這支部隊在1900年也成為了清軍抵抗八國聯軍的支柱力量。
(西方人所繪的武衛前軍計程車兵形象,可見畫面左側計程車兵已經穿上了德式軍服,腳穿軍靴,步槍上刺刀,應該是軍中的樣板部隊和儀仗隊)
武衛前軍裝備如何呢?根據劉鳳翰《武衛軍》一書中的介紹,全軍裝備有德國舊式毛瑟步槍(毛瑟1871式)一萬枝,奧制曼利夏步槍一萬枝,馬槍一千四百杆,克虜伯七五炮十六門,克虜伯六〇炮三十二門,格魯森五七陸路快炮與過山快炮約三十二門左右,克虜伯三七快炮數目不詳,麥克心炮二門,八七炮數目不詳。同時,單兵還配有鐵鍁、乾糧、擦槍油、被包、皮袋、鐵水壺、孔明燈;指揮官配備有望遠鏡、電臺等近代化裝備。全軍完全採用德式操典,聘請了德國顧問為教習,連軍裝也儘量採用德式軍裝。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德式部隊。
(武衛前軍訓練照片,可見士兵全部使用了後膛撞針擊發步槍,軍帽也採用西方化的寬簷帽,軍服也採用了西方式的軍服,同傳統的清軍形象完全不同)
1900年庚子國變發生之後,武衛前軍奉命駐防天津一帶,站在了抵抗八國聯軍入侵的第一線。天津八里臺之戰,聶士成壯烈犧牲,武衛前軍寡不敵眾,敗走山西,餘部後來被併入了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成為後來北洋軍的組成部分。
在北京方面,清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是董福祥的甘軍。甘軍與武衛前軍對比,裝備要差得多,“行頭”也要土得多,也沒有采取西方式的操典,沒有西方軍事顧問,基本上是一支舊式的清軍。但即便是這樣一支“土老帽”軍隊,也全部裝備了近代化的槍械,只是缺乏火炮,而榮祿的炮兵又並沒有真正給予他們以火力支援,這就是後來甘軍長期圍攻使館區卻難以攻下的重要原因。
(庚子國變中的董福祥的甘軍士兵,雖穿著舊式軍服,但可見其腰間都纏著長長的子彈帶,說明其裝備的是近代化的步槍,而且彈藥充足)
在保衛北京的戰鬥中,除了甘軍之外,還有榮祿指揮的武衛中軍。武衛中軍裝備精良,有各種近代化槍械和火炮。但是很遺憾,這支部隊由於榮祿的掣肘,沒有真正在抵抗八國聯軍的戰鬥中發揮實力。董福祥的甘軍在圍攻東交民巷時曾請求武衛中軍給予他們炮火支援,但榮祿的部隊卻故意把炮全部打到了使館區以外的地方,沒有發揮實質作用。最終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後,這支裝備精良的精銳部隊大部潰散,最終落得被解散的命運。
(1900年在天津行軍的武衛軍士兵,已經呈現出西方化的形象,並全部裝備了近代化的步槍)
除了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和董福祥的甘軍,當時清朝還有一支戰鬥力較強的部隊,就是袁世凱的定武軍,也就是袁世凱在小站練出的那支部隊。定武軍採用的也是德式操典和德式裝備,是一支近代化的軍隊,不過那支部隊因為袁世凱調任山東巡撫而移防山東,所以沒有參與抵禦八國聯軍的戰爭。
所以,綜合來看,1900年的庚子國變中,抵抗八國聯軍的清軍基本上裝備的都是近代化的槍炮,不存在大刀長矛對陣洋槍洋炮的情況,實際情況是洋槍洋炮對陣洋槍洋炮,清軍——特別是精銳的武衛軍同八國聯軍之間基本沒有裝備上的差距。清朝戰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慈禧為首的保守派集團在庚子國變中的舉措失當,以及清朝政治上的腐敗,但這又是另外一個複雜的話題,這裡就不多講了。
-
11 # 史論縱橫
難道因為八路軍有一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大刀隊,你就認為八路軍沒有槍炮了嗎?
很多人都認為清朝的火器十分落後,甚至還不如明朝,這真的是對歷史毫無所知,清朝的火器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先進的國家,沒有之一。
由於在鴉片戰爭中吃了武器落後的虧,林則徐等人就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對抗英法聯軍的過程中,以曾國藩為首的地主士大夫認為,必須更新武器,才能同西方人進行鬥爭,於是在慈禧的支援下,開啟了洋務運動。
很多人認為晚清的軍事工業一定十分落後,其實這是有失偏頗的,清軍對火器一直在更新換代,只不過中國產的都是外國已經淘汰的軍火型別,但是,這是毫不影響華人造槍造炮的熱情,在晚清甚至還造出了鐵甲艦,雖然成本可能有點高,也不是自主研發,但的的確確是在清朝時候建造出來的,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中國雖然慘敗,但是軍隊早就已經配備現代化武器了。
當時守衛北京的是新式陸軍武衛三軍,就是聶士成指揮的軍隊,這隻軍隊戰鬥人員的編制在1.6萬人左右,其中採購德國的毛瑟步槍成為軍隊中的主要武器,火炮也有很多,再加上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可以說,武器裝備上還是可以的,估計這也是慈禧敢跟外國叫板的底氣。
至於那些拿著砍刀往上衝的,應該是義和團或者是民兵吧,真正的清朝正規軍在20世紀初還是可以的。
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以張之洞、李鴻章、袁世凱為首的地主士大夫階層認為沒有和洋人打的必要(確實開戰是慈禧挑起的),於是形成東南互保,張之洞更是說出“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因此,坐看慈禧老窩被端。剩下的只是清朝在北京的守衛力量,當然無法抵擋武器更加先進的八國聯軍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湘軍也好,淮軍也罷,從這些地方軍隊孵化出來的軍隊,一打仗就是跑,什麼鬼?不管能打不能打,只要一打肯定就是跑,王大治(對,就是和董潔好的那個演員)主演的一部喜劇戰爭電影《我不是王毛》,演的就十分形象。在和英法戰爭的時候跑,在甲午戰爭的時候跑,尤其是威海衛戰役的時候,為了不打仗,軍艦就靠在港裡面坐以待斃。
而且,由於義和團對教民的屠殺,遭來北京教民的牴觸,因此這些教民給八國聯軍帶路,做嚮導,使八國聯軍輕而易舉就進了北京。
八國聯軍侵華時,西方組織了大概五萬人左右的隊伍,在進攻北京的過程中,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在大沽口作戰的時候,八里臺一戰聯軍就付出900多人的傷亡,在攻打北京的過程中,聯軍也付出了死傷600多人代價,當然你可能會笑,這算什麼?
要知道,在1860年英法聯軍進北京的時候,僧格林沁帶領蒙古精銳騎兵,在八里橋那是打的天昏地暗,最後在全軍潰散,死傷不計的情況下,只殺了兩個英華人,三個法華人。到1901年八國侵華的時候,能殺這麼多人,說明清軍武器裝備其實一直在進步,但是作戰就逃跑這樣的習慣是一點也沒變。
-
12 # 赫哲烈
從當時的史料以及敵我雙方的記述當中可以知道,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之時,當時的清軍無論手持什麼樣的武器,是世界最先進的武器還是大刀長矛,都必將走向失敗的道路。
自維新變法之後在誰領導變法或者說誰是變法的主體上,雖然清朝上層是有分歧的出現了鬥爭,戊戌變法迅速地被當時主政的慈禧太后撲滅,但是在變法圖強上這個目標是沒有變化的。此後清朝編練了幾支清朝新軍隊伍像武衛軍分(前後左中右)、自強軍、武毅軍等,採用西式練兵方法委任西人為教練組建新式陸軍,但是要從中看到的一點是將領本身是不參與訓練的只是戰時委任,在清末這個時期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軍隊,是需要有執行力的部隊,將不識兵,兵不認將打起仗來怎麼能夠指揮得動。新軍的戰鬥力還沒有甘軍的戰鬥力強,根本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排程,指揮不動調動不了各自為戰,命令根本落實不到基層,官兵只看將領有時能夠奮勇抵抗,有時一鬨而散為了逃命什麼都能丟棄拿什麼都嫌是累贅,這樣的新軍比舊軍還不如。
戰敗是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領導層的戰鬥意志,初時堅決抗戰,繼而畏首畏尾,再而妥協投降,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什麼樣的武器都不能夠阻擋失敗的命運。新軍不可謂不新,只是領導層沒有現代管理意識、戰爭方略,是如此的守舊,呼之奈何!
-
13 # 看歷史的訴說
清朝兩百多年的閉關鎖國,對科技不重視,只重視射箭。庫存的先進武器不會使用,就算會用,以前都不重視這方面的武器,戰時去哪兒要炮彈呢?這麼點武器,能裝備多少呢?因此,你不用刀砍,還能用什麼?
清朝最讓我惋惜的是閉關鎖國,不和世界交流,當西方已經大量生產熱兵器時,我們呢,還在用大刀長矛。國門被開啟,才驚醒夢中人,匆忙應戰,必敗無疑。
-
14 # 子承經曰過
還用問嗎,滿人少滿清怕把先進的武器交到漢人手裡他們的統治不穩,本身他們為了統治穩定一直以來都在實行愚民政策把當時也以經快要從封建制度轉變成資本主義制度的中國逆轉車輪變成 奴隸制,如果中國被外華人佔領他們皇族投降會有他們一席之地,如果是漢人推翻他們將沒有容身之處。
-
15 # 凡凡2019
清朝時期的兵器並沒有那麼先進,清朝的火器是落後於世界的。清朝的火器自從明朝之後就沒有太大的改變,清朝的火器是存在著一些問題的,例如容易炸膛,這就導致火器還沒有大刀弓箭實用。所以有很多人認為火器不實用,由於自己的火器不行,導致了清朝認為火器不行,從而導致不重視火器。
-
16 # 辰州觀海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那會兒,是1900年,那時候,清軍基本上完成了火器化。
所謂還用冷兵器和八國聯軍打仗,說的是義和團。
義和團屬於民間自發的武裝,民間屬性,當然冷兵器為主了。
而習慣上,很多人提到八國聯軍進中國,首先會想到義和團和他們打仗,久而久之,中方使用冷兵器抵抗八國聯軍的印象,也就產生了。
-
17 # 是我非我
在努爾哈赤時,就有漢奸孔有德給後金組建了漢人炮隊,火銃也有,當時和西方火器差別雖然有但是不大,著名紅衣大炮是葡萄牙買的。
清以後並沒有在火器上研究和推廣,武器所以和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大,直到鴉片戰爭。
想問句,庫存有世界先進武器?怎麼來的?先進武器是當時西方國家掌握的,我們在和他們打架,人家不會把武器賣給我們,那麼先進武器來的呢,只有倆種解釋,有人帶系統穿越了,還有,這是胡說八道。
-
18 # 一點點歷史
清軍用砍刀?或許是哪部影視劇,為了展現清軍的英勇而用藝術手段展現出來的情節,亦或者是個別清軍在彈盡糧絕的情形下,做出的英雄舉動。
實際上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早在甲午戰爭之前,北洋水師已經擁有了一批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戰艦,而陸軍裝備也早已非常現代化,除了大量進口西方的先進武器,洋務派還創辦了很多本土兵工廠,比如金陵製造局,漢陽兵工廠,江南製造局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參戰的清軍實際上已經是一支現代化軍隊。
聶士成的武毅軍是當時實力最強的新軍,這支13000人的部隊,擁有的包括:11毫米口徑的後裝單發和連發毛瑟槍1萬支、7.9毫米口徑的後發毛瑟槍200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槍1萬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騎槍1400支,甚至每個炮營都裝備馬克沁機槍兩挺。同時還裝備有克虜伯七五炮,克虜伯六〇炮等數量眾多的火炮。
武毅軍由德國教官系統訓練,並且還經常進行實兵演練,無論從哪方面都不比聯軍差。由於全套德式裝備同時又由德國教官進行訓練,武毅軍又被稱為“假洋鬼子”,在對戰八國聯軍的時候如果不是義和團從背後偷襲,聶士成的結局恐怕不至於這麼悽慘。
相比武毅軍,防守北京的董福祥的甘軍,作為武衛軍後軍,雖然裝備稍有落後,但是也配有專門的炮營,而協同防守北京的神機營,更是被稱為“洋槍隊”,同樣裝備現代化武器,所以說八國聯軍入侵實際打的是一場現代化的戰爭。
-
19 # 巴山夜雨涮鍋
八國聯軍入侵時清政府確實庫存有部分先進武器,但清軍並沒有淪落到“只能用砍刀”的地步。
應該說,清政府在洋務運動後,尤其是甲午戰爭後,確實購買了不少先進的武器。這些武器並不是像題主暗示的那樣,庫存起來發黴,而讓士兵用砍刀上陣。實際上這些武器很多都分發到了一線部隊。
清軍對八國聯軍的戰鬥,並不是四十年前僧格林沁對英法聯軍那樣,冷兵器部隊向火力的自殺。實際上兩軍交戰基本是按照近代化戰爭模式,隔老遠開槍放炮。
只不過,清軍雖然有部分先進武器,但訓練、戰術和戰鬥精神都很差。近代化軍隊不是光買幾件武器就能建成,需要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而清軍沒有這個時間。(相比下,也可看出袁世凱的小站練兵是何等重要)這就造成即使雙方用同樣水準的武器槍炮對射,清軍的命中率差得多,被擊中的數量更多,而且在敵軍發動攻擊時很難堅守陣地。經常丟下武器逃跑,最終大敗。
整體來說,清軍輸給八國聯軍主要不是輸在武器上,而更重要是輸在訓練、戰術和戰爭精神上。但另一方面,不可忽略兩者確實還是有武器差距的。
至於題主說到的兩件事情。庫存有先進武器並不奇怪,誰家打仗還沒有武器庫啊?給新到的部隊發武器,或者補充前線部隊損耗的武器,都是需要庫存的。而因為前線潰敗太快,庫存武器在戰爭中被繳獲,這也是很正常的事。
至於士兵用砍刀,這個不知道題主指的是哪一件具體案例。無非有以下三種情況:(1)裝備了先進槍炮計程車兵在近戰時候用砍刀(2)因為匆忙上陣,未來得及領用槍炮,或者逃亡中丟了槍炮計程車兵用砍刀(3)得不到清政府武器補充的義和團用砍刀。
這三種可能都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
20 # 倩仔的歷史茶館
如果要深究這個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兩個字——制度。
不可否認的是,八國聯軍侵華這會兒,清兵的裝備已經不比八國聯軍差多少了。得益於洋務運動的興起,早在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的時候清軍就已經開槍了。以至於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清兵的裝備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小日本。尤其是清兵的輕兵器,滑膛槍都已經出現。
事實上,清朝有這些槍支彈藥是一回事,但裝配和訓練又是一回事。你11萬守軍全配備毛瑟槍,可能嗎?全配備了你得會使,做得到嗎?所以到這會兒清兵用砍刀其實並不奇怪。
遺憾的是,清兵學來了西方先進得“器”,但沒有學來“制”。由於清朝制度的腐朽,直接造成了:
1、軍費不足,武器配備不足
當時清政府疲於應付列強,簽訂條約賠款動輒千萬兩白銀,加上老佛爺的揮霍,能拿來購買先進武器的軍費實在有限,裝備幾千人還可以,如果是幾萬或十幾萬的軍隊就有點難度。這也是八國聯軍侵華時清兵還用砍刀的直接原因。
2、訓練和戰術體系陳舊,戰略水平跟不上
這其實是中外軍事水平的另一個差距。槍支彈藥有了,但卻從來沒有認真進行過戰略層面的安排部署和訓練,那就不能說是由於武器的差距導致失敗,真正的原因還是在統治者身上。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清兵其實才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西方國家的軍隊五百年才完成的由冷兵器向火藥兵器的過渡。
回覆列表
1900年慈禧向十一國宣戰,看起來似乎是慈禧有了挑戰洋人的勇氣,終於敢向洋人說“不”了。
可實際上並非如此,對於拳民究竟是剿是撫,她一直很猶豫,後來好不容易決定剿了,誰知道這時候突然收到了一個訊息,說是洋人要扶持光緒皇帝,從慈禧手中奪權。
這才觸怒了慈禧,讓慈禧最終決定向十一國宣戰,為的便是保住自己的權力,讓洋人放棄扶持光緒皇帝的想法。
不過,洋人想要扶持光緒皇帝奪權的這個訊息實際上卻是假的,是端王載漪為了讓慈禧向洋人宣戰而趁機爭權才在背後製造出來的假訊息。
慈禧向十一國宣戰之後,清軍雖然和八國打起來了,可是卻打得很滑稽。
當時畢竟是畏洋人如虎、事洋人如主的時候,慈禧自己也怕洋人,所以雖然宣了戰,可實際上一直留有餘地。
她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我若是真正由他們盡意的鬧,難道一個使館有打不下來的道理?”
這話說的一點沒錯,倘若清軍真的能夠放開了打的話,只有幾百個人守的東交民巷還真沒有打不下來的道理,可這也正是這場戰爭的滑稽之處。
慈禧讓榮祿去打,榮祿也是個老狐狸,他揣測明白了慈禧的意思,所以不肯賣命,一直在做表面功夫。
載漪調了榮祿武衛中軍的重炮部隊,想炮轟東交民巷,這支重炮部隊手裡拿著的可是德國克虜伯廠的東西,真要對著使館轟過去,使館絕沒有打不下來的道理。
當時武衛中軍分統張懷芝本來已經將炮口對準了使館區了,可是正當他準備下令開炮的時候,又突然想起榮祿竟然沒來,是不是背後有什麼貓膩?
於是張懷芝急忙去榮府,讓榮祿寫一道開炮的命令,榮祿說什麼也不肯寫,這下張懷芝更懷疑背後有貓膩了,所以賴在榮府不走了。
榮祿一見打發不了張懷芝,只好提點了他一句:“橫豎炮聲一響,裡邊是聽得見的。”
榮祿說的“裡邊”是哪呢?是宮裡邊,也就是說只要張懷芝開了炮的話,宮裡邊的慈禧是能夠聽得見炮聲的。
張懷芝聽完了榮祿這句話便知道意思,炮聲一響,慈禧聽是聽得見,可她看不見呀!只要讓老佛爺聽到了炮聲,他張懷芝就不算抗命了。
於是,張懷芝炮回軍營,讓士兵們將炮口對準使館後面的空地來了個狂轟濫炸,炮聲轟隆隆的響,使館卻安然無恙,弄得洋人也面面相覷。
更有趣的是,榮祿後來為了讓使館裡的洋人能夠堅持住,還往使館裡一車一車地送水果蔬菜,送完了水果蔬菜,還送彈藥。
這樣的戰爭,豈不滑稽?
慈禧和榮祿之所以這麼做,為的便是保證不會和十一國徹底鬧翻臉,將來如果八國聯軍打過來啦,也還有個商量乞和的餘地。
果不其然,清軍圍攻使館50天而不下,終於讓使館裡的洋人等來了援軍,使館裡的洋人等來了援軍也就意味著京城即將陷落,慈禧得逃命了。
洋人不僅攻佔了京城,還跑到紫禁城裡,坐在了龍椅上來了個擺拍,用來炫耀自己的功績。
慈禧也因為沒有和洋人徹底撕破臉皮而得以用錢穩住了洋人,換來了洋人的撤退,然後又得以重新回京當起了“女主人”。
李鴻章簽完了《辛丑條約》之後,吐了一口老血,然後一命嗚呼。
老狐狸榮祿也在兩年後死去,端王載漪、莊王載勳等人被列為“禍首”,也是流放的流放,死的死。
慈禧自此之後真正地成為了孤家寡人,心腹、寵臣一時俱去。
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清軍是否還在使用冷兵器,如刀、矛之類的武器?
清朝可沒有所謂的庫存先進武器,庫存的多數是已經不能用了或者落後了幾十上百年的武器,清軍手中的先進武器前期全部是花錢向列強購買的,至於中低端武器,在洋務運動興起之後則可以自行仿製生產。
八國聯軍進攻京城之時,負責抵擋聯軍的幾乎都是清政府手上的王牌軍,拿武衛中、前、後、左四軍來說,更是王牌中的王牌,武衛中軍所使用的武器是清軍中最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廠造的重炮就在武衛中軍。
當然,像武衛後軍,也就是董福祥的甘軍,他們手裡的武器就遠不如武衛中軍,但作為一支王牌軍來說,他們所使用的武器也不能是刀、矛這樣的冷兵器。
所以說,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清軍不可能還在使用冷兵器。
當時還在使用刀、槍、矛之類的冷兵器只有那幫自稱“刀槍不入”的拳民,可他們真能刀槍不入?
當然不能,所以拳民入京之後幹得最賣力的事不是和洋人打,是燒殺搶掠,趁機發財,搶完了之後還公開擺攤叫賣、拍賣。
慈禧也被他們氣得不輕,所以在逃出京城的時候,一來為了出一口惡氣,二來為了給洋人一個交代,於是下令剿殺拳民。
這場滑稽之戰,到此也就基本上宣告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