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之研
-
2 # 林家的燕子
“尊敬”的意思是指尊崇敬重 ,尊敬長者。指晚輩對長輩的敬重或下級對上級的崇拜,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小孩子的心思比較單純,他們對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主要是由親近而生敬愛的感情。感情都是相互的,在孩子單純的世界裡更是這樣。長期生活在一起,誰關心他們多一點,疼愛多一點,就跟誰親。
正因為如此,一些年輕的父母為了工作,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孩子就跟爺爺奶奶親,對很久才見一次面的父母反而不親,甚至生疏起來。孩子在心裡關心、敬重爺爺奶奶反而更多些。同理,如果孩子長期不與自己的爺爺奶奶生活,見面也少,在孩子的心裡,自己的爺爺奶奶就跟在公園裡見到的那些做運動的老爺爺老奶奶一樣陌生,只要打個招呼表示友好就行了,親近不起來,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敬愛之情來。所以父母平時應該讓孩子多與自己的爺爺奶奶相處,先來個日久生情吧!(圖片來源於網路)
想讓孩子尊敬自己的爺爺奶奶,除了平時多走動之外,我覺得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兒子媳婦,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平時要多在孩子面前唸叨老人的好,給孩子說說老人家以前多辛苦,現在應該怎麼關心他們的話。還要落到實處,放假的時候,過年過節的時候,多陪孩子回老人家住住,幫老人乾乾活,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都對爺爺奶奶好,我也應該對他們好。把口頭上的尊敬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潛移默化中,建立祖孫之間的感情,讓孩子學會尊敬爺爺奶奶。(圖片來源於網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要推己及人,我們現在對待自己父母長輩的做法,有一天也會是孩子對待我們的做法。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做孩子的好榜樣!讓尊老愛幼成了一種良好的家風,代代傳承!
-
3 # 姬不凡
我很贊同,有句話說的,拋卻了之間的關係,其實尊敬是相互的,不能只是讓別人尊敬你,你也要尊敬人家,只有如此,才可以和諧;
當然了,說到關係上,題目裡說是,因為孩子和爺爺奶奶不親近,爺爺奶奶要孩子親近自己,責怪父母的問題;
其實,老一輩考慮問題還是有所欠缺的,因為他們認為一些事,就會認死理,根本不會還去想會有太多原因在牽制,所以才會導致以上的問題;
題主也說了,這件問題的根本是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一個人帶孩子,而爺爺奶奶在老家,這就導致了兩地相隔,距離會淡忘感情,即便是親情,也會被距離和時間淡忘;
其實,要解決,孩子現在也大了,有自己的主見了,完全可以讓孩子一年內在老家呆一呆,陪一陪爺爺奶奶,也不一直都在老家,時而父母自己帶在身邊,時而回老家陪陪老人,這樣一來,慢慢來,就會加深幾者之間的關係感情;
當然了,最開始也說了,尊敬是相互的,即便是孩子,爺爺奶奶也要去改變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行動去貼近孩子,當然了並不是說的去討好孩子;
因為現在有一些老人家喜歡孫子孫女,到了已經去臉貼屁股的地步,完全沒必要,老人是長輩,沒必要如此,但是呢,親近親近還是可以的;
所以說,這個問題的解決還是要從雙方解決的,不是單一方就可以解決的!
-
4 # 白河觀潮
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一般來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大抵都如此。
所以孩子尊不尊敬爺爺奶奶,父母是關鍵。這些都來自與父母在生活當中的點滴做法。比如,父母如果經常關心孩子的爺爺奶奶,市場噓寒問暖,經常給他們買禮物,買可口的食物、好看的衣服,給他們端飯、洗頭洗腳、剪指甲,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孩子會在你繁忙或不在家的時候,照著你的樣子去照顧爺爺奶奶、去尊敬他們。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和孩子的爺爺奶奶說話時輕聲細語、不呵斥,不頂撞,凡事禮讓,孩子就也會這樣做,對爺爺奶奶充滿尊敬和敬畏。
平時,也可多和孩子講一講他爺爺奶奶的往事,講一講他們讀過的艱難歲月,如何歷盡千辛萬苦把父母撫養成人,成家立業的,講一講他們年輕時取得的成就,是孩子對爺爺奶奶有充分的瞭解,使孩子為爺爺奶奶驕傲,這樣孩子不自覺的就會形成對爺爺奶奶的尊敬。
另外,與孩子談心交流時,還可以多給他們講一講古今的尊老故事,是孩子透過故事來了解尊敬老人和自己的爺爺奶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還可以鼓勵孩子把尊敬爺爺奶奶付諸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尊敬照顧爺爺奶奶的行為要多鼓勵、多表揚,是孩子把這些做法逐步培養成習慣。
如實父母將來也會獲得孩子對自己的尊敬。
-
5 # 笨媽熊娃
從描述上來看,你本身就對公婆諸多不滿,那還怎麼能教育孩子對爺爺奶奶尊敬呢,以身作則應該是最好的教育,如果想讓孩子尊敬爺爺奶奶,最起碼作為媽媽就應該首先轉變心態。不過既然能提出這樣的問題,相信也是有心之人,孩子尊敬長輩作為爸媽我們該怎麼教育呢?我想大概有三點需要做的。
其一、是在生活中給孩子滲透尊敬長輩的概念
比如在家庭生活涉及到長輩的時候要語氣恰當,儘量不要負面情緒太多,孩子會察言觀色,如果看到父母本身就對自己的爹媽持反對態度,他自然會有樣學樣。
其二、是行動上讓孩子參與孝敬長輩的行動中來
回家看望老人和孩子一起準備禮物,商量買什麼好,等等,這都是讓孩子參與到孝敬老人的過程中來,自然他也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
其三、轉變自己的心態,教會孩子換位思考
公婆沒有義務幫忙帶孩子也沒有義務給孩子買玩具衣服,不要和別人攀比,不幫忙換個角度來說就是不干涉你的私生活,而不給孩子買玩具衣服也自然是尊重你和你老公的意見,這樣想的話就能夠釋然了,
換個角度考慮,你的兒子長大了你也成了婆婆,如果你老了也不希望自己的晚年圍著孩子轉吧?所以多想想這些,教會孩子換位思考,對你本人,對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大好事不是麼?
-
6 # 晨光微曉
父母做到了,孩子也可以看到。
從題主的敘述來看,其實對家裡的老人還是有一些不滿,比如覺得老人在經濟上沒有支援,以及對孩子的親密感的表達,以及他們批評自己不會教育孩子的情況等。從這一情況來說,孩子其實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情緒的。另外關於叫人這方面,我們平時在家裡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要經常帶著他,給他做示範,主動跟人打招呼,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會習慣了這種方式。因為題主在外打工,城市裡不熟悉的鄰里之間可能這種互相打招呼的氛圍不是太濃,那就儘量在熟人之間,只要帶著孩子,也都主動打招呼,見面主動將對方介紹給孩子。另外,平時多跟孩子說一說爺爺奶奶的辛苦和好。孩子初見老人的時候的確會陌生,這非常正常,但是一旦經常跟他說老人的好,等孩子過了情緒的適應階段,那就會慢慢親近了。 -
7 # jingfang
我覺得,有一個認知方面的事情,是需要指出來的。
一個人做什麼事情,雖然是可以採取,別人是怎麼對待你的,你就怎麼對待別人的原則。但是,也有一個就是做你應該做的,而不管別人是如何做的。
這兩個道理,結合你的描述來說,就是,雖然爺爺奶奶在兒子小的時候,幾乎沒有付出過任何的感情和金錢,但是,因為他們再怎麼也是兒子的爺爺奶奶,所以,對待他們的禮貌,晚輩對待長輩的基本禮儀,是不能缺少的,這就是,做自己應該做的。
就像你和相熟的鄰居,雖然他的看法,你不能認同,但是,也沒有必要說見面了,連聲招呼也不打吧。見面問聲好,這是基本的禮儀,無關乎個人喜好和別人的做人原則。
而爺爺奶奶要求兒子對他們親近,這就可以採取別人怎麼對待我,我就怎麼對待別人的方式了。
兒子可以尊敬他們,有需要的時候,也可以幫忙做一些晚輩應該做的事情,這是晚輩的本分,是應該做的。而至於,要求晚輩像別人一樣,和他們關係親密無間,那就有點強人所難了,可以不必要放在心上。
如果他們因為這樣的原因抱怨你,你可以問他們,當兒子需要教育的時候,他們在哪裡?難道教育孩子就是你一個人的責任嗎?既然都是你在付出,那麼,孩子只和你親,也是情有可原的。
就如同一個人養一個狗,是不是誰養的,就和誰更好?難道它會去喜歡一個陌生人麼?更何況,人比狗更有感情和思維,更是會按自己的感受去做事情,看事情的。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兒子做好他應該做的,例如,見面問聲好,滿足一下晚輩應該對長輩做的事情,就可以了。至於更多的要求,隨自己心意吧,也可以不以理會的。
兒子從出生一直都是我一個人在帶,公婆沒有幫過一點。由於我們是帶著兒子出門在外打工,就過年回去。回去後,公婆也不會表現的很疼愛孫子,玩具衣服啥也沒買過,更不用說帶兒子玩。
現在兒子大了,回去跟他們也不親,也不叫他們,公婆怪我不會教育孩子。該怎樣教育孩子叫他們呢?
回覆列表
孩子對爺爺奶奶親不親,這得是相互的。從孩子一出生,全部是你自己帶,公婆未曾幫一點忙,更無帶過孫子,過年回家時對孫子也不太疼愛。明明自己做得不好,卻反說你不會教育孩子,這也未免可笑了。是你家孫子就得親你敬你?不想一點付出,就想收穫尊敬?天下哪有這等好事?
孩子最是可愛,誰對他好他心裡也最是知道。沒有親自帶過,哪來那麼深厚的感情,能做到過得去就好了。何必強求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