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餐廳為什麼要在客人點餐之前就先免費送上一份麵包?不會因此減少顧客的點餐數量嗎?
5
回覆列表
  • 1 # 咖哩臘肉

    餐前面包是一種主食。儘管並不便宜,但請客人吃麵包卻能夠很好地表達對客人的歡迎之情,讓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因為對西方人,麵包一直是每個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經濟不景氣時,家裡會窮得只剩下麵包;而日子好過起來之後,麵包又成為人們每天的必備主食。世界上很多地方還一直保持著這一傳統。

    作為一名廚師,寧願少掙一點錢,也要好好地歡迎每位客人。但餐廳老闆可能會更現實。他考慮的是如何把餐前面包的成本加入到餐廳現有的定價體系中,以及如何用一道菜就抓住你的胃。作為客人的你可能會覺得老闆的做法就是現實版的資本主義,無論是廚師還是我都希望客人能夠好好享受餐廳的熱情款待。

  • 2 # Herbstritter

    在法國吃過正宗法式大餐的都知道,送那個原因無非只有一個,沒有什麼高大上的,就是因為讓你不要感覺太餓,因為法式大餐上的很慢,大概10分鐘到半個小時上一道,因為比較精緻。在上完所有菜之前,服務員會一直問你需要不需要麵包,就這麼簡單,哈哈,​​上圖是法式大餐的餐具,有好幾套,每一套對應湯,前菜,主菜和甜點

  • 3 # 花花世界走一遭

    就我個人而已,不管肚子餓不餓,吃牛排絕對是先喝湯配麵包,肚子有點東西墊著了,然後才吃肉,這樣才舒服。直接吃肉,胃不舒服。 西方人都稱麵包湯什麼的,說開胃菜,牛排是正餐(說法可能不怎麼標準,明白意思就好,別挑字眼噴,謝謝),其實很符合中華養生之道:飯前一碗湯,養胃又養生。

  • 4 # 新概念英語的教與學

    這個可以先從break bread(進餐)說起。據《聖經新約》記載,當年耶穌在逾越節的晚餐(也就是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上,給自己的信徒們分發了麵包(bread)和葡萄酒(wine),並且定下了一個規矩:以後餐前都要先吃麵包、喝葡萄酒,因為他說麵包代表的是他的身體,葡萄酒代表的是他的血液,他以此來讓世人明白他的自我犧牲精神,讓後人以餐前吃麵包、和葡萄酒的方式來紀念他(In memory of him)。

    而break bread也慢慢演化為“與人進餐”意思,甚至還被引申為“與人共享”的意思。而飯店餐前提供免費的麵包的原因就可以從這點開始說起:

    一、為了表達對客人的熱忱

    二、沿襲了歷史傳統

    很早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都還比較差,飯店每天只提供一餐飯的服務(其實是因為客人沒錢出來吃那麼多頓飯),而且這頓飯都是定點定價的,也就是說吃飯的時間和飯菜的價格都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每當客人來吃飯時,飯店一般都會在正式的飯菜(肉、魚或是其他較貴的主菜)上桌之前,用免費的麵包(那時的麵包相對要便宜得多)讓客人吃個夠。

    三、讓客人有事可做

    西餐的烹飪一般都要費些時間,所以當客人點好單後,給客人提供一些免費的餐前面包,可以避免他因為肚子餓或者無所事事而變得不耐煩,尤其是當他肚子餓時、旁邊的其他客人還吃得津津有味時!

    四、可以誘使客人多點菜

    一般來說,客人一落座,你就端上免費的麵包,而且如果麵包味道又很好的話,客人不但會覺得服務很周到並且佔了便宜,而且還會因此下意識地有虧欠感,從而會不自覺地點更多的菜。

    五、麵包其實會讓你更餓

    麵包屬於簡單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而這類食物一般會促使胰島素的分泌,從而讓你感覺更餓,所以在你點好單之前,你基本不會覺得肚子很飽的。

    當然,不管是因為什麼理由,其實這些麵包表面上是送給客人吃的,是免費的,其實麵包的錢肯定已經都算到客人點的所有菜裡去了!畢竟,買的不如賣的精嘛!

  • 5 # 但行好事兒_莫問前程

    為了不讓你那麼餓吧。。。上菜太慢。。並且上的菜10秒就吃完了。。又是漫長的等待。。我還是適合吃紅燒肉,毛血旺。。

  • 6 # 萩氽嘸痕

    因為怕你吃不飽!說實話高雅我也知道,但是吃西餐真的吃不飽!不如一份蓋澆飯個我胃口!但是西餐很好吃,我喜歡吃牛排!

  • 7 # Lisa140630329

    麵包是看餐廳質量的一個關鍵。麵包的挑選特別考驗廚師,大多數的麵包不是house bake的,而是餐廳主廚在方圓百里物色來的。好的麵包,一般要達到兩個標準,外脆,咬下去有crunch,裡嫩,柔軟有彈性的texture。一般能同時達到這兩個標準的麵包的基本上是百裡挑一,而且必需是當天現烤的,一般主廚要花很久才能找到一個讓他滿意的bakery給餐廳supply。而陪麵包的黃油一半都會是housemade,餐廳自製黃油要比市售黃油脫水率低,所以也特別軟比較容易apply,很多餐廳也會把各種herb或者像鳳尾魚這樣的提味道材料混進黃油中。如果是儀式餐廳,那一般會上主廚調和的橄欖油,自製橄欖油會比市售的降低一些苦味但卻會很香會有水果tone。如果同時伴有紅醋的話那紅醋的酸味不會像一半市售的這麼酸,texture也會比市售的黏稠。所以別小看了一塊麵包一些油和醋,餐廳的用心,檔次足以在一塊麵包一點油醋上見分曉。

  • 8 # 七哥美食記

    作為長期從事餐飲行業一員來說,並不是所有的西餐廳多會送一些餐前點心的,之所以有的餐廳會送,我個人用通俗的話來說說,主要有下面幾點

    1.份量問題。說實在的,西餐廳的菜品份量太少了,根本吃不飽。有送些餐前點心的話,還可以墊墊肚子

    2.服務理念。有點檔次的西餐廳,往往多會送些餐前面包點心之類的,讓客人先吃著。其實這是服務理念和傳統餐飲的區別

    3.情調問題。往往去吃西餐的,可以說大部分人不是去正規吃飯的,基本多是情侶較多,比較小資的白領。這些人比較看重西餐的,西式服務理念。

  • 9 # 蝦米

    從客人感受方面講,西餐講究質量,製作都很慢,到餐廳裡就餐的客人如果在等餐時間,聞到櫥房裡傳出的香味,或剛好隔壁正在上菜,會更加有飢餓感或不耐煩的情緒,就會不斷催著服務員趕緊上菜,如果服務員事先送上餐前面包,客人就可以先慢慢品償麵包消磨時間並墊墊肚子,個別人甚至會覺得有在上菜,因此這方面的危機就會得到解除。另一面成本考慮,有一部份西餐是訂價訂量的(套餐),餐廳總不能全部大魚大肉讓客人吃到飽。先上餐前面包,客人在等餐的過程中,細嚼麵包配上檸檬水,也會達到裡腹的效果。因此餐前面包考慮到了公司名譽又兼顧了餐廳成本。

  • 10 # susie李舒

    首先,因為西餐的準備時間是比較久的,所有的東西要根據客人點單之後現做,這需要一個時間。送麵包,可以起到一個緩解情緒的作用。

    對於西方人來說,麵包更像是開胃點心——他們不覺得這是主食。而我們往往會認為麵包等於米飯或者麵條,這是我們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所以,每一家西餐廳的餐前面包(Pre-dinner bread),其實是衡量這家餐館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我在巴黎吃的好幾家餐前面包,水平都非常高。而在歐洲各個國家,餐前面包的種類也是不一樣的:

    在義大利的餐廳,你最常看見的會是Focaccia和Ciabatta,Focaccia呈圓形,像個壓扁了的包子。看起來比較粗,會有點迷迭香啊橄欖什麼的,吃起來會有小麥香。

    Ciabatta的意思是拖鞋,所以長得也像拖鞋一樣,長而寬。外面比較脆,裡面是很軟的,但和法棍相比,皮沒有那麼厚和硬。

    一般來說,這兩種麵包都可以配義大利黑醋,也可以在橄欖油上面要一點鹽和黑胡椒一起沾了吃。

    到了法國,一般餐前面包就是法棍了,但我也吃過白麵包的。法棍雖然普遍,但也很考驗餐廳的水平,我曾經在巴黎吃過一家,特別好吃,導致後來幾天,我想到吃飯就想到這家,不為別的,就為了這家的熱法棍。而且他提供新鮮的羅勒醬和奶油,塗上去太好吃了。

    美國餐前面包,有很多是全麥。德國的品種比較多,但黑麥麵包的比重比較大。

    非常推薦大家多去試一試餐廳的餐前面包,我覺得如果你吃的餐前面包不錯,你就可以盡請期待了,說明之後的主菜,一定會給你驚喜的。

  • 11 # 大樂減脂餐

    答:因為怕你太餓!西餐的製作通常比較緩慢,先吃麵包墊一下肚子。

    西餐的做法,注重質量,製作工作進展緩慢,特別是當許多人服務更慢,在等待的無聊的客人,免費餐包可以捕獲的心,讓我們期待的樂趣。

    大多數人飯前空腹,這些包只是用來充飢的。當然,免費套餐也被考慮在菜的成本,這是不是真的免費,也不會減少客人訂購的數量。當然是為了讓你更加飢餓,我們看到麵包雖然很大,但都是軟棉棉,這樣吃了會更加飢餓,正好中了商家的圈套。

    餐前面包的種類

    義大利

    在義大利餐廳,很多時候餐包會選用傳統的Focaccia和Ciabatta,一般會佐以義大利黑醋和橄欖油。Focaccia是一款圓形的扁麵包,烘烤之前會在麵糰表面刷點橄欖油,還會撒些粗鹽,有的還會放些迷迭香和橄欖圈。

    Ciabatta是義大利語拖鞋(Slipper)的意思,是一種長而寬的長條麵包,裡面鬆軟,外表鬆脆,與法棍相比,它的外皮會薄一點。

    2.法國

    法餐廳裡用的最多的就是法棍了,好的法棍外脆裡松,黃油最好是室溫的,法棍最好是熱的,切開後把黃油均勻地塗抹在上面,黃油一塗就被面包吸入其中,如果黃油質量上乘的話,麵包片會散發出黃油的迷人香氣。除了法棍,法華人偏向於吃全麥麵包和白麵包。

    3.美國

    一般都會以能做三明治的條狀麵包為主,這種麵包裡面的細孔比較稠密、質地柔軟,外皮很薄但非常鬆脆,全麥麵包現在也越來越多地被美華人所喜愛。不過,說起來最有特色的應該是玉米麵包了。

    4.德國

    德國餐廳一般會提供不同品種的軟包和硬包, 作為德國麵包的特色,裸麥麵包也經常會作為餐前面包提供給客人,當然鹼水面包Pretzel也是德國餐廳常見的一款特色麵包。

  • 12 # HannibalLecter

    不裝13地說,因為不上這個你會吃不飽啊。

    華人熟悉的中餐一般都是米麵糧食為主,菜品為輔,那是因為中國自古就地大物博,生產糧食作物,華人自古就以糧食、蔬菜為主要食物,偶爾有畜牧,狩獵,漁獵,獲取動物為輔餐。要是高興了,糧食多了還可以拿來釀酒玩。

    不僅僅是華人,整個東方,比如印度,日本,泰國,都是比較幸福的,大家吃得上大米。

    而源於歐洲的西方人在沒發現新大陸以前,沒那麼多地來種,也沒有一種集權體制調集大量人力資源來種地。在發現新大陸以前,狩獵,捕魚,畜牧就是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農業基礎,當然,歐洲在古代也發展種植業,種植小麥,但是和東方集權封建體制下的大規模墾荒,種植,還是有一些差距。另外,俄羅斯土地倒是很多,可是冷,產量有限。所以歐洲人自古是吃肉的。

    你會說多好啊,我們想吃肉還吃不了呢。是的,從個體的角度上看是這樣的,但是從整體的角度上看,畜牧養活的人是有限的,糧食多,養活的人就多。所以歐洲一直是小國寡民,而中國動不動一個農村械鬥,就是幾萬人。

    因此,自古以來,中餐都是菜下飯,而西方人早期就是吃菜(肉和魚),或者吃奶製品,同時喝葡萄酒,後來在北美大規模種植小麥,並且發展全球貿易,引進拉美的玉米,土豆,碳水化合物為基礎的食物才開始豐富起來。

    西餐的上菜順序一般是

    湯、前菜、主菜、餐後甜點,同時配酒。

    湯就是湯,比如羅宋湯、奶油湯、西紅柿酸湯等。

    前菜是蔬菜沙拉一類的。

    要知道,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前,西紅柿、土豆、玉米、菠蘿這一類的菜品對於歐洲人來說都是奢侈的,甚至連糖都是奢侈品,過去歐洲的糖是甜菜根生產的,而引進拉美的甘蔗以後才有了大量的蔗糖。封建時代的農民辛苦勞作,養的牛羊雞鴨,種的麥子穀物全部上交,自己能夠啃點爛蘋果,撕兩片捲心菜葉子來生吃,已經是上帝的恩賜。領主、富人吃魚吃肉吃禽蛋,吃奶製品,吃小麥做的麵包,窮人地裡面刨草和塊莖吃就已經很愉快。

    大名鼎鼎的電影《以玫瑰之名》中講述中世紀,貧窮的女人在村裡只能吃點蘋果核,雞鴨骨頭,夜晚透過城堡的排洩通道爬上去,和僧侶交合,就是為了換一口食物。

    在漫長的中世紀,歐洲人就吃點兔子,豆子,果子......小麥這種重要的物資,是要徵收上去,在磨坊裡磨成粉,存在糧倉裡,或者釀成酒的。能夠烤上香噴噴,熱騰騰的麵包,簡直就是幸福小康,其背後必須有安定的領地,穩定增長的人口,不受戰亂侵擾的和平環境。而且城鎮裡磨坊、糧倉、烘焙屋這些設施都發展成熟。

    所以發展到今天,歐洲人的主食有面包土豆玉米,但是他們傳統的主菜一般就是魚和肉類。過去魚不難獲得,肉類主要是牛羊肉,也有一些小家禽。

    烹製手法其實也比較原始,不是煎過去,就是烤過來,吃幾天就要上火便秘。

    發現美洲以後,歐洲的各個殖民國家瞬間就擁有了大量土地,同時拉美的玉米、土豆被引進,糧食的狀況才得到改善,碳水化合物才走上餐桌。歐洲人才開始大量的吃上面包,薯條,各種烘焙。

    為什麼是麵包不是小麥呢?

    你要有那麼多氣候合適的水田啊。歐洲僅有的土地要用來做草場,養殖牛羊,而拉美的土地不是很適合水稻養殖。

    值得一提的是,在沒有那麼多糧食作物以前,歐洲人還有一個神器,那就是紅酒。南法、西班牙,有大量的土地適合種植葡萄,葡萄釀酒以後,可以補充足夠的糖。所以,吃肉,喝紅酒,就成了歐洲人的飲食習慣。

    今天你到歐洲一個餐廳,進去就要麵包,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比較不傳統。

    歐洲人吃飯一般是點個魚或者肉,然後再點杯酒。吃點肉,喝點酒,基本上蛋白質,熱量都補充了,再吃碳水化合物就比較容易胖了。

    但是,有的人不喝酒,有的人要駕車,有的人覺得酒很貴(普通的3-5歐一杯),所以餐廳送上面包和橄欖油是果腹用的。墊墊肚子,後面好喝酒吃菜。這個是和國際接軌的做法。

    一般送麵包的時候,還會配上橄欖油。即便是在頂級的米其林餐廳,也是要上面包的,這個是更加國際化的表現。

    ARZAK的麵包——

    今年我去吃ARZAK的時候,由於之前幾天餓壞了,所以要了三次麵包,估計服務人員會覺得我是去檢查他們烘焙功底的......

    其實,在今天,麵包的烘焙也代表了一個餐廳的態度和基本功,因為看起來非常簡單的一個麵包,其實反映了很多細節。

    第一,好的麵包必須是用好的麵粉。

    第二,好的麵包必須是早上起來人工發麵團。

    第三,好的麵包必須是新鮮烘焙,烘焙好的麵包表面梆硬,扣起來咯吱咯吱響,但是掰開,裡面很酥軟。過了中午,麵包就不新鮮了,放到晚上不吃,就不算是麵包了。

    一個餐廳給你端上來不起眼的麵包,也是實力的體現,好的食客可以從這個麵包看出這個餐廳的檔次和服務水準。當然在今天麵包也是要錢的,一般一籃子1-2歐。

    當然,食客在餐廳對面包的態度,也可以展現出自己的教養和對服務人員起碼的尊重。你要麼就給侍者說不要點,點了最好要吃掉,不要糟蹋。

    其實把麵包撕開擦盤子上的醬汁,是相當享受和愜意的。

  • 13 # 饞聯

    簡單的說一個小常識:

    大部中低檔餐廳做飯,吃起來一般,管飽。

    大部分高檔餐廳做飯,只管挑逗你的味蕾,不管飽。

    這是一個基本上的常識。

    說下對一個西餐廳的直觀評價方式:

    可以直接點一份煎帶子。帶子也就是大型貝類的閉殼肌,如果是新鮮的那麼就是鮮甜可口。這次饞饞不說帶子的口感而要說下裝盤了。

    作為主菜的帶子裝盤是有說法的:

    當點了一客500-800的帶子,端上來的盤子內只有一粒的話,那麼90%就是你進對了餐廳了。如果吃起來沒有其他食材的雜味只是帶子所自帶的鮮甜味道的話,那麼這家餐廳至少是米其林兩星級的餐廳。他們其他的菜也是錯不了的。

    但當一份帶子端上來是兩到三粒的話。

    那麼這家餐廳至少自己是沒有自信的,連老闆都不會認為自己是一流的餐廳。作為食客的您只能將就吃點什麼就可以了,別抱太多期望。

    如果是三粒以上的話,那真心直接結賬走人,可以不吃了。

    西餐廚師的水準往往不是靠菜量來烘托的。

    記住——頂級的西廚只負責挑逗你的味蕾,不管飽。

    下面說下餐廳送的麵包。頂級的餐廳不送麵包的,來吃飯的人都心知肚明 “這頓吃不飽”。所以會安排好前餐和後餐的時間,在不算特別餓的時候去餐廳吃飯。既然不是為了吃飽,那麼就更可以細細的品味食物的味道。

    而再下一個層次的餐廳會供應一些自己烤的麵包,以免顧客有太大的飢餓感影響對餐廳的作品的品鑑。這裡用到了“作品”這個詞彙,還是對餐廳的整體水平有一定認可的。

    但多的為了解飽而來的食客往往不會選擇上面的西餐廳。選擇的是一些更為廉價的西餐,這時餐前面包就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了,既讓客人吃飽,又節省了後面每道主菜的材料用量大幅度的降低了經營成本。

    再有一些更低階的餐廳,那麼也就不送麵包了,他們的各種主菜配菜足夠你吃飽的。

    例如:

    有時候是不是有種吃了假西餐的感覺呢?說迴文章前面的帶子,與其在這樣的西餐廳吃假西餐還不如弄點蒜蓉扇貝更實惠對不對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杜馬似乎就是議會的意思,為什麼不採用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