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海邊小布丁

    不要嚇唬孩子,上一代給我們的影響太大了,所以我們也很容易說,“大灰狼來了”、“你再這樣媽媽走了、媽媽不喜歡你了”之類的話,但其實對對寶寶的安全感都是一種傷害!在孩子對某件事物興趣濃厚時不要輕易打斷他,最大限度地給他情感的滿足,才能讓她感覺到,無論遇到什麼情況,父母都是跟自己站在一起的,從而獲得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

  • 2 # 諾媽家有男寶

    孩子內心深處最大的安全感,就是能夠在父母身邊生活,一家和睦,得到父母悉心照顧和愛護。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大多幼時開始都是有老人幫帶,或者有保姆撫養。雖說祖輩也會關愛孩子,但父母這種對孩子的感情,是別的任何感情都無法替代的。

    當然,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一方全職在家帶孩子。如果時間上少了陪護,那麼在質量上去增加,讓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的愛意,就能為他們的安全感增加支撐力量!

  • 3 # 沉吟心理健康札記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這個問題本身就有一個假設條件:孩子沒有安全感。這句話的背後含義是:當孩子沒有安全感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也就是,現在孩子已經出生,甚至有兩三歲或更大一些,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的是缺乏安全感。我們看到這種情況,會想著怎麼樣能讓孩子有安全感或說有什麼方法能夠使孩子有安全感。那麼,我們首先要清楚: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顧名思義,是一個人內心對外界環境和人之間關係的一種感受,或說是對人事物的一份發自內心的信任感,是那種我可以放心大膽去做一些事,即使錯了也有父母可依靠、可信賴,而不用擔心爸媽會離開我、拋棄我,一種感到不受威脅、不被拋棄的感覺。

    那麼,孩子的 安全感從何而來呢?

    亞伯拉罕·馬斯洛於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書中提出人類的需要層次理論,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人首先是要生存,只有活下來才有別的可談。而一旦活下來之後,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安全需求,由此可見安全感對一個人的成長——生理成長和心理成長的重要性,社交、尊重等更高層次的需求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的,有了安全感,才有去探索去創新的可能性。

    那麼,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迴應孩子的需求......都直接對孩子的安全感有直接影響。孩子最初有任何需求都是透過哭聲來表達,如果父母能及時給予哭泣的孩子以撫摸、親吻、擁抱等,給予了相應的迴應,孩子就能夠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自己的需求是能夠被滿足的,也就是說他知道自己是好的,是被人喜愛的,那麼,生命最初的安全感就會慢慢內化為自己的安全感,隨著年齡長大,他就能夠很放心地去探索世界、去開闢自己的新天地,能夠放心地與小朋友玩耍,因為他知道只要自己需要,父母就會出現,而不用擔心父母會離去,會在自己玩耍後回頭卻找不到他們的身影,安全感足夠的孩子,在他的人生歷程中,會有更多的正面思維和能量,會更輕鬆一些。

    那麼,孩子缺乏安全感,我們該怎麼辦呢?

    陪伴。父母若發現孩子膽小、黏人,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安全感不足夠。當孩子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小夥伴裡,無法大膽地與小朋友玩耍時,很有可能就是安全感不夠的表現。這時,父母應更多地陪伴孩子,高質量地陪伴,多與孩子聊天、互動,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假以時日,孩子的安全感就可能會有所改善。

  • 4 # 壹父母

    從孩子4個月到3歲這個階段,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在建立安全感這件事情上,媽媽的作用大過爸爸,因為孩子分離的主要物件是媽媽。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發展過渡的好,他上幼兒園就會比較順利,也能夠儘早獨立起來。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有以下幾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既然媽媽在孩子這個階段發揮了更大的作用,那媽媽的情緒管理能力就顯得異常重要。這個能力就是讓自己情緒保持穩定的能力。不是高興了覺得孩子怎麼都好,不高興了看孩子哪裡都不順眼,這會讓孩子常年生活在恐懼和猜測中,不知道下一秒鐘的媽媽會呈現出什麼樣子,這對他安全感的建立具有致命的破壞作用。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只需要陪在孩子身邊,觀察他需要什麼,然後滿足她,跟隨孩子的成長而成長。

    第二,多花一些精力在夫妻關係的經營上。父母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是孩子內心深處最渴望,也是最能夠帶給他安全感的東西。因為父母是他的全世界,父母關係好,家庭氛圍就好,孩子就會輕鬆快樂。如果父母經常吵架,或者一方總是指責或挑剔另一方,孩子就會與害怕相伴,在戰戰兢兢中無法建立出安全感。

    第三,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嘗試的機會越多,他越知道做事情的底線,他心理越有底。在做事的過程中,一步步培養出對這個世界的掌控感,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和力量感就逐漸建立起來了。

  • 5 # 每日談心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經常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比如,孩子一見不到媽媽的時候,就會大聲哭鬧,任由其他人怎麼哄怎麼抱都無法阻止孩子的情緒,直到媽媽回到自己的身邊,才會停止哭鬧。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的安全感不足所導致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

    首先,毋庸置疑的一點是讓作為爸爸或媽媽的自己做好榜樣,發揮無形影響的作用。也就是說,父母之間首先要有足夠的安全感,與和諧的夫妻關係,才能使得孩子在成長中,接收到更好的更足的安全感教育。因為一個安全感不足的照料者,很容易給孩子帶去投射作用。而不和諧的夫妻關係,也會在孩子成年後擇偶或戀愛過程中起到明顯的影響。

    其次,要注重與孩子每一次的互動。比如,當你準備離開孩子外出,讓家中長輩或僱傭的保姆阿姨帶著孩子的時候,你要注意的是,提前讓孩子熟悉這個替代照料者,多給孩子一些適應的時間以及空間。並且讓你要準備離開的時候,也要嘗試著去跟寶寶說再見,而不是趁著寶寶不注意,偷偷溜出門。這是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會犯的錯誤,因為他們認為,不讓孩子知道,反而不會引發孩子的跟隨與哭鬧。但是這很容易讓孩子感覺到沒有安全感。

    再者,當孩子因為自己的離開產生分離焦慮的時候,要注意,允許孩子有情緒是在所不辭的。反而要讓自己保持輕鬆的情緒,不去生氣,不去焦慮,否則只會嚴重化孩子的情緒體驗。

    總而言之,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不是一段時期的事情,而是長期的目的。不斷嘗試與練習,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且健康的寶寶。祝好!

  • 6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欒翔凌老師回答。

    安全感是一個生命個體(不僅僅是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先需要滿足的情感,適宜的環境、充足的食物、安全的居所等等,讓一個幼小的生命可以專注於成長過程本身,而不是消耗過多能量用於應對危險、動盪的因素。

    對於人類的幼兒來講,幼年充足的安全感,可以讓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在社會中以正常的情感和其他人交往,有信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給孩子穩定的生存環境。

    二、用愛、尊重和真誠與孩子交往。

    從孩子一降生,就把ta當作一個人來對待,和孩子的交往過程中要保證尊重、誠信,給與ta清晰的行為規範,讓孩子儘快掌握人類世界的社交規則。如果成人對孩子恐嚇、欺騙、戲弄,就會嚴重地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如果成人根據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規則來對待孩子,就會造成孩子迷惘、不知所措,進而變成了一個情緒化、沒有安全感和規則意識的人。

    三、放手鍛鍊,但給孩子的任務難度不要超過ta跳一跳能夠到的高度。

    孩子的能力總是在不斷增進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適度放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保護自己的信心。同時需注意,給孩子的挑戰不要超過ta的能力極限。特別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年齡甚至月齡的差別都是顯著的。當孩子用盡全力也不能達成時,會嚴重的破壞ta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 7 # 暖心理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根據新精神分析理論各個流派心理學家理論,綜合起來討論孩子的安全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雖然各個理論流派的理論會有所分歧,但一致認為良好的母嬰關係是安全感建立的基礎。而且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的安全感的建立,最初都是源於母嬰互動。也就是說一個足夠好的母親能夠給到嬰兒最大的安全感。然後,這個孩子長大之後就會很有安全感。反之,就是我們很多成年人安全感嚴重匱乏的深層原因。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的安全感的建立的關鍵期始於0至18個月這段時間,依附學說稱這段時間為嬰兒的依戀期!也就是說一旦錯過這個最佳時期,以後再來彌補雖然說不是不可能,但是常常是事倍功半。每個嬰兒處在依戀期都需要媽媽全心全意,無微不至的照顧。

  • 8 # 青音約

    孩子的安全感是父母家人帶給他的。家人不能嚇唬孩子,說什麼你再哭,警察叔叔就要來抓你了;不能去漆黑的地方,有壞人;孩子一不聽話哭鬧就把他關在門外,不讓他進來。孩子以後就不敢哭,特別怕黑了。被關在門外更可怕,不僅僅是嚇唬,而是實際行為,讓他感覺被家人拋棄。這些行為都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還有,父母家人自身焦慮很多,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孩子耳濡目染,他也會成為一個無端擔心、焦慮不安的人。想要孩子充滿安全感,首先父母家人的安全感是需要足夠的。

    在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之前,需要和孩子有一個溝通,和他說,“幼兒園有很多小夥伴,你可以和他們一起玩耍,媽媽每天早上送你去,你中午在幼兒園吃飯和午睡,下午放學媽媽接你回家,在家吃晚飯和睡覺,每天都會回家住。”說得很詳細,這種方式孩子會有安全感。每天孩子回家以後,和他聊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

    關於孩子的安全,我有過一次慘痛的經歷。我女兒四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次我和她還有一個同事一起去一個大型超市,我看到她跟在我同事身邊,以為同事會看管著她,我就去櫃檯取東西,沒有想到,同事也往我這邊走了,最後發現女兒不見了。我著急心慌得不行,讓同事守在大門口,我趕緊跑出去找她。

    跑出去以後終於找到了她,是幾個女學生髮現她在哭,問清楚情況,正把她帶回超市。原來女兒在超市看到有一個阿姨的背影,她以為是我,就跟出去了,最後發現不是我,就慌了,萬幸萬幸幾個女學生幫助了她,否則這一輩子我將不得安寧。這個慘痛的教訓告訴大家,和孩子外出時,孩子一定要在父母家人的視線範圍之內。

  • 9 # 宋少衛

    心理學家把安全感稱為人的心理免疫系統,良好的安全感是發展完整人格的基礎。

    人格狀態平穩、性情溫和、自信樂觀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安全感良好的,而從容、自信、樂觀也是一個人快樂的源泉;相反,安全感差的人,對周圍的人和事常常充滿戒備,不能正確評估自身的價值,一生的精力好像都在尋求外在的認同,因而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也無法投入地發展自身能力。在孩子成長的頭三年,是培養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三年。而安全感培養的如何,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獨立性,因為,安全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重要前提。

    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是在孩子三歲之前,而這一時期父母陪伴的時間會相對更多一些。

    其次,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由於現在的家庭中孩子很少,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也會更高,如果父母給予過多的限制,或是過多要求孩子和自己在一起,又或者對於孩子的親密行為過多拒絕,則孩子的安全感就會嚴重不足。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越發喜歡黏人,嚴重影響獨立性的培養。

    第三,夫妻之間關係的融洽程度也影響著孩子。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孩子那麼小,對物質沒有那麼大需求。然而,父母親之間良好的關係,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是最能給他安全感的東西。作為父母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這樣更會讓孩子失去他的安全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廚房檯面花崗岩、巖板、人造石用哪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