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珍視映畫
-
2 # 詩人田雲生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每年的春節,大年30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搶紅包,絮家常。每家每戶在家團團圓圓過年,歡歡喜喜拜年,為了新的一年包裡票子多多,工作順順利利,身體健健康康,感情和和睦睦。
記得小時候,奶奶還在,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大爺大娘,姑姑姑父,叔叔嬸嬸,姐姐妹妹都齊聚一堂,收壓歲錢,50的,100的,桌子上擺滿一桌的飯菜,大家坐在一塊,有說有笑,吃完飯出門放鞭炮,二踢腳,摔炮,竄天牛,玩的不亦樂乎。大年初一很早被爸媽叫醒,去奶奶家拜年,吃糖果,走親串巷,好不熱鬧一番喜慶景象。
現在,親人走得走,爺爺,奶奶,外婆,大舅都已離去,孩子們也都長大,每年過年似乎找不到曾經的年味了,更多的是應付一下,因為並不像以前那樣如此的開心,或許是長大了,煩惱多了,事情多了。今年年30晚上只和自己爸媽在一塊過年,媽媽做了一桌子飯菜,一邊看春晚,一邊吃年夜飯,就像跟平時吃飯一樣的感覺,沒有多麼的特別之處。現在也沒有了壓歲錢,煙花爆竹今年市區要求禁止燃放,拜年也只是發個簡訊,打個電話,很少出去串門,形式越來越簡單化,單一化,年味也越來越平淡。更多的是抱著手機搶紅包,發紅包,是自己變了,還是外界變了,我不知道。但是不管怎樣,這個年還是要過的,盡力過好,年味兒盡力營造。
今年大年30晚上,我的兄弟來我家住。他離著他老媽家比較遠,本想自己一個人在家過年,我勸他還是回來跟老媽和他姐一起吃年夜飯過年,自從他爹前幾年走了後,他的家似乎也不那麼完整了,但是年也得好好地過,兄弟的老媽和他姐住一塊,房子很小,去年拆違建,把他家拆了一半,他住的臥室被拆掉了,只能出去住了,幸好他姨申請的廉租房可以暫時給他落落腳。兄弟過得苦,我知道,年30晚上等他陪完家人,其實就是在一起吃一頓飯,暫住我家一宿,雖說大年30晚上,不能去別人家,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這個年跟往常一樣,2019年不管年味兒在哪,親人在就是年味兒,其他的都不重要,親人健康常在,每年過年都是快樂的,珍惜當下,把握眼前,未來不必多想。祈禱2019年平平安安,順順當當,福福祿祿,祝願看到此文的童鞋們亦如是
-
3 # 三人合一
我們都長大了
網路把我們彼此拉的太近了
生活的壓力讓我們都不想過年
因為過年實際是一場很大的消費
-
4 # 麥迪森驢行記
各地禁放煙花,讓年失去了最初的味道;
網路、手機的普及,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人員的流動,讓家人在一起相聚的時間越來越少,平日如此,春節亦是如此;
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讓人少了對春節"穿花衣、戴新帽、吃好好″的期盼;
-
5 # Jenson凱
年味,從字面意思想無非就是過年滋味。滋味就像食物味道,有著酸甜苦辣,往往我們期待年味是甜甜的,充滿期待感的。人又是習慣於給自己做加法動物,得到越多,心中期待往往越多,然而發現快樂眼光,又不見得跟著提高,實現期待的快樂可能就被降低了。看著家裡小孩,他們腦海中年,味道是最濃的,我們小時候都有這樣那樣回憶,充滿期待過年能經歷平常所不能經歷的,當我們長大了,有了能力實現自己所有現實想法,自然期待值就變高了,變得不容易實現和經歷了,那種快樂自然慢慢遠離了,所以說出年味變淡了,這樣感慨!其實年一直未變,變的是我們人心,要學會適當做減法,試著去把一些平常經歷事情,看的更重要,就像房幾天沒水喝,水就一定比美味食物重要,久未謀面的親人愛人,相見那一刻,一定是幸福的,我們試著把日常點點滴滴,採用得之不易的心態去對待,自然年味會越來越足,豬年也快到了,隨手寫自己感慨,希望大家年,能過得越來越有滋味,越來越珍惜身邊一切,年味終究會越來越濃。
回覆列表
年味兒變淡只因少了用心體驗
肖璐 古語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按照傳統習俗,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後要掃房、請香、祭灶、封印、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甚至要到正月十五鬧元宵,這個年才算基本結束。 顯然,“年俗”本身具有很強的儀式感,要是按照這麼些步驟一個個來,年味必然很濃,但今天的生活當中,傳統的年俗因為一些客觀原因在式微,這也是今天每逢過年我們總感覺年味越來越淡的原因。於是,我們又開始慢慢拾起“年俗”的文化,又開始找尋過年的那些儀式感。這些很有必要,但是年味除了在瞭解民俗風情、分享別人“刷”年味的觀感中體會,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參與和體驗。 年味變淡原因很多,但諸多因素交織到一點,那就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少了直接參與和體驗的時間、空間,包括心境。小的時候為什麼有過年的感覺,自家煮臘八粥、蒸饅頭、做年糕、包餛飩,年前大魚大肉的要囤一堆年貨,諸多此類,什麼都自己動手,參與其中,樂在其中,過年的感覺自然來了。如今,一是沒有時間,二是快節奏下心境本身也有變化,更重要的是現在什麼都可以是現成的,直接拿來為我所用,少了參與,少了過程的體驗,年味變淡也就自然。 所以,在生活的快節奏下、在高效健全的社會分工下,年味變淡是一種自然趨勢,我們無需大驚小怪,但是也正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又開始格外憧憬慢生活,農曆新年未嘗不是一個好的契機。 在辭舊迎新之際,多騰出點時間,與家人一起,多動手,多參與,辦辦年貨,做做好吃的,選擇性地重溫一下以前過年的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動,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在這種準備當中,我們既享受了慢生活,又收穫了久違的年味,同時也還製造出了一家人共處相伴的機會,這種團圓和歡樂,何嘗不是農曆新年的本義。 堅守本心 年味兒不淡 郭寶貝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春節。然而近年來,春節似乎已漸漸式微,不復往日繁華,“年味淡了”的論調差不多每年都要在街頭巷議中感慨一番。可是,年味真的變淡了嗎? 什麼是年味?個人理解,年味就是不辭千里也要回家的那份堅定;年味就是全家老少圍坐桌前噓寒問暖的那份溫馨;年味就是家家戶戶貼對聯迎新春的那份喜慶;年味就是不管見到誰都問候一聲新年好的那份感覺;年味就是對幸福、對快樂、對理想美好企盼的那份象徵;年味就是拋下一切俗務安心享受的那份快樂…… 說到“年味淡了”,也許從形式上講確實沒錯。以前的春節儀式感十足,春節前後的很多日子都有名目、有盼頭,如“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等等,雖說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卻也忙得溫馨熱鬧。如今呢,鄉村可能還好一些,對於城裡人來說,過春節比之平時無非多了守歲、拜年、看春晚、送紅包等幾個簡化得不能再簡化的環節,而且漸漸演變成年夜飯去飯店訂餐,拜年用簡訊,天然少了那種圍爐而坐的味道和親切熱鬧的氣氛。 儘管如今的生活習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傳統儀式到了今天已經顯得不那麼合時宜,但是其實年味就蘊藏在這些莊重的儀式、情感的交融、單純的快樂之中。“年味淡了”是因為我們主動地把春節的味道給淡化了,甚至千百年積澱在骨髓裡對於春節的感情也在慢慢流逝,這才引起我們對於現在春節狀態的一種憂慮和懷念。 春節是華人最重要的節日,在於她與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相伴而生,也深刻孕育著古人的智慧與養生之道。一年奔波勞碌,要給內心留有休養生息的空間。春節作為除舊迎新的節點,有著週而復始,動靜相宜,生生不息之意,跟古人太極陰陽魚表達出來的意境同出一轍。與之相比,現代人的心態因“人事消磨”而日顯浮躁,現代人的“生生不息”就幾乎只有“生”而沒有“息”,只有“動”而沒有“止”,可以說“在路上走得太遠,已經忘記為何而出發了”。與其說年味淡了,不如說是現代人的心變複雜了,充滿誘惑的物質世界淡薄了現代人對內心的叩問、對親情的重視、對過年的情感,也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徒有過年的意願,沒有過年的心態,年味變淡也就不難理解了。 年味並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你愛與不愛,她就在那裡。年味的變淡在於我們人為的把過年的傳統、過年的內涵、過年的情感從形式上一點點剝離出來。年味不該僅僅留在記憶裡,找回年味,其實就是找回過年的意義,找回過年的快樂。否則,就像一則禪宗故事所講的那樣:心都滿了,哪裡還能裝得下其他東西呢?人生多麼有味道,不在於物質收穫了多少,而在於內心感悟了多少,我想,過年亦是如此吧。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薪火相傳的節日,總有一些東西使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如同回到了思戀的故鄉,如同離家遠行的遊子回到了夢中的故園。然而,近年來,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都不愛過年了,大家紛紛感慨,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意思,年味兒越來越淡,都已經沒有過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