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大師兄論劍

    如何評價諸葛恪--都是智商惹的禍

    古時候,某些人為了達到政治目的或者想諷刺權貴、針砭時弊,經常藉助“童謠”這種古代大眾傳媒,表達自己的主張,預測未來事務,以求造成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比如《水滸傳》第三十八回寫到街市小兒傳唱“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我猜測這就是宋江團隊的政治炒作。再比如《三國演義》第九回裡出現的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其實就是民間對殘暴不仁的董卓的詛咒。《三國志諸葛恪傳》記載了一節關於諸葛恪的童謠:“諸葛恪,蘆葦單衣篾鉤落,於何相求成子閣。”成子閣者,反語石子岡也。建業南有長陵,名曰石子岡,葬者依焉。鉤落者,校飾革帶,世謂之鉤絡帶。恪果以葦蓆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於此岡。諸葛恪聰明一世,位高權重,到頭來落了個葦蓆裹身投之亂葬崗的下場。誠哉斯謠,傷哉諸葛。

    在華人的心目中,諸葛這個姓氏簡直就是智慧的象徵。《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記載:諸葛恪字元遜,瑾長子也。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大兒子,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大侄子,論其出身的話算得上官二代。《江表傳》:恪少有才名,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諸葛恪從小聰明過人,尤其擅長語言表達,深得吳主孫權的喜愛,在吳國屬鳳毛麟角之輩。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記載了這麼一節故事:據說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字子瑜)生了一副長臉,很適合當非常6+1節目的主持人。有一天,孫權聚集大臣們宴樂,一時高興,想開個玩笑。酒過三巡,孫權差人牽來一頭驢,驢的臉上掛一個字條,寫著:諸葛子瑜。大臣們鬨堂大笑。跟著父親去蹭吃大餐的諸葛恪不慌不忙,跪請吳主:“請給我一支筆加倆字。”諸葛恪接筆寫了:“之驢。”在場的人都開心笑了。於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在注引《江表傳》中,孫權對他有這樣一個評價:“藍田生玉,真不虛也。”諸葛恪的聰慧可見一斑。

    《管子·大匡》有云:“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三國演義》原文:昔諸葛瑾見恪聰明盡顯於外,嘆曰:"此子非保家之主也!"吳國的資深國務委員諸葛瑾還是有遠見的。

    出道太早,經驗不足,是諸葛恪的短板。“少知名。弱冠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侍太子登講論道藝,併為賓友。從中庶子轉為左輔都尉。”諸葛恪大約20歲左右就“拜騎都尉”,漢朝時還沒有幾品官的說法,問了下度娘,我估摸著起碼也是個副廳級吧。要是換在今天,20歲的孩子,除了鄉下湊不齊學費的農家子弟,不得已去工地搬磚或者去富士康上流水線打工,有幾個不是還在問父母要生活費的?我真心懷疑華人的能力嚴重下降。二叔諸葛亮對諸葛恪的成長一直很關注。孫權覺得他不同凡響,想任命他為代理節度,接替去世的徐詳掌管部隊的糧食供應 。諸葛亮聽說這事,連忙寫信給朋友陸遜:“家兄(指諸葛瑾)年紀大了,而諸葛恪性格疏漏,現在他主管糧食供應,糧谷是軍中最要緊的東西,我雖然在遠處,也暗地感到不安。請足下特別為我轉告至尊。”在家天下的封建時代,幹部的任用全憑主子的個人喜好,不重視德能勤績考核,不注意基層工作經驗的積累,越級提拔,必然助長其個人私慾的膨脹。

    鋒芒畢露,胸無城府,埋下了覆滅的禍根。一次宴會上,孫權叫他給大家斟酒。到了張昭面前,老爺子喝高了,不想再喝,就說:“此非養老之禮也。”諸葛恪端著酒杯對張昭說:“呂太公90歲的時候,還手拿兵器指揮部隊作戰。現在只是請你喝酒,難道不是尊敬你嗎?”張昭被懟得無語,只好幹了。諸葛恪數次抖機靈出言諷刺張昭,全然不顧張昭是江東世族的代表人物,其後果是得罪了整個吳國的階級基礎。諸葛恪找死的節奏。吳國名將陸遜曾經規勸他:“你氣陵其上,意蔑其下, 非安德之基也! ”

    目空一切,不留退路,遺禍諸葛家族。照理說,諸葛恪的叔父在蜀國當國務院總理,他完全可以成為和平大使,為兩國的和平共處做貢獻。可事實並非如此。據《諸葛恪別傳》記載:有一次蜀國派出國務卿費禕訪問吳國,諸葛恪惡言相譏:“爰植梧桐,以待鳳凰。有何燕雀,自稱來翔。何不彈射,使還故鄉。”費禕乃三國時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是諸葛亮遺命的接班人。諸葛恪攻擊的不僅是費禕,而是與整個蜀漢集團結下了樑子。

    成也孫峻,敗也孫峻。公元251年(赤烏十四年),孫權病倒了,太子孫亮年紀還小,欲尋託孤之臣,群臣都推薦諸葛恪。孫權卻嫌棄諸葛恪剛愎自用的性格。宗室孫峻力保諸葛恪。諸葛恪床下受詔,任太子太傅,爵陽都侯,一時權傾朝野。後來孫峻想與諸葛恪爭權,便利用諸葛恪為萬民所怨、眾口所嫌的機會,說他謀反。孫峻和吳主孫亮定下計策,置酒請諸葛恪赴宴,擊殺了諸葛恪,滅其三族。

    諸葛恪很好地繼承了家族的智商遺傳基因,卻未能傳承祖輩的智慧。世間維智且慧者,方可成就大事業。

  • 2 # Su57

    諸葛恪這個人,他的父親諸葛瑾說他聰明盡顯於外。意思是說,他在極力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但是他往往忽略別人,看不到別人的聰明,也忽略了別人的利益。因此,父親認為,他們家族可能因他闖禍而被滅。

    孫權說諸葛恪剛愎自用,不適合做託孤大臣。陸遜說 諸葛恪無視手下人,也瞧不起領導,和誰都不能打成一片。終究他只是孤家寡人一個,這不是為官之道,很難有政治前途。

    這些人的評價都很貼切,最終成了現實。諸葛恪接受託孤後,剷除政敵,獨攬大權。他在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果然一意孤行,不聽意見。最終,釀成慘敗,動搖政治地位。他在朝廷中成為孤家寡人後,實行高壓政策,打壓別人的議論。最後諸葛恪死於孫氏的鴻門宴,被滅族。此時,他才掌權一年多,他的命運和他叔父諸葛亮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對比即可看出他在才幹、謹慎、聽取意見方面比諸葛亮差了一大截。

  • 3 # 一個人的歷史

    諸葛恪少年得志,才氣過人,當他初起時,孫權對他極為器重,華人也對他寄予厚望。等到孫權去世後,他以大將軍的身份輔佐幼主,執掌朝政,事業達到頂峰。也就在這時,他的剛愎自用,不納人言的缺點逐漸顯現出來。他不顧士卒百姓的勞苦,違背眾人意願出兵,終於損兵折將,大敗而回。由此聲望大減,而這件事也最終被人所用,導致他失敗被殺。

    諸葛恪的事蹟再一次告訴我們人有才幹可持,方能成就大事,但持才傲物的卻很少有不失敗的,所以陳壽在《三國志》中批評諸葛恪說:“袊己陵人,能無敗乎?”

    太子伴讀,填字得驢

    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瑾的長子,他很小的時候就很出名,二十歲時被任命為騎都尉,後來任太子中庶子。與顧譚、張休等侍奉太子孫登,講論儒家的理論和技藝,同為太子的賓客和朋友,從太子中庶子,轉任左輔都尉。 諸葛瑾的臉很長,好似一張驢臉。一次孫權大會群臣,命人牽進一頭驢,在驢臉上貼了張長標籤,上面寫著“諸葛子瑜”四個字。諸葛恪跪下對孫權說:“請賜一支筆,准許我添上兩個字。”孫權同意,給了諸葛恪一支筆。諸葛恪接著標籤那幾個字寫上“之驢”二字,在座的人看了歡笑不已,孫權便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託孤重臣,討魏有功

    陸遜去世之後,諸葛恪升任大將軍駐守武昌,接替陸遜監管荊州事務。過了很久,孫權患病,而太子孫亮年幼,於是徵召諸葛恪以大將軍的身份兼任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孫權病危,召見諸葛恪、孫弘、侍中孫俊等人,將後事託付給他們。

    建興元年十月,諸葛恪動用大量人手聚集的東興,修築大堤。並在大堤左右依託山勢,築起兩座城堡,每個城堡留下一千人防守,自己則率軍返回吳國。魏國因為吳軍侵入了自己的疆土,感到受到欺辱,很以為恥,便命令大將胡遵,諸葛誕等率領七萬人馬圍攻這兩座城堡,打算毀掉它。 諸葛恪率四萬精兵,日夜兼程趕去救援。諸葛恪手下的眾將披堅執銳、敢為人先,擊敗魏軍並斬殺數萬餘人,繳獲大量輜重,諸葛恪整頓軍隊凱旋而歸。吳朝廷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官荊州、揚州二州州牧,都督中外諸軍事,賜予黃金一百斤,馬兩百匹,繒、布各一萬匹。

    輕敵冒進,進退維谷

    諸葛恪於是有了輕敵之心,這年十二月取勝,到第二年的春天,便又想出兵攻魏。眾大臣認為大軍多次出動,將士非常疲勞,異口同聲勸諫諸葛恪,諸葛恪不聽。於是他違背眾人意願出兵,大舉徵調各州軍隊二十萬,致使百姓騷動不安,他也開始失去人心。 諸葛恪意欲在汝南炫耀武力,掠取那裡的百姓,而眾將中有人反對說:“現在率軍深入,邊境上的百姓,一定會相率遠逃,恐怕將士身受勞苦而得到的卻很少,不如只圍攻新城。新城被圍困,敵人一定會派兵來救,等救兵到時,再想辦法收拾他,這樣才可大獲全勝。” 諸葛恪採納了他這個計策,掉轉頭圍攻新城,雙方你攻我守,交戰數月,新城沒能攻下。吳軍將士疲憊不堪,因天氣暑熱,飲用生水,腹瀉水腫,患病的人佔了一大半,死傷者遍地都是。各營官吏每天報告的患病人數都很多,諸葛恪認為是在欺騙他,要將這些人斬首,從此沒人再敢報告。諸葛恪內心意識到這次用兵是個失策,但又以攻不下新城為恥,臉上整天都是憤怒的表情。

    剛愎自用,不納人言

    將軍朱異對諸葛恪的用兵有所非議,諸葛恪大怒,立刻剝奪了他的兵權。都尉蔡林數次提出用兵策略,諸葛恪不肯採納,蔡琳一氣之下去投奔了魏國。魏國知道吳軍將士疲勞多病,調集救兵向南推進,諸葛恪被迫率軍撤退。 吳軍將士傷病交加,一路上有的傷病加重,倒斃在溝坑裡,有的被敵人俘虜,活著的人憤恨不已,死去的人悲痛離世,全軍上下呼號哀嘆,而諸葛恪安然自若。諸葛恪外出在江渚上住了一個月,又打算到尋陽開荒造田,招他回去的詔書接連不斷,他這才慢騰騰領軍返回。從此眾人對他大失所望而又怨恨,引起的誹謗也開始出現。

    持功自持,因權遭謗

    孫峻趁百官對諸葛恪多少怨恨,眾人對他多所猜疑的機會,誣陷諸葛恪要反叛作亂。與吳主孫亮謀劃除掉他,於是擺設酒宴,假稱要宴請諸葛恪。諸葛恪將要朝見時,將車停在宮門外面,孫俊已經在帷帳中埋伏好士兵,害怕諸葛恪不按時進來,事情洩露,便親自出來見諸葛恪說:“使君如果貴體不安,自然可以等以後再來,我將情況稟報主上。”想以此來試探諸葛恪,諸葛恪回答說:“我會盡力進去。”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人悄悄寫信給諸葛恪說:“今天宮裡的安排不同尋常,我們懷疑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諸葛恪看到信後馬上返身出宮,還沒有走出路門時,碰到了太常滕胤,諸葛恪說:“突然腹痛難忍,不能進去了。”滕胤不知道孫峻的陰謀,便對諸葛恪說:“您自出徵歸來,還沒有入宮拜見,今天主上擺酒宴請您,您又已經到了門口,應該堅持著進去。”

    才露於外,禍及其身

    諸葛恪猶豫了一會兒,又轉頭回來,配劍穿鞋登上大殿,拜謝孫亮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酒斟上後,諸葛恪心存懷疑沒有喝,孫峻說道:“使君您的病還沒有痊癒,應該帶著平常服用的藥酒,您可以自行取來飲用。”諸葛恪這才安下心來,另喝自己所帶的酒。酒過幾巡後,孫亮返回內殿,孫俊起身上廁所,脫掉長袍,穿上便捷的短衣,出來說:“有詔書,逮捕諸葛恪。”諸葛恪大驚跳起,劍還沒有拔出來,孫俊的刀已經接連砍下。張約從旁邊舉刀砍殺孫俊,卻只傷了他的左手,孫俊反手揮砍,砍斷了張越的右臂。宮中衛士都快步跑上大殿,孫俊說:“要殺的只是諸葛恪,現在他已經死了。”命令衛士們將刀劍都放回鞘內,於是清除地上的屍體血跡,大家重新擺酒歡飲。

    諸葛恪的長子,早年因為和魯王孫霸勾結,被諸葛恪用藥酒毒死。居中的兒子和小兒子都被孫峻誅殺,諸葛恪的外甥都鄉侯張震以及散騎常侍朱恩等人,都被誅滅三族。

  • 4 # 季我努學社

    諸葛恪

    諸葛一姓,在三國的歷史舞臺上,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除了已經名滿天下的諸葛亮,他留在東吳輔佐孫氏的兄弟諸葛瑾,也在南方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而諸葛恪就是諸葛瑾的長子,諸葛亮的侄子。這樣的出身預示了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

    諸葛恪影視劇形象

    諸葛恪從小就身材高大,聲音洪亮,壯實的體型為當時所少有。弱冠以後,便得到了騎都尉,和一眾同僚向太子傳授一些技藝,並且互相成為了朋友。有一天,孫權碰見了諸葛恪,問到他諸葛亮和諸葛瑾誰更加優秀。諸葛恪非常機智的回答到:“我的父親更優秀,他知道應該服侍誰,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親更優秀。”可以看出,諸葛恪年紀輕輕,說起話來思維迅速敏捷,已經有一點政治的智慧了。

    慢慢的,諸葛恪的軍事才能也漸漸展示出來。丹陽山上有一幫不服王化的民眾,當地人勇武好鬥,每每徵兵,總是逃過朝廷的追捕。諸葛恪當時就作出許諾,可以在三年之內解決這個問題。他的父親諸葛瑾非常擔心,覺得兒子這樣做不僅不成,反而容易給家人帶來災難。但是諸葛恪用勒非常巧妙的計謀,用圍困的方式,將山民逼出大山,成功徵兵。這一功勞得到了孫權的賞識,並且被封都鄉侯。此後在朝廷大臣種,諸葛恪的地位和威望不斷攀升,但是他剛愎自用,性情急躁的缺點,也展現的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孫權病危,託孤諸葛恪,另一方面東興大捷,二者使他的地位達到了頂峰。

    孫亮網路形象

    但是隨著新城兵敗,諸葛恪攻打魏國的政策失敗了,國內經濟民生的狀況直線下降,政局上也有人給他使絆子。大臣孫峻為了與諸葛恪爭權,拉攏了當時的皇帝孫亮,二人一起設下了“鴻門宴”。據說當時的情況極慘,諸葛恪被亂刀砍死。他的兒子即使逃到了數千裡之外,也被追殺至死。隨後諸葛恪被夷三族。他的屍體一開始被扔到了亂石崗中,後來才被勉強的安置了下來。

    最後落得如此悽慘的結局,和諸葛恪的性格是分不開的。孫權說他剛愎自用,諸葛亮評價他性情粗糙做事不細緻,諸葛瑾人為兒子終究會禍及家人。在後來的軍事行動中,諸葛恪不計代價的作出攻擊行動,使得生民疲敝,可以看出這並不是非常明智的舉動。

    有時候少年得志並不意味著一生的順遂,諸葛恪的悲劇就是一個提醒。

    【參考文獻】

    《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八·人事部十九·肥》

    《建康實錄·卷三·吳中下·廢帝孫亮》

    《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

  • 5 # 亭殿閣
    一戰成名的諸葛恪

    居住於丹陽山上的山越民風彪悍,不服王化,孫權為之頭痛不已。山越不僅拒接徵召,還經常襲擾外地平民,丹陽山勢險峻,百姓崇尚武力,歷任丹陽太守都對這群強盜無計可施。然而諸葛恪卻主動請求出任丹陽太守,並且誇下海口說:“只需要三年時間,就可以得到四萬甲士。”當時別說其他人,就連他的父親諸葛瑾都不相信他說的話,只有孫權選擇相信諸葛恪,任命他為丹陽太守。諸葛恪最終也沒有讓孫權失望,最終收服山越,完美的完成任務,收編4萬丹陽兵,成為東吳最精銳的部隊,大大提升了東吳的軍事實力。

    諸葛恪還派兵襲擊魏國的舒縣,俘虜舒縣百姓而還。與陸遜等保守派不同,諸葛恪是堅定的北伐派,他曾經派遣偵察人員觀測壽春附近地形,自認為已經瞭解了魏國佈防情況以後,提出攻取魏國的壽春的建議,但是孫權認為時機不夠成熟,拒決了諸葛恪的建議。

    陸遜去世以後,諸葛恪官拜大將軍。公元251年,孫權臥病在床,效仿劉備託孤諸葛亮,將年齡幼小的孫亮託付給諸葛恪。第二年,孫權病逝,魏國大將軍司馬師乘孫權新亡,政局不穩定之際,率軍進攻東吳,魏軍兵分三路:王昶、毋丘儉分別攻打南郡、武昌;諸葛誕與胡遵,率兵進攻東興;南郡、武昌一路由司馬師統一排程以引誘吳軍主力防守,實際主攻的是進攻東興那一路。

    但是諸葛恪識破了魏軍的計策,命令南郡、武昌守軍堅守待援,親率4萬主力救援東興,而魏軍進攻東興的部隊達到七萬人,即兵力對比接近2:1。孫權每次進攻合肥出動的兵力都在十萬以上,而東興告急,諸葛恪卻只帶4萬支援,其一是他對自己的軍事能力是非常自信的,其二則是南郡、武昌雖然不是魏國主攻方向,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必須要留下後備部隊隨時支援二地,諸葛恪面對的不是普通人,是他的叔叔諸葛誕。諸葛誕也是魏國名將,軍事能力不可小窺。然而東興之戰,以諸葛恪大獲全勝結束,魏軍死者以萬計,王昶、毋丘儉得知東興大敗,只得率軍撤退。東興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諸葛恪因此一戰成名。

    驕傲自滿的諸葛恪

    然而,東興之戰的勝利讓諸葛恪產生了驕傲的情緒,他自認為軍事才能天下無雙,能夠做到他叔叔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情——統一天下。於是諸葛恪在打退魏國進攻後不久,便厲兵秣馬,準備出兵伐魏,但是遭到群臣反對,朝臣大多數認為伐魏時機未到,而且諸葛亮/姜維多次北伐,先帝孫權五攻合肥都沒有成功,何況諸葛恪呢?其實並不能說他們的擔憂就是有道理的,諸葛亮,姜維,孫權失敗了,諸葛恪就一定會失敗麼?北伐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北伐一定不能成功呀。諸葛恪北伐的決定並沒有錯,至於最終的失敗只能說是天意,怎能以成敗論英雄呢?

    諸葛恪北伐是準備得比較充分的,他不僅是自己出兵,還聯絡了蜀漢的姜維協同北伐,就這樣,諸葛恪力排眾議,率軍強攻合肥新城。原本新城即將被攻破,但是新城守將張特欺騙諸葛恪,說魏國法律規定堅持一定天數投降不會牽連家人,假裝投降諸葛恪,騙得諸葛恪停止進攻新城,實際上卻暗中修補防禦工事,到了約定的日期,張特拒絕投降,諸葛恪知道自己被騙,可是已經太遲了。

    實際上諸葛恪距離勝利真的很近,如果不是被張特忽悠,諸葛恪是可以攻破新城的,而新城到淮河一線幾乎無險可守,諸葛恪攻破新城等於攻破了魏國東線防線,奪取新城以後,完全有能力乘勝奪取淮河以南的大片土地。諸葛恪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太驕傲自滿了。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6 # 圖文繪歷史

    諸葛亮和他兄弟諸葛瑾,一個在蜀漢,一個在孫吳,各為其主,由於演義的渲染,諸葛亮在後世的名氣要遠遠大於諸葛瑾,其實論成就,諸葛瑾這一支在孫吳不低於蜀漢的諸葛亮,論後代發展,諸葛瑾這支遠遠高於諸葛亮的後代。

    諸葛亮是蜀漢的權臣,封武鄉侯,官至丞相,劉禪即位的託孤大臣,在東吳的諸葛瑾是孫權的心腹之臣,封宛陵侯,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而到了兩人的後代,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襲武鄉侯,官至尚書僕射,相當於副宰相,諸葛瑾之子諸葛恪,他可是孫亮即位的首席託孤大臣,進陽都侯,封太傅,軍政大權集一身的丞相。

    諸葛恪從小就有才名,《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記載,諸葛瑾早年在東吳受排擠,由於面相又長又瘦,像驢臉,有次孫權大宴群臣,有人牽來一頭驢,上面掛個牌子寫著“諸葛子瑜”,來嘲笑諸葛瑾,剛好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也跟著來了,小小年紀的他向吳王孫權借了支筆,在上面添了之驢二字,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頓時化解了尷尬,孫權一高興就把驢賞給了諸葛瑾,既享有美名,又得了頭驢,這也就是“添字得驢”的故事。

    由於演義的原因,東吳的諸葛一支並未成功塑造,實際上在東吳由盛轉衰時期,諸葛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受孫權託孤之重,成為首席重臣,其重要性不低於輔佐蜀漢劉禪的諸葛亮,《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意趣橫生”,《江表傳》對他的評價是“辯論應機,莫與為對”,文學作品裡對諸葛恪也用“極聰明,善應對”來作結。

    同時,諸葛恪的性格也有他的缺陷,《三國志》說他“恪素性剛愎,矜已陵人”,《吳書》也說他“權嫌恪剛很有用,峻以當今朝臣皆莫及,遂因保之,乃徵恪”,以此說明,諸葛恪雖然才幹超群,機敏多辯,同時又剛愎自用,盛氣凌人,最後落得身首異處的結局。孫吳集團一貫善守不善攻,當年曹魏伐孫吳,是諸葛恪領兵大敗魏軍,而諸葛恪執政後卻大舉出兵伐魏,結果失敗,被大臣孫峻聯合吳主孫亮謀殺,並夷滅三族。

  • 7 # 歷史在記錄

    英才卓越

    諸葛恪少有才思,辯論應機,莫與為對。及長,英才卓越、超逾倫匹,令孫權大為欣賞。222年,諸葛恪弱冠,拜為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隨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為太子賓友。後來又從中庶子轉任左輔都尉。

    一次,孫權見到諸葛恪,問他:“你的父親(諸葛瑾)和你的叔父(諸葛亮)誰比較優秀?”諸葛恪應聲回答:“我的父親比較優秀。”孫權問他原因,諸葛恪說:“我父親知道侍奉誰為君主才對,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父親比較優秀。”孫權聽罷大笑,便命諸葛恪依次給大家斟酒。

    諸葛恪斟到張昭面前,張昭已幾分酒意,不肯再喝,對諸葛恪說:“這樣的勸酒,恐怕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禮節。”孫權說:“你能否讓張公理屈詞窮,喝下這杯酒?”於是諸葛恪反駁張昭:“呂尚年九十,依然高舉白旄、手持兵器、指揮部隊作戰,還沒有告老退休。如今軍隊上的事,將軍您跟在後邊;聚會飲宴的事,將軍您總被請到前面,這還不夠尊敬老人?”張昭無話可說,只好飲酒。

    後來蜀漢有使者到來,群臣集會。孫權對蜀漢使者說:“這個諸葛恪很喜歡騎馬,回去告訴諸葛丞相,為他的侄子選一匹好馬送來。”諸葛恪當即跪在孫權面前拜謝,孫權感到奇怪,問他:“馬還沒有到為何就當面稱謝呢?”諸葛恪說:“蜀漢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馬廄,如今有了旨意,好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謝呢?”

    才略博達

    諸葛恪多次要求自己領兵平定丹陽山上的山越人;認為丹陽山勢險峻、民風果敢剛勁,以前雖也在那裡徵發過兵眾,但徵的不過是邊緣縣分的平民,很少有深遠腹地的人。他想去把那裡的兵員全部調發出來,並說,只要三年,就可徵得甲士四萬人。朝中官員議論紛紛,都認為丹陽地勢險阻,地形四通八達,那裡的百姓自制兵器,崇尚習武,出山就為強盜,朝廷出兵征討就躲回山中不見蹤影,自漢朝以來就無法管制,皆認為不太可能,連父親諸葛瑾亦認為不會成功,更說:“諸葛恪若不能令我家大為興盛,便會讓我家血流遍地。”

    嘉禾三年(234年)八月,孫權提拔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諸葛恪上任後,實行堅壁清野政策,成功逼山越人向朝廷投降;諸葛恪下令不得對投降的山越人懷疑或拘禁。臼陽長鬍伉拘禁投降的惡霸周遺,諸葛恪以違令為由將胡伉處死,其餘未投降的山越人見此,確認朝廷並無加害意圖,相繼出降。孫權為嘉狀諸葛恪平定山越的功績,拜諸葛恪為威北將軍,封都鄉候。諸葛恪出兵襲擊舒縣,後來更計劃攻擊壽春,但因孫權認為不會成功受阻。

    驕吝不至

    赤烏六年(243年),魏將司馬懿欲攻諸葛恪,孫權想發兵接應,可望氣者說不利於出兵,於是讓諸葛恪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赤烏八年(245年),諸葛恪得知丞相陸遜猜疑自己,便寫信給他(諸葛恪與陸遜書),講述不能聽信讒言而責備,應該互相配合,以大局為重。諸葛恪因為知道陸遜對此而有意見,故此稱讚他所說的道理。不久,陸遜去世,諸葛恪升為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並代替陸遜領荊州事。

    專權自度

    後來孫權不適,見太子孫亮年幼,便命令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神鳳元年(252年),孫權病危,與眾人議論託孤後事,當時朝臣們都意在諸葛恪,孫峻亦認為諸葛恪的大器可以輔政,可輔助大事。但孫權嫌諸葛恪剛愎自用,不過孫峻認定當時朝中大臣都無人能與諸葛恪相比,孫權在其一直堅持之下,還是選擇諸葛恪[2],於是召集諸葛恪、孫弘、太常滕胤、蕩魏將軍呂據以及侍中孫峻處理身後事。第二天,孫權去世。孫弘平時與諸葛恪不和,害怕以後受制於他,便封鎖孫權去世的訊息,想矯詔除掉他。諸葛恪聞知,誅殺孫弘,釋出孫權死訊,為之治喪。孫亮即位後,拜諸葛恪為太傅。諸葛恪為收取民心,廣施德政,取消監視官民情事的制度、罷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每一舉措,都儘量給百姓實惠,民眾無不高興。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頸相望,想一睹其風采。

    剛愎自用

    東興大勝後,諸葛恪開始輕敵。上一戰役十二月才結束,他已打算明年(253年)春季出兵伐魏。諸葛恪派遣司馬李衡赴蜀遊說姜維聯合。姜維聽取其道理後接受聯合。然而,吳眾大臣認為士兵剛戰爭結束不久而身體勞損,一起勸諫諸葛恪,但不受。中散大夫蔣延固執爭論,被強扶離開。諸葛恪於是撰寫論諭:天下沒有兩個太陽,地上也沒有兩個皇帝。用戰國、曹操等趁勢做大,不禍及自己,但禍及後人的故事,來作為進攻魏國的原因。與其一直友好的丹陽太守聶友,也寫信勸諫道:“大行皇帝本有打算遏制東關之計,計卻沒有實行。現在你輔助大業,完成先帝之志,敵人遠方來送死,將士有賴憑藉威德,獻身捨命,一旦有不同的戰功,豈非神靈社稷的保佑!現在讓兵養精蓄銳,觀察對方的間隙而動。今天乘著獲勝此勢,而打算大舉出兵,天時不允許。而打算有此意,我自己的心不安。”諸葛恪看後便回信:“足下雖然有個中道理,然而未見大局的變數。這你應當知道這個道理。你若思考所說的言論,便可以開啟悟性。”於是諸葛恪違背眾人的意願,出州郡二十萬兵,百姓騷動,漸失民心。

    諸葛恪年輕的時候就很有名氣,文采飛揚,辯論起來隨機應變,沒有能應答他的人。也因此有相當多有趣的逸聞,經常和孫權一唱一和,孫權亦稱其為“藍田生玉.另一方面,諸葛恪做事疏漏,對同僚剛愎自矜,以至於父親、張承、陸遜都不看好他。孫權也因此不欲任用他為輔佐大臣。

  • 8 # 我們的三國

    封建社會的侯爵爵位一般是在父親去世後兒子才能繼承,要是父親還健在兒子就能侯爵,那這個人一般就是非常特殊,不是有能力,就是得到了皇帝的青睞。諸葛恪就是這樣一個人。不過,有幾個人卻看出了諸葛恪志大才疏,日後並不能獲得一個好的結局。那麼,看出諸葛恪志大才疏的人都有誰呢?

    先看看諸葛恪之才

    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臉很長,像驢,孫權大會群臣時,叫人牽一頭驢進來,在驢臉上貼了長標籤,上面寫了諸葛子瑜幾個字。諸葛恪跪下來說:“請給我一支筆增加兩個字。”孫權同意後諸葛恪在標籤下面添上了“之驢”二字。在座的人都歡笑起來,孫權於是把驢賜給了諸葛恪。過幾天又見了面,孫權問諸葛恪說:“你父親和你叔父哪個更有才能?”諸葛恪回答說:“我父親好一些。”孫權問是什麼原因,回答說:我父親知道應該為誰做事,我叔父不知道,所以說我父親好一些。”孫權又大笑起來。叫諸葛恪為大家依次斟酒,斟到張昭面前,張昭已經有了幾分醉意,不肯再喝,對諸葛恪說:“這不是敬養老人的禮節。”孫權說:“你如果能讓張公理屈辭窮,那麼他就應當喝酒了。”諸葛恪反駁張昭說:“過去師尚父九十歲時,還執旗持鉞,仍然沒有告老。現在帶兵打仗的事,將軍在後,吃飯喝酒的事,將軍在前,怎麼能說不敬老呢?”張昭終於無話可說,於是滿滿喝了一杯。後來蜀國的使節到來,群臣都來會見,孫權對使節說:“這位諸葛恪喜歡騎馬,回去後告訴你們丞相,給他送匹好馬。”諸葛恪立即跪下拜謝。孫權說:“馬還沒有送到為什麼就謝恩呢?”諸葛恪回答說:“蜀國是陛下的外馬房,今天下了恩詔,馬一定會送到的,怎麼敢不謝恩呢?這都是很年輕時發生的一些事情。

    後來,諸葛恪靠著魏華人司馬昭的失誤,打勝了東興之戰,一時間氣焰熏天,權傾朝野,很快,他又發動了合肥新城之戰。這次戰役,諸葛恪親率十萬大軍,三個月竟然沒有攻破只有四千人的新城。加上天熱、瘟疫,東吳大軍死傷嚴重。諸葛恪不檢討自己的失誤教訓,反而對提出不同意見的人進行打擊,甚至亂殺大將,還要緊接著再伐魏國,企圖建立新功以掩蓋自己的過失。終於,東吳朝野怨聲載道,結果被孫竣設計殺死。

    小事情聰明,大事情做不好,對於諸葛恪這種狀況,很早就有人料到了,他們分別是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叔叔諸葛亮、同僚羊衜(音:dao)和吳國大臣虞喜。

    叔叔諸葛亮的說法

    諸葛恪才思敏捷,孫權想用他,就讓他節度官,掌管軍糧,以代替死去的徐詳。諸葛亮聽說後,就給陸遜寫信說:“家兄已經年紀大了,而我那個侄子性格實在是太粗心大意。現在讓他來管理軍糧事務,糧谷又是軍隊最要緊的事,我雖然遠在蜀國,仍然因為這種任用而感到不安。希望您在大王面前轉達我的這份心情。

    父親諸葛瑾是怎麼說的呢?

    丹楊郡的邊遠山區盜賊橫行,因為地勢物產和民風等原因,東吳政權一致沒有對該地區的深山遠區進行過有效的治理。諸葛恪謀求出任丹楊郡太守,說三年之間就可以得到武士四萬人。東吳朝廷大臣都說這件事很難辦到,諸葛恪卻多次陳述必定取勝的道理,終於得到了孫權的認可。父親諸葛瑾聽說這件事後,也認為這件事難以辦到,嘆息說:“諸葛恪不可能使我家興旺,將要使我們遭滅族之禍了。”

    同事羊衜的說法

    諸葛恪曾經任太子孫登的侍講,因為一共有四個人,所以也有太子四友之說。孫登曾經讓侍中胡綜做《賓友目》,其中說到諸葛恪,其表述是:“英才卓越,超逾倫匹,則諸葛恪。”羊衜當時也在太子宮中任職,他私下裡駁斥胡綜的話說:“元遜才而疏。”也就是才能不足。恐怕這就是最早說諸葛恪“才疏”的吧。

    另外,《世林》還記載了一件事。孫權病重期間,下詔讓諸葛恪輔佐太子理政,也就是常說的指定他為“託孤大臣”。大司馬呂岱好心勸誡他,說世事多難,凡事應該十思。諸葛恪駁斥他說,過去季文子說“三思而後行”,孔子說“再思可矣”,你這是說我愚笨低能嗎?呂岱無言以對,當時的一些人認為是呂岱失言了。事後,虞喜認為,諸葛恪接受的是治理天下的重任,作為臣子,要代替皇帝行政,這是天下最難的事情,況且要日理萬機,能勝任者天下少有。知道自己的不足,虛心採納他人的意見,有什麼不對嗎?何況呂岱是國家的元老之臣,深謀遠慮,並不是隨便這樣一說。諸葛恪馬上就拒絕抵制,就這一件事就說明他才能不足,的確是機變和素質都不具備,也難怪最後會身首異處。

    的確,諸葛恪所玩的都是些小聰明,可以說是小聰明有餘而大才能不足。用現在的話來說,諸葛恪的聰明只是體現在一些諸如文字遊戲之類的事情上,當要治理一個動亂不寧的州郡,他把事情看得非常輕鬆如同兒戲時,父親擔心的就不是他一個人的進退之事了。以上幾個人為什麼不看好諸葛恪,關鍵就在於他的功夫都體現在這些文字遊戲類的問題上,並不是真正的軍政要務,所以會有很多人知道他是才疏。看來,聰明智慧要用在正事要務上,同時還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對於一個領導者,還要善於廣泛地傾聽他人的意見。如果諸葛恪能夠像他父親一樣的謹慎,或者是能夠像他叔叔諸葛亮一樣的務實,又怎會一生毫無建樹而身敗名裂呢!

  • 9 # 讓生活變得有趣

    諸葛恪為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出身名門且天資聰慧,反應敏捷,深受孫權喜愛,先後輔佐孫權、孫亮父子,初任騎都尉,後接替陸遜任大將軍,直至官拜丞相併封陽都侯,其仕途真可謂平步青雲。

    諸葛瑾執政初期革新朝政,北拒曹魏,以3000先鋒大破7萬魏兵,取得東興大捷。然升任丞相後驕傲輕敵,剛愎自用,憑20萬大軍竟敗於3000魏兵,終於慘遭新城之敗。

    即便如此,諸葛恪卻不肯承認失敗,回朝之後不知反思收斂反而獨斷專橫。為重新樹立權威,他一意孤行,不恤民力企圖再次舉兵伐魏,引起朝野不滿,終為孫亮、孫峻等人聯手設計在宴會上除掉,並被夷滅三族,直至孫休繼位後才得以平反昭雪。

    諸葛恪雖天資聰慧,但更多的只是小聰明,卻無大智慧,而且不知退讓,虛榮好勝,妄尊自大最終身死人手。其父諸葛瑾、其叔叔諸葛亮均曾對諸葛恪的志大才疏表示過擔憂。甚至後來孫休也曾這樣評價諸葛恪:“恪盛夏出軍,士卒傷損,無尺寸之功,不可謂能;受託孤之任,死於豎子之手,不可謂智。”

    由此可見,聰明智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在正事要務上。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善於廣泛傾聽各方意見,不能剛愎自用。如果諸葛恪能夠像他父親一樣謹慎,像他叔叔諸葛亮一樣務實,或許日後就不會如此慘淡收場。

  • 10 # 道100123582

    我相信郭德綱會妥善處理禮物的,別忘了郭德綱可是慈善家,他默默的善待他人,更何況劇場收到的禮物一定會合理的解決,這樣一點請大家放心。

  • 11 # 大胖vlogs

    就才華而言,諸葛恪是當時的頂尖水平;就功績而言,光東興一戰的戰功就比他叔叔一輩子砍掉的人頭都多。可惜的是,他同時得罪了波個人,一波是東興之戰的對手司馬氏兄弟,另一波則是東吳內部鬥爭的勝利者(諸葛恪當然就是這次鬥爭的失敗者)。

    鑑於這兩撥人後來在歷史中的地位,諸葛恪的名聲不臭也得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歲孩子夜裡12點還沒睡意,每頓吃飯必須要有土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