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譽堂論道
-
2 # 雪域一號
方言俗稱土話,中國有80多種方言!語言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一個族群在長期歷史過程中所積累的大量文化資訊。沒有方言就沒有中華文化,不管是商品經濟時代還是什麼時代,想守住中華民族的根,必須要重視方言,方言是無價之寶,方言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
3 # 淡淡一掬水
商品經濟和方言的關係,並不是有密切關係兩個範疇。商品經濟既可以用粵語商談,也可以用東北話商談,既可以用藏語商談,也可以用維吾爾語言商談。只要價格合理有利可賺都可以成交。只考慮成本和利潤。
而方言屬於各地的語言習慣,相當於不同地區的民族語言。只是開始交談不習慣,有點語言障礙。但它不影響商品經濟的進行。
-
4 # 太平風物
我們來看方言和普通話對比,誰具有特殊性?普通話是用來更便利和廣泛的流通和交流,採用標準的語音語調,方言則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南腔北調!
明顯的,方言更具有特殊性,唯一性以及更具備辨識度和情感的共鳴!方言是小眾但粘性的存在,如果普通話是公域流量,方言則是私域流量,誰更精準,誰更貴?
既然是商品經濟,那麼市場是起主導作用,只要市場需要的,就會有人參與。有人需要,就會有人購買,則必然會產生流通和價值!
那方言會因為商品經濟的的發展失去生命力嗎甚至消亡嗎?
從商品經濟的流通和溝通屬性來看,方言毫無疑問具備很大的侷限性,聽不懂的方言,是阻礙市場流通的絆腳石,增加溝通成本、信任成本和理解成本!採用方言的商品經濟模式,基本上不可能大範圍全區域的發展!
但另一方面,同屬一個語言體系的群體和圈層呢,他們則會對同一方言體系的人群,產生莫名的好感、信任感、歸屬感和親切感!毫無疑問,這個時候的方言則成了促進商品經濟成交的催化劑和點金石!
特別在中國這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人們傾向於套近乎,找關係,尋切入!陌生的生意場上,熟悉的方言鄉音,往往都是雙方趨同、促成交、達共識的一個相當便捷的籌碼和背書!要不怎會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感慨!
由此可見,就算商品經濟再發展再發達,方言不僅不會失去生命力,反倒會成為各自身份標籤,性格特點,信任背書的亮眼名片!不管你承不承認,你的方言都是你揮不去抹不掉的形象組成的一部分,而這就是符合商品經濟要求的稀缺、信任、特殊、群體認可的規律!
君不見,抖音裡以南北方言為主體語言的影片爆款頻出,春晚裡以東北方言為主體的小品長盛不衰,四川方言、湖南方言、粵語、江浙話等等,哪一個不依然在商品經濟的世界裡活躍!
一口鄉音將你我拉近,一聲老鄉讓你我思鄉!方言承載的是對故鄉的思念,寄託的是一個族群的情感,展示的是一個地方的風情!
這些與商品經濟無關,經濟是人的交集和成交!有人就有方言,有方言就會親近,有親近就有生意!
-
5 # 逃之么么
從1956年起,漢語方言普查工作在全國漢語方言地區全面展開。在以後兩年多的時間裡,以一個市、一個縣為調查點,共完成了全國各地2298個方言點中1849個點的方言普查工作。普查面之廣,規模之大,都是史無前例的。在普查的基礎上,先後編寫出近1200種調查報告、300餘種普通話學話手冊、20餘種各省區的方言概況(計有河北、山東、遼寧、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後來公開出版的有《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1960)、《四川方言音系》(1960)、《河北方言概況》(1961)、《安徽方言概況》(1962)。其中《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學術質量較高,是反映方言普查成果的代表性著作。另外,1959年中國科學院河北省分院語言文字研究所調查了河北省150多個市縣的方言詞彙,編寫了《河北方言詞彙》(1996年以李行健編《河北方言詞彙編》為名出版),這是方言普查中唯一的專門以記錄詞彙為目的的調查工作。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9/s7067/201804/t20180404_332374.html
當前國內網際網路文化氛圍影響之下,方言的魅力只會提升,商品經濟並不能消滅方言。例如在抖音、快手短影片矩陣,方言能拉近地域內粉絲距離;每年上映的影視作品,春節聯歡晚會都會有一大批方言語言表演。
回覆列表
方言,仍然有她生命力和價值。
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由於古代交通、資訊不便,各地聚居人們長期語言交流,便形成名方言。
比如著名的東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還有湖南話、粵語、閩南語、江浙方言,山東話等,都各具特色。
我們常聽到的趙本山小品等,就常用到東北方言。粵語在廣東、廣西一帶流行。我們小時候的粵語歌,就是個例子。
所以,方言各具特色,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人文,有其特殊意義。
譽堂聊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