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宇堂
-
2 # 科學慢衰老
我的答案是,嘴巴饞是會遺傳。嘴巴饞會遺傳嗎,是一個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複雜問題。
嘴巴饞的人,你總得承認他們食慾強吧。飢餓和食慾是有人體的內在荷爾蒙控制的,主要就是飢餓素(Ghrelin)和瘦脂素(leptin)。飢餓素是一個有28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在飢餓的刺激下由胃部和胰腺的細胞產生,它會讓人帶來飢餓感。相反的,瘦脂素由脂肪組織產生,會帶來飽腹感。這兩個激素互相平衡,影響著人類的食慾。
正常人,也許只有稍微的偏差,會導致有的人愛吃,有的人不愛吃。但是在病理狀態下,這個是非常明顯的。比如普拉德-威利綜合徵的人,其高水平的飢餓素,導致胃口奇大,那嘴巴不是一般的饞,當然最後的體重也是驚人的,形成肥胖症。既然胃口是由基因控制的,那這就是可以遺傳的。你也許會舉個例子說,你看他爸很饞,兒子卻一點不愛吃—這個只能暗示他兒子也許沒有遺傳到他爸那個基因,但是不能說明那個基因是不會遺傳的。
但是,我們有的時候,也得承認,嘴巴饞是受環境影響的。如果爸爸媽媽都愛吃,兒女即使不因為基因的問題,只是因為長期待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會是嘴巴饞的。而且一般而言,嘴巴饞的,都比較講究吃的,至少味道做得比較好,這樣的食物對後代的吸引力也比較強。這些客觀的環境因素,最後也導致了嘴巴饞的遺傳。這個可以叫做習慣的家庭遺傳吧。
所以,不管是在基因的影響上,還是在家庭習慣的影響上,我們都認為,饞,是會遺傳的。所以,我們要大聲的喊出來,我饞,不是我的錯…
答案是肯定的。嘴巴饞確實有遺傳因素,但遺傳不是唯一因素。
家庭成員有類似的飲食習慣。例如父親喜歡鹹食,那麼孩子就更喜歡鹹食,如果姐姐喜歡甜食,則弟弟往往會吃很多垃圾食品。
這個示例是否說明遺傳因素是否會決定食慾以及口味偏好呢?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是的,這是有可能的。然而,基因並不是發展出對口味偏好的唯一因素。口味決定了食慾。因而題主所謂饞嘴就是食慾高的一種表現。
遺傳決定了我們的口味以及食慾甚至體重有研究人員研究了口味偏好與遺傳學之間的聯絡。他們發現味蕾中含有某些受體,這些受體中所含的遺傳成分似乎決定了人的口味偏好。研究結論意味著,一個人的基因的影響決定了體重指數、新陳代謝、大腦對於食物的“感知”以及決定飢餓和飽腹感的激素水平。但是專家警告我們不要以遺傳學作為不良飲食習慣的藉口哦!
以糖(或者甜食)為例,我們的身體可以利用脂肪和蛋白質來製造葡萄糖,葡萄糖是構成其它糖類的基本單元之一。有的人看到甜食就嘴饞。
但實際上您不必透過吃糖來補充葡萄糖。精製糖是一種強大的獎勵系統,具有很高的成癮性,並有可能阻礙神經系統對於食物和飢餓感的正常“感知”,讓人變得更加貪吃“甜食”。暴食者就是受經常吃精製糖的基因和習慣的雙重因素的影響——內在遺傳因素和外在生活方式因素(如果生活在沒有精製糖的原始社會,估計不會變成貪吃者)。
哪個基因在“作怪”?由於FTO和Bdnf等基因,遺傳因素可能會影響到對食物的“感知”。該基因會影響引起飢餓的激素——飢餓激素和引起飽腹感而導致貪食的激素——瘦素的水平。
在對小鼠的測試中,這一突破性發現表明,擁有Bdnf基因突變版本的小鼠在進食後無法向大腦的下丘腦傳送化學訊號,因此,其進食的食物量是含正常Bdnf基因的小鼠的兩倍。研究者提到:“如果Bdnf基因有問題,神經元就不能互相交談,瘦素和胰島素訊號無效,食慾也不會改變。”
上圖:BDNF基因與小鼠體重的關係。
我們需要區分真飢餓和假飢餓:
真正的飢餓,人會被各種食物所吸引,而不是特定的甜味或鹹味;
但是如果是假的飢餓感,您會被吸引到某種甜味或鹹味之類的味道。
如果遇到假飢餓而且又沒有意志力的話,總是一餓就敞開吃了一堆蛋糕或汽水,就會形成不良的飲食習慣。所謂“饞嘴”指的應該就是在不餓的情況下仍然想吃東西的感覺。
上圖:基因突變的小鼠成了貪吃鼠。
身體狀況也會導致“饞嘴“您不必為自己被食物吸引而過於責備自己。相反,更重要的是要準確地知道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慾望。有許多因素會導致非正常地“饞嘴”。除了遺傳因素之外,睡眠不足、營養不良、低血糖、脫水和壓力都是導致“饞嘴”、“貪食”的因素。在大多數情況下,饞嘴的人很難控制對食物的需求,因為許多因素會同時影響他。上圖:嘴饞可能是食物、基因和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
總結確實,遺傳學使人們容易受到食物的誘惑,但這意味著他們可以透過糾正其整體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來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