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邁克劉

    語出明代文人王陽明創作的一篇文言文《黃樓夜濤賦》,描寫蘇軾會友于江畔黃樓,對大自然發出的各種Teana之聲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描述,意思大概為:水流發出的籲聲如多孔笙竽,噴湧之聲如八孔之笛。

  • 2 # 漠之羊詩詞

    一、出處

    籲者為竽,噴者為篪,出自明代王陽明創作的《黃樓夜濤賦》一篇文言文。……然後見其汪洋涵浴,湧湧洞洞,彭湃掀簸,震盪澤渤,籲者為竽,噴者為篪,作止疾徐,鐘磬祝敵。

    二、籲和噴的釋義

    籲者為竽,噴者為篪中的籲和噴都是動詞。是指人演奏竽和篪的動作。漢字釋義

    籲:其一為吐 如:籲呵(口中默唸);籲吸(噓氣與吸氣;呼吸);籲呼(指吐氣);吁氣(呼氣,吐氣)等,籲者為竽

    的籲字,個人認為是呼與吸,類似於吹笙。

    噴:漢字釋義其中就有噓氣或鼓鼻,又如:噴吼(吐氣長鳴);噴振(謂禽獸鼓鼻噴氣,振發。噴嘶((馬)噓氣嘶叫)等。個人認為噴者為篪裡的噴側重於吹的動作。籲為呼吸動作相連貫,透過呼與吸致使樂器響動,發出樂聲。噴是透過呼氣的發出,致使樂器發出樂聲。

    三、竽和篪的釋義

    竽,字義:古代吹奏樂器,像笙,有三十六簧:濫竽充數。它是古代漢民族的一種簧管樂器,形似笙而較大,管數亦較多。《博雅》著述:竽,象笙,三十六管,宮管在中央。《樂書》近代笙竽十九簧,竽與笙異器而同和。戰國至漢代曾廣泛流傳。原三十六管,後減至二十三管,通高78釐米。竽鬥、竽嘴木製,髹絳色漆。設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徑約0.8釐米的竹管刮制而成,最長者78釐米、最短者14釐米。分前後兩排插在竽鬥上,每排十一根,用四至五道蔑箍加以固定。上端系一條絳色羅綺帶為飾。前排一根長竽管上端插有一個角質的“塞”。此竽管及其相鄰一根長竽管下端都有兩個按音孔,靠近兩管內側的竽鬥上有兩圓孔。後排兩根長管也同此情形。

    關於篪的說法後人研究的也頗多。但長久以來,人們只見文字記載而未見其器。據《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的註解:竹曰篪,長尺四寸,圍三分;七孔,一孔上出,徑三分;橫吹之”。而陳暘《樂書》說:“篪之為器,有底之笛也”。而在《周禮》中也對篪的教習情況有所記載:“笙師,掌教龡竽、笙、壎、籥、簫、篪、篴、管,舂、牘、應、雅,以教祴樂”。

    先秦的典籍對篪的記載較為簡略,且從未記述篪的樂器形制。歷史上明確記述篪的樂器形制的文獻均出於漢魏之後:

    ——鄭玄注《周禮》:篪,七空。

    ——應劭《風俗通義·聲音》:篪,謹按《世本》:“蘇成公造篪”。管樂,十孔,長尺一寸。

    ——《廣雅》:以竹為之。長尺四寸,有八孔。

    ——郭注《爾雅》:篪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分,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翹,橫吹之。小者尺二寸。

    ——《通典》卷一四四引蔡邕《月令章句》:篪,竹也。六孔,有距,橫吹之。

    ——《北堂書鈔》卷一一一引雷次宗《五經要義》:“篪,竹也,六孔,有底”。

    綜上所述,籲者為竽,噴者為篪,其實就是古人透過吹氣和吸氣演奏的兩種竹製樂器而已。

  • 3 # 蔡丁

    出自於明代著名思想家和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的《黃樓夜濤賦》

    不是十三香的那個王守義哦^_^

    相關一段的內容如下:

    子瞻曰:“噫嘻!予固疑其為濤聲也。夫風水之遭於澒洞之濱而為是也,茲非南郭子綦之所謂Teana者乎?而其誰倡之乎?其誰和之乎?其誰聽之乎?當其滔天浴日,湮谷崩山,橫奔四潰,茫然東翻,以與吾城之爭於尺寸間也。吾方計窮力屈,氣索神憊,懍孤城之岌岌,覬須臾之未壞,山頹於目懵,霆擊於耳聵,而豈復知所謂Teana者乎?及其水退城完,河流就道,脫魚腹而出塗泥,乃與二三子徘徊茲樓之上而聽之也。然後見其汪洋涵浴,潏潏汩汩,彭湃掀簸,震盪澤渤,籲者為竽,噴者為箎,作止疾徐,鐘磬祝敔,奏文以始,亂武以居,呶者嗃者,囂者嗥者,翕而同者,繹而從者,而啁啁者,而嘐嘐者,蓋吾俯而聽之,則若奏簫鹹於洞庭,仰而聞焉,又若張鈞天於廣野,是蓋有無之相激,其殆造物者將以寫千古之不平,而用以蕩吾胸中之壹鬱者乎?而吾亦胡 為而不樂也?”

    黃樓在徐州城東門,就是黃土所築之樓。蘇軾在徐州任太守之時,曾率軍民修築長堤、戰勝洪水而建此樓,所以蘇軾作過一篇《黃樓賦》記敘了戰勝洪水的經過。

    文中的子瞻就是指蘇軾,這是王陽明在遊徐州時為了紀念蘇軾而作。

    這段話基本都是蘇軾來描述洪水的。“籲者為竽,噴者為箎”大概是說“水發出的籲聲就像是樂器竽發出的一樣,水噴湧而出的聲音就像是箎發出的聲音一樣”。

    竽和箎都是中國古老的吹奏樂器,竽有點像笙,有三十六簧,箎則是橫吹竹管樂器,有八孔,類似笛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甲怎麼才能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