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韓雨良

    智者思辨,仁者愛仁。智者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仁者發現美好和創造美好。毛澤東說過:“我心既宇宙”,仁者大愛無疆,人心所向,仁者無敵。

  • 2 # 清風善道

    “仁者無敵”是自己已經沒有敵人了,不是別人不跟你敵對。意思是說,慈悲心就會降伏一切的恩怨,當下就沒有敵人,是自己不跟自己痛苦了。當你對得起別人的時候,你不要管別人對你這麼樣,這個就是解脫。你如果能夠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別人講什麼話這個不重要。

  • 3 # 汾河彎農夫

    仁者無敵。

    仁者,無私者,一個沒有私心雜念的人,也就是一個能為大家著想高尚的人,是不會有弱點的,也就是沒有軟肷,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歪的,邪的,惡的都能一身正義,堅持原則做事。所以就稱仁者無敵。

  • 4 # 鄉村閣老

    仁者無敵,說的是遮心仁厚。以德服人。去感化在背後說你壞話的人。看不起你的人。內在的敵人。而不是戰場上的敵人。

  • 5 # 費惡潑嘞

    古賢用人旁造的字 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意義。"仁"不能下降為僅僅是一個人的優良品德之一,即使是作為五常最核心的品德也是對"仁"的誤用和貶低。

    古先賢倉頡把“仁"造成一個“會意字”。儒家《六書正譌》:元,從二從人。仁則從人從二。在天為元,在人為仁。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人道與天道合一,“天人合德”也就是仁道。這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一個意思。

    但是,"二"在古今習用語中多是表示不好的詞義,如 二桿子、二愣子、二流子、二賴子、二把刀、二百五、貳臣,一般都是用來指稱不合倫常的另類或異端。古人表示數名時,一般用兩、倆 或雙、對。

    這就蹊蹺了,這麼一個蘊含重大人文精神的字居然以貶義的"二"為右邊旁。倉頡造"仁"字時,究竟是啥用意呢?

    我以為"仁者無敵"才是對"仁"的正確闡釋,只有這樣才解釋得通 "仁"字的構造。"敵"就是與人對立的異己的他物,"無敵"就是無有在我之外與我對立的他物,他物就是我自身,在他物中就是在我自身中。也就是說 這個他物是包含在我自身中的,所以仁者才能從心之所欲而不逾矩。

    "仁"又指生氣, 果核中實有生氣者亦曰仁。程顥曰:心如谷種。生之性,便是仁。

    黑格爾作為西方哲學的終結者對自由的定義 是這樣的:自由的真義在於沒有絕對的外物與我對立,而依賴一種“內容”,這內容就是我自己。這內容就是概念或思維的自身規定著的向前運動,它在一切之中乃是運動著的和活生生的靈魂,作為外部的過程或者作為本能、需要和本己的活動。一切生動性都依據於在自身中建立起一種矛盾並且將這種矛盾揚棄掉。

    所以,我們不得不感嘆 西方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精髓實質是相通的,凡是隻看到和執著於兩者的顯而易見的表面上的差異的人,可以說僅僅對兩種文化都只知道一些皮毛。

    所以,"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 和西方哲學中認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差別在於思維這個觀點也是一致的

    大家想不到吧 "仁" 和西方文明的"自由"是同樣的意義不過"自由"這個詞的含義久已被那些從經驗主義出發的理論給歪曲敗壞了。 那些經驗主義理論中的意識內容永遠依賴於一種異己的他物,不管這種他物被稱為感覺,知覺,表象,直觀,物自體,抑或衝動, 慾望和刺激,意識只有透過這些與外物的關係才能獲得其內容規定,於是意識的自身不斷的活動,只是為了從外來刺激裡求得解放,但永遠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因為自我的存在,既基於刺激的活動,如果沒有了刺激,也隨之就沒有了自我。而且自我活動所產生的內容,除了通常經驗的內容以外,也沒有別的,只不過加了一點補充,說自我活動所產生的內容只是現象而已, 因為物自體永遠在達不到的遙遠的彼岸。對那種由經驗主義發展而來的自由觀來說,這種有限的經驗知識是最後的東西,主觀信念本身,單就其僅為主觀形式的信念而言,不管其內容如何,已經就是好的,這樣便沒有評判它的真偽的標準。但是,真正講來,真理的內容不僅僅是主觀的,還應是客觀的普遍性,並且應是規定一切個人信念的標準,只要個人的信念不符合這標準,這信念便是錯誤的。所以 當今我們要提防的是這種偽自由,而西方文化精髓中的真正的精神自由本來就是我們文化中固有的"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分手,怎麼安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