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根的視界
-
2 # 唐小廚MM
我老家是四川眉山的,我們村過年的時候幾乎家家都殺過年豬,吃殺豬菜,燻臘肉,灌香腸,做米粑,葉兒粑,炸酥肉,做米花糖,村裡人圍在一起烤火,擺龍門陣,嗑瓜子,年三十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然後守歲,等著放開門炮。
-
3 # 幽默大妮妮
俗話說得好,過了臘八就是年,今年的過年相較以往早了一些,很多人也早早地開啟了新年前的準備模式,大街小巷上人們也都在匆匆忙忙的置辦年貨。
要說過年的風俗,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屬於當地的特色,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差異大,因此在過年期間很多人也會選擇出行來一睹其他地區的人文景觀。
陝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準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均短几籠子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習俗。
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乾淨,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臥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準備就緒,便開始點蠟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後,全家大小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
初一早晨分性別拜年,大家族的男子們組成一隊,去家族裡的每一個小家拜年,在院子裡磕頭跪拜。到了中午12點,大家族的女子們組成一隊,去家族裡的每一個小家拜年,在院子裡磕頭跪拜。
不梳頭、不動刀子、不動針!正月裡,大清早不能梳頭、不能動刀子,這都是不吉利的。等過了中午十二點才可以做這些事。不動針,主要是指女子不做針線活,特別是晚上,動了針,自己的孩子容易生奇奇怪怪的病。隨著時代變遷、思想開化、資訊互通,很多習俗都在慢慢淡化,但在老一輩人的心裡,還是非常講究的。這些講究裡,有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與嚮往,對舊傳統的依戀和懷念,代代相傳至今。在這個開放灑脫的新時期,誰願意遵守就遵守,不願意也無傷大雅,過年,幸福開心就好!
-
4 # 碧無情
最有年味的事是貼春聯和放鞭炮。
年三十午飯一吃完,家家戶戶就張羅著貼春聯了。春聯,有的人家從集市上買,有的人家請人寫的,有的是自家人寫的。先貼大門對聯,紅底金字,光燦燦,紅汪汪,別提多喜氣了。那對聯的內容也都是喜氣洋洋,盡是吉利句子,讀起來就讓人心情舒暢,比如"嘉節納餘慶,新年號長春”、"大地春光好,人間瑞氣重"。下午兩三點之間,家家戶戶都貼好了對聯,道道門上都面貌一新,新年的大門好像打開了一樣。
放鞭炮是最有年味的事。放鞭炮從三十到初一,我們這放兩撥。第一撥是二十九晚上十二點一過就開始,一直持續到三十早八九點。十二點剛過時,鞭炮就響了,近處的,遠處的,聲音混在一起,噼哩啪啦響成一片,脆的聲音像敲碎排排青竹,鈍的聲音像鐵鍋裡炒豆子,此起彼伏。大人小孩這時就睡不安穩了,可是每個人都不來氣,都喜滋滋的,都會念叨:過年啦,過年啦!躺在被窩裡,聽著遠遠近近的炮竹聲傳入耳裡,比聽什麼曲子都愜意,過年的熱鬧氣氛掀起了第一個高潮。第二撥是三十晚年夜飯吃過以後,這一次和前一次不同,前一次放鞭炮是辭舊迎新的訊號,所以以小掛鞭和響炮為主,又加上是夜裡十二點後就放,看的人基本沒有,所以簡單。這次放的炮以響炮和煙花為主,數量多質量好,左鄰右舍又互相觀看彼此放的炮,所以又帶上了競爭炫耀的意思,哪家放的又多又好,意味去年一年家業興旺,家主心裡也會暗暗得意。這個時候,新年的大高潮正式到來。天空中煙花絢爛多姿,不是一家一戶在放,是家家戶戶都在放,長八隻眼你也看不過來!滿天的煙花,滿天的歡樂,滿天的喜慶!耳朵裡填滿了煙花爆竹聲,呯呯呯啪啪啪!哧溜哧溜哧溜!這種聲音令人亢奮,別等了,快把咱家的炮仗拿出來放!大人點上煙,小孩燒著一支檀香,抱出煙花,在院子裡,排成排,點著引信,放炮開始!呯!第一聲炸響,一道煙火彩柱沖天而起,小孩捂耳,大人仰臉,自家的歡快與熱烈在天空上演了,咱家小院上空是繁花滿天了,變幻多姿!喜悅甜蜜幸福的年味漾滿了每個莊稼人的心田。如今禁放煙花爆竹了,年味也淡了許多。
回覆列表
我覺得最讓我感覺年味十足的還是大年初一那天早上開始,串家串戶的去拜年,無論大人孩子見面都是一句過年好,每個人臉上都喜氣洋洋,是最最美好的事情了,也最有年味了!
當然這種感覺也只有老家農村能體驗的到,城市裡一點都沒有感覺,感覺也沒有什麼年味,所以我每年都回老家過年。而且大城市裡,基本過年的時候大多數個人也都回老家了,就像空城一樣冷清了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