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將門府

    兵貴先聲的解釋

    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後因以“兵貴先聲”謂用兵貴在先以自己的聲威懾服敵人。 唐 盧藏用 《陳子昂別傳》:“況兵貴先聲。今發半天下之兵屬王,安危成敗,在百日之內,何可輕以為尋常!”

    詞語分解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衝突)。 與軍事或戰爭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爭的爭端

    先聲的解釋 指發生於某一重大事件以前的類似的有相同性質的事件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聲詳細解釋.謂使人震懾而先發的聲威。 唐 張九齡 《勅北庭經略使蓋嘉運書》:“先聲既振,後殿載揚。兇黨聞之,卷甲而遁

  • 2 # 阿揚說聯

    這句話出自《宋史·司馬光傳》,是韓琦與司馬光對話裡的一句話。

      琦曰:“兵貴先聲,諒祚方桀驁,使驟聞益兵二十萬,豈不震懾?”光曰:“兵之貴先聲,為無其實也,獨可欺之於一日之間耳。今吾雖益兵,實不可用,不過十日,彼將知其詳,尚何懼?”

      韓琦說“:用兵貴在先聲奪人,諒祚正桀驁不馴,讓他突然聽到增兵二十萬,怎麼不害怕?”司馬光說:“用兵之貴先聲奪人,是空洞無實,只是可以欺騙一日之間而已。如今我們雖然增兵,實際上不可任用,不過十天,他將會知道這一詳細情況,還有什麼可恐懼的呢?”

  • 3 # 石丞子

    俗人老李,簡單答題。

    "兵之貴先聲而後實,為無其實也"解釋如下:

    譯文

    指用兵貴在先以自己的聲勢鎮懾敵人,這畢竟還是一個空洞無實假象。

    出處

    出自《宋史.司馬光傳》,琦曰:"兵貴先聲,諒祚方桀驁,使驟聞益兵二十萬,豈不震懾?"光曰:"兵之貴先聲,為無其實也,獨可欺之於一日之間耳。今吾雖益兵,實不可用,不過十日,彼將知其詳,尚何懼?"

    解讀

    韓琦說“:用兵貴在先聲奪人,諒祚正桀驁不馴,讓他突然聽到增兵二十萬,怎麼不害怕?”司馬光說:“用兵之貴先聲奪人,是空洞無實,只是可以欺騙一日之間而已。如今我們雖然增兵,實際上不可任用,不過十天,他將會知道這一詳細情況,還有什麼可恐懼的呢?”韓琦說:“您只是看到慶曆年間鄉兵招成為保捷軍的情形,憂慮今天會重蹈覆轍,朝廷已經降下敕榜同百姓約定,永不充軍戍守邊地了。”司馬光說:“朝廷曾經失信於民,百姓不敢輕信,即使是我也不能不懷疑。”韓琦說:“我在這裡,您不要有什麼憂慮。”司馬光說:“如果您長期在這個地方,當然可以放心;他日別人當權,用您現在的軍隊,用他們運糧戍邊,不過是易於反掌的事而已。”韓琦默然無聲,但終於沒有停止增兵。不到十年,事情果真如司馬光所料。

  • 4 # 樂脆君35號

    這句話可以這樣子理解:用兵之道,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使用宣傳、欺詐等手段,讓敵人以為你是這個樣子,然後再讓敵人看到他以為的你的樣子,但是你不能讓敵人看到你真正的樣子。

  • 5 # 無詩雨

    “兵之貴先聲而後實,為無其實也"出自《宋史.司馬光傳》。我們只看這書名就會明白,這是一本記載宋朝時期司馬光的事蹟的書。《宋史》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的,分本紀、志、表、列傳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出生在河南光山縣,1086年去世,他自幼聰惠過人,婦孺皆知砸破缸,救落水小朋友的事就是他乾的。現在我們先看下面這段原文: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仁宗寶元初,年甫冠,中進士甲科。治平元年,詔刺.陝西義勇二十萬,民情驚撓,而紀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韓琦。琦曰:“兵貴先聲,諒祚①方桀驁,使驟聞益兵二十萬,豈不震懾?”光曰:“兵之貴先聲而後實,為無其實也,獨可欺之於一日之間耳。今吾雖益兵,實不可用,不過十日,彼將知其詳,尚何懼?”琦曰:“君但見慶曆間鄉兵刺為保捷,憂今復然,已降敕榜與民約,永不充軍戍邊矣。吾在此,君無憂。”光曰公長在此地可也異日他人當位因公見兵用之運糧戍邊反掌間事耳琦默然而訖不為止。不十年,皆如光慮。

    我們不難看出“兵之貴先聲而後實,為無其實也"的意思是:用兵貴在先用聲勢震懾,再拿出實力去和對方交戰,如果沒有那樣的實力,只可以欺騙一時罷了。

    無疑,司馬光的說法後來得到了證實。與此類似的故事有很多,如《寒號鳥》、《狼來了》等等,都印證了,假話、空話只能欺騙人一時,最終的勝利必須得靠實力說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玄奘為什麼要去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