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讀史

    發生於公元383年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講的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剛剛統一北方的氐族政權前秦為一統南北,實現苻堅的帝國之夢而不斷攻打東晉的一系列戰役中,最後的決定性戰役,因戰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且而得名,更因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百萬前秦軍而聞名後世。關於淝水之戰的歷史背景大家可自行百科,筆者在這裡不再累述。至於前秦的敗因,對歷史有所瞭解的都知道:前秦連年征戰,民心渙散,苻堅窮兵黷武、驕傲自滿、用人不善等;也包括東晉丞相號稱 “淡定哥”的謝安在東晉實施“鎮以和靖, 御以長算”方針使國家空前的團結、東晉降將朱序擾亂苻堅軍心等等多種因素註定了歷史的必然性。

    但在筆者看來,主要還是胡人苻堅對漢民族傳統文化學藝不精,這和他從小隨隨著還沒受到漢文化洗禮的祖輩生活大有關係。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淝水之戰背後的文化較量。文中觀點都屬筆者淺見,如有不當歡迎交流。

    1.精神教父王猛去世

    苻堅所處時代正是胡漢文化碰撞、交融的時期。這對他的性格起到很大的影響。苻堅從小聰慧,“汝戎狄異類,世知飲酒,今乃求學邪!”是說8歲時就讓爺爺為他請私教,教其學習儒家文化,爺爺驚奇不已。隨著苻堅稱王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就在前秦帝國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重用漢人出身的儒家名士王猛,為苻堅帶來了前秦版圖的進一步擴大,370 年,滅前燕, 著名的燕王慕容垂降;371年, 仇池氐楊纂降, 吐谷渾入貢; 373 年,前秦攻佔梁、益二州; 376年, 前秦滅前涼。但375年王猛在病床上對他說的話他一句也沒聽。

    秋,七月,堅親至猛第視疾,訪以後事。猛曰:“晉雖僻處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沒之後,願勿以晉為圖。鮮卑、西羌,我之仇敵,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言終而卒。堅比斂,三臨哭,謂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壹六合耶!何奪吾景略之速也!”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現在看來王猛說的句句在理,讓他不要攻打東晉,他不信邪;讓他對待其他胡族要心狠手辣,他仁慈了。我們細看歷史就知道,淝水之戰前苻堅攻打東晉也沒佔什麼便宜;那個前燕國王慕容垂更是巴不得苻堅早死,自己復國。

    2.儒家思想固化重仁義輕政治

    苻堅從小學習儒家文化,但氛圍不好,環境不對,以至於有東施效顰之嫌。一國之君義字當先,把對敵人的仁慈當做孔孟之道來尊崇。《晉書》為證:

    “慕容垂,燕之戚屬,世雄東夏,寬仁惠下,恩結士庶,燕、趙之間鹹有奉戴之意。觀其才略,權智無方,兼其諸子明毅有幹藝,人之傑也。蛟龍猛獸,非可馴之物,不如除之。堅曰:" 吾方以義致英豪,建不世之功。且其初至,吾告之至誠,今而害之,人將謂我何!”

    也可能是大家看到他身上這個弱點,一段時期內謀反叛逃者眾多。367年苻堅兄弟輩苻雙、苻柳等聯合叛亂謀攻長安; 東晉太元五年( 380年) 北海公苻重、行唐公苻洛叛; 382年東海公苻陽叛。他族和同族的叛亂層出不窮, 說輕了是因為苻堅是個仁義之君,說重了就是一個文明人對一群桀驁不馴的大老粗講禮法。

    3.蠻夷文化殘留 忌憚異己、崇尚武力

    淝水之戰前,前秦的版圖已經空前龐大。因為受遊牧民族思想的影響,排斥外族人掌權。以至於苻堅有點應接不暇,不得不往各地派族親駐守,甚至讓本族族人也四處遷移。這現在看來對中國的文化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對於即將開始的淝水之戰並不是個好事,兵力分散、民心不齊。看重武力,盲目自大,在淝水之戰前有一段對話,《資治通鑑》上是這樣寫的:

    太子左衛率石越曰:“今歲鎮守鬥,福德在吳。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據長江之險,民為之用,殆未可伐也!”堅曰:“昔武王伐紂,逆歲違卜。天道幽遠,未易可知。夫差、孫皓皆保據江湖,不免於亡。今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又何險之足恃乎!”

    看看多霸氣,怕什麼長江,咱們鞭子扔進去,長江就不流了,有什麼險可怕?

    4.隊友不給力 悲情退出歷史舞臺

    “吾方以義致英豪, 建不世之功”,苻堅雄韜偉略又有正統儒家文化加身, 也盡力推廣儒學、廣辦學堂、仿漢納賢,可是畢竟時間有限,剛從蠻夷部落過度過來的臣民學的時間有限 , 怎能和苻堅在戰略上保持一樣的高度?這也註定這個雄才大略的英雄悲壯退世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看,苻堅處於一個民族鬥爭和文化融合的歷史潮流之中, 即使取得淝水之戰勝利了,他的統一大業也難以完成。因為名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到融合就像民族統一一樣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無論成敗,苻堅能逆流而上,用建立一個統一帝國的夢想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並堅定的走下去,這已是“不世之功”了。

  • 2 # 使用者4684103484

    從歷史上看,人數多寡不一定決定戰爭的勝負,歷史上很多戰役都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記錄。

    前秦苻堅發動南征,完全是野心所致,並沒有完全估計敵我雙方的態勢。前秦雖然 統一了整個北方,但並不牢固,他的策略對征服的各方勢力過於寬容信任,淝水之戰後,慕容垂、姚萇等人先後反叛就可以看出來。淝水之戰更有前秦朱序做了內賊,裡應外合,出賣情報,導致前秦初戰失利,後來在決定性的戰役中又動搖軍心,導致“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狀態,前秦一敗塗地。

    當時對手東晉並不弱,孝武帝司馬曜能知人善任,在內謝安掌政,排程有方,在外謝玄、劉牢之領軍,訓練的有名的北府兵都是精兵良將。可以說,三軍用命,一致對外。東晉能夠打贏淝水之戰不是沒有理由的。

  • 3 # 一目了世界

    “淝水之戰”是經典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發生在公元383年,前秦一統北方後,出兵伐晉,東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境內)迎擊,東晉以八萬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如此巨大的兵力懸殊,勝的實在過於匪夷所思。

    “淝水之戰後”,前秦迅速衰敗,分裂為多個政權,東晉趁機北伐,把邊界從長江推到黃河,此後數十年,外族不敢入侵。

    我來捋一下前因後果。

    首先說晉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昏聵、腐爛的一個時代,沒有人喜歡它。

    漢末黃巾起義諸侯割據,曹操迎天子以令諸侯,一統北方建立魏國,進入三國時期,曹丕死後,託孤司馬懿,司馬懿子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史書詬之得位不正。

    得位不正也還罷了,司馬氏得國後大開歷史倒車,廢除了秦漢時代的郡縣制度,恢復西周時期的封建制。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司馬與士族共天下,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士族壟斷了文化、經濟、政治、乃至軍事,徹底遏制了普通人的崛起之路,與印度的種姓制度有的一比。士族流病直至隋唐,大多數時期,王朝也要看士族的臉色,唐末黃巢起義大殺四方,士族才徹底沒落。

    司馬家族為了使自己的家族血統不外流,奉行近親結婚,西晉很多皇帝弱智、短命,例如“何不食肉糜“的智障皇帝晉惠帝。內亂、外亂,貫徹了整個晉朝,晉朝統治期間,中原大地數百年的時間,多數時間哀鴻遍野。

    秦漢時期,北方胡人被打的歸順,到了晉朝,胡人紛紛起兵造反,進入了"五胡亂華"的最黑暗時期,北方的漢人淪為兩腳羊,什麼是兩腳羊,胡人軍隊以漢人為食,每逢出征,多喜歡押漢人女子隨軍以供淫樂,缺食物宰而殺之。北方的漢人幾乎被屠戮殆盡。

    長江以北被胡人佔領了,晉朝計程車族逃跑到長江以南,即所謂的“衣冠南渡“,建立了東晉。晉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滅國的國家,神州大地,烏煙瘴氣。

    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個週期。

    再說苻堅,是氐族人(源於四川一代),五胡亂華時期,苻堅祖父建立前秦。苻堅即位後,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力日漸強盛,接著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攻佔蜀地,統一北方,與東晉南北隔長江而對峙。

    此時的苻堅,東征西討無往不利,人稱戰神皇帝,也難免膨脹了。

    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堅召集(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超過百萬大軍,發動伐晉大業,揮師南下,意圖一統天下。

    當時的東晉皇帝是司馬曜,耽於享樂,沉湎酒色,實權被陳郡謝氏給掌握。指望皇帝是不可能的。晉朝腐敗人所共知,人人自危,只等跪降。但此時,保司馬家就是保謝家自己,控制了東晉實權的謝家挺身而出,主導了抗秦戰爭。相謝安膽略過人,安排謝石、謝玄統帥東晉僅存的八萬北府兵北上抗擊前秦。

    中國永遠不乏勇者,特別是為自己的利益拼命的時候,陳郡謝氏是竭盡全力的要打贏這場戰爭,不勝利、毋寧死。

    後面的事情,簡直是狗血電影了。

    苻堅命令朱序去勸降,這是個關鍵人物,要圈起來,朱序本是晉臣,出身將門,屢有戰功,太元二年(377年)鎮守襄陽,太元四年,前秦破襄陽,朱序詐降。苻堅以為能夠兵不血刃拿下東晉,沒想到朱序身在曹營心在漢,叫謝石先下手為強,自己做內應。

    獲得了情報的東晉軍以少勝多,阻絕淮河渡口,到了十二月,符堅等不下去了,令十五萬大軍為先鋒半渡淝水。

    史載符堅:“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

    符融叫已經前進太多的前秦軍稍微往後退一退。萬萬沒有想到,就在前秦軍一退,朱序在後面大叫“秦軍敗了”,謝玄、謝琰和桓伊趁機率領七萬晉軍衝殺,前秦軍大亂潰敗,自相踩踏,晉軍乘勝追擊......。

    這場戰爭的因素多多,朱序是個因素,謝家的北府軍也是關鍵因素,北府兵是一支僅聽令於謝家的私人武裝部隊,可以說是傾盡整個東晉國力給謝家培養的私人軍隊,戰力卓絕。北府軍是377年謝玄組建的,379年謝玄就帶領五萬北府兵四戰四勝,全殲十七萬前秦部隊。

    最後一個因素,前秦軍太混雜了!五胡亂華之後,北方几乎全部被胡族佔領,也就是說前秦統一的大多是胡族,以及投降的晉軍,根本不是一條心,多族混雜,隊伍混亂,各族族長只為自己利益著想,不願意損失自己的族民,能混就混。遇到一條心的謝家軍,還真不是對手。

    所以朱序一喊前秦敗了,百萬大軍就作鳥獸散,攔都攔不住。

    指望吃人的胡族啃硬骨頭,不可能的。歷史上,漢族強勢的時間,胡族都老老實實的,突厥都被趕到土耳其去了。

  • 4 # 史憶小史官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經典的戰役,其中少數吃掉多數也是存在的。可是今天說的這個淝水之戰,當時前秦的兵力快要達到了百萬之多,跟當時軍隊數量極少的東晉有著非常大的懸殊,可是為何偏偏還是會敗給東晉呢?

    大戰之前打好了氣勢基礎

    在大戰最開始的時候,東晉的五萬精兵就給了前秦非常大的一個打擊。在當時前秦的先鋒軍有二十五萬兵力,但是剛剛站穩腳步,東晉的五萬精兵看準時機順勢出擊,打的前秦先鋒軍計程車氣大大的減弱。

    同時也證明兵不在多而在於精的道理,給手下的軍隊鼓舞了士氣,並告訴士兵,雖然對方的兵力比我們多但是沒有我們精悍,所以說我們雖然人少,但是吃掉他們也只是遲早的事情。所以手下計程車兵在看到這樣的戰役成績之後,覺得先秦也並不是很厲害,加大了他們內心對於後期戰爭的一種信心,前期就培養了他們一種敢打敢殺不畏懼戰爭的的一種狀態。

    前秦的內部矛盾日益加重

    因為前秦大軍相當於是一個組合集團。是由一些少數民族的小團隊慢慢整合到一起了的,為了一個大的方向,他們可以團結在一起走得更遠,但是當遇到一系列的挫折之後就會相互的開始懷疑,相互的開始推卸責任。

    那麼在這種情況,前秦的內部矛盾就使得整體力量得不到集中,加上一些有能力的成員開始有了其他的想法,所以說內部矛盾加劇了前秦軍隊的衰敗。反觀另一方面東晉軍隊,除了自己的集中統治以外還有他們精銳的軍隊,所以他們可以把軍隊的力量集中到一個點上來打擊人心不齊的前秦大軍。

    前秦士兵失去對作戰的信心

    從公元378年前開始前秦軍隊就一直在對東晉進行討伐,長時間的討伐作戰,使得他們後方的糧草有一點供應不上了,手下計程車兵太多也加快了糧草的消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現象就越來越明顯,以至於到最後士兵們吃的就越來越節儉。

    再加上很多士兵常年跟著打仗,也是非常的厭倦戰爭,每天處於一種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都要擔驚受怕環境之下,所以在面對東晉這種強悍的軍隊面前,士兵們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對戰爭逐漸失去了信心。

    地理因素導致前秦軍大敗

    在古代戰爭當中,北方基本上都是騎術比較厲害,馬上作戰的能力比較強。南方的話擅長水戰,在水域的控制方面就比較強。

    所以說淝水之戰,剛開始前秦大軍也知道自己手下計程車兵不善於水戰,所以開始了長時間的對峙,最後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決定以撤退吸引東晉軍來追擊,反而就是這個舉動導致東晉軍抓住他們的破綻,使得最後才輸給了東晉。

  • 5 # 凡人高

    淝水之戰,主要是前秦內部不穩定所至,雖然前秦統一了北方,但是歸降的後燕,後涼,包括少數民族部落,都是跟前秦離心離德的,而後晉雖人數少但內部穩定,有謝安坐鎮指揮,前秦雖號稱百萬,實為烏合之眾,各心懷鬼胎,焉有不敗之理。

  • 6 # 乞求自己81504817

    公元383年,苻堅召集文武百官開會堅決要進攻東晉。有大臣說,現在晉國上下一至又有長江天險我們不能輕易進攻,苻堅不聽驕傲輕敵進攻才至最後的失敗。風聲鶴唎形容苻堅撤退時的狼狽景象。

  • 7 # 阿紫海南

    淝水之戰分析:

    1、雙方主帥:

     (1) 前秦:苻堅,氐人,東晉壽光年間前秦皇帝。淝水之戰前,正是苻堅野心勃勃,不可一世的時期。先後滅掉了前燕、仇池、前涼、代國,攻取了東晉的梁州(今陝西漢中)、益州,迫使邛箏、夜郎歸附,進佔西域,完成統一北方的偉業。此時的前秦,東極滄海,西並龜茲,南達襄陽,北進大漠,是國力最為強盛時期,苻堅的個人膨脹也達到頂峰。他吹噓自己的軍隊“有眾百萬,資杖如山”,“投鞭斷水,足斷其流”,認為自己即將完成一統宇內的曠世偉業。這次出征是苻堅置滿朝文武的冒死勸諫不顧,執意妄為的行動。

      (2)東晉:謝安,東晉宰相,士族代言人,東晉實際控制者,其家族長期經營東晉朝廷,弟弟謝石、侄子謝玄任麾下大將。謝安為人老謀深算,有經國偉才,謝石謝玄也是飽讀兵書善於治兵。

    2、雙方兵力構成:

     (1)前秦:號稱百萬,主力15萬氐人為主,其餘鮮卑慕容垂、羌胡姚萇、夜郎、前涼、代國等西域各部雜牌軍約30多萬人,徵發羌胡漢等挑夫雜役運糧20萬人等。約計80萬左右人馬。軍力混雜,良莠不齊。

    (2)東晉:主力為8萬謝氏家兵“北府兵”,這是一支可以說“岳家軍”、“戚家軍”鼻祖的私人武裝,是東晉部隊主力,是謝家傾全國之力培養的鐵軍,號令嚴明,軍容齊整,實力強悍。

    3、雙方兵力佈置:

    (1) 前秦:國都長安,長途奔襲淝水,相距數千裡,人馬困頓,糧草不濟。加上北方兵不善水戰,對大江大河有種天生的畏懼感,軍心不穩。由於出征兵馬太多,戰線太長,苻堅到達項城時,涼州兵馬才到咸陽,幽、冀州的兵馬才到彭城,蜀漢水軍才從長江上游起航。人馬不齊,毫無鬥志。

    (2)東晉:家門口應戰,以逸待勞。依託有利地形,提前安排佈置。長於水上作戰。兵馬不足時,在戰場側翼八公山上也佈置旌旗假人著盔甲,造成“草木皆兵”的假象。

    4、戰爭節點的把控:

     (1)東晉送來書信,請求前秦軍後撤,留出廝殺地盤,苻堅居然大方同意了。但是並沒有安排好後撤的調派,整個軍隊的命令下達系統是混亂的,普通士兵並不明白主帥排程安排的意思,資訊傳達不明確;

    (2)前秦軍中有東晉預埋的棋子——曾經的晉將朱序,關鍵時機乘前秦軍後撤,大喊“秦軍敗了”,於是秦軍把後退命令理解成撤退,又在行動中把撤退當成了逃跑,秦軍並無有效的把控戰略,造成苻融為阻止大軍潰退被亂兵踐踏而死,苻堅更是一路“風聲鶴唳”狂奔不止,大軍就像開了口的黃河,一潰千里。自相踐踏和凍餓而死者不計其數。

    (3)反觀東晉軍隊,人數雖少,但指揮得當,上下齊心,背水一戰,發揮出超常的戰鬥力。佈陣有序,渡河及時,聲勢浩大。取得勝利是必然的。

       淝水之戰,是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這一戰役直接導致苻堅的前秦政權轟然倒地,並分裂出後燕、後秦等國家,北方再次陷入群雄割據的分裂局面,使東晉國運又延續了幾十年。

  • 8 # 黑水布衣

    很有意思,前天我剛剛回答了赤壁之戰(閱讀量慘淡),今天我就來試著回答關於淝水之戰的問題。同樣的套路,一場戰爭的的成敗無非是天時、地利、人和。

    一、天時

    公元375年,王猛去世,在臨死前,他曾力勸苻堅不要攻伐東晉,應先穩定北方局勢。苻堅確實是這麼做的,不過有效期8年。

    尤其苻堅在攻滅代國之後,他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他的目光放在了南方。那麼當時的北方局勢真的穩定了嗎?苻堅所統治的前秦帝國是一個氐族建立、多民族共同存在的帝國。這期間就發生了苻洛和苻重的叛亂事件,由此苻堅將宗室分出15萬戶,派到個重鎮。群氐與父兄分別,都痛哭流涕,當時即有歌唱道:“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當語誰”。苻堅重用鮮卑(尤其是慕容垂),而疏遠宗室,這給前秦的政局造成了不良影響。所以看似表面祥和的前秦,其實已經產生了一定的裂痕,而此時貿然進攻看似弱小的東晉政權,並非良機。

    二、地利

    淝水,就是東晉的天然屏障,如果在平原作戰,我想東晉的那點兵力是不夠前秦打的,但正是這個淝水,擋在了兩軍面前。苻堅採用了“半渡而擊之”的方略。理論上這個方略沒錯,但要後退給晉軍留空間,這時軍隊內的臥底起了作用,他們大喊“秦軍敗了”,而後方秦軍不知情況,開始敗退,就這樣秦軍大亂、晉軍一鼓作氣扭轉了整個戰役的局勢。秦軍亂逃,自相踐踏而死的不一計其數,自此,前秦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三、人和

    這幾乎是前秦最為缺乏的因素了。統一北方後的苻堅志得意滿,開始腐化墮落,還玩起了男寵,而整個政府有他開始,奢侈之風盛行。就在淝水之戰的前一年(382年),幽州鬧蝗災歉收,但地方官府卻報豐收,可氣的是滿朝文武卻沒有出來說實話的,可見當時前秦的政治風氣。

    苻堅重用慕容垂(鮮卑族,後燕開國君主)、姚萇(羌族,後秦開國君主,後來殺苻堅之人),這令其他君臣十分不滿,內部十分不和。另外,北方連年戰亂,苻堅貿然發兵,讓北方百姓怨聲載道,開戰前士氣不佳。可以說,淝水之戰開始前,從朝內到朝外多數都是反對之聲,而剛愎自用的苻堅一意孤行。

    反觀東晉,雖然司馬氏一直被士族所控制,但東晉是漢人正統王朝,因為退無可退(只能跳海了,參考南宋),所以上下一心,誰都不喜歡被異族統治,大家拼死一搏。

    這裡要說的是,前秦雖然調動了80萬的軍隊,但整個戰線很長,在淝水之濱作戰的不過三分之一,但也比對岸的晉軍要多得多。由此一戰,前秦不久大亂,北方再次分裂,在十餘年後(394年)徹底滅亡。

    這場戰爭是苻堅的滑鐵盧,也為前秦帝國敲響了喪鐘,但在古代文化上也貢獻良多:“東山再起”、“風聲鶴唳”、“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這些家喻戶曉的成語都是出自這場戰爭。

  • 9 # 古人生活圈

    從字面來看80萬打3萬,20個人打一個,還剩下20萬人觀戰助威,但根據史書記載,前秦苻堅總共糾集的步兵騎兵超過百萬。

    其中光是先鋒軍就有25萬人,最後這百萬人被東晉區區幾萬人擊潰,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肥水之戰東晉的取勝,我覺得和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三個方面密不可分。

    首先從政治上來看——不得民心

    當時前秦由諸多民族、諸多勢力組成的一個混合體,苻堅雖然統一了北方,但僅限於軍事的強硬統一。

    在政治上很多氏族豪強,並沒有真的臣服於他。

    就連王猛臨死之前,都曾經說過他最大的敵人不是東晉,而是歸降前秦的鮮卑等民族,這群人手握重兵,如果各懷心思,將是一個極大的麻煩。

    苻堅對此毫不在意,並沒有想著休養生息,安撫這些貴族,反而強行徵兵,連年征戰。

    所以,沒有穩定的政治和民心的支援,也為肥水之戰埋下了敗筆。

    其次從經濟上來看

    當時前秦剛剛結束一統北方的戰爭沒有多久,各方面的儲備都不是很完善,經濟實力並不強。

    在376年前秦才滅掉前涼和代國,直到382年才正式入主西域,基本完成北方的統一。

    時隔一年(382年),苻堅一意孤行要打東晉,這樣頻繁的征戰對於國家經濟以及百姓壓力是非常巨大的,自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而東晉在此之前進行過幾次經濟改革,人民富強,國庫充足,所以在經濟上也是東晉更佔上風。

    最後從軍事上來看

    苻堅自認為手握百萬大軍,對於區區幾萬東晉軍隊,絲毫沒有放在心上,在軍事部署上也遠遠不如東晉。

    由於當時前秦內部政治比較混亂,苻堅又大肆任用自己的親人,新歸降的那些鮮卑、羌等族計程車兵也各懷心思,蠢蠢欲動。

    相比於南方的東晉,雖然也內亂頻多,但基本上還算是穩定和諧,而且不時有北伐的舉動,比如恆溫、劉裕等。

    到肥水之戰前後,就不得不提謝家,幾乎掌控著長江下游的各大要點。

    而謝安則是這場戰爭的總指揮,他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加上謝玄是前線戰功赫赫的大將,其一手訓練的北府兵堪稱當世強軍,這些無疑給後方的群臣很大的信心,最後成功擊敗了前秦大軍。

    政治不穩、經濟衰弱、軍事的自大,這些或許都為前秦的失敗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 10 # 信陵侃史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苻堅80萬大軍敗給了東晉的8萬人,那為何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前秦會敗呢?

    內部統治不穩定,還沒到伐晉的時機。

    前秦作為北方少數名族的後起之秀,憑藉其強大的軍事能力迅速統一了北方,由於苻堅對待其他的民族採用懷柔政策,容納各族軍隊加入自己的隊伍,這樣使得一些懾於前秦軍事實力的但有野心的其他民族的地方勢力,不得不暫居其下。

    表面上看,前秦軍隊壯大了,但實際上如果處理不當就相當於在自己身邊放了一個定時炸彈。因為這些軍隊並不一定是真心歸順於苻堅,隨時都有反叛的可能。

    而北方的連連征戰,使得老百姓厭惡,部隊計程車氣也不高。

    所以,雖然苻堅統一了北方,使得北方各民族懾於他的軍事實力而歸順於他,但實際上只是形勢上的統一,其實內部暗流湧動,內部極其不穩定。

    此時,苻堅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厲兵秣馬,休養生息,儲蓄實力,搞好內部統治。

    戰前準備不充分

    同樣是伐南,西晉為了滅吳,作了長達10年的精心準備才伐吳,精心訓練水軍。

    而前秦在伐晉前根本就沒有作充分的準備,幾乎就在統一北方後不久,苻堅就開始準備北伐了。

    苻堅想得時靠兵力優勢去征討南方,殊不知徵南最重要的是水軍,當年曹操便是水軍實力太差,而兵敗赤壁。

    所以,在淝水之戰中,水軍處於劣勢的前秦軍隊就難以突破淝水,當有人提議,苻堅後撤,讓晉軍渡過淝水後,好決一死戰。苻堅立馬答應了,但讓苻堅意想不到的,因為這一退,致使前秦大敗。

    苻堅好大喜功,不聽忠言

    苻堅因為經過多次的勝利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又見北方在自己的努力下得以統一,便覺得自己是英主,便有些飄飄然,因而聽不進忠言。

    苻堅又好大喜功,所以在統一北方後,立馬著手伐晉,南征前很多大臣都勸阻他,但他不聽一意孤行。在淝水之戰的過程,他也多次一意孤行做出錯誤的選擇,不停大臣的忠言,可以說淝水之戰,前秦大敗苻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晉軍兵精將猛,軍民一心

    迎戰前秦軍隊的東晉軍隊,雖然只有區區八萬人,但是卻是由東晉的精銳部隊北府兵和其強大的水軍組成的,俗話說得好兵不在多在精,並且其統帥謝玄,乃東晉名將。

    所以,晉軍利用淝水天險,軍民上下一心,同心協力,大敗地理不佔優勢,軍隊士氣不高的前秦軍隊也是一種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最簡潔的話讓火影死忠粉入坑海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