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長路上有鵝娘
-
2 # 安康大媽
嗯,還年輕的時候,遇到身邊有些小朋友,見了大人不問好,我總覺得這樣的小朋友不太懂禮貌,印象不太好。
沒成想,自己的娃也有這個問題。但是隨娃娃一起成長,才發現,娃娃不打招呼不完全是禮貌缺失的問題,我家這個娃,小時候很好,可是從四歲後,也突然的不愛打招呼了,或者幼兒園時,只跟門衛爺爺問好再見,卻不跟老師問好。
其實,仔細觀察寶,確實如他自己所言,真的的很害羞,心裡知道,就是喊不出來。好像跟自己小時候其他稱呼都叫的出,就是不能喊哥哥一樣吧。
所以,我慢慢的改掉之前的做法,不再強迫孩子啦,只是告訴他,出於禮貌與尊重,我們應該怎樣做,給孩子一個自覺養成的過程吧。
養育孩子,是個慢活,靜待花開
-
3 # 蜜桃姐姐
還不快叫阿姨?快說謝謝呀。你個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我們太常聽到家長對自己不願叫人的孩子這樣說了!每次我聽到對方說:你個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這不就在等於說你自己沒能力教好孩子麼!我現在自己有孩子了體會才特別深,尤其是孩子長大到能叫人的時候了,有時候孩子不願叫人我也沒辦法,但我也想通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就像我們自己有時也不愛說話是一樣的!所以我想說:別逼孩子打招呼。
講真,每次聽見孩子因為這事受到大人數落,我都覺得挺煩的。孩子可能會覺得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大人失望。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那是什麼體驗!
大人為什麼會不在乎孩子的心理,或許這其中的重要關鍵就是,我們不覺得幼兒有自尊心。更或許,在我們小時候,我們的自尊心也被默視了,所以現在長大了的我們,也看不見孩子的自尊心。是的,在眾人面前數落孩子,教孩子的責任是盡到了,絕對不會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貼孩子標籤(沒禮貌、太吵、不聽話……),警惕孩子的目地達成了,好像離好孩子的目標也愈來愈近。但是羞辱有用嗎?以羞辱為手段的幼兒教養,難道不會有問題嗎?
·其實這就是語言暴力
你別看你一句“真沒用,連叫個人都不會”,這類的語言,直接攻擊個人的自尊,讓人覺得渺小一無是處,最終導致感覺羞愧。孩子生活在這類的語言下,成就的是大人的願望,犧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嚴。傷害孩子的尊嚴將給孩子帶來深遠影響:他們日後也不會正視他人的想法情緒和感覺。
·忽略孩子成長需求
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記得,你的嬰兒在五個月大前,任誰抱都可以。但在六個月大前後,突然間,除了媽媽外,好像看誰都不順眼,誰抱他,他就扭頭大哭。我們以“陌生人焦慮”來形容這個現象。雖然這個焦慮會在一歲半後逐漸淡化,但隨著年紀漸長,在面對陌生人的那一剎那,他們會有一些直覺的警覺。而在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又何嘗不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透過那樣的能力,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只是很遺憾的,許多成人在引領幼兒接觸他第一次遇見的人時,會忽略掉幼兒的這個觀察,更讓孩子擔心的是,他還來不及反應,這個陌生人,就會靠他很近,摸他的頭拍他的臉。雪上加霜的是,在錯愕下,自己心愛的爸媽還責備他沒禮貌讓大人沒臉了。
·罪惡感的建立
在幼兒的成長旅程裡,他們會碰到一個成長上的難題:罪惡感。它與幼兒好奇、主動探索的熱情,緊密相連。當幼兒因為需要時間去觀察陌生人,卻得不到認可,又聽見成人一再說自己無禮時,他會產生罪惡感。一則可能孩子覺得憤怒反而不去做;二則也可能孩子覺得自己太差勁就不得已順從了。兩者都忽略了孩子個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反抗不依,自己不好;依樣順從,也因為自己的感覺有錯,還是不好。
-
4 # 大話精神
如果孩子不想叫人,不想和別人打招呼,就不要去勸他,也別在外人面前說他不聽話,沒有禮貌,這隻會讓他越來越緊張。要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大人可以先給孩子介紹對方,然後親身示範如何與人打招呼,等到孩子安心之後,再告訴他怎麼做。
如果孩子仍然不想說話,可以試試其他的方法,比如可以先和對方勾勾手指,或者拍拍手掌。如果對方是熟人,試著問問他能不能和對方擁抱?如果他不想用語言,也不喜歡用肢體,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創造屬於他的打招呼的方式,可以是一顆糖,或者是一張自己畫的卡片。
這些只是一些辦法,最重要的還是家長對孩子的心。只有家長深深地去包容孩子,才能讓孩子有充足的自信心去迎接挑戰。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只有充分的尊重孩子,才能孩子更好更快樂地成長。
-
5 # 格格巫育兒
導讀:有孩子的家長應該對這件事有共同的體會,就是帶孩子出門遇到孩子不熟悉的大人,有些孩子不會打招呼,家長會強迫孩子必須打招呼,而這件事看上去像小事一樁,實際上蘊含在背後的學問是不容小覷的。請各位家長耐心看完今天所分享的內容,家長朋友們會恍然大悟。那麼該不該強迫孩子去跟自己不熟且不愛的人去打招呼呢,首先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例子:媽媽帶小強出門時,遇到自己的同事李阿姨,媽媽會趕忙對孩子說,“小強快叫李阿姨好。”而小強則非常靦腆的藏在媽媽身後不出聲,此時媽媽便會斥責,“小孩子不能這樣沒禮貌的,讓李阿姨笑話了,快說阿姨好,不然媽媽回家要打你手心的。”當然這個故事的結局就是孩子仍然沒有在媽媽的脅迫下喊出阿姨好三個字,而大人也感到很尷尬,自己的孩子在家很活潑,為什麼出門如此靦腆,並且作為家長都認為孩子就應該這樣教,但是卻忽略了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當家長在外人面前訓斥孩子的時候,實際上是讓孩子自尊心感受到一種羞辱,一種斥責,一種挫敗感。那麼這種羞辱真的有用嗎?又有怎樣的危害呢?一、語言暴力很多家長以認為用這種羞辱的手段,能夠讓孩子很快的感覺到羞愧,於是可以最快速的達到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實則不然,這種羞辱感會極大的衝擊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所達成的效果除了被羞辱別無它用。很多家長以此類推,將這種羞辱的手段熟練運用,比如經常數落孩子,“你真是個笨蛋,這樣簡單都做不好?你完蛋了,將來沒有人會喜歡你。你這樣沒禮貌的孩子誰會喜歡你?”等等,當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語言暴力下,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自卑,無法正視自己真實的情緒、想法,這樣的情緒傷害將是永無止境的。二、忽略孩子的需求其實孩子的這種怕生的態度反而是對自己的一種自我保護,在孩子還是小嬰兒時,對誰都是笑臉相迎,但是當寶寶長到8個月以後,會突然出現怕生,這是與生俱來的生理反應,叫做陌生人焦慮。這種反正在孩子一歲半左右逐漸消退,這種情緒反應不僅不是不禮貌的做法,反而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孩子對親疏的區別對待,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親人做一個情感連結,讓自己產生安全感,也會慢慢養成如何分辨他人的習慣。但是很多家長沒有重視到這一環節,在孩子第一次與陌生人接觸時,一味的催促與斥責孩子,反而讓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三、讓孩子建立罪惡感孩子遇到不熟的人,需要有一個觀察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貿然的責備,而孩子又不能因為這個責備就迅速的滿足家長的要求,會讓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責,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因為自己沒有按照家長的要求來,而讓家長生氣了,並內疚自己為什麼做不好,反反覆覆,就會有罪惡感產生。那麼該如何解決孩子不願打招呼的問題呢?應該讓孩子從尊重中學習如何禮貌。具體如何操作,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媽媽帶著孩子去書店買書,遇到老熟人王阿姨,媽媽緊緊牽著孩子的手與王阿姨寒暄過後,對孩子說,“寶寶,這位是媽媽的好朋友王阿姨。”王阿姨則面帶笑容蹲下身,對孩子說,“你好呀,我是王阿姨,我覺得你好可愛呀。”見孩子仍然比較靦腆,王阿姨又與媽媽閒聊幾句,最後離別時,對孩子說,“那麼就再見咯,希望下次見到面小可愛還可以認得王阿姨哦。”媽媽此時對孩子說,“寶寶,王阿姨要走了,要不要抱抱喜歡你的王阿姨。”雖然孩子一直沒有出聲,仍然靦腆的上前與王阿姨有一個擁抱的動作。我們從上面這個例子中能感受到,媽媽與王阿姨都沒有強迫孩子去喊出阿姨好三個字,而是給予孩子很大的自由空間,來慢慢對孩子進行引導。重要提示:作為家長應該給予孩子這樣的尊重,給孩子時間反應,當孩子情緒穩定後,再次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做這樣的事,而不是一味的強迫孩子。今日話題:再教育孩子上,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類似的難題,不妨說出來讓大家幫忙解答。
【一個最有耐心的親子共讀諮詢師,寫得好辛苦喔,點贊私信1可獲得微號,送你價值398的親子共讀手冊。】
-
6 # 幼兒園寶典
我們家長都希望孩子是一個能言善語的孩子,尤其是春節的時候我們特別希望孩子能自然禮貌的打招呼,但是有些孩子確實不愛說話和表達,我們做為家長應該瞭解孩子,不要為了讓孩子表現而強迫孩子打招呼。
孩子不愛打招呼的原因有本身家裡環境因素影響,如果在家裡的整體氛圍就不是多言的,孩子可能性在外面的表現也會是一樣的不愛表達。還有當孩子遇到不常見的親戚時,在孩子的心理,他們是有一個安全心理範圍的,所以對於不太熟悉的人,孩子是很難有信任的,沒有最基礎的信任孩子自然也不願意打招呼。對於大人而言,見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是有禮貌的表現,但是孩子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家長們在從小的時候就要以身作則,家長就是最好的榜樣,也要讓孩子在行為上理解如何懂禮貌。
當然我們也要教會孩子學禮貌,當然不要我們強迫的方式,在生活中教會孩子懂禮貌,我們家長可以這樣做。首先我們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打招呼,告訴孩子遇到認識的人打招呼是有禮貌的行為,也是體現我們互相尊重的表現,所以我們需要打招呼。第二,當我們帶著孩子去別人家的時候,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我們不要強迫孩子打招呼,可以幫助孩子打圓場,讓這件事情和和氣氣的過去,不需要上綱上線,讓孩子和親戚為難。第三,當孩子不太愛打招呼時,我們可以帶領孩子時,主動介紹孩子,讓孩子給些準備,家長在前面起了帶頭作用,孩子也會很願意開口了呢。第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讀親子繪本,叫做《打招呼》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打招呼的含義。
對於打招呼這件事情,我們家長要理性看待,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交往表達交流的方式,沒有那個方式就是好的,不需要我們家長強迫,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自由交流的空間,讓孩子更包容的環境成長。
-
7 # 春宓晗
我經常帶著寶寶出去散步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多的熟人,我會主動跟別人打招呼,但是並不會強迫孩子和別人打招呼。
我不強迫孩子主動跟別人打招呼,我不知道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對不對,但是我是根據我小時候的內心想法來做的。我小時候和媽媽出去散步,看到媽媽的朋友,媽媽就會叫我叫人,有些人總會摸摸我的頭,捏捏我的臉,我總是躲在媽媽身後不叫人,然後媽媽就會說:“這孩子比較害羞。”久而久之我就真的變得很害羞,不會去叫別人,但在我內心並不是說不懂禮貌。
現在我也不要求孩子去叫人,孩子認識的有時候就會去叫人,有時候不認識的也不會叫,我會笑著解釋說:“孩子沒見過你,有點陌生,下次見到你就會叫了。”我並不會等朋友走後去數落孩子,說他怎麼這麼不懂事,連人都不叫。
其實叫人跟懂不懂事並不是對等的,不能說不叫人就不懂事。可能在孩子的心理面在想:我又不認識他,為什麼要叫他呢?我們不難發現,如果是孩子見過幾面,還喜歡的人,他很自然的就會叫人了。
而且我覺得遇到別人打招呼不能只要求孩子做,大人也要以身作則,見了熟人主動打招呼。這樣孩子才知道媽媽這樣做了,我也要這樣做。如果你自己都看到人愛理不理,那憑什麼要求孩子要見人就打招呼呢?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一個父親帶著孩子出去玩,看見一個清潔工在掃地,父親拿著一瓶水走上去對他說:“麻煩你幫我弄一下瓶蓋好嗎?”清潔工幫他擰開瓶蓋後,他又從包裡拿出一瓶水擰開說:“我這裡還有一瓶,我孩子想和你乾杯。”於是他們愉快的乾杯,喝水。這就是真正的言傳身教。
很多的時候我們大人總是一味的去要求孩子要這樣要那樣,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否這樣做了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連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麼有權利去要求別人呢?
不管怎麼,請家長做好榜樣!
“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趕快說阿姨好呀……”這幾乎是所有中國家長在逼孩子打招呼時用的典型臺詞。
這種以脅迫、責備相要挾的打招呼方式,真的適合孩子嗎?孩子內向不愛和人打招呼怎麼辦?爸爸媽媽們你們會逼迫孩子跟別人打招呼嗎?
回覆列表
孩子的性格天生各異,有的開朗活潑,有的害羞內向,有的話多,有的少言……人之初,性相近,習相反,應該和父母是怎樣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不愛說話就慢慢引導唄!何來用“強迫”倆字。見人打招呼是一種禮貌,這一點要教給孩子啊,然後慢慢來,一次兩次之後孩子自然就會了。當父母的更要給孩子做榜樣,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模仿。不是經常有教育專家告我們,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讓自己做什麼樣的人,哪怕是假裝的,上行下效。
我家孩兒也是挺內向的性格,我也會經常提醒她見人要打招呼哦!她有時會說,我不知道說什麼,我就告訴她問好啊!經常說,自然就會了!尤其當她看到別的小孩有禮貌的說話打招呼真好,她也會模仿。
家長不要常常責怪孩子,不要總是在人前強調她不愛說話,說來說去她就真的不說話了!不要給孩子心理暗示,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一點點進步就表揚啊,她也喜歡錶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