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新社

    ‌【歷經近千年的範氏義莊:宋代版的傳奇宗族慈善公益組織】

    ㈠範氏義莊發端於范仲淹兄弟

    宋人以為“與眾共之曰義”,故宋代的許多慈善行為多以“義”冠名。比如“義田、義學、義社、義倉等”。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在給好友滕宗諒寫的《岳陽樓記》裡明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也是他個人熱愛慈善事業的真實寫照。范仲淹認為,個人的享樂無關緊要,再說了,年過六十,還是賑濟族人靠譜,遺澤後代吧。

    所以范仲淹生活簡樸,逢年過節都不捨得買肉吃。隨著他官職晉升,攢錢數量龐大,他就尋思著捐出去。

    濟時良相范文正公

    皇佑二年(1050),范仲淹知杭州,過姑蘇拜訪親族,與兄長範仲溫商議成立範氏義莊,置“義田”千畝,希望“雖至貧者,不復有寒餒之憂”。

    範氏義田贍養族人

    蘇州祖宅置“義宅”,設立“義學”,范仲淹透過“裸捐”個人財產,為蘇州範氏宗族福利打下經濟基礎。

    扶危濟困,恤宗族

    給族人寫公開信《告諸子及弟侄書》,闡述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道理,那麼宗法社會里,宗族是我們生長的土壤也是我們堅強的後盾,恤宗族很重要!

    十月,義莊規矩十三條出爐。

    皇佑四年(1052),范仲淹去世。範氏義莊出現危機,制度敗壞。

    ㈡範氏三兄弟續訂規矩二十八條

    1073年~1115年,範氏義莊擴充規模,範純仁購田兩千畝,規定義莊福利獎懲制度,明晰權力和責任,杜絕族人利益糾紛,完成範氏義莊的頂層設計。

    姑蘇範氏義莊

    治平元年(1064),範純仁申請了政府部門承認範氏義莊規矩的法律效應。

    ㈢宋室南渡,範氏義莊再一次出現危機

    宋金戰爭波及蘇州,範氏義莊幾乎處於癱瘓狀態。

    慶元二年(1196),范仲淹五世孫範良器和範良能兄弟贖買義田,重建義莊,重修祠堂、義宅、義倉,重訂製度。

    嘉定三年(1210),範氏義莊浴火重生。

    ㈣元末明初,範氏義莊第三次出現危機

    戰爭動亂,蘇州秩序混亂,田賦重稅,蒙古貴族“圈地”土地兼併嚴重,兵禍連年,義莊幾乎癱瘓。

    嘉靖三十九年(1560),范仲淹十六世孫範惟一重建義莊。

    江南良田數千畝

    天啟五年(1625)、崇禎四年(1631),范仲淹十七世孫範允臨購田千畝,壯大義莊。

    雍正年間,範安瑤捐田千畝。

    乾隆年間,範興概捐田千畝。

    嘉慶年間,範來宗置良田一千八百畝。義莊擴充至八千餘畝。

    ㈤範氏義莊功能轉型

    蘇州範氏六百年的時間,已經人丁興旺,家族龐大。祖宗的制度不符合實際情況。

    康熙十七年(1678),範能浚提出“祖澤本以周急,不以繼富”,確立“濟貧不濟富”原則。

    至此,範氏義莊從福利轉為救濟,逐漸向現代慈善組織靠攏發展。

    雖然有各種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合理的制度設計,自我糾錯能力,因時制宜的修訂規矩,家族榮耀的感召,推動了範氏宗族的發展。

    江南華氏義莊

    範氏義莊作為江南首創宗族慈善組織,不僅僅輻射範氏宗族,同時還帶動了江南士族的效仿,這種宗族公益慈善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先賢祠堂祭祀環節,社會精英捐獻財產給義莊,就有機會列入被後代供奉,極大的激勵了義莊的維持發展。

    江南懷海義莊

    宋代慈善其實不僅僅是民間自發組織,相反還有官方組織的慈幼堂、育嬰堂、1180年設立的養濟院、福田院、惠民藥局、漏澤園、居養院、常平倉、安濟坊等,1057年設定廣惠倉等。

    官方、民辦、官督民辦的慈善組織互相補充,現代色彩的慈善組織在宋代比比皆是,具有樸素的人文主義關懷和人權雛形。

    宋代官辦慈幼堂

    宋代以文治國,本於仁厚,所以“凡振貧恤患之意,視前代尤為切至”,宋代延續了過去歷朝的“善政”措施,實行大規模的災荒救濟倉廩制度,在各州縣置義倉,以備荒救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應該就是古人說的大同社會了吧。

    ㈦日行一善小故事

    各位看官,日行一善,積善成德。

    宋哲宗元祐三年,任兵器監主簿的葛繁堅持每天做好事,後來官至太守。

    有人請教他如何“日行一善”,他說:“比如這裡有條板凳,倒了礙人走路,就彎腰把它扶正放好,即是一善。

    日行一善,你們做到了麼?

  • 2 # 穆青談歷史

    謝謝邀請!范仲淹優樂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著名的詩句,也是他為人處世的真實寫照。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變革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除政治和文學上的成就,他還是一位心繫百姓,為民著想的名臣好官。范仲淹作為封建時期的大臣,將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為百姓的幸福出力,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憂樂思想”成為傳統美德的一部分。范仲淹的博大精神與他的人生經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出生在北宋初年的蘇州吳縣。他的父親範墉是一名基層的官吏,在范仲淹兩歲時因病去世了,范仲淹的母親帶他改嫁到了朱家,范仲淹改名為朱說。范仲淹並沒有因為這一變故而頹廢,而是發憤圖強,自強不息,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性,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折樹枝在沙土上教他識字,長大以後,他告別母親住進長山醴泉寺的僧舍,一心苦讀。靠著頑強拼搏的精神和聰明的天賦,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以“朱說”之名考中進士,從此走上從政之路,中進士之後他奏請皇帝批准恢復了自己原來的姓名。范仲淹在從政之路上經過不懈努力,在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任職參知政事,做到宰相位置,發起“慶曆新政”,成為中國古代著名政治家、變革家。

    范仲淹一生在多處為官,為官之時一直奉行自己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每到一處都大興利民工程,深得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在當時還受到很多名臣權貴的高度讚譽,在宋代名臣中可謂是首屈一指。

    范仲淹的義莊之舉范仲淹在成為達官貴人的時候,周邊的人勸他在大城市購置資產,因為其他的人達到他這個地位時都開始在大城市裡購買了房產,可是范仲淹不為之所動,他沒有忘記他的“後天下之樂而樂”,若是獨自享福而忘記了族人,日後還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

    范仲淹生性節儉,每當族人、親友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都伸手給予幫助,他教導他的兒子範純仁也要這麼做。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時,范仲淹在杭州做官,距離他的老家吳縣很近,范仲淹與族人的來往更為密切,他與胞弟範仲溫等人商議,用自己為官期間的積蓄購買了一千畝良田,收取租子,這也是所謂的義田,後來他又靠這些義田為基礎開設了義莊。

    義莊就是他的慈善之舉,他靠義莊接濟貧苦族人,還制定了義莊的管理度,管理義莊的人必須要遵守。義莊同時還鼓勵宗族子弟大力學習,參加科舉,創辦了義學,這也是范仲淹又辦的一項利民之事。

    范仲淹義莊的後世之名范仲淹的義莊、義學在後世都長久不衰,在宋英宗時期,曾下詔幫助解決範氏義莊遇到的問題,並將詔書刻石以告世人。不僅是在宋朝,在後世其它朝代中義莊都得到發揚光大,康熙和乾隆皇帝還曾為義莊提名。

    范仲淹的義莊為當時的慈善事業設計了一套科學、嚴禁的制度體系,無論以後朝代如何更迭發展,都能夠確保這項事業得以持續發展,同時,范仲淹還重視文化認同、道德建設,物質幫扶和文化幫扶、教育幫扶多管齊下,從而使慈善事業實現了永續發展,他的這一套做法的許多地方在現在都值得借鑑。

  • 3 # 義倉文化

    感謝有機會能分享這個話題。

    範氏義莊是中國古代第一個義莊,存在了800餘年,一直延續到近代,很難想象,是一家真正的千年老店。其制度和創新對中國的公益慈善文化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一、範氏義莊興起的社會背景:在宋代,社會經濟繁榮、古代公民社會興起,比如那個時候已經有了足協,齊雲社,也叫圓社,行會社組織繁盛,同時兩宋時期思想繁榮,三教合流,許多儒家重要人物將注意力轉向民間,使得義倉成為實踐儒家政治理想和社會情懷的最佳平臺。此外,北方遊牧民族南侵,許多大族紛紛南遷,透過義倉義莊等社會公益互助制度來應對家族遷徙的生存問題。眾所周知,兩宋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社會,但是它的民間其實很有錢,而且公民社會也是非常興盛的,在宋朝已經有全國性足協。齊雲社或叫(圓社),全國有很多個社團組織,這個社團組織會社,社是一種組織,會就是廟會等。這在宋代的時候非常鼎盛的。民間可以自由結社,那時候的各種組織非常多,當然也有暴力社團,像梁山夥伴他們就是暴力社團。其他的社團有不同功能,而且義倉在公民組織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這時候很多儒家人物開始融入到社會建設,對義倉義莊的推動發展起到很重大的作用。二、范仲淹成立義莊在此背景下社倉法、義莊等民間公益組織及制度開始興盛起來,那時候產生了很多的很厲害的民間公益組織,義莊的創立就是代表。範氏義莊由范仲淹在北宋年間創立,迄今一千多年的歷史。《宋史·范仲淹傳》記載:范仲淹“好施予,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任杭州太守的范仲淹由於看到族人不能善終,在祖籍蘇州於皇祐二年(西元1050年)捐土地千畝成為義田,設立歷史有名的“範氏義莊”,訂立章程和制度,先後持續存在了八百餘年。範氏義莊的建立,標誌著義倉等傳統的社群內部治理上步入成熟階段,成為相對成熟的民間非宗教慈善機構。三、範氏義莊的公益體系與傳統的義倉組織形式不同,義倉偏重單一的救災備荒功能,而【範氏義莊】實際上是個綜合的社群公益體系,併發揮了綜合的保障功能:按範氏義莊章程,凡蘇州範氏宗族的族人,均可從基金中獲得如下福利:1、口糧:五歲以上的族人,不分男女,每口每月給白米三鬥。2、衣料:成年族人每人每年給冬衣衣料一匹;十歲以下、五歲以上的兒童各給半匹;3、婚姻補助:族人嫁女,給錢三十貫;女兒若改嫁,給錢二十貫;族人娶媳婦,給錢二十貫,二婚不給錢。4、喪葬費:族人身亡,按其輩份大小,給予二貫至二十五貫的安葬費。5、路費:族人參加科舉,或者外出赴任,給予路費補助。這個體系裡,有【義倉】,有【義田】,義田類似今天的基金會的功能,能夠生息理財,有【義塾】,可以教育家族後代,傳遞社群互助及慈善理念。有【義葬】、【義嫁】,此外還有助學金,如果這個家族的義莊裡面的窮人子弟,他沒錢怎麼辦呢,就由公共基金來資助,是內部的公共資助和借貸,這就慢慢地成為了一個體系。四、正規化義莊的章程制度引領古代民間慈善組織的制度化范仲淹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范仲淹宰相辭職後回家捐了一千畝的土地成為義田,設立了範氏義莊。與傳統的慈善行為不同,范仲淹並不僅僅是捐出田地了事,而是設立一套章程、制度,一方面義田生息,建立持續的經濟來源,另一方面具體運營進行制度化管理。從今天看這個章程制度非常的嚴明。大家有機會可以到他老家去看,在江蘇蘇州,裡面設立的制度真的非常的嚴密。因為他設立的這個章程制度,範氏義莊持續了800年,如果沒有制度就很難持幾百年,幾十年都很難。四、範氏義莊是古人憂天下思想的體現范仲淹說過另一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前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都聽過這句話,但當時很難理解他為什麼說這句話,但是我聽到他創辦義莊這個故事之後,對這句話有了不同的理解:在憂慮天下之前,想到的是這個義莊,他把義莊做起來之後,是後人去享樂的,讓後人來避免災難。更難能可貴的的是範氏義莊面對的不僅僅是家族內部成員,也包括鄰里和鄉親。範氏義莊章程又規定:倘若鄉親、姻親、親戚陷於貧窘,或遇饑荒不能度日,諸房共同核實後,用義莊糧米“量行濟助”。可知範氏義莊在實際運作中,還是惠及範氏宗族之外的鄉親與親戚,其內涵、功能及制度完全能稱得上是現代的NGO。這才是古人深謀遠慮的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顧貞觀和吳兆騫之間有怎樣的糾葛事非?顧貞觀為何仕途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