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魂唐風1987

    顧貞觀委託納蘭營救吳兆騫一事,成了當時轟動一時的新聞,一時掀起千層浪,顧貞觀兩首《金縷曲》以詞代書。看來納蘭與顧貞觀的友情,離不開一首又一首《金縷曲》了。

    季子安在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顧貞觀《金縷曲·季子安在否》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只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詩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顧貞觀《金縷曲·我亦飄零久》

    順治年間,有考生舞弊,朝野上下一片譁然,順治帝下旨,將舉人全部押送京城,複試由順治帝親自主持。有一個叫吳兆騫(季子)的人,生性膽小,一睹天顏便瑟瑟發抖,手不能握筆,最終交了白卷。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吳兆騫為了堅守漢人文士的清高風度而交了白卷,無論真相如何,總之最後的結果是交了白卷。順治帝認為吳兆騫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漏網之魚,吳兆騫被流放到寧古塔。

    顧貞觀求納蘭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設法營救吳兆騫,這時吳兆騫事件已過去了十九年,詞作中〝廿載包胥承一諾〞的詞句,引用楚國大夫申包胥在秦國朝堂涕泗橫流了七天七夜,終於感動秦哀公,秦哀公同意出兵援救楚國的典故。申包胥是在國家危亡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顧貞觀借申包胥的典故求納蘭,他要救吳兆騫(季子)於危難之間。

    納蘭是皇帝近臣,這件事看似對納蘭來說是舉手之勞,可是陳年舊案,營救的難度可想而知,納蘭沒有同意。顧貞觀寫了兩首《金縷曲》,將兩人友情寫入詞作中,納蘭深受感動,才勉強同意。納蘭表示他一定會全力以赴地營救,但要給他十年期限。顧貞觀說再過十年,這場事件就過去了二十九年,那時吳兆騫已是風燭殘年,恐怕吳兆騫再無生還的機會。顧貞觀再三肯求,納蘭答應至少也要五年。

    這是順治朝陳年舊案,康熙帝作為兒子不敢輕易否定自己父皇的聖裁。這個案件成為打壓漢族文人的典型案例,滿漢民族關係錯綜複雜。這個案件也是不同政治派系鬥爭的結果,納蘭明珠也是政敵打壓的物件,納蘭是個孝子,所以一開始不敢輕易答應。儘管如此,納蘭最終還是答應會盡力一試,他非常重視顧貞觀的畢生唯一所求,納蘭回詞道〝知我者,梁汾耳〞。

    灑盡無端淚,莫因他、瓊樓寂寞,誤來人世。通道痴兒多厚福,誰遣偏生明慧。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斷梗,只那將、聲影供群吠。天欲問,且休矣。

    情深我自拚憔悴。轉丁寧、香憐易爇,玉憐輕碎。羨殺軟紅塵裡客,一味醉生夢死。歌與哭、任猜何意。絕塞生還吳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閒事。知我者,梁汾耳。

    ――納蘭《金縷曲·簡梁汾》

    納蘭從未因為朝庭政事求過父親納蘭明珠,納蘭明珠是塊不打不扣的官場老臘肉,他當然知曉事件的棘手,認為康熙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翻案,但看在兒子納蘭從來沒有求過自己的份上,勉為其難地表示可以一試。

    顧貞觀親自拜見納蘭明珠,明珠對顧貞觀說,你從不飲酒,能為朋友乾了這杯酒嗎?顧貞酒不假思索,一飲而盡。明珠又說,能不能學滿人請安,顧貞觀為救朋友,拋開氣節,同樣接受了。納蘭明珠深知顧貞觀乃一介狂生,能為朋友如此至情至性,深受感動。事情到此,明珠算是給納蘭和顧貞觀二人吃了一顆定心丸。

    營救的第一輪便阻力重重,康熙帝去長白山祭祀,他們讓吳兆騫寫長賦,打通關節,呈給康熙,康熙看到這篇賦,問明珠吳兆騫是何許人。明珠見康熙帝高興,就原原本本講述了吳兆騫的經歷,並請求翻案。康熙沒同意,認為是順治朝舊案不能輕易否定。

    五年之後,康熙二十年第二次機會終於在望穿秋水的期待中姍姍來遲,朝廷剛剛平息了叛亂,讓康熙明白對待漢人不能一味打壓,要想政權長治久安,也要爭得漢人的支援。在他們幾人的極力斡旋下,吳兆騫被赦免了,在這一年,回到了北京。時間與當年納蘭承諾的時間驚人一致,正好是五年,這是君子一諾,再次體現了納蘭對友情的至誠至信。

    吳兆騫對箇中辛勞全然不知,顧貞觀一度被他誤解,他認為顧貞觀攀了高枝,結交了納蘭這位相門翩翩公子,將自己的死活拋之腦後,否則不會在事件過去二十四之後,他才得以生還。頋貞觀的態度是不解釋,也不掩飾,一切順其自然,但顧貞觀的心中一定充滿辛酸與徒勞。後來,當吳兆騫看到明珠家廳堂中〝顧貞觀為吳兆騫飲酒處〞和〝顧貞觀為吳兆騫屈膝處〞的字樣,才令吳兆騫幡然悔悟……

  • 2 # 史海尋蹤

    顧貞觀是清康熙年間的文學家,因素有才名,與納蘭性德、曹貞吉並列“京華三絕”。

    顧貞觀生於書香門第,其祖上是東林書院創始人顧憲成。其父顧樞是東林黨領袖高攀龍的門生,其母也出身詩書世家,從小耳濡目染的顧貞觀,少年時就“飛觴賦詩,才華橫溢”。

    顧貞觀與吳兆騫的“一世緣”

    吳兆騫也是當時一位大才子,創辦了交友組織“慎交社”,觀其名“謹慎交友”,這個群不是誰都能加入的。而少年顧貞觀偏偏就給吸收入會了,不僅如此,還和吳兆騫二人結為生死之交,可見兩人意氣相投,引為知己。

    1658年吳兆騫很不幸的被捲入科場舞弊案,被判流放寧古塔(今牡丹江寧安)。生活於江南之地的吳兆騫,哪能忍受極北苦寒寧古塔的風霜雨雪,自是深受折磨。

    得知好友苦況的顧貞觀,為遭受冤案的吳兆騫四方奔走解救,並立下“必歸季子”的誓言,但因為此案是順治定的,到了康熙時也無意糾正。而顧貞觀寫給吳兆騫的兩首《金縷曲》,極盡安慰鼓勵,成為吳兆騫支撐下來的精神支柱,這兩首至情至性,被世人贊為“贖命詞”。

    營救的機會終於來了, 康熙十五年,大學士明珠仰慕顧的才名,聘請他做兒子納蘭性德的老師。文學青年納蘭性德與顧貞觀也是十分對脾氣,兩人結為忘年之交。透過顧貞觀和納蘭性德的努力,明珠從中斡旋搭救,1681年,吳兆騫被釋放,還是交了銀子贖出來的。

    被關了二十多年的吳兆騫趕往明珠府上答謝,在明府白壁上見題字:“顧梁汾為松陵才子吳漢槎屈膝處”,方才知道顧貞觀為了營救他盡心竭力(梁汾、漢槎是顧吳兩人的號)。

    古時文人對於名節、自尊看的無比之重,顧貞觀甘願為友捨棄這些,可見其人待友之真,用情之重,深具俠氣。

    顧貞觀的坎坷仕途

    顧貞觀雖有才華見識,但是時運不濟,一生沒能高升,官只做到從七品的內閣中書。說來憋屈,內閣中書掌管撰寫、翻譯、記載等文書工作,是沒能進入翰林院的次一等進士們任職的機構。就這麼個芝麻官,還被同僚排擠,去職歸鄉,自稱“第一飄零詞客”。

    顧貞觀這麼高的才學,連翰林院都沒能進去,所以諸位也不要有懷才不遇之心了,世事無常,皆以平常心待之。

  • 3 # 使用者一生追逐

    吳兆騫也是當時一位大才子,創辦了交友組織“慎交社”,觀其名“謹慎交友”,這個群不是誰都能加入的。而少年顧貞觀偏偏就給吸收入會了,不僅如此,還和吳兆騫二人結為生死之交,可見兩人意氣相投,引為知己。

    1658年吳兆騫很不幸的被捲入科場舞弊案,被判流放寧古塔(今牡丹江寧安)。生活於江南之地的吳兆騫,哪能忍受極北苦寒寧古塔的風霜雨雪,自是深受折磨。

    得知好友苦況的顧貞觀,為遭受冤案的吳兆騫四方奔走解救,並立下“必歸季子”的誓言,但因為此案是順治定的,到了康熙時也無意糾正。而顧貞觀寫給吳兆騫的兩首《金縷曲》,極盡安慰鼓勵,成為吳兆騫支撐下來的精神支柱,這兩首至情至性,被世人贊為“贖命詞”。

    營救的機會終於來了, 康熙十五年,大學士明珠仰慕顧的才名,聘請他做兒子納蘭性德的老師。文學青年納蘭性德與顧貞觀也是十分對脾氣,兩人結為忘年之交。透過顧貞觀和納蘭性德的努力,明珠從中斡旋搭救,1681年,吳兆騫被釋放,還是交了銀子贖出來的。

    被關了二十多年的吳兆騫趕往明珠府上答謝,在明府白壁上見題字:“顧梁汾為松陵才子吳漢槎屈膝處”,方才知道顧貞觀為了營救他盡心竭力(梁汾、漢槎是顧吳兩人的號)。

    古時文人對於名節、自尊看的無比之重,顧貞觀甘願為友捨棄這些,可見其人待友之真,用情之重,深具俠氣。

    顧貞觀雖有才華見識,但是時運不濟,一生沒能高升,官只做到從七品的內閣中書。說來憋屈,內閣中書掌管撰寫、翻譯、記載等文書工作,是沒能進入翰林院的次一等進士們任職的機構。就這麼個芝麻官,還被同僚排擠,去職歸鄉,自稱“第一飄零詞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修該按照什麼流程?裝修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