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蟲欲飲冰

    火器在最初是都很簡單,不過是些突火槍、飛箭之類的早期火器,威力和用處根本不能與弓箭或弓弩相比,但是與數千年都不變的弓箭相比,火器發展的極為迅速,只用了短短一二百年的時間,管形火器就從簡單的火門槍發展成了較為複雜的火繩槍。

    而當火繩槍出現時,戰爭的規則就改變了,弓箭的重要性轉而變得越來越低。

    事實上,普通的火門槍的威力就超越了大多數弓箭,而火繩槍,特別是以西班牙穆什克特火繩槍為首的重型火槍出現,標誌著管形火器在擁有超強殺傷力的同時,還具有了較好的操作性,這讓火槍徹底超越了弓箭。

    雖然弓弩的殺傷力很強,但大家還要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火槍的殺傷力遠超弓箭!

    弓箭和弓弩對陣身穿鎧甲或手拿盾牌的敵人時很吃虧,較難破甲,弓手射出的箭經常被盔甲彈開,因此弓箭從沒有淘汰盔甲,而火槍不同,火槍的出現就是盔甲沒落的開始!

    因為火槍的應用和普及,在現代防彈衣出現前,古代的大多數金屬盔甲,不管是鱗甲、札甲、布甲、鎖子甲,還是板甲、盾牌都被火槍的彈丸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裡,可以說火槍的發展史,就是盔甲和盾牌走入歷史垃圾堆的過程!

    火槍的動能太高了,只要火槍的彈丸能打中敵人,即使敵人身穿重型板甲手持大盾,也將被輕鬆秒殺,而就算不能立即將敵人殺死,也將讓中彈者瞬間喪失繼續作戰的能力!鉛彈的穿透性雖然不強,但是殺傷力卻很大,因為彈丸在命中人體後會發生破裂或是變形。

    與能輕鬆達到2000焦耳以上動能的火槍相比,弓箭在動能這方面真的沒有可比性,也就強弩能稍微掙扎一下。弓箭要想增加殺傷力,就必須增加弓的磅數,也就是俗稱的“弓力”,但是弓箭動能增加是要付出代價的,這意味著弓手必須擁有更大的臂力才行,而人類的力量是有限的,使用拉力130磅的弓時都非常費勁了,再硬的弓就很難正常使用了。

    並且,普通弓手在短時間內射十幾箭就會感到累,射到30箭時就會感到堅持不下去,需要一段時間休息,恢復力氣後才能繼續攻擊。

    而與弓箭增加動能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不同,火槍只需要擴大一下口徑,增加一下裝藥量和鉛彈重量就能達到增加動能的目的了,火槍使用者要付的代價很少很少。而只要火藥和彈丸充足,火槍手不需要用太多的力氣,就能將火槍射擊一天,直到槍管炸膛為止!在持續性上比弓箭手不知強出多少倍去!

    ps:普通短管火門槍的動能為300焦耳,輕型火繩槍的動能為1000焦耳,中型火繩槍的動能為2500焦耳左右,重型火槍的動能可以達到4000焦耳。

    同時,隨著刺刀的普及,火槍也具有了弓箭所不具有的特性——近戰能力。

    眾所周知,自古弓兵怕近戰,這是因為弓兵大多不穿盔甲或是穿輕甲,使用的武器以刀劍或匕首為主,當敵人的騎兵或是步兵突入面前時,弓兵的近戰能力很弱,無法抵住敵軍的衝擊,因此弓兵必須要和步兵相結合,要靠著步兵的保護才行。

    但火槍兵不同,他們只要在火槍上插入刺刀,就能將火槍變成一根短矛,火槍手也將從遠端輸出兵種變成近戰兵種。弓箭手受到敵人的近距離衝擊時,必須要靠己方的步兵提供保護,而火槍上加裝了刺刀火槍兵則不需要。受到衝擊時,火槍手只需要排成緊密的方陣,就能應對敵軍騎兵和步兵的衝擊,甚至還能進行反衝鋒,使用近戰的方式打擊敵軍。

    刺刀的應用讓火槍兵們能兼顧多種情形,從而精簡了軍隊的配置,將傳統士兵淘汰,節省了軍隊資源,為大規模擴軍提供了條件。

    並且,培養弓兵的過程非常麻煩,培養一個弓兵的時間是培養一個火槍兵所用時間的10倍以上!一般來說,一個弓箭手要經過大約3年的訓練才能成材,滿足作戰的需求,而火槍手只需要3個月就能“出師”,只需要掌握怎麼裝彈、怎麼瞄準,以及如何排成佇列、聽懂號令就行,不需要去練習任何高深的技能或感覺。

    而且,弓箭的製作也費時費力,一把好弓也要經過3年製作,價格也不便宜,箭矢的價格也比火藥和鉛彈貴的多。

  • 2 # 兵團戰士1949

    這個問題很簡單,威力大,成本低,使用方便。火器不是歐洲的專利,它是中國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中華文明屹立於世界文明之巔的重要標誌,與其說歐洲選擇發展火器,不如說歐洲在亦步亦趨的跟隨中華文明進入到火器時代,不要以為滿清以來中華文明被短視的中國當局玩兒脫了線,就可以否認歐洲事實上的學生和跟隨者身份,歷史上一切先行者無不是倒在了成功的終點線上,不能真正享受最後成功的喜悅與歡呼,受歡呼者也不能安之若素的把前輩的開拓視為無物,甚至理所當然到以為自己就是開拓者本人,中國自然也不例外,雖然倒在了火器發展的前進道路上,但我們中華民族從不自甘墮落,總會奮起直追,今天我們早已達到西方的水平,明天一定還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最高峰,以上,謝邀

  • 3 # 大鼻歷史

    火器誕生於中原,發揚於西洋,可以這麼說,古代中原思想保守,對於新的器物不會太想要發揚光大,短暫的看到效果就暫停了,而古代西洋人愛好探究,對新事物敏感,在機緣巧合下發現更多,所以也算是陰差陽錯的發揚了火器,並且發現更多科學原理。

  • 4 # 小黑馬哥

    火器是伴隨著蒙古鐵騎西征的時候傳入阿拉伯,再傳入歐洲的。起先火器剛出現時只是較為簡陋的火門槍,火炮,這些火器大都射速低,精度差而且安全係數並不高。當時的歐洲軍隊主要由步兵與騎兵組成。遠距離的殺傷與攻城守城只能依靠弓箭手,弓弩手,與投石器。

    咱們可以先對比下:弓箭的殺傷範圍幾乎只有四十步,遠一點殺傷力就感人了,弓弩的射程較弓箭的遠一些,又次於火器。(古籍記載:百步之內,一所具焚,而百步外,銃力盡矣。)面對普遍裝備了重甲的歐洲騎士時,弓箭,弓弩的作用力是非常小的,而火器卻能取到相對不錯的效果。訓練一名弓箭手是非常耗時間的,訓練操縱弓弩,火器需要的時間相對比較少。在戰場上,拉弓箭非常消耗體力(可以參考下英國的那種2m大弓),時間一長弓箭手們的火力續航就出現問題。弓弩手則需要將弓扳回觸發器處,同樣也需要一定的體力。火器則不同,裝填彈藥清洗內膛並不消耗太多的體力。

    在攻城方面,歐洲的城堡使用石頭作為建築材料後,城堡的牢固性大大提高,投石器對城堡的破壞力並不高,而大炮能夠有效地打擊城堡。而且蒙古大軍攻城時頻繁地使用了大炮,給予了歐洲人深深的震撼。

    在心理方面,小時候打過群架的朋友應該知道,很多時候,講究的一種氣勢。頭兒一聲令下,一群人哇啦哇啦地衝上去輪凳子操棍子的那氣勢就不一般。喊得越大聲人就越有激情。俗話說:“三分力,七分喊。”古時候擂鼓進軍也是這個道理。在古代戰場上,士兵上陣殺敵跟群毆其實差不多。那個時候,人心惶惶,誰都害怕啊。擁有了火器,先別管打不打得中,起碼聲音響,氣頭足,又是一陣一陣的黑煙燻起來,打戰計程車兵就有幹勁得多,給予敵軍的心理壓力也就更大。

    因此,火器在武器競逐中獲勝。

  • 5 # 青山不掩

    事物興起之初,總是幼稚,粗糙,低階,低效,這是必然的,事物就是這樣,不斷髮展,緩慢進步,從幼稚到成熟,從粗糙到精細,從低階到高階,從低效到高效。

    隨便撿塊石頭,就能扔很遠,遠遠超過最早的弓箭。

    既然如此,還做弓箭幹嘛?

    弓箭的發明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別漫長。

    弓箭前端的橫樑需要彈性強,輕巧的材料;在原始社會里,尋找弓弦的材料非常困難,實驗過構樹皮,麻,牛筋等,才確定了合適的材料。可喜的是,人類堅持下來了,弓箭是一種非接觸性武器,射程遠,適宜遠端攻擊,對付危險的猛獸特別適合。威力大,可以密集發射,成為古代的機關槍了。

    火車發明的時候,完全比不上馬車,但是持之以恆,火車研製成功,無論速度,載重,便捷,都遠遠超過了馬車。

    火器的發明創造也是如此,其材料,火藥,都是工業社會的產品,自然遠勝於原始社會,農業社會的弓箭,並完全取代了弓箭,使其龜縮於運動場上,成為懷舊和憑弔的運動。

    弓箭被火器取代了,自然,火器也不會萬古千秋。原子彈氫彈,相繼出現,把火器的威力推到極致,範圍之內,毀滅一切。

    原子彈氫彈的威力和副作用同等巨大,改進一直在悄然進行,小型化,微型化,無汙染,殺人卻不毀壞戰場,建築,顯然比粗暴的原子彈好多了。

    現在,據說已經可以取代原子彈。

    這說明,任何一類產品,開始總是不行,不好,然而持之以恆,總會好起來的;而且,仍然在發展,改進,更先進,更科學,更精細,更高效。

    國家的興起也是這樣。

    建國之初,美國出兵北韓,氣勢洶洶的一路北竄,從三八線直抵達鴨綠江。國內的殘餘敵特異常猖獗,猶如打了雞血針,勾結土匪,發動暴亂,襲擊基層,殘殺民眾。內外勾結,意圖扼殺新中國於搖籃之中。但是他們都失望了,志願軍把美軍趕回了三八線,剿匪平叛,終於渡過第一關。

    隨即美國對華四面包圍,長期封鎖。中國與社會主義陣營保持聯絡,開辦廣交會,不斷瓦解封鎖。

    加入WTO,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中國突飛猛進,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實力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石油是工業血液,但是中國自產不足,大量的長期的進口,途經狹窄的馬六甲海峽,可能被敵人軍事封鎖,存在嚴重的隱患。一則從北方俄羅斯進口,二則和巴基斯坦聯手,建立巴達爾港,轉從陸路運輸到新疆,化解危機。

    美國憑藉高科技,聯手日韓,壟斷晶片生產,銷售,中國被迫大量進口,金額居然遠超石油。國內許多有識之士,不甘受控於人,預作安排,潛心研究,今天終有所成,北斗晶片,超算晶片,手機晶片,不斷問世,初步解了燃眉之急。

    什麼封鎖,晶片斷供,貿易戰,加徵關稅,都是西方下三濫的伎倆,對付中國是完全無效的。是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永遠都是科技發展的不二方針。買不來,等不來,靠不住,與其坐而聯想,豈能如中華有為?

    西方資本主義作為舊事物,疲態初顯青春不再來,將成為明日黃花,隨雨打風吹去。

    我們偉大的中國,新人新事新氣象,猶如一輪朝陽,冉冉升起於世界的東方。

  • 6 # 西府趙王爺

    因為火槍比弓箭更適合戰爭!

    沒錯,最初的火器在效能上確實不如弓箭,就拿火槍來說吧,準度差,換彈慢遠沒有弓箭在戰場上來得厲害。

    線上膛槍出現之前,火槍是根本沒法保證精確度得,向打中人那得看上帝。這就是為何咱們能夠看到18世紀的那些西方戰爭中,會出現“排隊槍斃”的場景。沒辦法啊,只有這種“排槍戰術”才能保證殺傷力的最大化,覆蓋性射擊,總能打中人!

    而弓箭則不一樣,一個合格的弓箭手,不說百步穿楊,百步穿頭還是有機會的,再不濟五十步也是可以的。你讓火槍手在五十步的距離去打,閉著眼和睜著眼區別不大!

    而且火槍的射擊過程非常繁瑣,打完一槍後想要再次發射,需要經過清膛、倒入火藥、壓緊、裝彈丸、再壓緊、瞄準發射等一系列的步驟。

    即使是熟練的火槍手,一分鐘能發三槍就不錯了。

    這也是為何我們能看到排槍戰術中不是全部站成一排,而是至少得有三排。這樣才能保證連續不間斷的火力。

    同樣,一個合格的弓箭手,這時候應該射了不少箭了吧!

    既然弓箭更有優勢,為什麼要選擇火槍?

    這就要提到火槍的優點了!

    第一,火槍手遠比弓箭手好培養。

    一個普通人,短則一天不到,長則一個星期便可熟練的掌握火槍的使用技巧。經過幾個月的訓練之後,大多數都能成為合格的火槍兵。

    而弓箭手呢?顯然做不到!

    一名合格的弓箭手,需要強壯的身體,畢竟拉弓可是一件力氣活兒,至少臂力得夠。如果想要射得稍微準一點,那需要長期得訓練。培養一名合格的弓箭手,短則一兩年,長則三五年。

    這個區別放在戰爭中高下立判,用火槍你可以短時間內打造出一支軍隊,用弓箭那可不行。

    第二,火槍更容易製造

    弓箭製作工藝複雜,特別是弓,在選材用料極為講究,製作週期也長,並不是說拿塊木頭加個弓弦就直接做好了。而火槍則不一樣,其完全可以大批次流水線式的生產。

    第三,火槍的持續性更強。

    火槍雖然裝彈過程繁瑣,但發射非常簡單,端起槍瞄準,然後扣動扳機就行了。只要子彈和火藥足夠,槍管不炸膛,想開多少槍就開多少槍。弓箭手可就不行了,拉弓射箭是個力氣活兒,一般射幾箭就沒力氣了。

    第四,火槍的用途更廣泛

    火槍式個多面手,裝上刺刀那就是長矛啊,完全可以當冷兵器用,打白刃戰沒問題。就算沒有刺刀。換一頭拿著那也是一個棒槌,這可比弓有用多了。

  • 7 # 錢品聚

    冷兵器過度到熱兵器是人類軍事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不可否認最初的火器效能遠不如弓箭,比如精度超過100米射程就變得很低,然而最終還是取代了弓箭,成為了戰場上的主流武器。

    探討背後的具體原因,我個人認為有三個方面:

    第一,火力持續性。

    弓箭手每次出戰攜帶箭矢的數量有限,如13世紀的歐洲軍隊,每人可攜帶弓箭大約為50支左右,最多的是蒙古軍隊,滿載是75支。

    雖然單支箭矢極為輕盈,可如果攜帶50支,也是不小的重量,若強行負重過多,無異於給長途行軍增加困難。

    但如果是線膛槍等火器,雖然最初裝填彈丸的動作十分繁瑣,但顯然小顆的彈丸要比長條形的箭矢更便於攜帶,如此就增加了彈藥攜帶量,能夠更為持久的不斷射擊。

    第二,人員素質。

    相比起訓練弓箭手,火槍手的訓練要更為容易。

    一名合格的弓箭手,要做到在100至200的範圍內射出強有力的箭矢,需要的不僅僅是過人的臂力,還要有異常嫻熟的裝填速度,以及完善的後勤保障。

    因為射箭主要依賴於臂力,對於個人力量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而除了訓練以外,還要保持弓箭手的營養攝入,要想讓弓箭手發揮出最大的威力,射出最強力的箭,軍隊必須為他們配備較為營養的三餐,對雙臂的日常保護措施,也要比其他兵種較為複雜。

    再加上要訓練射箭的精準度,需要短則一年,長則三年左右的不斷訓練,所以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弓箭手的培養成本,相對來說要大於火槍手。

    而火槍手在裝填彈藥過後,只需要扣動扳機即可完成射擊,如此更為簡單的操作方式,對於人員的素質要求就被大大降低,而且在16世紀的歐洲,如英國火槍兵,經過三個月以上的射擊訓練,基本上都能達到每小時40發的射擊效率,且不會嚴重損傷臂膀,還能保持100米之內最大程度的射擊精準。

    而如果是弓箭手拉滿弓,遠距離進行射擊,在射出一定數量的箭矢之後,雙臂的力量會逐漸衰竭,這是人體自身所決定的極限,就算力氣再大,但畢竟連續射箭是有極限的,是人就會累,只不過相比較起來,火槍手用十指操作火器,顯然累的會更慢,而且只要四肢健全,就能扣動扳機完成射擊動作,如此來看,火槍手的培養成本,就比弓箭手要低很多,且訓練時間也大為縮短。

    第三,相比傳統弓箭,火器的殺傷更高。

    由於冶金技術的發展與鎧甲工藝的發展,16世紀初的歐洲軍隊,已經大規模裝備更為堅實的板甲,對弓箭起到了較大程度的防護作用,簡而言之,弓箭在板甲面前開始變得有些乏力,殺傷性被大大削弱。

    那麼如果是火器,即使精準度的確不高,然而一旦命中,高速彈丸足以擊穿厚實板甲造成殺傷,本身自帶的衝擊更能對人體造成連續有效殺傷也是一種優勢。

    所以在防禦性較高的板甲面前,箭矢顯然失去了一直以來的有效殺傷優勢,逐漸被殺傷性更強的火器所取代。

    而且火器的研製並不是緩慢的,根據一次又一次實戰總結出來的經驗進行改進,到了16世紀,比如法國鐵匠戈特製造的米寧前裝式來復槍,最大射程已經達到了驚人的914米,即使當時歐洲最優秀的弓箭手,拉滿弓射出的箭矢,且是在順風的情況下,也無法保證能有米寧前裝式來復槍一半的射程,所以隨著工業的不斷髮展與科技的進步,火器的應用經過各方面的驗證,最終將冷兵器時期的遠端之王長弓取而代之。

    一方面是因為上述中的載彈量和人員素質,以及殺傷更高,還有一方面則是因為在雨天或潮溼天氣,箭矢的末端箭雨更容易脫落,導致射擊精度與力度大大降低,而槍械只要保養得當,基本不會出現類似情況,除非設計本身就存在重大缺陷,而引起炸膛或炸殼等射擊故障,但凡是經過試驗順利投放戰場的槍械,出現射擊故障的機率都很低。

    而且又經過數次大規模戰役的經驗總結,改進之後的槍械越來越先進,精準度越來越高,載彈量也越來越大, 後來人們就發現,鎧甲再無用武之地,因為一顆子彈的射速,能夠在高速旋轉的情況下,擊穿當時人類已知的任何防具,就算裡三層外三層都穿上厚重板甲,在有效射程之內,還是會照樣被子彈射穿,足以可見槍械的威力。

    可如果是弓箭呢?

    防具稍微厚實一些,再加上下雨或者潮溼天,另外再遇到逆風情況,那威力就大打折扣。

    總不能兩軍對壘,指揮官發現是己方所處位置是逆風,對弓箭手的射擊非常不利,就讓對方先等等,說等到順風了咱們在開射,那顯然不現實。

    而配備了先進火器如來復槍的歐洲軍隊,調侃的說,雙方見面就一句話,簡單而純粹:

    摟就完了。

  • 8 # 黑龍江邊的沙子

    沒錯,最初的火器在效能上確實不如弓箭,就拿火槍來說吧,準度差,換彈慢遠沒有弓箭在戰場上來得厲害。

    線上膛槍出現之前,火槍是根本沒法保證精確度得,向打中人那得看上帝。這就是為何咱們能夠看到18世紀的那些西方戰爭中,會出現“排隊槍斃”的場景。沒辦法啊,只有這種“排槍戰術”才能保證殺傷力的最大化,覆蓋性射擊,總能打中人!

    而弓箭則不一樣,一個合格的弓箭手,不說百步穿楊,百步穿頭還是有機會的,再不濟五十步也是可以的。你讓火槍手在五十步的距離去打,閉著眼和睜著眼區別不大!

    而且火槍的射擊過程非常繁瑣,打完一槍後想要再次發射,需要經過清膛、倒入火藥、壓緊、裝彈丸、再壓緊、瞄準發射等一系列的步驟。

  • 9 # 風塵講歷史

    火器歷史比較悠久,在火藥被髮明出來後,唐朝末年就出現了火器,根據記載當時使用的火器是火藥箭,或用拋石機投擲火藥包,發射燃燒性兵器,而在宋朝中國就發明了最原始的管型射擊火器突火槍,元朝時又發明了火銃,明清的火器製造技術則是更上一層樓。在十二、十三世紀,火藥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接著傳到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到了十四世紀歐洲人也研製出了火器。不過火器在最初效能非常差,比起冷兵器當中的弓箭那是差遠了,可為什麼歐洲人還是選擇發展火器呢?

    首先就是因為歐洲人不多,軍隊都是職業化,雖然人數很少,但是裝備精良。在鎧甲方面,歐洲的部隊裝備的大都是重型鎧甲,防禦性能非常好,在十四世紀歐洲還出現了板甲,這是由經過塑形的大塊板狀金屬製造而成的一種盔甲,傳統的弓箭根本無法射穿這種金屬鎧甲。但是在歐洲剛剛興起不久的火器卻可以突破這種鎧甲的防禦,雖然火槍也不能射穿板甲,但火器造成的衝擊對於士兵的傷害是很大的,在歐洲這種背景下,顯然發展火器比發展弓箭更正確。

    其次就是因為弓箭的生產成本很高,在幾百年前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大力生產弓箭不現實。就算是最簡單成本最低的單體弓也因為弓材不足,生產準備期長,其成本也要高於製造火槍。在作戰過程中,弓箭的消耗比火槍更高,怎麼算也是發展火槍划算。火槍所使用的彈藥可以短時間內大量生產,而弓箭的生產不僅成本高,製作週期也長,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能造的箭也不過數十支,在戰爭中箭的消耗都是一次性的,歐洲的國家地域都很小,承擔不了這麼巨大的箭支消耗,為了省錢他們也會選擇發展火器。

    最後一點原因就是培養火槍手比培養弓箭手容易的多。弓箭手的身體素質需要非常好,還要有很大的力氣,一般作戰用的弓所需要的拉力要四十至五十公斤,所以得身體強壯的人才能勝任弓箭手。但是歐洲人本來就少,不可能花大量精力培養弓箭手,而中國最不缺少的就是人力資源,挑選幾個有資質成為弓箭手的人還是不難的。但是培養火槍手則沒有那麼多要求,訓練週期也很短,技術要求不高。幾分鐘學會使用火槍,幾天下來能夠熟練的運用火槍都是很正常的。隨著歐洲戰爭規模的擴大,弓箭手嚴重不足,這個時候短期內培養一大批火槍手能夠應急,所以雖然早期的火器效能不如弓箭,但是由於歐洲國家普遍地域小,人口少,戰爭規模卻還在不斷擴大,不使用火槍根本無法支撐這越來越頻繁的戰爭,歐洲人也只能選擇發展火槍了。

    當然如果歐洲人像中國一樣有這麼多的人力資源,能夠彌補弓箭手數量的不足,也許就不會去大力發展原本效能不如弓箭的火器了。

  • 10 # 北洋海軍炮手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火槍手的訓練比弓箭手時間更短,成本更低。

    首先,弓箭手的培訓成本更大。成為一個弓箭手需要非常強的上臂力量,所以培養一個弓箭手需要很多的成本,首先就要保證弓箭手的飲食必須要優於其他的兵種,可以說和重步兵差不多。以英格蘭長弓手為例,一個長弓手往往從小就要練習射箭,再經過不斷的淘汰才能成為一名長弓手。

    而火槍則不存在這方面問題,因為一個平民只要經過短時間的訓練就可以熟練的操作火槍,在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就可以參戰。所以,培養一名火槍手可以極大的節約成本以及時間,簡單點說,就是划算。

    第二,火槍手可以避免脊柱變形的問題。以英格蘭長弓手為例,因為長時間訓練以及作戰,脊柱都會變形。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除了影響形象之外,對健康的影響也非常大。但是火槍則可以避免這個問題,因為不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再加上訓練更方便,因此可以完美的避免這個問題。

    第三,火槍可以有效的提高火力輸出。當然有人會反對,因為早期火槍射程和威力根本不如弓箭,但是問題在於,火槍的出現淘汰了弓箭手和重騎兵、重步兵,使得更多計程車兵可以裝備火槍和長矛,比如說西班牙大方陣、古斯塔夫大方陣。。這樣更多的軍事資源被節省,而且大量列裝的火槍反而可以提高火力密度,佈置合理的火槍方陣可以殺傷更多的敵軍。

    而且隨著火槍的發展以及刺刀的出現,長矛也被淘汰,因為安裝了刺刀的火槍完全可以當長矛用。同時,由於燧發槍的出現,方陣的密度可以更大,一個步兵方陣的火力大大提高。比如,滑鐵盧戰役時候,法國騎兵就無法沖垮英國步兵的空心方陣。至於題目的後半段,則純屬胡扯,因為火器出現之後不僅僅是歐洲,東方也開始大量列裝火器。比如說日本的鐵炮,也就是火繩槍,在文祿慶長之役的時候曾經大放光彩,而中國的九進十連環方陣堪稱東亞版的排隊槍斃。日本鐵炮九進十連環方陣

    而且在清朝,火器大規模列裝部隊,比如贊巴拉槍、紅衣大炮等火器徹底淘汰了明朝的火門槍和碗口銃、射石炮這種大噴子,被廣泛運用到戰爭當中。《御題平定回疆戰圖冊之阿瓦巴特莊之戰》很好的反應了清軍的野戰戰術,即步兵、炮兵居中射擊,騎兵兩翼迂迴。乾隆年間平定大小和卓的兩萬西征軍每百人當中有20名騎兵,75名攜帶贊巴拉槍的步兵以及操作一門火炮的5名炮兵。如果清軍每名騎兵也像阿玉錫那樣揹著火槍出征,那麼清軍可以視做是全火器了。

    所以,火器的出現不管在東西方都會淘汰弓箭等冷兵器。

    全文完

  • 11 # 不不不乖

    因為火槍的穿甲能力比弓箭強。冷兵器時代對付鎧甲最好的武器是弩和鈍器,但是鈍器非壯漢猛將用不來,歐洲小型弩具發展的不好,所以選擇了火槍,並且隨著技術的逐步進步逐漸成為了主流。中國古代的制弩技術一直比較強,對於火槍的需求程度相對就沒這麼強,再加上清代政府為了強調八旗騎射的重要性、控制民間造反勢力,一直壓制小型火器的發展,所以火槍沒能成為主流

  • 12 # 看不見的角落

    火器中最初的火繩槍,射程有有效殺傷距離都遠遠比不上弓箭,甚至只有蒙古騎兵騎射的三分之一。但出人意料的,歐洲愣是選擇了這條道路。

    事出反常必有妖,肯定是有需求才會發展。我個人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1.火槍造的快

    弓不是說拿塊木頭加個弓弦就直接做好了,想反,要經過大量時間的打磨沉澱(北宋弓箭的製作週期是一年,一個弓匠一年還造不了多少)。短時間趕工做出來的弓,根本經不住用。

    火槍那就不一樣了,只要有材料,冶煉水平過得去,有多少造多少,馬上就能出成品。很明顯,火槍這樣的制式武器相較於弓箭來說,更適合裝備大規模的部隊。

    2.弓箭的威力不夠

    歐洲的板甲在歷史上可以說是赫赫有名,不但輕,防禦能力還強。從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板甲的工藝越來越先進,連盾牌都逐步處於被淘汰的邊緣(到三十年戰爭的時候盾牌在歐洲是基本被淘汰了)。

    更尷尬的事情,西方製造製造弓箭技術不行,遠遠比不上同時期的古代中國,對板甲威脅不大。16世紀的時候,揚名歐洲的英國長弓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被明令禁止使用《終止長弓法令》。因為其已經難以對板甲造成傷害。

    火繩槍作為早期的火器,想像燧發槍那樣輕鬆擊穿板甲是不現實的。但在有效射程內,是有可能的。再不濟,也能擊傷穿戴板甲計程車兵。

    3.士兵成本低

    培養武裝一個正規軍計程車兵,尤其是騎兵和弓箭手,是要花費巨大的代價。好吃好喝管著,裝備還價格不菲。用火器武裝步兵,成本則明顯降了下來。

    只要學習射擊即可,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培養出大量正規軍。在裝備上,除了火槍外,最多給配一個刺刀。

    這樣一來,成本,時間都省了下來,何樂而不為呢?

    PS:其實火槍取代冷兵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下子上來就頂替掉了。等到燧發槍這樣跨越性的武器出現後,步兵用的冷兵器基本被全部淘汰(騎兵保留了馬刀)。

  • 13 # 瘋言MAX

    窮則變,變則通。火器誕生之初,論實際威力是比不過弓箭的,但它有一個弓箭所不能比擬的優越性,那就是便宜。

    從人類歷史來看,士兵的裝備經歷了一個從廉價到昂貴的過程:

    從最初的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到後來的全套具裝、護身重甲。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這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古代中國實施中央集權,擁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即便如此,軍隊的規模也在不斷縮減:從戰漢時期的動輒數十萬大軍,到明清時期出動十萬部隊都是頂級大戰了。

    古代歐洲是封建領主制,君主擁有的財富相對就要差了很多。在古代中國都不堪重負的情況下,這些歐洲國家的財政狀況就更加堪憂了。

    14-16世紀,歐洲的國王們普遍需要拿出2/3的收入,來維持軍隊的建設。即便如此,一個國家要能湊出幾千名騎士的話,也是了不起的大國了。

    而這些騎士的主要裝備,還都是自備的,是自家的老祖宗一代代傳下來的。要是讓王國來負擔這部分開支的話,恐怕財政會瞬間崩壞。

    這樣的情況,顯然是不能持久的。打仗不是缺人,而是缺乏把人武裝起來的財富。怎麼才能更經濟的武裝起更多的軍隊,哪怕戰力稍弱也沒關係。對於歐洲君主來說,這是一個致命的課題。

    按照中國製作弓箭的標準,除了準備好原料之外,還要嚴格按照流程製作:“冬析幹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製作一批弓箭足足要耗費一年的時間,這還不算箭只的消耗。

    歐洲工藝雖然沒這麼講究,但用起材料來也毫不含糊:英格蘭長弓採取紫杉木的樹心製作,對樹齡、部位、尺寸都有著嚴格的要求。為了能得到足夠的紫杉木資源,甚至不惜允許用其來衝抵關稅。

    14世紀左右,冷兵器已經發展到極致,全世界都在經歷一場可怕的內卷:不發展軍備的話,別人分分鐘吞併你;大力發展軍備的話,財政又支撐艱難。

    這樣的情況下,初生的火器逐漸映入世人的眼簾。雖然穩定性和準確性,比起弓箭要遜色不少,但關鍵是它便宜,且容易大規模列裝啊。

    火器的便宜,主要不是體現在它的造價,而是它的邊際成本:

    不再依賴自然生成的樹木,而是隻要把鐵塊鍛打到成份合適就行了;

    不再依賴制弓師傅精湛的手藝,而是隻需要程式化的作業就行了;

    不再依賴至少要三年的訓練才能培養一個合格的弓箭手,而是隻要徵召一批農夫訓練幾天的佇列就可以上戰場了。

    以上種種省下來的成本,足以使軍隊的規模擴張幾倍。所帶來的戰爭優勢遠遠大於火器準確性不足的劣勢。

    所以,火器代替弓箭就成了歐洲歷史的必然選擇。應用的普及帶來技術的革新,火器的威力與日俱增,直到把弓箭遠遠甩在身後,這應該算是一個額外解鎖的大禮包吧。

    當然了,當所有的國家都採用這一個策略的時候,新一輪的內卷也必然發生,內容也更加慘烈。一戰、二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至於古代中國,為何沒有選擇大肆發展火器,只能說這些年的日子過得太安逸了。

    早在唐哀宗時期(10世紀初),楊行密的部將攻打南昌的時候,就採用了“發機飛火”燒燬了豫章城門。這也是現存的最早火藥武器應用於戰爭的記載。

    但除了類似於五代這樣的特殊時期,華人大部分時間均處在大一統的局面之下。即沒有諸侯林立,隨時面臨傾覆的局面;中央政權又有足夠的財力來維持冷兵器下的大軍。

    因為富足安逸,讓古代中國失去了發展火器的動力;因為貧困虛弱,讓古代歐洲抓住了火器發展的先機。時也命也。

    如今的世界,西方諸國逐漸在富足中迷失;華夏後輩則在拼命趕超。這也是天道輪迴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喜歡用wanna, gonna這樣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