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茗夜泊
-
2 # 京寧常力馬
一、我認同題主有關商鋪經濟已經過時的說法。
現在確實是越來越多的人不逛街購物了,不存在放棄與否,而是沒有購物的必要了。過去,購物是生活中的重要事務,必須上街進鋪才能辦理。現在大部分都網購或就近在社群內外辦理了,自然就沒有必要為購物而專門逛街了。
據統計,2010年左右,電商銷售額還不到零售總額的5%,到2019年已經達到25%。在今年社群封閉防疫的情況下,電商銷售更是逆勢增長了約10%,為配合抗疫做出了貢獻。
顯然,商鋪經濟已經過時。換言之沒有那麼多的商鋪,並不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二、商鋪必須面對現實,加快調整與改進。我與老伴已經有一年半沒有上街購物了。日常生活所需主要有兩個途徑解決。
一是社群內的便利店。解決每天的新鮮蔬菜、水果以及常用的米、面、調料等物品。
二是附近的商場超市。解決新鮮肉禽蛋水產品等便利店不能全部提供的物品。包括臨時急需的藥品等。
除此之外,都是透過網購解決。而且這一塊的數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如米、面、油、調料過去都在超市買,現在都網購了,不僅品種多,價格實惠而且送貨到家,省了力氣。還有水果、芋類、玉米,藥品、零食以及魚、蝦、肉、蔥油餅等冷鏈食品,大大拓寬了選購範圍。
服裝、鞋襪、傢俱、電器等更不用說了,我們家的二次裝修也是網上搞定的。
可見,網路在供貨服務上幾乎已經無所不能了。商鋪必須順應潮流,加快調整改進,否則,不僅過時而且會越來越萎縮。
一件10分鐘的事情,稍微忙一點的時間段去了寶龍、萬達、天街、銀隆這種地方,開車半小時,找車位15分鐘,樓上到樓下逛一遍1小時,吃飯1小時,出門排隊半小時還收你停車費,你算算這時間成本和消費成本,那些有錢沒閒的996們怎麼會捨得去,社會的經濟支柱們不去消費,他們不關門有天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