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枚明粉
-
2 # 風雲壹號77765
鄭和下西洋,映射出幾個方面。
其一.彰顯了大明永樂帝朱棣對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的操控遊刃有餘、信心實足。體現了大明朝的強大經濟、科技實力。
其二:彰顯了當時中國統治階級對擴大貿易範圍和手工業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的時代趨勢已有了清晰的認識,具有超時代的眼光,認識到.對外開放是互利互惠的大好事、大實事。
其三:彰顯了當時大明朝工業、造船業、航海業之強大,其世界領先程度無與倫比。
其四:以當時強大的大明朝本可以選擇對外武力擴張,以極小的代價獲取巨大的殖民利益,而我們的先輩們卻選擇了勞民傷財、互利共贏的道路,由此可見我們廣大漢民族為代表的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就具有熱愛和平、與鄰為善的優良傳統,是真正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的中堅力量。
-
3 # 歷史江湖一葉舟
鄭和下西洋是個政治問題,政治問題不能只用經濟眼光去看。朱棣組織下西洋有兩大政治考慮,一個是尋找下落不明的朱允炆,找不到他這個侄子,他心裡始終惴惴不安,不踏實,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第二個是宣揚國威,當然是他的威望,證明他是有能力的,是個好皇帝!他要做給別人看,更是做給自己看,解開自己篡位的心結。所以他內發展經濟修書勵精圖治,外擊蒙古下西洋。
從鄭和的角度看,他是穆斯林,有著虔誠的信仰,他渴望有朝一日到達心中聖地麥加,這是他的一個私心。
勞民傷財和並不影響帝王做不做事。比如:
修建長城、開通靈渠,南征北戰、秦始皇要做;
北伐匈奴、經略西域、嶺南遼東,漢武帝要做;
開大運河、新建洛陽、傾徵高句麗,漢武帝要做。
北伐蒙古、南平越南、經略東北西域、鄭和下西洋,明成祖要做。
六次南巡、西征準噶爾、兩討金川、三徵緬甸,乾隆要做。
紀功備
透過上面你會發現,但凡文治武功強盛的君王,都不在乎民力。勞民傷財的事太多了。鄭和下西洋只是眾多事情之一。所以不能太糾結於勞民傷財。
鄭和下西洋是國家行為,我們應該從國家層次思考,那對於大明的統治者而言下西洋有啥好處:
1、尋找建文帝:建文帝莫名其妙的不在了。雖然朱棣宣傳其自殺,這是給民眾和士大夫看的。他心理的噩夢解除不了,陳誠去西域,鄭和下西洋、胡尚書國內尋找都是這個目標。
2、宣傳國威:大明這麼強大,不宣傳人也不知道。只有自己主動去宣傳,才能建立自己在等個南海、印度洋世界的權威。也可以理解為鄭和經略南海、印度洋。
3、朝貢貿易:透過下西洋,大量的奇珍異獸來了大明,滿足了統治者的需求;而且各國來貿易,互通有無,民間也有收穫。
4、戰後軍隊最難遣散。朱棣經過靖難之役,戰爭結束不代表軍隊可以解散。下西洋無疑是可以滿足高階將領的需求與士兵的發財夢。
在分析歷史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階層、階級。在分析統治者行為(往往就是國家行為)的時候,要更多的基於他們所處的位置與形勢來思考。而不僅僅是道德史觀,或格局低的思考(諸如你研究茶葉,得出下西洋是賣茶葉的神奇結論),這都是要避免的。
人民的歷史基本不存在古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