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舟講歷史

    太平軍的北伐是悲壯的,每想到這一段,我便為之深感惋惜!為太平天國不能孤注一擲而全力北伐而深深嘆息!

    北伐的失敗是必然的,其原因就是孤軍深入,缺乏後援,僅僅靠兩萬人的軍隊,要想取勝是遠遠不夠的,儘管這兩萬北伐太平軍都是從廣西一路打過來的精銳。

    除了孤軍深入的問題,還有就是清王朝當時依然有著很強的實力,在面臨北京危急的生死關頭,還是會全力以赴、拼命反擊的,雖然八旗兵、綠營兵在當時已經腐化的不成樣子,但咸豐皇帝所調過來的僧格林沁蒙古騎兵,在冷兵器為主的舊式戰爭中,還是有相當優勢的,尤其在北方大地,盡是平坦闊野,非常有利於騎兵的衝殺,這也是後來曾國藩和湘軍在攻克天京以後,很多親信極力鼓動曾國藩扯旗造反,而他沒有聽從的一個原因,曾國藩老成持重,他的選擇是對的,這個決定,也使得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避免了再一次的內亂和刀兵之苦。

    此外還有北伐軍沒有固定的根據地,沒有充分的發動群眾,糧食、服裝供應都跟不上。

    太平軍攻佔南京後,立即派出丞相林鳳祥、李開芳等部向東奪取了鎮江、揚州,切斷了清王朝的經濟命脈運河漕運,這支太平軍以揚州為基地,準備北進中原。

    然而天京城中的太平天國高階首腦們,卻展開了一場該往何處去的爭論。

    早在永安突圍,圍攻長沙的時候,具有相當軍事頭腦的羅大綱就提出了兩套計劃,第一策建議直接向北京進軍,以洪秀全親率大軍北上進駐河南,然後再遣有力之一部渡黃河北伐,問鼎京城,如果覺得第一策過於激進,還以可採取相對穩當的第二策:先平定南方九省,待後顧無憂後,分三路出師,一路出湘、楚,逐鹿皖、豫;一路出漢中,直趨咸陽,略取西北;第三路出徐、揚,席捲山東之地,待咸陽已定,自西北遣軍出山西,與山東之軍會獵燕京,大事可成。

    這一計劃與元末劉福通和朱元璋的北伐計劃大體相似,可見英雄所見略同。

    然而在攻佔天京以後,洪、楊諸人貪戀天京城的富庶繁華,已不願再親率大軍北上,而太平軍中大多數人的呼聲,也只是偏安江南。

    在這些雖佔多數,但並不高明的意見干擾下,洪、楊等人遂決定定都天京,但作為折中方案,同時也派出一支部隊北伐。

    原本計劃以楊秀清為北伐軍主帥,但他因患眼疾不能出征,擬改由羅大綱代行,但羅大綱鑑於僅是偏師出征,兵力薄弱,後援難繼,也拒絕了,最後,太平天國只得派出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兩萬偏師北伐。

    這是太平天國最致命的戰略性失策。

    羅大綱計不得用,扼腕不已,偷偷對身邊人道:“前途未定就忙著安居樂業,目光短淺至此,我們這幫人都得完蛋了。”

    一八五三年五月,林、李率軍出師,北伐軍入安徽,取鳳陽,隨即攻入河南,佔領重鎮歸德,北伐軍本準備自歸德府城西北四十餘里的劉家口渡過黃河,就近取道山東進攻北京,但因清軍阻撓,沒有找到船,只好繞道偷渡黃河。

    七月,北伐軍攻懷慶不克,轉入山西,但遭清軍阻擊,只得又折回河南,從武安突入直隸,九月,前鋒已逼近保定,清王朝大為震驚,動員了僧格林沁和勝保所部兵力,還自南部戰場抽調兵力北援,為阻擊和消滅北伐軍,清朝前後共動員了二十五萬兵力,北伐軍北進受阻,遂向東穿越河北平原,一八五三年九月下旬,由於在攻打河北滄州時遭到清軍頑強抵抗,北伐軍傷亡近四千人。

    十月下旬,北伐軍進抵天津郊區的靜海,北京震動,城中王公大臣紛紛準備出逃,連正陽門大街此時也人跡罕至。

    但北伐軍大多來自南方,一路轉戰數千裡,也已到了強弩之末,因天氣寒冷,缺乏給養,而且寡不敵眾,他們在此戰敗,被迫退往阜平據固守待援,然而援軍卻始終未到,胡以晃乾脆就抗命不援,曾立昌等四將雖勉強帶了七千人馬進抵臨達臨清,但這支軍隊隨後遭到清軍反擊,曾立昌戰敗身亡。

    太平天國再派秦日綱赴援,秦日綱半道上折回,稱北路官軍甚眾多,“兵單難往”,林鳳祥、李開芳見援軍無望,只得分頭突圍,至河北連鎮,山東馮官屯兩地後都被包圍。

    熬到咸豐五年春,在清軍重兵圍攻之下,北伐軍終於全軍覆沒於連鎮、馮官屯兩地,給這次北伐畫上了句號。

    北伐軍中有個湖南湘潭人彭某,曾奉命冒死突圍前往天京求援,可當他日夜兼程趕到天京時,發現這裡已是一片歌舞昇平,壓根沒人理睬他和北伐中的兄弟們,他求援不得,只得含淚返回軍中覆命,可等他回到陣地時,戰場上硝煙已盡…

    這個勇敢的老兵,就這樣帶著一身的風霜和滿腔的悲憤,回到了湘潭老家,幾十年彈指一揮間,當已年邁的他摸著侄孫兒德華的小腦袋,給他講太平天國英雄故事的時候,總忍不住熱淚橫流!

    這場夭亡的革命,不但影響了那個時代,更在不動聲色地影響著未來。

    他的這個侄孫彭德華後來把名字又改了一個字,叫彭德懷,還當了元帥,成了一代名將。

    彭大將軍橫刀立馬的英雄形象背後,隱隱有前人的眼淚與碧血。

  • 2 # 飲馬長歌

    簡言之,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李開芳,北伐以失敗告終。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統帥部決定兵分三路——北伐、西征、東征,以打破天京被圍的局面,順便消滅清廷。

    這三路大軍,北伐軍最為精銳,北伐軍的兩員主將,林鳳祥和李開芳曾是西王蕭朝貴手下的兩員猛將,攻城略地,所向無敵,是當時除石達開、韋昌輝之外,太平軍最為優秀的將領。北伐軍人數不多,只有兩萬多,但都是從廣西出來的老兵,戰鬥經驗極其豐富,革命信念十分堅強。北伐軍兵出浦口,在淮北捻軍的配合下,不出一個月便出安徽進入河南,同年九月抵達天津郊外的靜海、獨流,甚至一度打算北狩承德避暑山莊,咸豐皇帝為之震驚。但是北伐軍最終在連鎮和高塘被勝保和僧格林沁消滅,北伐失敗。

    關於太平天國北伐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偏師北伐,遠離後方基地。北伐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長途奔襲北京,攻滅清王朝,所以北伐軍追求的是速度。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當時太平天國並沒有可靠的後方基地,唯一絕對掌握在手的只有都城天京。南北兩京距離十分遙遠,中途還隔著安徽、河南、河北、山東等當時還被清軍牢牢控制的重要省份。北伐軍孤軍深入,雖然連戰連捷,但卻遇到後勤補給不足的巨大困難,軍隊經常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危險。1853年9月,當北伐軍到達天津城外的靜海和獨流時,已經是強弩之末,必須等待後方的支援才能繼續進軍。遺憾的是,曾文昌、許宗揚帶領的北伐援軍在山東臨清一帶幾乎全軍覆沒,北伐軍孤立無援。

    第二,只管進軍,不守城池。既然大本營給北伐軍定位的作戰目標是直取北京,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所以進軍就得追求快速度。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在南京浦口誓師北伐,在淮北捻軍的配合下,北伐軍順利透過安徽境內,直奔河南。在河南,北伐軍幾乎沒有遇到勁敵,於是便向河南西部進軍從鞏義渡過黃河進軍山西,同年九月兵鋒抵達天津。從浦口誓師到兵臨天津,北伐軍只用短短的半年時間,這進軍速度可媲美當年徐達與常遇春之北伐元朝。但是,北伐軍在進軍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自己致命的弱點——無可靠之根據地提供部隊休整和補給,因為沒有佔據任何一座城池。所以,就算北伐軍能夠進逼天津,遠眺北京,但已經是強弩之末,無法再前進一步。此時,北伐軍猶如一支孤軍,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又沒有可靠的城池據守,這必然會失敗。

    第三,戰略失誤,錯失渡河良機。北伐失敗與高階將領在戰略上的失誤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當時清軍的主力部隊都在南方作戰,河南一帶的兵力極為薄弱,所以進入河南之初,北伐軍並沒有遇到過多的抵抗。商丘之戰獲勝後,北伐軍理應乘勝渡過黃河進軍山東,然後再從河南、山東兩路同時向北京進軍,清王朝的滅亡就會成為現實。然而北伐軍並未如此進軍,由於當時黃河岸邊缺少渡河船隻,林鳳祥、李開芳又懷疑黃河對岸有大量清軍駐守待命,於是便放棄在此處渡河,而是揮師西進,先入山西,然後進入河北,最後在天津向北京進攻。這一作戰計劃存在著致命危險,不但戰線延長,不可預測因素增多;更要命的是清王朝得以喘息並重新集結、佈置兵力。

    總而言之,林鳳祥、李開芳率領的兩萬多北伐軍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裡,如同秋風掃落葉般橫掃大清王朝的正規軍,從浦口一直打到天津,這可謂是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但是,由於偏師北伐,遠離後方補給基地,又不注重對城池的奪取,北伐軍越是向前進,其危險的係數就越高。既然是為了追求快速進軍,北伐軍不但在6月份錯過最佳的渡河時間,而且還在懷慶與清軍僵持幾月之久,在沒有後方基地的情況下,屯兵于堅城之下而不克是極為危險的。所以,北伐的失敗具有必然性。

  • 3 # 子由拍案驚奇

    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國宣佈定都南京,為一鼓作氣,摧毀清軍首腦,洪秀全與楊秀清決定,派出北伐軍,直逼清軍老巢北京。

    同年5月29日,任命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為北伐主將,率兵兩萬,由揚州出師北伐。

    當時這支兩萬人的隊伍,軍事素質極高,基本都是隨洪秀全從廣西一路殺出的精兵,這些太平軍各個身經數戰,懷著對理想的仰慕追求之心,堅定的聽指揮,守紀律,作戰十分勇敢頑強,戰鬥力更十分悍勇。

    這支隊伍最初從揚州到浦口,與春官正丞相吉文元等部會合,然後,一路向北,遵照洪天王定下的"師行間道,疾驅燕都,無貪攻城奪地"戰略方針,不斷向前,克服重重困難,轉戰江蘇、安徽、河南、山西、直隸數省,10月底便勝利到達了天津附近。

    接下來,準備略事休整,等待後援一到,就向北京城發起攻擊。

    太平天國的北伐大軍兵鋒鄰近,清廷上下慌成一團,咸豐皇帝調兵遣將,任命勝保為欽差主帥,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再從東北和蒙古調兵,可以說是翻騰出滿洲的老底子了!

    奉命增援的黑龍江騎兵,與北伐的太平軍剛一照面,太平軍一個反衝鋒,這隻清軍騎兵就潰散了,扔下馬匹,鎧甲,兵器,作鳥獸散。

    北京城炸了鍋。 可是,接下來的鬥爭越加艱苦,太平軍本身擅長流動作戰,不懼怕惡戰,但是,畢竟僅僅是2萬人的隊伍,一旦駐紮下來,軍火供給,糧草供應,都成了難題,而兇惡的清軍開始四下雲集,團團圍住這隻北伐隊伍。

    這一年,雪下得比往年都早,來自南方的太平軍戰士本來就水土不服,再加之寒冷相逼,缺衣少穿,疾病就開始在軍營蔓延,於是決定突圍,

    經過兩次艱苦的突圍,覆被越來越多的清軍所堵截圍困。

    清軍這時候換了主帥,僧格林沁,這個滿蒙貴族中最善戰的親王,成了與太平軍死磕的主帥。

    遠在天京的洪天王與楊秀清沒有忘了這隻忠勇的北伐孤軍,早在正月初七,就派出了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帶領的援軍,這隻援軍一路衝殺,於三月十五攻克臨清。

    實際上,曾立昌此時距離林鳳祥,李開芳困獸的阜城僅僅200裡了。

    可是,雙方都不知道這一情況,最後,曾立昌懼被清軍圍困在臨清,又聽信部下建議,竟置北援任務於不顧,二十六日棄城南走,途中屢戰不利,一退再退,以致潰不成軍,被清軍和地主武裝截殺甚眾,曾立昌等犧牲。

    這隻援軍的潰散,使困守的北伐軍瀕臨絕境。 1855年3月7日,清軍發起總攻,連鎮失陷,林鳳祥受傷被俘,15日就義於北京。

    李開芳等又艱難堅持兩個月,終於不支,在一次突圍中被俘,6月11日,李開芳在北京遇害。

    至此,轟轟烈烈,持續兩年的太平天國北伐行動終告失敗,但是,它動搖,震撼了腐朽的清朝統治,如同一聲嘹亮激越的號角,迴盪在滿清統治下的北方上空,經久不息。

  • 4 # 老帥看戲

    1853年5月,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今南京)後,派遣了一支約兩萬人的精銳部隊,從揚州出師北伐,鋒芒直指北京,目的是鞏固自己的政權,徹底摧毀清王朝的統治。

    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太平軍北伐,於浦口匯合春官正丞相吉文元等部後全軍兩萬餘人北上,而就在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時太平天國也開始西征,先後攻克安慶、九江、武昌等地,太平軍進入軍事全盛階段。 北伐軍自浦口出發後以“疾驅燕都”為重,並不佔據城池,僅十餘天時間就渡過黃河,5月下旬即兵圍懷慶,後經垣曲進入山西,過平陽、涉縣克臨洺關後進入直隸,東進滄州後北上天津,到1953年9月底佔據天津靜海、獨流鎮一帶,京師由此震動。

    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一是因為北伐軍所部儘管數量不多但均為精銳,都為百戰之老兵,即所謂“老廣西”,其戰鬥力極為驚人,二是北伐軍行進迅速,未曾陷入清軍的合圍之中,更主要的是清政府的統治已經腐朽,綠營兵已經不堪使用。 但是,北伐軍深入直隸後,其只行進不佔城的缺點卻逐漸暴露,隨著北伐軍駐於靜海等待援兵,清軍行動再遲緩也完成了對北伐軍的合圍,適逢冬季,來自廣西的北伐軍士兵更是難以適應,南下突圍後又被圍於河北阜城,久等的援軍卻於臨清潰散,最終林鳳祥於河北東光縣連鎮被俘,李開芳于山東茌平縣馮官屯被俘,北伐軍全軍覆沒,而林鳳祥、李開芳均於北京被殺。

    林鳳祥、李開芳均為今廣西武鳴人,自金田起義即參加太平軍,後逐漸成長為能征善戰的名將,都是西王蕭朝貴的愛將,先後破武昌、南京、揚州、鎮江等名城。洪秀全於天京建立太平天國時,林鳳祥任天官副丞相,李開芳為地官正丞相,兩人率軍北伐後也一直攻無不克,可惜由於孤軍太過深入、氣候難以適應且派遣援軍太慢,實力更是不給力而先後被俘就義。 太平天國北伐是一場孤軍遠征,在沒有援軍及後方基地的情況下長驅直入清政府的心臟,儘管最終以悲劇收場,但牽制了大量清軍,為南方太平天國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5 # 翊翊浩浩尉尉

    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金田起義,後佔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後,洪秀全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北伐。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年)至五年間,太平天國派兵挺進華北、企圖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

    北伐軍最為精銳,北伐軍的兩員主將,林鳳祥和李開芳曾是西王蕭朝貴手下的兩員猛將,攻城略地,所向無敵,是當時除石達開、韋昌輝之外,太平軍最為優秀的將領。北伐軍人數不多,只有兩萬多,但都是從廣西出來的老兵,戰鬥經驗極其豐富,革命信念十分堅強。北伐軍兵出浦口,在淮北捻軍的配合下,不出一個月便出安徽進入河南,同年九月抵達天津郊外的靜海、獨流,咸豐皇帝為之震驚,甚至一度打算北狩承德避暑山莊,並下令各省督撫直接將賦稅送往皇帝行宮。令人不解的是,北伐軍勝利在望之時,為何卻迅速撤退,最終在連鎮和高塘被勝保和僧格林沁消滅?

    北伐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長途奔襲北京,攻滅清王朝,所以北伐軍追求的是速度。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當時太平天國並沒有可靠的後方基地,唯一絕對掌握在手的只有都城天京。南北兩京距離十分遙遠,中途還隔著安徽、河南、河北、山東等當時還被清軍牢牢控制的重要省份。北伐軍孤軍深入,雖然連戰連捷,但卻遇到後勤補給不足的巨大困難,軍隊經常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危險。1853年9月,當北伐軍到達天津城外的靜海和獨流時,已經是強弩之末,必須等待後方的支援才能繼續進軍。遺憾的是,曾文昌、許宗揚帶領的北伐援軍在山東臨清一帶幾乎全軍覆沒,北伐軍孤立無援。

    只管進軍,不守城池。既然大本營給北伐軍定位的作戰目標是直取北京,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所以進軍就得追求快速度,中途不宜停頓,也不應該分兵據守已被攻佔的城池。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在南京浦口誓師北伐,在淮北捻軍的配合下,北伐軍順利透過安徽境內,直奔河南。在河南,北伐軍幾乎沒有遇到勁敵,於是便向河南西部進軍從鞏義渡過黃河進軍山西,同年九月兵鋒抵達天津。從浦口誓師到兵臨天津,北伐軍只用短短的半年時間,這進軍速度可媲美當年徐達與常遇春之北伐元朝。但是,北伐軍在進軍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自己致命的弱點——無可靠之根據地提供部隊休整和補給,因為沒有佔據任何一座城池。所以,就算北伐軍能夠進逼天津,遠眺北京,但已經是強弩之末,無法再前進一步。此時,北伐軍猶如一支孤軍,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又沒有可靠的城池據守,這必然會失敗。

    戰略失誤,錯失渡河良機。北伐失敗與高階將領在戰略上的失誤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當時清軍的主力部隊都在南方作戰,河南一帶的兵力極為薄弱,所以進入河南之初,北伐軍並沒有遇到過多的抵抗。商丘之戰獲勝後,北伐軍理應乘勝渡過黃河進軍山東,然後再從河南、山東兩路同時向北京進軍,清王朝的滅亡就會成為現實。1368年,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統帥大明精銳部隊揮師北伐,其所制定的進軍路線就是先奪取河南、山東,剪除元朝首都的兩翼,然後再從兩路攻取北京。果不出所料,河南與山東被攻佔之後,元朝順帝直接放棄大都逃往和林,統治中原九十多年的元朝結束了。由於當時黃河岸邊缺少渡河船隻,林鳳祥、李開芳又懷疑黃河對岸有大量清軍駐守待命,於是便放棄在此處渡河,而是揮師西進,先入山西,然後進入河北,最後在天津向北京進攻。這一作戰計劃存在著致命危險,不但戰線延長,不可預測因素增多;更要命的是清王朝以喘息並重新集結、佈置兵力。當時黃河對岸只有地方團練而無正規軍駐守,只要強渡,必定可以順利過河,那麼中國的歷史很可能會改寫。

    總而言之,林鳳祥、李開芳率領的兩萬多北伐軍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裡,如同秋風掃落葉般橫掃大清王朝的正規軍,從浦口一直打到天津,這可謂是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但是,由於偏師北伐,遠離後方補給基地,又不注重對城池的奪取,北伐軍越是向前進,其危險的係數就越高。既然是為了追求快速進軍,北伐軍不但在6月份錯過最佳的渡河時間,而且還在懷慶與清軍僵持幾月之久,在沒有後方基地的情況下,屯兵于堅城之下而不克是極為危險的。所以,北伐的失敗具有必然性。

  • 6 # 獨愛炸醬麵

    太平天國北伐以李開芳、林鳳祥為首,但誰主誰副,就無從得知了,至今也是一個謎團,不過二人的結局確是驚人的相似,都是戰敗被俘後押到北京北殺害的。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是清朝晚期發生在南方的一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從金田起義、建立太平天國到天國覆滅,這場農民起義堅持了十四年,波及十八個省,在中國歷史上譜寫了波瀾壯闊的篇章。

    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江寧(今南京),不久洪秀全就改江寧為天京,並於此建立太平天國,太平軍開始進入全盛時期。隨後清朝在天京周邊建立江南、江北兩座大營,意圖徹底圍死太平天國。為了緩解軍事壓力,東王楊秀清決定分兵北伐、西征,深入敵人的心腹地區,打亂清軍的戰略部署,然而,由於孤軍深入,這場北伐運動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1953年5月8日,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2萬太平軍北伐,其中主要將領有李開芳、林鳳祥、吉文元、朱錫錕、黃益芸等人。

    北伐軍從揚州出發進行北伐,一路突破清軍封鎖的部隊,跨過安徽的臨淮關和鳳陽府,繼而從亳州挺進河 南,攻陷歸德府,然後向山西進攻,經平陽府、洪洞縣折往東趨屯留、黎城,再從太行山入 武安、涉縣進入直隸,最終在8月28日攻克直隸重鎮臨諂關,目標直指北京城。但北伐軍孤軍深入,後援不足,再加上天公不作美,洪水氾濫,導致北伐軍被困於河北阜城,林鳳祥於河北東光縣連鎮被俘,李開芳于山東茌平縣馮官屯被俘,最終北伐失敗,全軍覆沒。

    另外有一句話值得一說,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天王洪秀全不問世事,東王楊秀清總理朝政,但兩人間的分歧矛盾已經顯現。楊秀清其人有一定的軍師才能,但更多的像是貪圖權勢的一個政客。此次北伐、西征一方面可以直插清朝腹地,爭取打下北京城,結束滿清統治,哪怕失敗了也可以極大的吸引滿清的目光和兵力,緩解天京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空出一些高層位置,好提拔自己的親信,使自己喝洪秀全的較量中佔得上風。

  • 7 # 沒眼皮的蚊子

    太平軍攻克南京後,就派林鳳祥、李開芳、羅大綱率兵攻下鎮江、揚州。洪秀全和楊秀清就開始計劃北伐。

    北伐的主帥是林鳳祥、李開芳和吉文元,一共帶領五萬兵馬 ,從揚州出發。

    這三個人都是廣西老兄弟,他們是忠勇有餘,智謀不足。

    他們北伐出發的時候,洪秀全和楊秀清又給了他們一道{師行間道,急趨燕都,毋貪攻城糜時日}的詔諭。因此,這次北伐註定了要失敗。

    在決定北伐前,羅大綱曾經主張{欲圖北,比先定豫,車架住汴,軍乃渡河,若孤軍深入,犯險無後援,臣不敢奉詔。}。

    這個主張完全正確,但是洪秀全和楊秀清根本就不聽,一意孤行,最後導致北伐軍血戰兩年,全部戰死。

  • 8 # 巖巖說史

    北伐,歷來都是南方政權之重頭戲,若想順利達成預期目標,所選擇之主帥、士兵必定是精銳中的精銳。對此,楊秀清自然也知道,所以他選擇了林鳳祥、李開芳充當北伐軍正副統帥,率2萬廣西老兵北上驅逐韃虜,並授其口諭:“勿貪攻城掠地,間道奔襲燕京”。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在浦口誓師北伐,快速突破清軍“江北大營”防線,在淮北捻軍配合下,快速透過安徽,進入河南境內。

    就兵力而言,這2萬人確實不算很多,可在猛將林鳳祥手中,他們卻爆發出驚人之戰鬥力,幾乎是逢戰必勝,縱橫中原如入無人之境。6月,攻克河南重鎮歸德府(商丘),擊潰清軍5000餘人,繳獲大批鐵炮、彈藥,附近群眾紛紛參加北伐軍。因無船隻,無法渡河進入山東,於是繞道往西,7月攻克鞏義,然後大軍度過黃河。渡河後,兵圍懷慶,連連擊敗清朝援軍。9月初,大軍撤圍,從垣曲進入山西,連克臨汾、洪洞,直插太行山,沿途清軍紛紛潰逃。9月底,大軍攻克臨洺關,擊敗直隸總督納爾經額麾下滿洲鐵騎10000餘人,進入河北境內。緊接著,大軍攻破深州、滄州,11月進入天津城外靜海,前鋒直抵楊柳青,威脅北京安全。短短半年,林鳳祥麾下2萬北伐軍如入無人之境,橫行中原,直插滿清心臟地帶,相當了不起。

    當林鳳祥攻破臨洺關時,滿洲勁旅紛紛潰逃回到北京,形同乞丐,咸豐皇帝見此情景,悲從中來。為了抵禦北伐軍,咸豐立刻調遣蒙古、東三省馬隊南下,由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統帥;從“江北大營”調集兵馬,由勝保統領。兩支軍隊共六萬餘人,這是咸豐能保命之最後資本。不過,清軍此時已經腐朽透頂,僧格林沁雖然勇猛無敵,可八旗子弟實在不給力,屢次與林鳳祥交戰均告失敗,只要清軍一發起衝鋒,必定死傷無數。若是照此打下去,咸豐東拼西湊組建的兩大軍團勢必會潰敗,北京也保不住,只能乖乖跑回東北老家了。很遺憾,林鳳祥北伐軍後勤出現問題,尤其是冬季衣服未曾準備好,大軍困難重重。此時,僧格林沁又及時改變戰略,挖起長壕、築起高壘、建起柵欄,玩“碉堡戰術”,試圖圍困北伐軍,林鳳祥遇到了麻煩。

    不得不說,僧格林沁這招確實有效,此種持久戰不是北伐軍玩得起,林鳳祥只好放棄攻打天津,撤退南下。當林鳳祥撤退時,僧格林沁率兵追擊,可野戰中依然被北伐軍暴揍,這更加堅定了他玩“碉堡戰術”之決心。林鳳祥一路南撤,直到阜城才停下。此時,林鳳祥犯下一個巨大錯誤,即是想在此等待援軍,而後合兵一處,繼續北上攻打北京,實現北伐既定目標,這使其喪失了全師而還之最後機會。當時,僧格林沁、勝保正在鬧矛盾,且清軍畏懼北伐軍,並不敢主動發起進攻,更不敢野戰。若是林鳳祥不在阜城停留,而是快速南下,不惜一切代價突破清軍封鎖線,北伐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林鳳祥在阜城苦苦等待,可就是不見曾立昌率援軍到來,因為這支軍隊在距離阜城200裡處臨清受挫(清軍焚燬城內糧草,援軍沒物資可用),已經南下,中途差不多全軍覆沒。然而,林鳳祥並不知道這訊息,於是他決定撤退南下去連鎮等待,並讓李開芳率600兵馬前去接應援軍,自己則就地屯駐連鎮,分東西兩地駐防,夾著運河紮營。此時,僧格林沁率軍趕到連鎮,挖掘長壕、築起高壘、修築柵欄,將連鎮團團包圍。這一圍,就是九個月,期間林鳳祥屢次率軍衝擊僧格林沁築起的防線,可沒能突破;僧格林沁也不時攻擊林鳳祥築起的土壘,可屢屢被打了回來。如此,雙方呈膠著狀態,可林鳳祥缺少物資補給,此種持久戰他玩不起,時間拖越多,危險就越大。

    當雨季來臨時,僧格林沁挖掘運河,利用河水淹沒土壘,將連鎮淹泡,使北伐軍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可林鳳祥不服輸,毫不畏懼,繼續指揮部隊防守,僧格林沁不得不承認:“雖被圍萬分窮蹙,糧米斷絕,以人為糧,或戰或守,從容不迫,毫無潰亂情形”,林鳳祥果真是條漢子,是一員優秀將領。1855年3月,北伐軍彈盡糧絕,飢疲不堪,連鎮被攻破,林鳳祥因重傷,偕部分將士退入地道暗室,翌日被叛徒施紹垣出賣而被俘。後被押往北京,受凌遲而死。所謂凌遲,即是常說的“割千刀”,一刀一刀的割,直到氣絕身亡。據記載,林鳳祥被割了一千多刀,可未嘗吭一聲,“刀所及處,眼光猶視之,終未嘗出一聲”,真是一條漢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色列海軍在中東國家中實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