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國治粟內史

    萬曆皇帝確實三十年不上朝,但是他並非不理政。他其實一直在理政,只是不和大臣們直接見面而已。萬曆皇帝不和大臣們見面的理政方式,為什麼能夠牢牢地把控朝廷,而不被群臣架空而失位呢? 第一,萬曆皇帝有很高的威望。萬曆皇帝在前十年的時間裡,依靠張居正,勵精圖治。革除積弊,不但整頓了吏治,而且透過“一條鞭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其作為,與正德、嘉靖兩朝形成鮮明的對比,他作為一個賢明君王的形象,深入人心,讓他具有崇高的威望。除此以外,他還透過兩次運動,把朝廷中的政治寡頭消滅殆盡。第一輪他消滅了高拱和高儀。高拱、高儀及張居正是他爹明穆宗給他選的三個輔政大臣。他上臺以後,利用外臣張居正以及內臣馮保(掌印太監),扳倒高拱、高儀兩人。接著,他依靠張居正和馮保實現了經濟復甦和政治清明。但張居正去世後,也就是在他當皇帝第十年的時候,他不但清算了張居正,對他實行抄家。同時還對馮保實行抄家,貶謫馮保。這樣,他在這一年裡,第二輪消滅了另外兩個政治寡頭。透過這兩輪的消滅,萬曆皇帝的威望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無人再敢與他爭鋒。第二,萬曆皇帝有多種制衡群臣的手段。這個手段,其實是從朱元璋開始就設定好的一種政治模式。這種政治模式確保了明朝後期,雖然皇帝多不成器,明朝江山依然屹立不倒。 這種政治模式,就是朝廷內外,沒有一個人做大。一是因為後宮都選自民間,外戚沒有根基,無法專權。二是取消宰相職位,只設置內閣。而“內閣”一詞,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帝家裡,幫皇帝傳話跑腿的意思。內閣根本就無法變成權臣。三是立鐵牌不許宦官干政。朱元璋是立了鐵牌子,不許宦官干政的。不過後來,王振把這塊牌子給取了。但雖然取了,宦官依然受極大制約,無法走上外廷。走不到外廷,就無法干政。四是明朝設定“廠位制度”。可以說,這是朱元璋跟著武則天學的。設定了“廠位制度”,對百官進行著有效的監督。這樣,皇帝不管呆在那裡,對百官的情況都瞭如指掌,因此,即便不上朝,也無所謂。(當然了,朱元璋這種政治模式,也有一個很大的壞處,就是朝廷朋黨之爭非常嚴厲。可以說,最終明朝打不贏農民起義軍,打不贏清軍,與明朝大臣們互相扯皮不團結,有很大的關係。)第三,萬曆皇帝一直沒有立太子。萬曆皇帝不上朝,與他爺爺一樣,都是因為立太子的問題,和群臣發生了很大的矛盾。但不管怎麼說,因為沒有立太子,這就讓群臣們即便不滿意皇帝,想要造反,也找不到主心骨。這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來看。 一是唐玄宗也是早年勵精圖治,晚年荒淫亂政,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為什麼丟了皇位,因為大家擁立太子李亨為帝。當大家有李亨這個皇帝以後,就不在乎唐玄宗了。二是康熙皇帝兩廢太子後,為什麼直到去世,都沒有再立太子?就是因為他一旦立了太子,就有大臣和太子勾結,謀取他的皇位。所以,康熙雖然晚年怠政,但依然牢牢控制著朝廷。第四,萬曆皇帝不上朝,反而減少了和大臣們討論的麻煩。明朝的朝廷,大臣皇帝常常因為對事情有不同看法,爭執不休。但是,當萬曆皇帝不上朝以後,大臣們就沒辦法和他討論了,他只需要直接釋出命令就可以了。同意,還是不同意,直接命令。大臣們對他的話有意見,但是見不到他本人,也沒辦法爭執,只好執行。久而久之,大臣們就形成了聽從他意見的慣性。第五,萬曆皇帝牢牢把控著軍隊。這是萬曆皇帝的根本。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他還利用軍隊完成了“萬曆三大徵”,可見其對軍隊的控制能力。正因為他牢牢把控著軍隊,因此,那些大臣們想要做大,完全是不可能的。

  • 2 # 青言論史

    萬曆之所以不上朝還能把持朝政幾十年,其實只有兩樣法寶,一樣是制度,另一樣是權術。

    明代的制度發展到萬曆時期,已經是相當的完備了。如果皇帝想當甩手掌櫃,手下那幫子人基本都能玩的轉。不說遠的,萬曆的堂祖父朱厚照先生、祖父朱厚熜先生,一個十幾年不上朝,一個二十幾年不幹活,照樣國家也沒出什麼亂子。該打蒙古打蒙古,該打倭寇打倭寇,皇帝的位子坐的穩穩當當。

    為什麼呢?因為兩大權力機構——內閣和司禮監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如果皇帝比較負責,攬權意識比較強的話,那麼內閣和司禮監就只負責擬擬稿子蓋蓋章就行了,最終裁量權在皇帝手裡。如果皇帝不管事,內閣擬完稿交給司禮監蓋章,也挺省事。

    所以,萬曆的權術也很重要,這一點和他爺爺相比並不遑多讓。萬曆雖然不管事,但是對內閣人選他還是相當重視的,閣臣的任命還都是他親自批准的。朱翊鈞心裡很清楚,只要內閣這幫子人幹活,他自己上不上朝其實都沒什麼所謂。只要他和內閣搞好關係,其他的,權當甩手掌櫃好了。更何況,真有大事出現,比如在是否決定出兵北韓的時候,朱翊鈞還是相當不糊塗的。

    因此,朱翊鈞就是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安安心心在紫禁城裡當了三十多年的宅男。至於他死以後國家成什麼樣子,那就愛誰誰了。反正,大明也沒在他手裡完蛋不是?

  • 3 # 歷史兩三事

    明朝的皇帝,可以很勤政,也可以很懶政。上朝只是一個形式。

    明朝形成的內閣制度,解決了原來宰相和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過去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哪個權力最重要?當然是決策權。內閣把每天的奏摺都整理完了,意見都寫好了,皇帝寫個同意或者不同意就行了,上朝與否對朝政影響不大。大臣巴不得呢,每天不用起那麼早。

    在明朝末期,朝政快要崩塌的時候,崇禎皇帝還不是想殺誰就殺誰,可見明朝皇帝的權力有多大。

  • 4 # 文創聯廣州

    這就不得不說一下明朝的內閣制度了。

    內閣制度是明朝開創的一項政治制度,一開始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最終決定權還在皇帝手上。

    但後來內閣大學士的地位日益提升自此,內閣的權力也隨之日益增大。到嘉靖年間,夏言、嚴嵩等權臣執掌內閣,地位赫然,其職權其實已和宰相無異,已經可以代替皇帝處理許多政務。

    最後經過張居正改革,明朝最終發展出一套十分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其在權力平衡、政務處理等方面堪稱完善。基本上不需要透過皇帝,也能實現朝廷各部的正常運作。無論是各類政務的處理,還是官吏的任免,內閣都可以自行處理,都無需皇帝親自出面,確保整個帝國的正常執行。

    正是有了這套完善的內閣行政制度,才使萬曆得以不上朝,也能維持大明王朝的運作。

    此外,萬曆雖然不上朝,但並不代表他不問政事。事實上,萬曆在幕後一直關注朝廷的動態。而且關係到國家安危的重大事項,萬曆還是會親自出面處理。

    比如萬曆三大徵,就是在萬曆的支援下完成的。所以,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也並不代表他沒處理政務。

  • 5 # 小賈講歷史

    主要靠兩點:一是穩定的內閣制度,二是張居正改革。內閣制度使皇權不受侵犯,古代皇權是政權的基礎;張居正改革使國庫充盈,百姓吃的飽不起義,政權才能得以穩定。

    完善的內閣制度,遇事大家好商量

    內閣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機構,相當於現在的辦公廳,遇到國家大事,票擬權在內閣手上,批紅權在皇帝手上。一旦遇到國家大事,內閣先給出意見,這叫票擬,然後再呈給皇帝看,皇帝那裡叫批紅。但是呢,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以外,精力都不怎麼旺盛,奏摺肯定是懶得看的,他們往往把批紅權給了身邊的太監,魏忠賢就是因此成了權宦。

    一件大事,需要內閣和太監同時提出意見,而內閣成員往往有三個,他們有事而都可以商量著來。因此,即使萬曆不上朝,國家大事照樣能處理。這裡要注意的是,不是說內閣和太監就把皇帝給架空了,他們的權力都是皇帝給的,幹不好隨時滅了你,這種制度有點三權分立的意思。

    張居正改革,使萬曆朝國庫充盈

    張居正改革最成功的有兩點,一是考成法,相當於給萬曆朝的官員提供了績效考核的方法,幹不好是要問責的,所以萬曆朝的官員都很賣命工作,特別是徵稅和收糧方面,這也保證了國庫充盈。二是一條鞭法,讓萬曆朝的歲入有了明顯增加,百姓的收入也有了明顯的增加,當時萬曆朝一年的儲備糧有1300多萬擔,可供五六年使用。

    除了內政以外,萬曆年間還有倭患和北方的韃靼,但張居正大膽啟用戚繼光抗倭,李成梁鎮守北方,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明朝先後在西北、西南邊疆、北韓發動了三次遠征,都以勝利告終,奠定了明朝在東亞甚至東南亞的主導地位。

    所以萬曆不上朝沒多大關係,有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前面頂著呢!

  • 6 # 大飛熊騎士

    萬曆不上朝,主要還是因為內閣制。

    第一,萬曆前期。

    萬曆前期的朝廷,是由張居正,馮保和太后鐵三角構成,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所以萬曆也比較輕鬆。

    第二,"一條鞭法"的基礎。

    "一條鞭法"讓明朝的面貌煥然一新,也積累了一定的財富。

    第三,萬曆"三大徵"後,國庫還有餘財。

    這讓萬曆不用為國庫擔心,一旦錢用完,就抄大臣的家。

    第四,朱元璋廢除宰相制。

    明初,朱元璋解決了前朝國君和宰相權力分配的矛盾,為了避免宰相一家獨大,就廢除了宰相制。

    第五,成立內閣。

    內閣最先進的地方是比較民主,也方便皇帝用平衡之術。因為內閣早期只是秘書,輔助皇帝處理公文。後來的內閣權力進一步擴大,擁有票擬權,但是沒有批紅權。而且內閣有多人,可以互相限制。

    第五,批紅權下放宦官。

    所以宦官有一定的權力,內閣要保證票擬透過,要透過宦官,宦官也滿足了參與朝政之心,而且都是皇帝信任的人。

    這解決了宦官和內閣專權。內閣是解決專權的第一道防火牆,宦官相當於第二條防火牆。當然也不是最完美的。

    第六,錦衣衛和東廠制度。

    錦衣衛和宦官東廠這樣的制度也補充了防止大臣專權的第三道防火牆。

    第六,萬曆有駕馭力。

    萬曆本人有一定的才能,比如主持了萬曆三大徵。前期又有張居正等人的教導和鍛鍊,到了萬曆十四年後,就老油條了,心也飄了。

  • 7 # 老武君君

    問題的配圖是什麼鬼?

    萬曆皇帝在歷史上也是個有作為的帝王,既有文治又有武功,歷史學家稱頌他當政時期為“萬曆中興”。萬曆從10歲登基共在位48年,其中後28年幾乎沒有怎麼上過朝,那麼一代帝王是如何執政的呢?

    首先萬曆皇帝的個人能力突出,很有兩把刷子。他支援自己的老師張居正實施變革,使明朝的經濟實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社會的安定得到了保障,著名的“萬曆三大徵”正是有了財力和制度的保障才會凱旋大勝。

    影視劇中的萬曆

    其次萬曆不理政是因為有人替他幹活,讓他高枕無憂,而且還不用擔心被架空,這就是內閣首輔制度。內閣在首輔的率領下制非常有效率,高效運作,對皇位還夠不成威脅。內閣在朱元璋時期設立,其時還未有實權,只相當於一個秘書處。到萬曆皇帝時內閣在張居正的運作下成為了中央朝廷的最高行政機構,成了國家文官集團的代表。內閣制度的確立和完善是有明一朝政治穩定的基礎,皇帝完全能當摔手掌櫃,何樂而不為呢?

    影視劇中的張居正

    再次萬曆皇帝能樂呵呵的當他的甩手掌櫃,是因為他任命的職業經理人可都是些牛人。內閣的領導人叫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職權相當於宰相。萬曆皇帝當政期間共任用過12位首輔,每個首輔都很牛*,不是省油的燈,不但對下屬一句頂一萬句,對皇上也不含糊,該頂牛頂牛該罵人罵人。萬曆當縮頭烏龜跟首輔帶領的文臣喜歡罵娘很有關係。

  • 8 # 山村的鼕鼕

    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大明王朝依然能夠照常執行。這主要得益於幾點。

    第一:明朝的行政制度,官僚體系比較先進,法制較為健全,這些都要得益於朱元璋和朱允炆做的貢獻。

    普通的朝廷政事皆有內閣依法制定策略,萬曆只需用印即可。後期,萬曆皇帝用印都不想用了,就讓秉筆太監和執印太監來處理。有人可能會說,他難道不怕太監假擬昭書嗎?不怕,太監處理好,要交給內閣下發,如果昭書所擬對策不利於國家,內閣會駁回。

    第二:萬曆雖然不上朝,但他並不是不理政事。高度的中央集權,無論文臣武將都必須依附萬曆,才能獲得權利。

    雖然萬曆30年不上朝,但朝中大事,萬曆都心中有數,普通的朝政之事,他只是不想管而已,他只關心關乎國家生死的大事。日本入侵北韓,北韓求救,萬曆立馬制定了支援北韓的戰役決策,調兵遣將,三次運徵北韓,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第三:萬曆善於用人,用宦官監視朝臣,又用朝臣制約宦官,又扶持大臣成立黨派。

    滿朝文武都忙於站隊內鬥,而萬曆作為黨派之爭的唯一裁決者,隨時掌握著內鬥的節奏,始終讓兩派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地方。而各派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壓倒另一派,都爭相討好萬曆。萬曆不費吹灰之力,輕鬆掌握朝臣,掌握了朝臣就等於掌握了朝局。故有,萬曆雖不上朝,然國家稅收、官吏情況、國家大事瞭然於心的說法。

    雖然,萬曆能夠維持政權,但是萬曆30年不上朝所造成的弊端卻顯而易見。萬曆一朝,舉國上下,千穿百孔,天災無人救治,饑民遍野,大明國力急劇下降。故有大明王朝亡於崇禎,始於萬曆的說法。

  • 9 # 山雨欲來913

    其實就在於制度,制度有穩定性,可以不依賴於某個人靠貫性運轉。

    第一,內閣制度,多人議政,互有牽掣,能夠決策低階官員的任免,保證社會基層有人管事。

    第二,司禮監。只對皇帝負責,能夠提醒皇帝內閣不妥的意見,對內閣有制衡作用。

    第三,廠衛。無孔不入的監督體系,使得無人敢擅權越權。廠衛雖然名聲不好,但對維護皇權極有作用,而且還真沒有聽說過萬曆朝廠衛製造了什麼聳人聽聞的冤案。

    第四,萬曆是在吃老師張居正改革的紅利。比如一條鞭法,使國庫充盈,禁得住折騰,再比如考成法,逼迫官員賣命工作,否則會被追責。折騰的差不多了,他也掛了。

    第五,萬曆不上朝並不意味著不管事,更不是他糊塗,萬曆權謀精通,洞察朝局,重大事項還是不含糊的。

    當然,萬曆朝的這種“斷頭政治”只能勉強維持國家機器以極低的效率運轉,好比一個人體只靠輸液維生一樣,早晚垮掉,因此,萬曆死後,留下的是一堆爛攤子。明亡於萬曆實是不假!

  • 10 # 宋安之

    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就好比將辦事的地方由辦公室換在家中一般,當然處理的政務只是大事嚴抓小事不管,但即使如此也勉強維持了政權。

    萬曆帝不上朝還沒有大權旁落,大家總是將之歸為內閣功勞,其實更大的原因在於萬曆帝只是小事不管大事可是嚴抓,不然什麼都不管早完蛋了,萬曆帝的爺爺嘉靖帝就是多年不上朝還大權在握的人精,只不過他的方式是透過黨爭來實現大權在握,而他的孫子萬曆帝權謀之術當然也不會差了,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

    像萬曆三大徵這種事情就是萬曆帝親自拍板打不打,用那支部隊用那個將領來打的,但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透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並非召見大臣面對面那樣。當然內閣也發揮了一定作用,處理了日常小事維持了這個龐大帝國的運轉。

    萬曆帝時期的內閣首輔共有12位,張居正為第一位首輔也是名聲最大,其改革變法取得了重大成就,客觀上為明朝續命幾十年,被稱之為千古一相。但是張居正的十年掌權期間,其獨斷專行功高震主也讓幾近被架空的萬曆帝頗為怨恨,張居正死後萬曆帝馬上清算了他,並且之後38年的時間中,首輔共換了11位,每位首輔掌權時間平均下來也就是幾年,因為有張居正的前車之鑑,所以萬曆帝用的都是沒有太大權利慾望的首輔,而這些首輔因為有張居正被清算的例子在前也是老老實實的,以其中乾的時間長一些的申時行來說,這位首輔大人也幹實事,但是更加圓滑,面對萬曆帝是兢兢業業,對下面大臣也是儘量團結,給了萬曆帝沒有威脅的感覺才幹下去的。

    前面也說到了,萬曆帝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內閣有了張居正被清算的例子,大臣都是心照不宣的老老實實的做事,同時清算的還有張居正的搭檔大太監馮保,太監中也有了一個血淋淋例子,加之萬曆帝居於深宮更方便控制太監,外面內閣也兢兢業業的,所以宦官勢力是抬不了頭的。

    萬曆帝多年不上朝也有負面影響,因為小事不管,內閣又不敢自作主張,以至於出現了當時內閣“人滯於官”還有下面朝廷機構“曹署多空”的現象。

    嘉靖帝時期不上朝埋下黨爭萌芽,在萬曆帝時期徹底成為諸黨並存,因為意見不同而相互傾軋,萬曆帝因為怠政並沒有合理引導,最終導致東林黨因立太子爭國本之事一黨獨大,隱性控制朝政。

    萬曆帝時期的怠政,小事不管導致朝廷機構混亂,官員不全,同時官場死氣沉沉由務實轉變成為名利場,上樑不正下樑歪,朝廷已經在根子裡爛開了,江南士族利益代表東林黨一黨獨大,進一步惡化這種情況,埋下了明末東林亂政的隱患,這些負面影響最終徹底爆發於萬曆之後的泰昌、天啟、崇禎三朝,都說明實亡於萬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說萬曆帝只能是勉強維持了政權。

  • 11 # 金二叔

    萬曆皇帝可謂是中國近兩千年封建帝制裡的一位奇葩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還能把朝廷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得不說厲害非常,那麼他到底是怎麼做到天天不打卡也能完成公司業績的呢?

    其實本質上來說,上朝這件事,不過是個形式,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僅僅是不開全員大會而已,但小會不停,內閣會議,約談六部高管,這些萬曆皇帝可都沒放下,再者,萬曆皇帝從未對手中權利有過半點鬆懈。

    朝廷能不能正常運轉,皇帝並非事事都要參與進去,只要制度權利分配得當,一切都會有條不紊,這一點上,萬曆皇帝做得非常好。

    整個有明一代,大臣的權利被分割制衡,其中最重要的是軍隊,軍隊實行衛所制度,所有的幹部培養自成體系,不會出亂子。再者,軍隊指揮系統和日常建設系統分離,帶兵的沒有指揮權,有指揮權的不帶兵,確保軍隊穩定性。

    除了軍隊之外,相權被內閣代替,且內閣閣員都是臨時的五六人,各有權利,除了首輔之外,閣員相差不大,所以明朝黨爭特別厲害。

    而且內閣也不是一家獨大,還需要和司禮監配合,只有司禮監批紅的政令,才可下頒實行。

    大臣和大臣鬥,大臣和太監鬥,貌似都在爭權,可從萬曆皇帝來看,這無疑更加鞏固了自己的皇權。

    內宮太監,他有生殺大權,想換就換;朝廷內閣成員,並非一成不變,所以透過這兩手,萬曆皇帝就能遊刃有餘地掌控朝廷。

    萬曆皇帝的后妃都是從民間百姓裡選的,嚴格限制外戚。

    而且還有錦衣衛和東廠機構,是萬曆皇帝的心腹爪牙,所以千萬不要被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迷惑,他可是極度痴迷權利,又極其善於權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鼠目寸光,為什麼老鼠夜間還能看到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