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他有這樣的機緣開啟塵封的歷史?
9
回覆列表
  • 1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張澍(1776~1847)清代著名文獻學家,字百瀹,又字壽谷、時霖等,號介侯、鳩民、介白,涼州府武威縣(今武威市)人。年猶未弱冠,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鄉榜,嘉慶四年(1799)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充實錄館纂修,未幾引疾歸。後起任貴州玉屏、四川屏山等知縣。丁父憂,再起為江西、永新知縣,署臨江通判,改江西瀘溪縣令,以緩漕免職。所學長於考證輿地,以及姓氏譜牒。其《五涼舊聞》,則專紀鄉邦故實。補輯《漢皇德傳》、《魏周生烈子》以下關隴著述10餘種。藏書處"二酉堂",所蒐集地方文獻為多。

    張澍年幼喪母,在秀才父親的教導下讀書,後來師從名師劉作垣,進步頗快。19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兩年後出任貴州省玉屏縣知縣。其後先後代理遵義縣知縣,代理廣順州(今貴州長順縣)知州,四川省屏山縣知縣,代理興文、大足、銅梁、南溪知縣,江西省永新縣知縣,代理臨江府(今江西省清江縣西臨江鎮)通判,滬溪縣(今江西省資溪縣)知縣。張澎性格剛直不阿,工作一絲不苟,在公文中與上級爭辯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級,在仕途中並不順利。正如其好友所評論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書當可傳;以子之直氣嚴情,筮仕實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國、平天下的 遠大抱負難以實現。1830年,張澍引疾辭職,結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內和樂巷,從此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為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學者。後來患眼疾,最終失明。《清史稿·文苑列傳》有傳。

    張澍一生著述甚豐,已刊印的有《姓氏尋源》、《姓氏辯誤》、《西夏姓氏錄》、《續黔書》、《蜀典》、《大足縣誌》、《養素堂文集》、《養素堂詩集》、《二酉堂叢書》、《諸葛忠武侯文集》、《涼州府志備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詩小序翼》、《元史姓氏錄》、《帝王世紀》輯本、《續敦煌實錄)、《鵲野詩微》、《文字指歸》、《韻學一得》、《小學識別》、《疊字譜》、《天文管窺》、《消夏錄》等。張謝的輯佚工作,所輯一般是後世佚失的古代關隴地區學者的有影響的著作。其《二酉堂叢書》,現在國內各大圖書館都有收藏,大半收錄的是甘肅籍的作者。

    其中所刻的《世本》、《三輔決錄》、《三秦記》、《三輔舊事》、《三輔故事》、《五涼舊聞》等20餘種,均是周、秦、漢、隋、唐等時期的著作,後世已經佚失,而經張澍輯錄而成。張澍的這些工作,可以瞭解當初西北學者著述的盛況。張澍的輯佚工作,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對當時和後來產生過重大影響,魯迅就是在輯佚方面深受張渤影響的學者之一。

    張澍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其在學術上的成就得到了學者們的充分肯定,如清代著名學者張之洞《書目答問》將其列入經學家、史學家和金石學家。情代初年,顧亭林開一代考據學風,學術思想為之一變。然而西北學者多抱殘守缺,不能順應學術潮流。清代嘉慶、道光之際,西北學者只有張澍精通經史,於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網羅散失,考證尋研,從事輯佚考據工作,與全國著名學者如孫星衍、任大春、俞曲園等並駕齊驅,為學術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道光十年獲准辭官後,他於第二年到安徽、江蘇、湖北進行遊歷,見到鄧廷楨、俞正燮等人,同他們進行了交流,然後就回到了西安和樂巷家中。期間除了曾到武威掃墓一次外,其他時間都在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後來又患上了眼疾雙目失明,於1847年去世,享年72歲。如今他的著作散落在北京、西安等地,其中有80本被法華人伯希和從西安弄走,現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

  • 2 # 季我努學社

    清朝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甘肅出了兩位極具名氣的學者,並稱為“二彭”,一位叫邢澍,一位叫張澍。張澍小邢澎七歲,字時霖,生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其父親是一名秀才,靠做塾師以維持生活。張澍出生時家道已經中落,不過他自幼聰明,又受到父親的教導,因此飽讀詩書,並於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並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過了兩年,他被選任為貴州省玉屏縣知縣,從此開始了仕宦生活。

    作為一名官員,張澍並沒有受到重用,他先後在貴州、四川、江西等地方的偏遠縣城任職,但政績突出,不過因生性剛烈而得罪了許多了,因此抱負難以施展。張澍得以聞名於後世者其實是他的治學成就,他一生的著述頗豐,曾撰寫有《養素堂文集》35 卷、《詩集》26 卷、《春秋時人名字釋》等等,已刊、未刊著作不下七八十種,是清朝著名的歷史學家、方誌學家和文學家,梁啟超讚譽他是乾嘉間的一流學者。他最擅長的是對姓氏學的研究,其《姓氏五書》被後人譽為“絕學”。

    著作書影

    張澍的姓氏學研究自成一家,上承乾嘉學術之精髓,下啟道鹹學術之創新,他將一生的精力全部用於姓氏學研究,共寫成姓氏學著作近二十種,在清代學者中絕無僅有。張澍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姓氏學研究特色,其治學方法講求廣博,材料蒐集範圍既涵蓋了一般的姓氏書籍、歷史典籍等文獻資料,也不乏金石等方法,注重實地調查研究。同時張澍的姓氏學研究的創新之處還體現在結合了經學、史學的研究方法,將章學誠提倡的“六經皆史”運用得十分自如。張澍的姓氏學研究對後世影響巨大,不但為後來的研究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姓氏資料,而且詳細梳理了遠古氏族的歷史發展,對探尋姓氏淵源提供了參考。

    清代道光張澍二酉堂白紙精刻本

    此外,張澍在敦煌學的研究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提供了相當多的敦煌也為的史地著作和文獻,在地方史地文獻的輯佚工作上卓有成效。在地方方誌方面,張澍在擔任地方知縣期間,十分重視對地方誌的編纂,曾主持重修縣誌,深入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等情況,曾著有《涼州府志備考》,影響很大。此外,張澍也是一位詩人,據不完全統計,他曾作詩三千零五十一首,可謂產出頗豐。正是憑藉學術上的成就,張澍也成了有清一代甘肅地區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

  • 3 # 秦右史

    道光之後,清代學術開始轉向,西北史地之學領域出現了不少頗為可觀的成果。張澍就是其中一位,後世多稱他們為經世學派。

    張澍研究西北史地,名正言順且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是甘肅涼州人,出身書香門之家。年幼喪母,但作為秀才的父親,卻手把手給予他良好的教育。

    長大後拜名家劉作垣為師,治經史典籍,博聞強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治學擅長於考證輿地,以及姓氏譜牒等家族研究,並在學術考證中頗多創見。

    張澍在科舉仕途上十分順利。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僅18歲中秀才,次年中舉人,嘉慶四年(1799)時24歲考中進士,之後入翰林院庶吉士充實錄館纂修,這在科考時代也屬於“開了掛”的人生。

    然而,做官道路卻並非像考試那麼順利。張澍的性格屬於直來直去,喜歡和上級爭辯,服從意識差,同僚和朋友對他評價:

    以子之精心果力,著書當可傳;以子之直氣嚴情,筮仕實不合。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張澍適合做學問,傳之後世,而不適合做官。話也說中了,張澍一生也就做個通判、知縣,基本屬於正處職位,副廳待遇。在江西擔任知縣時,因漕運徵收遲緩還被免職過一次。最後他厭倦了官場,1830年正式辭官,兩年後遷居到西安和樂巷,著書立說,或者四處遊歷,增廣見聞,和鄧廷楨、俞正燮等人關係親密。

    在西安期間,不僅蒐羅了大量地方文獻,編寫地方誌,而且對很多民族、地理等問題也做出了貢獻,可以說是一個雜家。可惜晚年失明,72歲去世。他的許多著作都散失了,法華人伯西和在西安買走了80多本,目前收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仁宗拖了四十年才立太子,究竟所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