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南柳隨風
-
2 # 史上第一話
人無完人,雖然代表山東士族階層,有時候從山東士族利益做事情,但是也做到了一個臣子該做到的事,人品還是比較好的
-
3 # 古地出土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魏徵以進諫為天職,總是擔心君王沒有堯、舜之心胸,魏徵死後,唐朝那麼多大臣沒有敢如其進言之人,為貞觀之治的出現貢獻力量頗多。魏徵能夠以仁義為本心,制止君王的不當之舉,實屬難能可貴。魏徵具有經國濟世之才,不卑不亢,寧折不彎具有超高的膽識,面對君主的怒氣神色不移。比之漢朝劉向、魏朝徐邈、晉朝山濤都更強,魏徵可與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等媲美,實是貞觀朝直諫者的第一人。
-
4 # 天中照心
【原創】說起魏徵,當然就離不開唐太宗李世民。一個敢諫,一個納諫。這二人那是歷史上君臣關係的典範,為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美談。可是,歷史就是那麼“汙血”:誰也想不到會上演一出驚人的“反轉劇”——魏徵死後一年,“傷心的”李世民就把魏徵的墓碑都砸了……
魏徵(公元580~643年),字玄成,河北鉅鹿縣人氏,原為太子李建成門下的幕賓。“玄武門之變”後,被李世民俘獲,李世民親自審問:“你為什麼處處為李建成出謀劃策,與我作對?”魏徵神態自若的答道:“太子要是聽我的,就不會有今天了。”李世民感其忠義,非但沒有降罪,反而委以重任。
登基後的唐太宗有想法:畢竟了,搶來的皇位名聲不好聽。所以想把國家治理好,努力打造出一個太平盛世的大唐王朝,讓世人看看,自己是個有能力的好人、好皇帝。要治理好國家,當然離不了文臣謀士,在這個歷史背景下魏徵就隆重登場了。
有一次,唐太宗有一點膨脹了,想做一件彪炳史冊的大事:到泰山祭天封禪,彰顯自己的豐功偉業。魏徵嚴正指出:自隋末以來,連年戰亂,到目前為止,戰爭的創傷還沒有恢復,勞民傷財,不計民生,隋朝怎樣滅亡的?李世民聽了,取消了祭天封禪計劃。
還有一次,唐太宗想大規模徵兵,魏徵強烈反對:“這事如同抽水捕魚,把水抽乾,可以得到很多魚,明年沒魚了,怎麼辦?壯丁都去應徵,沒有了勞動力,田地荒蕪,稅賦無源,國庫就會空虛……”一席話阻止了唐太宗窮兵黷武的念頭。
李世民曾私下裡與人這麼評價魏徵:“人言魏徵舉動疏慢(不注重禮數,傲慢無禮),我但覺其嫵媚。”“嫵媚”那是形容女子的美好,奇了怪了,他為什麼這樣形容魏徵呢?
雖然魏徵自幼飽讀詩書,可絕不是書呆子,他深知李世民想成為一代明主,就必須要聽到不同的聲音,以便權衡利弊。魏徵的諫言正好迎合了聖心,李世民願意聽,聽著魏徵的諫言舒服啊。才說魏徵“嫵媚”。在李世民心中:魏徵是一個膽識過人的曠世人才,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國家好,對他非常信任。從某種意義上說,那是李世民成就了魏徵“千古諍臣”的名號。
公元643年魏徵死了,李世民很傷心,親自撰寫碑文。可不久發生了一起“政治事件”,在唐太宗心中留下了很大陰影。一個叫侯君集的人參與謀反,這個侯君集正是魏徵生前舉薦的宰輔。在審理挖掘過程中,又發現魏徵私自把給唐太宗的條陳諫言,交給史官褚遂良記錄在案。唐太宗那個惱啊,原來你魏徵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想在青史留名啊!為了留名,利用諫言,沽名釣譽,給了我多少難堪,還讓我做了你的大大的配角。再加一條罪名結黨營私。於是發生了砸墓碑的那一幕。
一代名相諍臣魏徵,確實有才。集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於一身,且性情耿直。為唐太宗出謀劃策,不怕觸犯皇權龍威,據史書記載勸諫了200多次。為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積極貢獻。
“貞觀之治”有魏徵的功勞。
縱然魏徵有一點私慾,想青史留美名,這也不為過吧?是不是?
【圖片來自網上。照心鄭重宣告:不經授權,發現剽竊,追究責任】
-
5 # 喜迎2021
魏徵為兩朝員老,以忠貞為本,敢於說真話,最初險些被李世民殺頭,重大臣求情才倖免。後為大唐朝軍師,立下了汗馬功勞!
-
6 # 海佑講史
呂布是三姓家奴被後人罵了千餘年,此人六易其主卻被後人敬仰
看過《西遊記》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在唐僧取經之前,涇河龍王和長安城算卦的袁守誠打賭,導致其在下雨的時候缺了雨數,誤了時辰,由此犯了天條,被斬下了龍頭,而斬下他龍頭的人,正是太宗皇帝得以倚仗的重臣魏徵。
▲ 魏徵
說起魏徵,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歷史上有名的諫臣,高居凌煙閣24功臣第四位,要知道,名滿天下的秦瓊秦叔寶也不過是凌煙閣功臣中墊底的,由此可見,唐太宗對魏徵的重視。但是大唐如此功勳卓著的魏徵卻有著不為人知的黑歷史――他一共效忠過6個人。
要知道被稱作三姓家奴的呂布也不過是兩次背叛,就落得了千載罵名,但是魏徵卻得以名垂青史,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
魏徵出生於河北鉅鹿,從小家貧,但其嚴謹治學,在鄉里有很高的聲望,直到38歲時才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隋朝末年,天下大亂,18路諸侯並起反隋,在當時的18路反王當中,當屬瓦崗寨勢力最大聲望最高,武陽郡丞元寶藏也響應瓦崗寨起兵反隋。
在元寶藏和瓦崗寨首領李密的交往過程中,魏徵開始顯露頭角,由於文采出眾,魏徵受到了李密的賞識,從此,在李密帳下效力。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李密為人好謀無斷,而又剛愎自用,對於魏徵所獻上的十條計謀均不與採納,最終導致兵敗被俘入長安。魏徵也因此成了唐軍的俘虜。
由於魏徵很有才華,在唐軍陣營裡面又受到了李淵的賞識,對於李淵,魏徵很滿意,認為李淵治軍有方,而且有逐鹿天下之大志。於是,在唐軍陣營裡面,魏徵極盡自己所能想要建功立業,但是命運弄人,在其前往山東地區招降瓦崗舊部歸唐的時候,他又被河北竇建德所俘虜,此時的魏徵已經頗有名望,竇建德愛惜他的才能,便把他留在身邊,擔任中書舍人,於是乎,魏徵又開始為竇建德做事。
但是此時的唐軍已經佔據長安,又招降了秦叔寶、程咬金等武將,可謂是兵強馬壯,竇建德自然不是李世民的對手,李世民打敗竇建德之後魏徵又成了唐軍的俘虜,回到唐軍陣營之後,魏徵成為了東宮太子李建成的太子冼馬,於是魏徵又開始為李建成做事。
俗話說得好“良禽擇木而棲,賢臣得遇明主”,雖然魏徵早就看出了李世民有大才,將來很有可能搶奪皇帝之位,但是他並沒有背叛李建成,反而多次建議李建成先下手為強,除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始終沒有聽從他的意見,直到玄武門兵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魏徵又成為了李世民的俘虜。
李世民是個愛才之人,對於魏徵的過去,也沒有太大的意見,但是後來接見魏徵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問他“你當初給李自成出謀劃策,處心積慮的對付我,可曾想過,今天的下場?”
▲ 李世民
面對此刻已經大權在握的李世民,魏徵不卑不亢地回答道“為主子出力乃是做臣子的本分,更何況,當初各位其主,我在太子手下當差,自然全心全意的為他服務,可惜太子優柔寡斷,如果聽從了我的意見,恐怕不是現在這個下場。”
眾位大臣聽到魏徵這樣回答都為他捏了一把冷汗,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生氣,反而和氣地問他“你今後打算怎麼辦呢?”
魏徵回答道“如果秦王您把我當做您的臣子,我自然好好忠於你這個君主。”
從此,李世民變成了魏徵的第六任老闆,李世民為一代明君,虛心納諫,而為正又是剛正不阿的諫臣,君臣之間互為搭檔,為大唐的興盛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魏徵一生向李世民進諫達數十萬餘言,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50多次,可謂是歷史上諫臣之首。
魏徵死後李世民悲痛萬分,並且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雖然魏徵死時,李世民表現得極為悲痛,但是,在魏徵死後一年不到,李世民卻砸了他的墓碑,也許是對魏徵這麼多年來頂撞自己的一種發洩吧!
不管怎樣,魏徵雖然六易其主,卻始終做的是為國為民的好事,終於能夠得以名垂青史,呂布為三姓家奴,性殘暴,好征伐,才得以遺臭萬年。
-
7 # 暮登天子堂
提到唐朝貞觀之治的重要的大臣 時,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的,他就是在唐 太宗面前敢於直言不諱,甚至是使唐太宗有些敬畏的魏徵,他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於世。
一、仕途坎坷,輾轉多處魏徵(580- 643 年),字玄成,鉅鹿曲 城(今屬河北)人。他原本也是出生於官 宦家庭,但因父母早亡,家境衰敗,因而 年輕時就已貧寒。儘管如此,但魏徵卻志 向遠大,他儘量創造條件讀書,而且注意 思考。他見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就特別 重視縱橫家的學說。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 年),魏徵在武 陽郡郡丞元寶藏手下做事。元寶藏見李 密的瓦崗起義軍的勢頭很好,便投奔了 瓦崗軍。每當李密讀到元寶藏派人送來 的文書時,很是讚賞,覺得文詞簡約,很 有文采。一打聽,才知道執筆者是魏徵, 於是立即把魏徵召到府中,任命為元帥 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不久,魏徵 向李密獻上十條計策,李密雖覺得很有 獨到的見解,但最終並沒有採用。
大業十四年(618 年),瓦崗軍佔領了隋朝的主要糧倉洛口倉、回洛倉和黎陽 倉。隋朝大將王世充立即進攻倉城,被李 密大敗,轉而襲擊洛口,又被李密打敗。 在李密在不斷取得勝利時,魏徵卻有不 同的看法。他對長史鄭頲說:“魏公雖驟 勝,而驍將銳卒死傷多矣;又軍無府庫, 有功不賞。戰士心惰,此二者難以應敵。 未若深溝高壘,曠日持久,不過旬月,敵 人糧盡,可不戰而退,追而擊之,取勝之 道。且東都食盡,世充計窮,意欲死戰,可 謂窮寇難與爭鋒,請慎無與戰。”
這段話是說魏公李密雖然勝利,但 傷亡將士也不少。軍隊又沒有府庫,將士 們得不到賞賜,情緒不能高漲。還不如深 溝高壘,與敵人相持。用不了太久,敵人 糧食吃光了,就會撤退,我們再率軍追 擊。魏徵建議要謹慎從事,不要與對方決 戰。
然而鄭頲卻不以為然。他說:“此不 過老生常談耳。”魏徵非常生氣,便拂袖 而去。
後來的發展,證實了魏徵的看法,唐武德二年(619 年),幾次獲勝的李密竟然 被手下敗將王世充用火攻加奇襲打得大敗。無奈之下,李密只得帶著殘部投降在長安的李淵,魏徵因而也到了長安。
這時候李密的部將徐世責力並沒有投 降,他還擁有李密原來管轄的大片土地, 何去何從,他正在觀望。
魏徵到長安以後,並沒有受到重視。 他見徐世責力在猶豫,覺得是一個立功的 機會,於是便毛遂自薦,向唐朝請求自己 去山東,勸徐世責力投降。唐高祖李淵對不 戰而能得到大片土地,自然是樂意的,便 任命魏徵為秘書丞,派他去山東安撫。
魏徵到達黎陽以後,就給徐世責力寫 信,信中說:“魏公李密起兵叛隋,振臂大 呼,四方響應。不料有百勝之威反而敗在 奔逃的敵軍之手。由此可見,天下的歸屬 已成定局,不能以力抗爭,因此魏公感念 皇天才回頭反省。將軍生於混亂之時,感 念知己之遇,在根已拔掉的情況下,還堅持不動搖,糾集潰散的兵馬,據守在一 方。你的美名足以震動古今。”魏徵在贊 揚了徐世責力一番之後,接著就勸說他要 把握去留進退之時機,要投靠得當的人, 以做出明智的決斷。
徐世責力經過一番考慮,便決定歸順 唐朝。他很忠於李密,把自己獻城獻地的 功勞全歸於李密,並且親自押運,將糧草 送到了唐朝淮安王李神通的軍隊裡。
沒想到竇建德的起義軍這時來攻打 相州,李神通沒能戰勝,只得率軍轉駐黎 陽。在黎陽,李神通又被擊敗,此前在這 裡的魏徵、徐世責力以及李神通都被俘虜了。
竇建德聽說魏徵很有才華,便召他 進入自己的幕府,讓他擔任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 年),李世民率軍攻打 王世充,王世充請竇建德率軍來支援。五 月,李世民圍攻竇建德,獲得大勝,並將 竇建德活捉。這樣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又 來到了長安,從此,魏徵才開始了比較穩 定的生活。
二、東宮獻計,幸得赦免魏徵重回長安以後,被太子李建成 看中,他早就聽說魏徵的名聲,很快就把 他召入到東宮,任命為太子洗馬。進入到 東宮的魏徵很替太子著想,他見太子的 弟弟秦王李世民戰功卓著,而太子常常 留守京都長安,少有戰功,便建議太子要 想辦法建立戰功,憑實績來鞏固地位。
武德五年(622 年),劉黑闥勾結突厥 進犯山東。魏徵認為這是太子建功立業 的好機會,就建議李建成去主動請戰。李 △魏徵畫像 建成接受了建議,在得到李淵的批准後,便帶兵去攻討劉黑闥,一戰而大勝,擒斬 了劉黑闥,平定了山東。
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明爭暗 鬥,魏徵全然清楚。他見秦王威望越來越 高,力量越來越大,也非常著急。他常常 勸太子李建成要早定對應之策,要麼找 機會說服父親把秦王李世民安排到別的 地方去,要麼就先發制人,搶先動手,決 不能被動地等待。然而李建成還是十分 猶豫,沒有聽從魏徵的忠告。
李建成還在猶豫不決之時,李世民 卻先動手了。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四日 清晨,李世民伏兵於長安的北宮門玄武 門內,對進入宮門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 李元吉發動突然襲擊,頃刻之間,就誅殺 了哥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這就是歷 史上的“玄武門之變”。
經過這場政變,李世民很快就登上 了皇帝位,是為唐太宗,改年號為“貞 觀”,尊父皇李淵為太上皇。
政變是很殘酷的,李世民除殺了太 子和齊王之外,凡太子和齊王的家人子 女全被誅殺,太子和齊王的心腹近臣也 都難逃這種命運。
魏徵自然也在清理、誅殺之列,當李 世民聽說了魏徵曾常勸李建成要早作應 對之策時,於是抓來魏徵,親自審問。李 世民問道:“你為什麼要在我們兄弟之間 挑撥離間呢?”魏徵鎮定地回答道:“人各 為其主。可惜太子沒有聽我的呀,若是按 我說的去做,可就沒有這次患禍了!我忠 於太子,有何過錯?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 桓公的衣帶鉤麼?”李世民見魏徵說得直 爽,完全符合事實,加上早就知道他的名 聲,器重他的膽識和才幹,就赦免了魏徵,並讓他擔任詹事主簿。就這樣,魏徵 很幸運地逃過了一劫。
三、忠於職守,進言獻策貞觀元年(627 年),李世民登上帝位 後,加封了一批官員,魏徵雖不是秦王府 的舊人,但受李世民的重視,被提升了官 職,任命為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
當時河北一帶有原太子李建成、齊 王李元吉的舊部,他們因為玄武門事件 被搞得人人自危。看到這種情況,魏徵主 張安撫,反對鎮壓。他向李世民建議說: “不能計私仇,要以公處之。否則,殺之不 盡,會有無窮之禍。”李世民接受了建議, 便派魏徵前往河北去做安撫工作,授予 他遇事有酌情處理的權力。魏徵在途中, 正巧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前東宮千牛李 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被鎖在囚車中,正 要押解去京師。魏徵便對副使說:“我們 動身時得到皇上的詔令,對東宮、齊王府 的舊人都一律赦免不問。現在又把李志 安等押送京師,這樣做誰還會相信皇上 的詔令?”商量之後,他們立即釋放了李 志安等人,並且任命了官職。此事呈報唐 太宗後,唐太宗非常高興。很快,河北一 帶太子和齊王的舊部就安定下來了。
唐朝初建,正處於大亂之後。如何來 撥亂反正呢?有人主張要慢慢來,不能操 之過急。魏徵卻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 宜緩。一天,唐太宗問他:“賢明的君主要 治理好一個國家也該百多年吧?”魏徵回 答說:“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應該像有回 聲一樣,一年就要見效,三年就太晚了, 哪能等上百年呢!”尚書僕射封德彝則不 同意,他說人民難以教化,需要時日,魏徵說的是書生氣十足的話,用來治國,必 然敗亡。
魏徵就針鋒相對地駁斥,他說:“行 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 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唐太宗聽從了魏 徵的意見,積極地採取措施,很快就扭轉 了形勢,沒過幾年就出現了“貞觀之治” 局面,完全證實了魏徵的說法。
貞觀十六年(642 年),魏徵去世,唐 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併為此廢朝五 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曰“文貞”。
魏徵的去世,使唐太宗很感傷。他感 嘆地對大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 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 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 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他把魏徵比做 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鏡子,對他的去世非 常惋惜。
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向唐太宗 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的奏疏十一 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 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可以說他是歷史 上盡職盡責的諫官,是一位敢於監督皇 帝的史無前例的大臣。
回覆列表
魏徵最愛給皇帝挑毛病的人
自古以來,都是臣子怕皇帝,因為皇帝金口一開,臣子的腦袋說不定就要搬家。但也有例外,一代明君李世民就是一位“怕”臣子的皇帝,令他害怕的這個大臣,名叫魏徵。
魏徵字直成,河北省晉州人,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孤兒,雖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志向遠大。隋朝大業末年(618年),魏徵投靠瓦崗軍,被李密任命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密失敗後,魏徵隨其降唐,在太子李建成門下做幕僚。玄武門兵變之前,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但未被優柔寡斷的李建成採納。玄武門兵變以後,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叫了過來質問說:“你為何離間我們兄弟?”大家都為他緊張不已,魏徵卻神情自若地說:“皇太子要是聽了我的話,哪至於有今天的禍事?”如果一個心胸狹隘的主子聽了這種回答,肯定把魏徵推出去斬了,不過李世民到底是一代明君,不但沒責罰他,反而禮遇有加,讓其擔任自己的詹事主簿(機要秘書),登基後,又根據他性情耿直、有膽魄的特點,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專門負責挑皇帝的毛病並且教訓皇帝。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矇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這番話,讓太宗對魏徵更加信任。
貞觀元年(627年),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由於魏徵性格耿直,敢於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裡。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裡。
還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妥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後來,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把唐太宗教育了一頓,使他在太平盛世之時保持了清醒的頭腦。
貞觀十六年(642年),魏徵染病臥床,不久便病逝家中。太宗親自前去弔唁,在魏徵的屍體旁痛哭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不但是一位耿直勇敢的諫官,他還是一位歷史學家,奉命主持編寫過《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其中《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魏徵所撰,時稱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