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風浩蕩

    基因,不可能攜帶性格。

    基因,是客觀物質,性格,是主觀狀態。客觀物質是獨立存在,主觀狀態是時間積累的臨時結果。

    任何一個人的基因終其一生都是不變的,那麼你看可有一個人終其一生、所有時刻的性格狀態都是一樣的?

    心性,是處於不間斷的演化過程,其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但是其演化的方向,是自主意志可以完全參與其中的。當然,不參與,任其隨波逐流,也是自主意志的決定。

  • 2 # 水繞山環2

    性格是個體對客觀現實的穩固態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行為方式,是在外界生活條件與人的心理活動相互作用中形成發展起來的。

    實際生活中,人們對性格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晰,常把性格和氣質混在一起。例如人們常把活潑好動說成是性格外向,實際上活潑好動是氣質特點而不是性格特點。

    性格和氣質都是人格的組成部分,兩者關係密切,既有區別又有聯絡。氣質更多的受生理制約,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更多的受社會條件的制約,主要是後天的。氣質更多的體現了人格的生物屬性,性格則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氣質具有明顯的天賦性,與性格相比,更具穩定性,不易變化。

    人的性格是後天在社會生活環境中,透過社會實踐活動在外界與人體心理相互作用中形成發展起來的,穩定性較強。但還是可以改變的,個人可根據自己的意願從以下幾個影響性格的主要方面著手進行。

    從對現實態度方面。包括對社會、集體和他人的態度:持愛集體、善交際、有禮貌,棄孤僻、粗暴等;對工作、學習、生活態度:持勤勞、認真、創造精神,棄懶惰、馬虎、墨守成規;對自己:持自信、大方,棄自卑、羞怯。

    從情緒特徵方面。對情緒活動的強度、穩定性、永續性做適宜調整。

    從意志特徵方面。自覺調整和控制自己的行為,提升表現在意志品質方面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制力。

    從理智特徵方面。改變在感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等認知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

  • 3 # 秦浚川

    性格與父母的遺傳有關,同時也與後天家庭影響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及個人選擇有關。父母基因遺傳的主要是神經細胞神經遞質代謝型別等特徵對性格有一定影響,在後天環境中可以發生改變但不易徹底改變。後天的性格與父母在嬰幼兒至少年階段的身教言傳關係很大,在學生階段親密的同學朋友影響也較大,成年後性格定型後改變則較難了。但在遭遇重大挫折或疾病後也會改變。從青少年至成人階段個人自主的性格選擇性模仿取向也很重要。對性格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環境影響的,遺傳學家與心理學家長期有爭論,遺傳病家強調先天遺傳,心理學家強調後天教育環境。據傳兩類專家共同選擇了數百名同卵雙胞胎兒童(基因相似)作跟蹤調查研究,結果統計分析性格形成的因素先天后天各佔約一半,後天因素稍多約1%。此外同一種性格既可以向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向壞的方向發展。正常人的一些性格特徵在犯罪分子中也可以發現類似的特徵。明顯的性格缺陷只是發生在一部分人身上,可能屬於改也難。

  • 4 # 春雨201749550

    謝邀答。“天生基因攜帶的性格,在後天環境影響下能夠徹底改變嗎?”“天生基因攜帶的性格”這一論據,或觀點,本人不敢苟同。因為:人的性格不是生來就具有的,而是在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惡”,是沒有什麼區別的!說明起初人性都是相同的!而影響人的性格形成的發展因素是多方面的!遺傳素質(特別是高階神經型別上的差異)是性格形成的物質前提,身高,體重,體型和外貌等對性格形成也有影響。家庭的各種因素,如家庭經濟收入水平,家長職業,家庭結構,家庭心理氣氛,父母的教養等等對孩子性格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學校教育對人的性格形成也起著主導作用!這就要搞清楚什麼是性格。性格一詞源於希臘語(kharakter)意為雕刻的痕跡或戳記的痕跡。心理學家把它定義為:個體對待客觀現實較穩固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人們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周圍的各種客觀事物,特別是社會環境的種種影響,透過認識,情緒,和意志活動在人腦中儲存下來,形成一定的態度體系,並以一定的形式表現在個體的行為之中,當這種態度和行為逐漸在一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就形成了這個人的性格。性格是人對現實的態度,和其相符合的行為方式,而不是“氣質”!很多人是可以徹底改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八面真的是歷史上存在的實戰武器,還是現代人臆造的美型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