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誇我過來了
-
2 # kaobei001
當然是歷史上真的有,從技術角度來說,最早的青銅劍,是鑄造出來的,這時候鑄造的劍坯是四面的,橫截面呈菱形,但是劍刃的鋒利程度還不夠,需要打磨,每個刃打磨兩邊,橫截面就成了八面,就是八面漢劍的原型,其實就是韌性不夠,厚度來湊!到了漢代,冶鐵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表面滲碳,摺疊鍛打,甚至炒鋼技術都出現在冶金中,漢劍從八面,到六面,最後到四面,已經不需要青銅劍的厚度,就已經有了足夠的韌性和剛性,八面漢劍就消失了!
-
3 # 逗不正經
謝邀!迄今出土的漢劍絕大多數都是四面劍,而非八面劍。出土的漢劍中四面居多,八面次之,六面最少。八面劍多為青銅劍,大概是因為青銅相對鋼鐵更脆,所以結構上相對厚重的八面劍結構會更加結實不易折斷,而鐵劍就沒有青銅那麼脆,沒有必要做成更加厚重的八面結構。畢竟八面劍比起四面劍更重,且更不鋒利。對比迄今出土的鐵劍,青銅劍,你可以發現漢劍多為八面劍之說,純屬憑空臆想。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八面漢劍自然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東西,是曾經一段時間的實戰兵器,它並非現代人為美觀和收藏臆造的武器型制。
早期“刀”沒有得到發展之前,劍一直都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短兵,像西周劍、戰國劍都有不少出土,秦漢時期更是劍的列裝時代,無論是將軍士兵、街頭任俠,還是文人騷客、武士異人,都喜歡劍這種兵器。
“八面劍”就是當時劍的一種結構型制發展,嚴格的說,它是劍的“青銅時代”的產物,是古人為了塑造出更強力青銅劍而研發的工程形狀。當然,這種工程形狀最後造成了習慣,也在鐵製兵器上延續了一段時間,但最終它們還是被符合鐵兵特性的新型工程構造取代了。
中國古代青銅劍經歷了一個由短變長、由薄變厚的過程,戰場上劍是重要的戰鬥武器,為了讓劍能造得更長、更重、威力更大,又更不容易被損壞,先人們對青銅劍技術進行了不少改革,比如把劍身便厚變寬,讓更實在的用料維持劍的長度。又比如他們將青銅劍分成了“劍脊”、“劍刃”、“劍身”三個部分,劍刃最硬,劍身最柔,劍脊最韌,三合為一便成了上佳的青銅長劍。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工匠將青銅兵器技術發揚到了極致,同時代很難看到如此長的青銅劍,羅馬人後來的鐵劍都沒達到戰國青銅劍的長度。
隨著青銅劍長度的延伸,這種武器此前的那些進化過程,又反過來形成了效能累贅,太重太厚的劍不利於使用,鎧甲的發展也讓過於寬闊的劍難於破甲,還浪費珍貴的材料。要知道,當時的銅是被當做和等於黃金的。
所以漢劍又開始逐漸的變細變薄,使之更符合戰場的需要,這種變化當然不會是鐵兵那樣變成薄片,而是透過研磨,將劍身儘可能的控制厚度,於是我們看到的“八面漢劍”(四面也一樣)就出現了,實際上它就是將劍身以幾何體的形式,磨成了稜面,這種技術在今天的冷兵器製造中也時長出現,其出發點也差不多,就是在保持強度的情況下減重、省料。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那些青銅劍都是“鑄造”技術,即透過模範進行灌注,繼而熱處理成型再加工,這種做法符合青銅的性質和那個時代的生產力,但相對於後來“疊打”的百鍊鋼技術而言,實在是太低端了。也正是因為鑄造武器的效能影響,人們才不得不以八面研磨的方式,儘可能的去加工和強化寶劍。
西漢武帝開始,朝廷為了對抗匈奴,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鐵器革命,汲取了部分秦朝當年耕戰的生產經驗,將之前認為不祥的“惡金”(又稱烏金,即鐵)大加利用,研發製造出了鐵甲、鐵劍、鐵質戈矛等武器,一舉殺翻了騎在頭上的匈奴人。如百鍊鋼等技術也隨之快速發展,鑄造兵器的技術很快隨著銅兵器的遠去而消失了。
說到底,八面劍加工複雜、價格昂貴,一般也不是哪個阿貓阿狗能用得起的,現代出土的八面劍也多以王侯的寶劍、陪葬玉劍多見。
到三國時代,名匠浦元為諸葛亮造鋼刀三千口,雖然仍然掛著個“鑄”字,實際卻使用的是打刀工藝,連淬火用水都產生了相應的技術經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有云:“乃鹹百鍊為龍雀大環,號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
而《晉書》也在《赫連勃勃載記》中記載了“又造百鍊鋼刀,為龍雀大環,號曰 大夏龍雀 ,銘其背曰: 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 世世珍之。”
你看,後世的環首鋼刀削鐵如泥,刀身平薄,背闊刃窄,戰場上可大開大合,哪裡還需要磨出個八面?但如果將它們化為雙刃,可不依然是個多面楞?即便日本武士刀也是如此。
回覆列表
八面的確存在過,增加了強度也增加了重量,四面切削能力更強重量更輕,沒上手之前覺得八面強大美觀,上手才知道四面更適合非重甲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