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琅公

    我先以我的一首如夢令開始,然後在回答這個問題。

    如夢令

    信雅山莊盛情

    山莊仙台樓閣,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酣暢去,

    愁卻離散揮手。

    六渡,六渡,

    感嘆情恩意重。

    作於2018年12月6日

    我的如夢令,信雅山莊盛情,表達了,我與畫家劉忠信先生交往的情誼。

    我應畫家劉忠信先生的邀請,幾位好友相聚在六渡,劉忠信先生的信雅山莊。信雅山莊處處都體現出,劉忠信先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典範。從大棚蔬菜到瓜果梨桃,從家禽養殖到鳥語花香,都是劉忠信先生親力親為。為我們提供了,一桌豐盛的農家美食,菜餚的原材料,也都是劉忠信先生親自養殖或者種植。

    我們每次在信雅山莊聚會,都非常酣暢淋漓,非常盡興。都要沉醉在山莊一夜,主人盛情,自己也不想回去。最讓人頭疼的是,第二天握手話別,不想離去的心情。這裡的六渡代表信雅山莊,也代表劉忠信先生。

    記得,2017年我兒子在東北老家的婚禮現場,劉忠信先生的賀詞,充分體現了我們之間的情誼。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這是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而又悽婉含蓄。極盡傳神之妙。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 2 # 我笑陶然

    中學時初識李清照,是源於那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整首小令寫的清新明亮,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讓你腦海裡不由得幻想出一幅美好的畫面。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位美麗的姑娘,和她的好友郊外遊玩,不知不覺中,已到了溪亭日暮之時,這才慌忙地想起了要趕快回家,卻因為慌不擇路,把小船兒划進了藕花的深處,卻驚起了棲息在灘塗中的一群鷗鷺。

    少女情懷總是詩,早期的李清照充滿了才氣,沒有經歷生活的磨難,所以也沒有後來登峰造極的閨怨味兒。人到中年的我,性Grand SantaFe發的平和,更愛她早期的作品,讀起來能讓人會心一笑。

  • 3 # 山東閒人

    謝邀,李清照寫過至少三首流傳於世的《如夢令》,最熟悉的當屬《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今天就說說這一首吧,這是憶昔詞,短短數句,寫的生動活潑。讓人也彷彿置身在那次酒會散場歸家的路上。這首詞是李清照早期生活的心境和情趣,純真自然,寫出了當時作者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好心情,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讓我們一起欣賞下這首詞,隨她同遊荷叢盪舟,沉醉不歸。全文如下: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我把它翻譯成現代文如下:

    我經常回憶起小時候,

    到小溪邊的亭子去玩,

    直到暮色連天。

    但因為酒醉而忘了路在哪邊。

    一直玩到盡興了才乘舟歸返。

    卻迷途進入了荷花池裡面。

    怎麼才能劃出啊我的小船。

    我們爭著渡河,

    我們爭著渡河,

    驚醒了河灘的鷗鷺,

    不停叫著把我們埋怨。

  • 4 # 人間四月52

    我所瞭解李清照寫的《如夢令》共有兩首,分別是《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先說《常記》吧!大部分人認為這是一首追憶性質的小令,而我在查閱資料時也看到另一種說法。那是李清照到汴京看望做官的父親時,一次隨友人遊玩寫下的,並迅速在京城傳頌(大概相當於一首網紅歌曲迅速走紅吧)。寫作時的年齡應該超不過15、6歲,因為據記載李清照18歲與趙明誠完婚,當時她憑藉這首詞在京師文化圈已小有名氣。我個人認為這種探究和文考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比如詞的風格清新純淨,有一種涉世未深卻別開生面的意境,也符合懵懂少女的形象!

    再說《昨夜》,這首詞是李清照中年時創作的。大概是趙明誠在外地做官,兩人兩地分居的那段時期所做。整首詞的意境慵懶、落寞和無奈。同時期還有《一剪梅》等多首作品,像‘月滿西樓、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等寫離愁的句子,多出自這一時期。另據李清照之所以未跟隨趙明誠去外地,是因為趙家因李未能生育子嗣而心生嫌隙,趙明誠娶了小老婆,離愁別怨全部躍然紙上。詞中描寫因喝醉酒而沉睡不醒,‘海棠依舊’暗示沉悶沒有變化的生活。可見創作功底極深、畫面感極強,作者寫情寫意寫景已達到巔峰狀態!

  • 5 # 首倉

    李清照的這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流 ,爭流, 驚起一灘鷗鷺。

    大意是,她經常到溪亭遊玩,因高興,喝醉了。天已很晚了,因醉不知道回家的路了。結果把船弄到荷花群裡去了,拼命的搖啊搖,把已棲息在沙灘上的水鳥嚇得亂飛亂叫。

    一讀這首小詞,就感到心情舒暢,開朗愉快,富有人情味。這是李清照少婦幸福生活的前期作品,很有特色。

  • 6 # 文蹤旅跡

    說起女詞人,宋代李清照是不能繞過去的。作為婉約詞派代表,她藝術造詣較高,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學者,藏書豐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丈夫趙明誠是金石考據家,婚後,倆人擁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愛好,她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所以她早期的生活是比較優裕的。但是金兵入據中原後,他們流寓南方,丈夫趙明誠病死,她的境遇孤苦。所以她的詞作,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

    一首是《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首是《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兩首詞,都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其中《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應該是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後尚未出嫁之前寫的。這時得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尤其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因此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因“日暮”“酒醉”不知歸處,才會誤入荷花塘,只因“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起首兩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寫出了李清照昨夜飲酒過量,第二天晨起,宿醉尚未盡消的狀態。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李清照既有閒情喝酒,也有侍女相伴,生活安逸,所以才會關心風雨後的海棠。這首小詞雖然短,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 一絲僥倖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捲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知否,知否?這樣層層轉折,也將作者惜花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所以,我一直覺得,讀李清照,得尋覓一方清淨之處,細讀細思才好。

  • 7 # 老街味道

    問題:如何賞析李清照的《如夢令》?這首詞的背景是怎樣的呢?

    ....

    前言

    李清照 (1084-約1151) ,南北宋相交時期的著名詩人,號易安居士。其父親李格非與廖正一、李禧、董榮被稱為蘇門"後四學士"。

    李清照丈夫是趙明誠,岳父趙挺之曾經拜相,蘇軾對趙挺之比較反感,稱之為“聚斂小人“,趙挺之與蘇軾的學生陳無己(陳師道)是連襟,據說陳師道參加祭祀而家裡沒有棉衣,夫人妹夫趙挺之借了件毛皮大衣。沒想陳師道說,“我陳師道就是凍死,也不要他刮地皮刮來的棉襖。”結果真就凍病了。第二年就因風寒發作去世。

    前面扯遠了,李清照一共傳下來不足60首(其中存疑11首),其中有兩首如夢令,老街分別列出如下。

    一、如夢令 其一(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二、如夢令其二(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前兩首寫的是富家女無憂無慮的生活,即使第二首隱隱透露出一點點”綠肥紅瘦“的惜春心情,也只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而已。

    三、如夢令(宋·李清照) 誰伴明窗獨坐,我共影兒倆個。燈盡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無那,無那,好個淒涼的我。

    這首《如夢令》也有人說是南宋向滈的作品,略有一點不同之處:

    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燈燼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無那。無那。好個恓惶的我。

    這首詞如果是李清照的詞,應該是南渡以後,詞中的孤寂之感很像南渡以後的風格,例如: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結束語

    李清照和李煜相似,李煜北上和李清照南渡後,詩風都有了極大的變化。南渡以前,李清照的閨怨詞中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無非是”人比黃花瘦“罷了。

    南渡以後家破人亡,”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在孤獨寂寞中,”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 8 # 臥冰踏雪

    李清照如夢令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她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每當讀起這首詩,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優美,愜意,風趣,浪漫的畫卷。

    有詞為證。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是李清照追憶之作,至於在什麼背景下創作,不是專家學者,無從考究,只能從詩中猜測,從她非常懷念無憂無慮,天真浪漫的少女生活來看,此時應該有孤寂,清冷的感覺。估計與趙明成還未成婚,應該在閨中,隨父親大人住進了深宅。應該是這段時期作品。

    在起初賞析這首詞時,心裡曾有兩個疑團。

    一是宋朝時期年輕少女喝酒嗎?如果說李清照不喝酒,那沉醉的人是誰?是同遊的父親?還是另有其人。而從詞中又感覺不到。後來從她的另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詞中找到答案。原來李清照喝酒,在這首詞中,李清照又提到酒:“濃睡不消殘酒”。

    二是小溪裡有大片蓮藕嗎?詞中“誤入藕花深處”來理解,“深處”給人感覺覺應該是一大片蓮藕,小溪裡有大片蓮藕?感覺不可能,一般情況下小溪只有岸邊長有野蓮藕。因此我的理解是:這裡的“深處”不是很深的意思,而是裡面

    如何賞析這首詞,應弄懂幾個關健詞的本意和含義。

    常記:本意是經常想起,詩人是追憶,也可理解為至今還記憶憂新。

    沉醉:本意喝高了,大了。這裡面隱喻著心情舒暢,高興,開懷大飲,以至不知歸期,流連經返之寓義。

    誤入:本意是不小心駛進。這主要寫人的醉態,人暈暈糊糊,不能把控,划船偏離了方向,烘托詩人無憂無慮,浪漫的少女生活。和前面的“沉醉”前後呼應。

    爭渡:我的理解不是爭先恐後的意思,而是奮力,使勁,因為天色己晚,船又划進了蓮藕裡面,船劃不動,只有使出渾身解數,好一個風趣的場景。

    譯文就不必再需陳述,用心去體會。

  • 9 # 每天讀宋詞

    這是李清照最為人熟知的詞牌名,感悟自然,情感細膩。今天就來說說《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說起宋代的詞人,大家第一個想到應該是蘇軾,然後就是李清照,她的智慧和才華,是很多男子都沒有辦法追趕上。沒有出嫁之前,她是家裡的獨女,父母親對她自然是百般的愛待,也因為家裡都是讀書人,從小的悟性就特別的高,這個時候的她的詩大部分是一些輕鬆歡快的,帶有一股少女的氣息,出嫁之後寫的詩更多的是偏向婚姻生活。她不幸的開始應該是在她父親和丈夫都死在了戰場上,最後她改嫁還被騙,第二任丈夫對她其實並不好,後來她選擇和離,兩人雙雙進了牢房,出來之後的李清照,可以說是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時候也是她創作的高峰期,寫出了很多令人感嘆不已的詞。

    在她所有的詞裡面,《如夢令》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如夢令》是詞牌名,其下的詩詞每一首都有自己的特色,這首次詞詩是在她年輕的時候寫的,所以會比較歡快,卻又帶點少女的惆悵感,下面我們就一起欣賞一下這首詞吧。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是一首小令,全詞的意思大概是在說,昨天夜裡風大雨大,熟睡了一夜之後,酒還是沒有退去,還有一點點餘醉。問那個捲簾的丫鬟外面的情況怎麼樣了,卻說到海棠花還是和之前的一樣。知道嗎?知道嗎?現在的這個時候應該是綠葉茂盛,而紅花在凋落。這首小令給人的感覺就一種憐惜之情,也表現出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道出了自己心中的苦悶,所以就借這調落的紅花,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了。

    這首詞也體現了詞人深厚的藝術內力。首先是第一句描繪出了當時的一個環境和時間,也描繪出了她的狀態,昨天夜裡喝了酒,今早醒來還有一絲一絲的醉意,這個時候的她應該是一個非常慵懶的狀態。其次是第二句,問自己的丫鬟外面什麼情況,一個"卻"字寫出了她對丫鬟回答感到疑惑,可見是心思細膩之人。最後一句才是重點,反駁了丫鬟的回答,還猜測了外面的景象,用"綠肥紅瘦"這四個字,說出了自己對花的憐惜之情和自己內心的苦悶。

    能夠寫出這般詞句的人,可見她的藝術內涵豐富,心思細膩,這首小令是她早期的作品,風格上個人情緒多一點,到了後期她的作品更多的偏向國家方面了。如果大家有機會還可以多多讀一下她的作品,你會有不同的體驗的。

  • 10 # 文字的二三事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包括詞兩首,其一是對舊時泛舟遊玩的追憶,其二是傷春惜春進而嘆息青春易逝之作。這兩首詞作於詞人創作的前期。

    《如夢令》其一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詞的大意是:

    時常記起一個傍晚時分在溪水亭子旁,因酩酊大醉而忘記了歸去的路。

    盡興遊玩後傍晚泛舟返回時,不小心進入了藕花深處。

    如何擺渡,如何擺渡,驚動了滿灘的鷗鷺。

    詞意賞析: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常記”:常常記起,表明了詞人對此事的深刻記憶;“溪亭”是地點;“日暮”:傍晚時分,是時間。詞人常常記起一個傍晚時分在溪水亭子旁,因沉醉而忘記了歸時的路。“沉醉”既可指詞人因喝酒而沉醉,也可指因溪水周圍的美麗景色而沉醉。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興”:興致;“誤”:不小心。詞人泛舟於溪水之上,遊玩了一天,盡興了一天,就在傍晚乘舟返回時,不小心進入了藕花深處。“誤入藕花深處”與首句的“沉醉不知歸路”相照應。“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爭”:怎麼,如何;“渡”:水中划行。怎樣划行,怎樣划行,就在詞人慌張失措時,驚動了滿灘的鷗鷺。與其說鷗鷺被驚動,不如說是詞人自己由於迷路而受了一驚。

    《如夢令》其二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詞的大意是:

    昨夜雨急風猛,雖酣睡一夜,餘醉仍未消散。

    詢問卷簾的侍女,卻道海棠花依舊完好。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綠葉繁茂,紅花見少。

    詞意賞析: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疏”:疏狂;驟:猛烈。昨夜下雨又颳風,雨急風猛。詞人由於飲酒而熟睡了一夜,第二天醒來後仍覺餘醉未消,應該是昨夜喝多了吧。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捲簾人“指服侍詞人的侍女。早晨侍女前來為詞人捲起珠簾,詞人順便問了問室外海棠花的形況,侍女回答道海棠花依舊完好。“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知否”:知道嗎?“綠肥紅瘦”:綠葉茂盛,紅花稀少。詞人對侍女的話半信半疑,決定親自去看個明白。看到真相後詞人對侍女說:“你可知道,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變少了啊!

    這首詞寫出了詞人的傷春惜春以及對自己青春易逝的感嘆。

  • 11 # 路遙lgy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兩首《如夢令》詞,在公元1099年的宋都開封,就像一縷春風一樣,一夜間轟動整個城市,它驚起的可不是一群毆鷺。而是一幫的大咖。

    在宋朝那個文學可以震撼社會的歲月裡,各個文學大家都曾在京城,多數為官,基本掌握著文學的潮流與方向,甚至朝政。那時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軾,還有司馬光,這些文化大咖門都活躍在文壇,吸允著文學土壤裡清新的空氣。

    兩首《如夢令》,忽然一夜之間被人抄送,傳遍了各個文人的眼裡。大家大都猜測,這一定是被貶遠方的翰林學士蘇東坡的新作吧!可是,蘇東坡當時已經六十歲開外的年齡。而《如夢令》清麗嫵媚,而且浪漫天真,“試問卷簾人”,顯然不是蘇東坡這樣老者的口氣。

    沒有多久,就有知情者出來闢謠,此《如夢令》不是蘇東坡所作。而是一位十六歲的待在閨中的少女所作。她就是李清照,其父親李格非,官太學正。

    一時間,李清照的詞猶如一股清流小溪,流入宋朝的文壇。當時領導文壇的蘇東坡已是暮年。而李清照的出現,使當時以柳永為首婉約詞派,從勾欄低俗的小曲,瞬間走向了正道,成了終於可以與豪放派分離抗爭的正規的婉約派。

    李清照的《如夢令》在一千年前的開封,就好比上了春晚的一首流行歌,第二天大街上到處都是唱的一樣,很快就有人打著拍子吟唱起來。這時,在太學裡有一位年輕的大學生,看了李清照的詞後就得了相思病了。他就是趙明誠。他的父親趙挺之官至御史中丞,後任右丞,左丞。

    趙明誠做個夢,說是夢裡看書上說“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膚草拔”。趙挺之給兒子解釋夢境說,“言與司合”是個“詞”字,“安上已脫”是個“女”字,“芝膚草拔”是“之夫”兩個字。“詞女之夫”,這是指要趙明誠娶李清照。

    世上哪裡有這麼巧的夢呢?或許是趙明誠真的是相思病,趙挺之心疼兒子。他真的就向他的政敵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提親了。

    趙挺之是王安石變法的積極支持者,是新黨中堅力量。而李格非是蘇東坡“蘇門四學子”之一,是元佑黨(保守黨)。蘇東坡被貶就是兩黨爭鬥的結果,蘇派門生都鄙視趙挺之的行為。

    公元1100年,宋徽宗繼位,罷免了新黨領袖丞相章純。政局的風向轉向了元佑黨,這時趙挺之向李格非提親事,很明顯是想借勢保護自己。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為何讓女兒嫁給自己的政敵,這無從說起。但是,李清照的《點絳唇》裡寫到: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顯然,李清照是在家裡盪鞦韆時見到了趙明誠,一時慌亂鞋子襪子脫了,金釵也掉了,羞紅了臉。還是忍不住回頭看了看自己將來一起生活的男人。

    趙挺之還是正式給李格非提親,求趙明誠娶李清照為妻,兩家基本是門當戶對,而且還是山東老鄉,李格非還是同意了。

    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新婚的李清照當然是“一番風露曉妝新”的快樂無比。

    然而,第二年,宋朝政局變幻,趙挺之官至右丞。他趁機打擊元佑黨,元佑黨人多被流放,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罷官回山東去了。李清照寫詩給老公公趙挺之“灸手可熱心可寒”,意思是你心如鐵石,沒有人情味,這在當時是大逆不道的,憑此就可以被休了李清照。

    李清照嫁給趙明誠近兩年,也沒有“弄璋之喜”。趙家無後,使李清照背上了不能生兒育女的惡名,朝廷又出一不容與元佑黨結親的政策,李清照也被送回了山東的孃家。

    至此,李清照陷入感情的冰冷時代,她的丈夫在他走後,就納妾在家了。李清照開始了“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哀怨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公路車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