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剛子聊歷史
-
2 # 90回憶1999
在三國中,徐庶和諸葛亮是一對好基友,兩人關係密切,互為知己。然而,在歷史上,徐庶是率先主動投奔劉備,而諸葛亮卻是在司馬徽、徐庶等人的舉薦下,劉備三顧茅廬,他才肯出山。那麼,這到底是為何呢,難道就是因為諸葛亮清高,不願意當官嗎?實則不然,人生如戲,全靠演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青年諸葛亮到底是如何找工作的。
公元201年,劉備為曹操所敗,投奔荊州劉表,駐守在新野。此時的諸葛亮還是個小鮮肉,他雖然學有大成,但是卻沒有什麼正經工作,正“躬耕於南陽”。此時,他真的不缺工作,這是因為他的老丈人黃承彥可是劉表的連襟,只要諸葛亮同意,就可以直接上劉表的公司上班,並且職位必定不低。但是諸葛亮早就看出了劉表難成大業,不想在家族企業浪費了自己的青春。
此時,除了劉表,還有曹操、孫權和劉備這個三個選擇,其中劉備最弱,但是諸葛亮最後還是選擇了劉備。諸葛亮之所以這樣選擇不是他傻,而曹操有荀彧、程昱、賈詡等頂尖謀士,而孫權有周瑜、魯肅等人,這些人資歷都比諸葛亮老,而此時的諸葛亮還一個名不經傳的小人物,不可能在曹操和孫權那裡得到重用。寧為雞首,不為鳳尾。此時的劉備最窮,最缺少謀士,並且劉備有成就大業的能力。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於是乎,諸葛亮選擇了輔佐最弱的劉備。
諸葛亮為了出山可謂煞費苦心,為了得到重用,必須要打好廣告。於是,第一個為諸葛亮打廣告的人出現了,他就是著名的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在劉備到達荊州後,他先是去了拜訪司馬徽,並和司馬徽討論世事。在這次會面中,水鏡先生司馬徽注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兩人,但是由於諸葛亮、龐統等人名氣不是很大,再加上劉備剛到荊州,並沒有聽過諸葛亮和龐統的名頭,因此並沒有將兩人放在心上。諸葛亮的第一次廣告,透過名人效應,先在劉備心中種下一顆種子,靜靜地等著生根發芽。
此時,第二個出場的就是徐庶,他本是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早年是一個遊俠,因為人報仇而被官府緝拿。後來,他南下逃到了荊州,可是拜師求道,成為了一個道士,與諸葛亮、司馬徽等人成為道友,沒事就一起喝酒吹牛。在司馬徽舉薦諸葛亮石沉大海後,徐庶主動投奔劉備,向劉備籌謀劃策,以實踐證明自己的才能。事實勝於雄辯,受到了劉備的重用。
公元207年,在劉備的公司上了幾年班的徐庶認為時機成熟了,這才對劉備舉薦了諸葛亮,並且告訴劉備必須要親自請他出山。這時候,劉備才想起來幾年前司馬徽也向自己舉薦了諸葛亮,徐庶這麼厲害,想必諸葛亮也很厲害。於是乎,劉備冒著風雪,三顧茅廬,搞了一個隆中對的職前測試,確定諸葛亮是個人才後,請其出山,直接擔任公司的CEO。
就這樣青年才俊諸葛亮出山了,第一份工作就直接成了公司的CEO,這起點可不是曹操、孫權能夠給的,這一切除了諸葛亮本身的才華外,還不得不感謝司馬徽、徐庶等人的廣告效應。青年才俊諸葛亮的求職經驗,值得我們借鑑,除了自身有實力外,想要高階職位和高收入,一定要做好自身的品牌宣傳。各位,你們認為呢?
-
3 # 歷史隆中對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東漢末年那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有意爭霸者皆求賢若渴。作為一名求職者,怎麼才能把自己的名氣打響,提高自己的議價權呢,又怎麼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呢?諸葛亮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1,廣交好友。諸葛亮結交了很多名士,比如司馬徽,崔州平,徐庶,石韜等人。其中司馬徽就是大家眾所周知的“水鏡先生”,相當於當時的一個獵頭顧問,與他交好,可以提高自己在群雄眼中的曝光率。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諸葛亮跟崔州平徐庶這些人才成為朋友,至少不掉價。
2,堅實背景。諸葛亮本來只是一個農夫,哪怕再有才,也只能在小地方有所名氣。那怎麼才能擴大影響力呢?諸葛亮選擇迎娶黃月英,結交荊州名士黃承彥。正是透過黃承彥的關係網,諸葛亮才認識了龐德公,龐統,司馬徽等人,聲名也逐漸擴大到荊州地區。
3,個人形象塑造。諸葛亮透過路邊農夫,水鏡先生,徐庶等人的言語,逐漸在劉備眼中塑造了一個世外高人的形象。同時讓劉備三顧茅廬又可以確認自己在劉備眼中的地位,把握議價權,同時繼續深化世外高人這一個人形象。最後的隆中對則用自己的才華徹底打動了劉備,就這樣諸葛亮得到了進入劉備集團的offer。
不過這些都是一些錦上添花的操作,要得到他人的認可,自己的真才實學才是最重要的。
-
4 # 歐亞時空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讀書人的成功典範,沒有之一,因為古人讀書秉承學而優則仕的原則,學得武藝在,貨與帝王家。諸葛亮輔佐劉備三分天下,位至丞相,獲知遇知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實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是以諸葛亮得後世推崇。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給人一個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軍師形象,其在諸葛亮智慧的超群絕倫方面的描述,稍有誇大之嫌,但歷史上諸葛亮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在加入劉備集團之初就對劉備陳天下三分之計,表現出了超遠的政治眼光和對大趨勢的把握,任蜀漢丞相後大力推進法治建設,徵撫南中少數民族地區(今雲南、貴州),則展現出了成熟政治家的風範;諸葛亮擅於治軍,赤壁之戰、用兵南中、北伐曹魏展現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營壘時,稱其為“天下奇才”;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江東聯吳抗曹,劉備死後又堅定地重拾聯吳抗曹方針,展現了卓越的外交才能。諸葛亮留給後世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莫不是後世修身立志的名篇,另外諸葛亮在書法、繪畫、音律方面皆有非凡的成就;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 諸葛連弩等,就連饅頭的出現也與諸葛亮有關。
三國時期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每個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出路,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就如文學名著《水滸傳》裡“水滸”所說的出路之意,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縱觀諸葛亮一生,起點非常高,成就非常大,他少年時代居於隆中,讀書十年,二十七歲投身劉備集團,開始實現人生的理想,官至丞相,劉禪以父禮事之,在蜀漢後期諸葛亮已是實際上的主政者。以諸葛亮如此的成就,談論他初出茅廬是如何找到工作的,實在是有辱大賢,但我們倒是可以看一看諸葛亮出山前具備哪些常人所不及的條件,啟迪後人。
總的說來,諸葛亮能得劉備青睞,視之“如魚得水”,具備家世與社會關係、抱負、才學等方面的因素。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的家世與社會關係如何。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郡陽都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臨沂市沂南縣,它在東漢時屬於徐州。琅琊郡這地方非常特殊,出過好幾個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顏式、諸葛氏。諸葛氏的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官至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所以諸葛家族屬於官宦之家。在諸葛亮這一代,諸葛亮的從兄(堂兄)諸葛瑾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因中原戰亂而避亂江東,效命東吳,孫權稱帝后,至大將軍,領豫州牧。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官至東吳丞相。琅琊諸葛的一旁支諸葛誕,效力曹魏,在曹魏晚期官至徵東大將軍,執掌十餘萬淮南大軍。諸葛氏三兄弟分屬魏蜀吳而各居要職,所謂“蜀得一龍,吳得一虎,魏得一狗”,龍者諸葛亮,虎者諸葛瑾,狗者諸葛誕,狗者褒義也。
諸葛亮三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八歲時喪父,袁術任命為其叔父諸葛玄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於是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及兩個姐姐一起隨叔父到豫章生活,後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於是攜諸葛亮等家眷投奔荊州的劉表。建安二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便定居於在隆中(今襄陽城西)。當時荊州有幾大家族,分別是黃氏、 龐氏、蒯氏、馬氏、蔡氏、習氏。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襄陽望族蒯祺, 二姐嫁給了龐德公之子龐山民,龐山民後效力曹魏,任黃門侍郎、吏部郎。龐山民的堂弟是龐統。諸葛亮的岳父是名士黃承彥,黃承彥是襄陽名士蔡諷的大女婿,而蔡諷的小女婿是荊州牧劉表(劉表喪妻後續取蔡諷小女),也就是說劉表是諸葛亮的姨夫。蔡諷的兒子是蔡瑁,蔡諷的姐夫是太尉張溫。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首都洛陽被董卓燒燬,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攻入長安,長安殘廢,大量的流民、士人、知識分子逃往劉表治理下的荊州,荊州成為當時四海俊傑聚居之地。諸葛亮與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交友密切,這些人都是當時的青年才俊。諸葛亮在荊州不僅擁有上層社會背景,而且身處一個強大的名士朋友圈。
諸葛亮又有什麼樣的抱負呢?諸葛亮在隆中耕讀十年,常自比管仲、樂毅。管仲什麼人,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樂毅什麼人,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可見諸葛亮的志向之高遠。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梁父吟是一首漢代樂府詩,梁父即梁父山,也就是今天的徂徠山,泰山的姊妹山,位於泰山東南20公里。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都封禪過泰山,就是到泰山祭天(謂封泰山)、到梁父山祭地(謂禪梁父),到泰山必須經過樑父山,梁父山勢峭拔險峻,道路艱險,諸葛亮好梁父吟是在感嘆世道艱難,思遇明主。
諸葛亮的才學又如何?我們從《三國志》裡知道諸葛亮是擁有治國理政之才,善於治軍,並且博學多識,才華橫溢,在書法、音律方面都要很深的造詣,這些應該大都是在出山之前就已具備的。《魏略》記載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讀書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可見諸葛亮讀書有比較高明的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的知識儲備,連星宿學、氣象學、陣法、物理力學等偏門學科都很厲害。諸葛亮身居隆中,時刻關注分析局勢變化、構建自己的理想藍圖、思考天下的未來,時人曰”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樣看來,諸葛亮在隆中提出他的戰略規劃,就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面試答辯,而是他拉開歷史帷幕、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閃亮登場。
-
5 # 青林知青
“三顧茅廬”知識分子難捨的清夢
說起這三顧茅廬我想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不用我在這兒廢話,一個三國演義把這一事件敘述得很是清楚,花了大量的筆墨來描述,畫面感之美,讓人心醉。每一個知識分子都會將這請賢出山,貨售識主作為此生的最高際遇和追求。
然而,這是真實的嗎,時下是沒一人懷疑過,包括易中天先生也說,三顧茅廬可信。反正我是嚴重不信。
三顧茅廬的主要依據是按三國志所言:“凡三往,乃見”。雖說這三國志是晉人陳壽所作,真實程度極高,但它依據的是《魏略》《吳書》等史書,恰恰是這蜀國無史,所以,對這蜀國的史實,依據的可能就只能是當時的傳聞,其它史書中相關的點滴記載,或者文藝作品了。我想,這三顧茅廬的出處,唯一的來源怕只能是諸葛亮《前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了。
《前出師表》是諸葛亮所作當無異議,既然他自己都說了是三顧,應該不會有假吧,其實,我認為,這只是一種自粉之說,也屬漢賦誇大鋪排的餘韻,這不算是說假話,也許能看作是一種修辭更合適吧,如看全文應該有這感覺。三,應該不是實指,意思只是表示多,一次不算,兩次為再,三次及以上為多,可能劉備是招諸葛亮來幫他,一紙書信足已,說多次去請他,我是真真的不相信。僅憑這點何以能演義出這一出好戲,按引經據典的慣例,這當屬孤證,供參考是可以的,但不能採信應該是必然的吧。
《魏略》和《九州春秋》這些史書上說得明確,是諸葛亮自己去找的劉備,而劉備並不是特別地看重他,只是請包括他在內的人吃個飯了事,即使諸葛亮一人留下來到他身邊時薦言時,他也只自顧自地玩他那竹篾功夫。完全沒拿他當回事;也可以理解,當時的諸葛亮並沒有什麼名望,“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說他自視才高,可別人卻認可他有什麼真才實學,即使有如徐庶等人的舉薦,僅憑這咬一耳朵的風聞,怎麼可能讓劉皇叔後來三次去請他,打死我也不信。
再說了,劉備在這荊州呆有六年,剛來此時劉已四十多了,諸葛亮才二十多點點,劉應該算是父輩了,請他出山時諸葛亮26歲,劉備46歲,這年齡和輩分在那兒擺著,怎麼可能接二連三地去請一個只“自視頗高”的青頭小子,可能放下架子去請嗎,還多次去請,這賭注下得也太大了吧。這麼長時間不去找,曹操快打來了才想起要去找,實在是牽強的很。再說了,想找他應該是很容易的,諸葛亮也常在當地士人集團中走動,又不是什麼逃犯,隱者;躬耕南陽只是終南捷徑而已,急於出山的是諸葛亮,要是真想隱居,他就不會自比管仲樂毅了,所以,急於見面的應該是諸葛亮才對,劉備對這不知底細的諸葛亮的態度恐怕是“你來,歡迎,你走,不送”,何至於皇叔大人費那麼大的勁去三顧嗎,夢吧。
那為什麼一直就沒有人放著事實不顧,相信這是真實的呢,直到後來的三國演義更將其光大,讓全世界都認為這是一個史實了。其實,這就是知識分子的一個夢,是他們夢想中的最高境界和禮遇,心中一直就想著,他們也會遇到這樣的識貨明君的。既然是美好的夢,何必又要把它戳穿呢。歷代千古唯此一例,戳穿它,於心何忍。連易先生都模稜兩可地說:“可能諸葛亮自薦是有的,三顧茅廬也是有的”。是啊,誰敢說孔明先生說假話呢?但史實卻也在那擺起滴,唉,嚴重無語中。
-
6 # 謝金澎
諸葛亮隱居於山野,躬耕於南陽,他是消極的面對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嗎?他是靜等命運的安排嗎?他是得過且過,當天和尚撞天鍾嗎?非也!他是待價而沽而已。
所謂庸人就是為了一份工作,成天忙忙碌碌、慌慌張張、四處碰壁或者委曲求全、將就著度日;所謂高人就是不急不慢,順應時勢,充實自己,靜待時機。所謂時不利我時,龍潛於淵。時若利我時,一飛沖天。
諸葛亮無疑是高人,你以為他在山野開荒隱居?錯了,如果他真的是那樣,在那個既沒有網路也沒有電話的時代,諸葛亮就不會成為後來攪動天下風雲的蜀漢第一人了。而是中年閏土之類的滿口黃牙,搖個大蒲扇一問三不知的老實巴交的農民了。
他不但天天苦讀積累知識,還到處交遊擴大人脈圈,打聽天下形勢。所以他雖然號稱隱居,卻以局外人的清醒冷眼旁觀著局內的一切變化。比局內人看的更清楚,沉浸的更深。然後他透過交友穿著道服搖著鵝毛扇子,一副不沾染塵世的清高卻到處談天說地、說古論今、分析時事、解讀新聞、展示觀點、炫耀學問。
不知不覺中,對自己做了最有感染力的推銷,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透過他交往的這些名士去傳播他的才名,這遠比他直接找老闆王婆賣瓜的效果好的多。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為啥不去找曹操呢?再不濟找孫權也行啊?劉備三兄弟江湖飄零、一事無成,被人東追西趕,惶惶如喪家之犬。起碼曹操是上市公司,進去就少不了高薪錦衣玉食,而且最終確實也成就了一份大業;孫權雖然家底稍弱,那也是安穩繁榮、營收穩定。
這就是諸葛亮高明之處,曹操缺人嗎?人家那裡人才濟濟,全都是漢朝的科班出身。曹操自己還是從管理者走上了總經理的位置的,最不迷信的就是江湖人才。而且倘若諸葛亮投奔曹操,曹操那種情況就像你自以為有才毛遂自薦跑去找王健林、馬雲一樣,幾句話下來送你一句誇誇其談,就趕走了。再不然隨便給你個職位說我們賽馬不相馬,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你就只好唯唯諾諾的傻眼。
孫權那裡去推銷三分天下?孫權心說老子已經兩分天下獨霸一方了。再去推銷東吳滅魏二十年規劃?孫權心裡雪亮,那個老曹可不是善茬,少來騙我沒有讀過書。
所以要想展示才華、經天緯地,就只有這個既落魄還有遠大理想的劉備了。他跟曹操孫權只是打工而已,他跟劉備就是搭夥創業還有工資。當然剛好劉備還有那個用人胸懷,不然歷史上諸葛亮輔佐的可能就是張備、李備,反正不會老死深山。這就是諸葛亮找工作的構想和方法,可謂看似未動實已動,貌似無心全是心。看似不爭,實為大爭!高人!
-
7 # 577655188
曹操消滅袁氏,統一了北方以後,諸葛亮這個時候就知道荊州絕對是曹操看中的下一塊肉了。但是他又看出當時的荊州牧劉表並不是一個幹大事的人,不值得投靠,正巧這個時候劉備正在招募文員,於是諸葛亮就去了。在這之前劉備和諸葛亮素無交集,所以劉備也沒有將他特殊對待,只當他是一個普通人。
在其他人全部離場以後,諸葛亮自己留了下來,但是劉備卻依然對他視而不見,自顧自地忙著自己手裡的雜活。這個時候諸葛亮沉不住氣了,就問劉備道:“您的志向難道就只有這麼簡單嗎?”劉備這個時候才察覺到這個年輕人應該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於是他就放下了手中的雜活,向諸葛亮說道:“你這話說的什麼話,我身為漢室宗親,怎麼可能就只有這點志向,這只不過是我在發洩自己內心的愁苦而已。”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非常明確地答案,首先,在三國以後的史書中,都沒有把蜀漢視為正統,也就是說,蜀漢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割據政權。正是因為它的特殊,所以在史書中的記載非常少。諸葛亮自己說過他是被劉備“三顧”邀請來的,但是劉備卻沒有親口承認過自己去拜訪過諸葛亮,而且他也沒有留下什麼證據。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在荊州有一群好朋友,這些好朋友到最後全部都投靠了魏國。魏國作為三國時期的正統,肯定會對其他國家的歷史和人物進行編纂,在魏國自己編纂的史書中就記載著諸葛亮自己去投奔劉備這件事,最關鍵的是這件事描述得十分詳細,一看就不想是假的。我們應該都知道諸葛亮有一群好朋友,這些好朋友最後都投靠了魏國,他們對諸葛亮的事情應該是很瞭解的才對,因此諸葛亮很有可能是自己去投奔的劉備。
在《襄陽記》這本書中記載,劉備訪問荊州名門大家司馬徽的時候,司馬徽就曾經提起過荊州當地有臥龍和鳳雛,而當劉備問起這兩個人都是誰的時候,司馬徽就把諸葛亮和龐統的名字給說了出來。如果看到這裡,那麼諸葛亮自薦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反而是劉備“三顧”的機率大一些。但是這本書從始至終都是站在劉備的立場上說話,所以並不是特別可靠。
所以說諸葛亮到底是怎麼成為劉備手下的,實在是不好確定,因為關於這件事情的記載要麼太少要麼就是不可信。如果諸葛亮真的是被劉備“三顧”才出山的,那麼他必然是和徐庶演了一齣戲。因為諸葛亮住在哪裡就是徐庶透露給劉備的,如果說諸葛亮不願意出山或者是輔佐劉備的話,作為好朋友的徐庶肯定不會這麼貿貿然的就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實際上徐庶投靠劉備很有可能只是為了幫自己的好朋友試探一下他的為人,看看劉備到底是不是一位明君。
雖然諸葛亮到底是怎麼出山的至今無法確認,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諸葛亮在成為劉備的手下以後,他非常盡心盡力的為劉備做事,即便是劉備去世了,他也一直在為復興漢室而努力,雖然最後諸葛亮還是沒能夠復興漢室,完成劉備未盡的使命,但是他鞠躬盡瘁的做事態度還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
8 # 找水的駱駝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這些頭銜都是諸葛亮參加工作以後得到的,總結出來就一句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諸葛亮的工作就是靠朋友找到的。
諸葛亮出生在官宦家庭, 8歲時他父親去逝,然後跟著做官的叔父諸葛玄直到他叔父去逝,那一年諸葛亮17歲。也就是說他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含金鑰匙出生的,在那個年代能識字的人那是少之又少。
諸葛亮17歲開始隱居,別誤會,隱居並不是在深山一個人住,而是在南陽也就是今天的襄陽隆中那裡種地當農民,所以正常的社交圈子還是有的,他有幾個好朋友徐庶、崔州平,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這些人都是文化人,幾個人經常在一起討論時局,每個人有幾斤幾兩都很清楚。黃承彥介紹自己女兒給諸葛亮做老婆,關係可見一斑。
諸葛亮有才也得有天時地利人和才行,否則就會被埋沒,否則哪裡還有生不逢時一說?
建安6年 曹操大敗劉備,劉備只好去投靠劉表,在投靠劉表期間劉備到處找有戰略眼光的謀士,求賢若渴。就在這個時候諸葛亮的朋友司馬徽和徐庶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那一年諸葛亮27歲,於是後面就有了三顧茅廬,和<<隆中對>>.從而成就了諸葛亮輝煌的一生。
-
9 # 不覺覺的故事
諸葛亮初出茅廬怎麼找工作的???明明是工作在找他好嗎
首先得做好找工作的準備,摹古仿今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 九年義務教育+初高中各三年+大學教育 再往後的研碩博 你做到到哪個層次 出來找工作對應的崗位待遇和潛力都不一樣 。問題來了 諸葛亮做到了哪個層次呢 咱們這就得說諸葛亮師承
水鏡先生 司馬徽 各類民間傳說中,預設水鏡先生是諸葛亮的老師。而且衍生出了諸葛亮幼年,在司馬徽身邊求學的故事。司馬徽是荊州名士,雖然一直自稱是山野之人卻頗有才華。諸葛亮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該是出自他的教導。諸葛亮透過夜觀天象,斷人生死的本領,應該也是從司馬徽處學到的。
黃承彥 諸葛亮的岳父,在小說中出場不多。其中一次引導陸遜走出了八卦陣。他輕鬆的從中解救出了陸遜,可見他的陣造詣極高。因此,諸葛亮的奇門遁甲,大約是黃承彥傳授的。
歷史上諸葛亮並不擅長軍事,僅擅長處理政務,劉備生前他幾乎從未有過統兵的機會。而他未出山,便了解天下大勢,確立了天下三分的構想。大約是黃承彥和龐德公,憑藉自己在荊州的地位,以及家族背景,為他提供了訊息來源,並幫助他確立了足夠宏大的世界觀。他們雖然名義上並非諸葛亮的老師,卻受得起諸葛亮一聲“師傅”之稱。
說完師承我們來說家世。 現實中總有那麼一挫人得到的資源要好很多,深究下來會發現關係網真的是了不得。他爸是“李剛”,他兒子才敢這麼狂。
孔明之父諸葛珪 漢末為青州泰山郡丞,諸葛亮八歲那年,父親諸葛珪因病去世,一家人逃難到荊州,投奔與劉表關係不錯的叔叔諸葛玄。
諸葛玄 曾為袁術的屬吏,東漢末年官員,官至豫章太守。後來漢朝廷派人取代了其豫章太守的職務,諸葛玄就帶著諸葛亮等到襄陽投靠了荊州劉表,最後死在了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家的瑾、亮、均三兄弟和兩個姐姐相依為命。他們長大成人後,開始了重建家族的經營:孔明的大姐嫁給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他後來也在曹魏做官),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原來都是一家人啊);孔明自己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碩為妻,黃承彥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正是劉表後老伴蔡夫人。簡單的說,荊州的六大豪族,其中的四家,蔡,蒯,龐,黃都和諸葛亮的家族有聯絡,而且是姻親關係,而且荊州地區的最高領導人還是諸葛亮的姨夫。劉備等君主想要在荊州立足,那麼諸葛亮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諸葛亮的師承和背景如此的強大 你竟然問我他初出茅廬是怎麼找工作的 明明是工作找他好嗎
-
10 # 職業減肥營養師
其實諸葛亮找工作的方法我們可以借鑑,對大家都很有幫助。
1、增加實力,增加見識當時諸葛亮一邊讀書,一邊自己勞作,增加見識。讀書明智,鍛鍊思考能力和底層思維。這是找工作的根本,你自己沒有實力,說再多都是白搭。
所以,先想辦法,學點乾貨,增加實力才是王道。
2、大咖推薦,個人品牌諸葛亮也會參加當時名士的聚會,慢慢的他的名聲就傳了出去。水鏡先生司馬微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這就是大咖背書,這樣別人就會慕名而來找你,不用自己辛辛苦苦出去找工作。
我們可以多和大咖交往,讓他們主動宣傳,這樣的話,效果會好得多。
3、面試不慌不忙,超出預期,吊足胃口當劉備來找他的時候,找了三次,才遇到諸葛亮。本來劉備就是想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沒想到諸葛亮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思維邏輯很強大。直接拿出了隆中對,對劉備甚至蜀國的發展提供了路線和方向。
後面幾十年基本上事情都是這麼發展的,唯一可惜的是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兵折將,此前還流失了荊州,不然諸葛亮的目標,未必不能實現。
所以,我才說諸葛亮,這找工作的三個方法,環環相扣,邏輯嚴密,值得我們學習。雖然很簡單,但是管用。 -
11 # 曼尼帕奎奧丶
諸葛亮自我營銷太厲害了,跟一群農民說自己是半仙,一天到晚裝神弄鬼的。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他,並且都稱呼他為半仙。所以他只要等著劉備來找他就可以了。
-
12 # 琴瑟幽蘭2
三國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是中國兩千年智慧與謀略集中的呈現。各路英雄紛紛亮相歷史的舞臺並把自己的風采深深地印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三國中有許多令人世代相傳的典故。如:肝膽相照的桃園三結義。又如求賢若渴的三顧茅廬。
今天我們就說說茅廬的主人,人稱臥龍的諸葛亮。在沒出仕之前,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難道真想他說的那樣“不求聞達於諸侯”嗎?錯!首先他這個人自命非凡,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諸葛亮讀書常觀其大略並且“抱膝長嘯”來表達對世事關切。每與好友相聚,自以“管仲,樂毅相比”。
其次諸葛亮雖耕種於南陽,但背景卻是高大上。其先祖諸葛豐曾任司隸校尉《位列三公之一》。父親諸葛珪當過郡丞,叔父諸葛玄當過太守。如此好的關係網,如出仕,何愁?
可他為什麼“不求聞達於諸侯”呢?說白了就是等待時機,等待言聽計從的明主。
佔據中原的曹操謀士如雲,自身又無比強大。而世據江南的孫權左有周瑜,右有張昭,是能賢亮而不能盡亮的主。剩下的就是根紅苗正而又忙於本命、居無定所又缺謀士的劉備了。所以劉備和諸葛亮的相期相遇可謂“希世一時”。
所以流芳百世的三顧茅廬、三分天下就在這相期相遇中出現了!
-
13 # 蝸牛老楊
諸葛亮並非是“不想聞達於諸侯”,相反他所做的都是自我營銷,而且非常成功。
諸葛亮未出世的時候就自比管仲、樂毅,這樣就很容易讓人記住他,如果真想躬耕於南陽是絕對不可能拿這兩個相國之才對比的。我們也知道諸葛亮經常和好友遊覽名山大川,這顯然不是一個農民該做的事情,那個時代沒有現在的媒體,也只有藉助那些名士的集散地才能宣傳自己。
只是自我推銷是不夠的,最快的方法就是藉助大V點贊。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潁川名士很多,有點像現在的大V,比如郭嘉、荀彧、旬攸、鍾繇、徐庶、司馬徽等。諸葛亮正是由水鏡先生司馬徽推薦給劉備,又由徐庶為其做了背書。所有人的成功都需要藉助一個圈子,諸葛亮很好的利用了三國時期的潁川名士圈。
剩下的就是選擇團隊了,江東孫權那裡雖然不是人才濟濟,人員編制也是相對穩定的,像張昭、周瑜這樣的託孤之臣很多,諸葛亮就算去了那裡很難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曹操一方人才就更多了,以郭嘉為首的潁川大咖大都在那裡。“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可能有些誇張,但也足以說明曹操的智囊團非常了得。只有剛剛創業的劉備團隊缺兵少將、求賢若渴,諸葛亮又欲擒故縱讓皇叔劉備三顧茅廬,才有了後來的“如魚得水”。
-
14 # 細說輕語
如果武侯活在現在,那肯定妥妥的營銷高手。還沒有出名的時候,就說自己可以與管仲、樂毅,這兩個人是誰?一個是相國輔佐之才,一個是攻城略地之將。兩人都在歷史上都極具名氣。就比如現在你說,你是巴菲特的徒弟,那麼肯定有老闆來找你幫忙炒股。
只不過從前不像現在。從前沒有網路考證,找人才是推薦式的,誰誰誰比較孝順,誰誰誰有賢名,然後就會有人推薦你去上班了。
還有就是,武侯結識的都是什麼人,都是一群賢才,都是一群整天說自己多厲害多厲害的人,這些人最後也確實當了官。
回覆列表
因為《三國演義》的空前影響,諸葛亮在歷史上幾乎成為神的化身,羅貫中在寫三國的時候故意褒漢貶魏,所以把諸葛亮捧上了天,後世甚至有“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諺語。
諸葛亮二十七歲被劉關張三兄弟“強行”架出了茅廬,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直到五十四歲被司馬懿“氣得”薨於五丈原,在這二十七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幫“織蓆販履”出身的劉皇叔成就了一番豐功偉績,保著“扶不起”的劉阿斗穩穩當當的坐著皇位,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先來八卦下諸葛丞相的出身,諸葛亮的祖上是司隸校尉諸葛豐,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衛戍司令,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是荊州牧劉表的“拜把兄弟”,私交甚好,曾經還做過豫章太守,官場和士林兩路都能吃得開。有著這樣深厚的背景,到了諸葛亮這一代,諸葛氏的名門望族地位已經非常鞏固了。
東漢末年北方大亂,今天曹操打袁紹,明天呂布攻曹操。只有西川劉璋和荊州劉表的勢力範圍還算消停,可以逍遙自在的過日子,因為叔父和劉表的關係好,諸葛亮就跑到隆中了,有了叔父這棵大樹,諸葛亮可以悠然自得的高臥隆中,不用受風吹雨淋的罪。
劉表本身也是荊州計程車林領袖人物,靠著叔父的關係,諸葛亮很容易的就混進了荊州計程車林圈子,當時天下大亂,大量計程車林中人都跑到荊州來避禍了,自然或多或少的跟諸葛亮有過交往,所以諸葛亮是“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這對諸葛亮日後的職業道路規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諸葛亮二十多歲準備出山的時候,天下的形勢已經較為明朗,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西有劉璋,加上自己一直靠著的大樹劉表,剩下就只有被人追得滿世界亂竄的劉備,他能選擇的老闆就這麼幾個。
諸葛亮一向自視甚高,高臥隆中時就常常自比管仲,樂毅。要是給他個打雜的活那可看不上眼,他要找的是執行長的職位。有了這個定位,那麼問題就來了。
首先說北邊的曹操,曹操本人就是智慧超群,再加上身邊已經有荀彧、郭嘉、賈詡等一大批一流智囊,如果諸葛亮去了,曹操肯定會大喜,但也不可能讓這個毛頭小子坐首席的位置,再說曹操託名漢相實則漢賊,這與諸葛亮的政治思想有著不可調和的衝突,如果投奔了曹操,很可能後來會落得跟荀彧一樣的下場。
要說最方便投靠的老闆,肯定是自己一直靠著的劉表,劉表這些年對諸葛亮也多有照顧,按說也該回報他了,可正是因為自己與劉表多有交集,諸葛亮對劉表是再清楚不過了,劉表此人“外寬內忌,好謀無決”,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守城的乾癟老頭,成不了大事。更要緊的是荊州一直有兩股勢力在明爭暗鬥,一邊是劉表的長子劉琦,另一邊則是次子劉琮,劉琮雖然年幼,但母親蔡氏的勢力很大,荊州軍務大半掌握在蔡氏兄弟的手上。這兩股勢力較勁遲早得惹出事端來,諸葛亮要是蹚這渾水估計也沒什麼大發展。投奔西川劉璋怎麼樣呢?也不是明智的選擇,劉璋和劉表為人差不多,都是隻想著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盤來盤去,幾個“大老闆”都不符合諸葛亮的胃口,最後就剩下一個要人沒人要錢沒錢的劉皇叔了,這時候的劉備還是被曹操追得到處亂竄,跑到劉表這來蹭飯吃的,諸葛亮在荊州住了多年,對劉備應該是有所瞭解的,劉備之所以一直屢戰屢敗,最大的原因就是身邊沒有像樣的智囊,劉備本身也不能和曹操相比,再沒有高階幕僚的幫助,失敗在所難免。好不容易透過“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推薦,招到了一個徐庶,還被曹操騙跑了,人才對於曹操來說好比是葡萄糖,飯後喝一口加點營養。但對於劉備來說就是大白饅頭了,一餐不吃都餓得前胸貼後背。
經過這麼一番深思熟慮後,諸葛亮基本上確定要投奔劉備了。但他之前只是聽說劉備“知人待士”,還沒有親眼見識劉備的寬仁,所以他也要考察一番,第一次劉備去草廬時,諸葛亮“正好”出去遊山玩水去了。劉備第二次上門拜訪,諸葛亮仍然躲著他,原因大概還是要考察劉備的耐心,尊重人才如果只是放在嘴上說說可不行,諸葛亮還是想看劉備的實際行動,劉備也是聰明人,如果諸葛亮真看不上自己早就明說了,沒必要玩“貓捉耗子”的把戲。但他確實是缺智囊缺得緊,只能硬著頭皮第三次上門,這次雙方都不玩心計了,開始傾心相對。
劉備一見諸葛亮就開始了他的拿手戲:哭鼻子,細數他的抱負,對人才的渴求等等,著實讓諸葛亮感動了一把。隨後諸葛亮也不玩虛的,拿出了他早就準備好的“專案規劃書”《隆中對》,讓一直處在黑暗中的劉備眼前一亮,彷彿看到了救命稻草。
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瞭如指掌,知道現在讓劉備去跟曹操或孫權搶地盤那是雞蛋碰石頭,他的規劃是先奪荊州再下益州,橫跨兩州後與孫權聯盟以圖曹操的地盤,等哄著孫權拿下曹操後反手再滅了碧眼小兒是易如反掌。諸葛亮的職業規劃很完美,要不是後來劉備膨脹了,不聽他的話實現起來也不難,雖然終其一生都沒能打敗曹操滅了孫權,但依然奠定了自己千古名相的地位。不得不說,諸葛孔明的職業規劃還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