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觀復一鑑
-
2 # 青言論史
先駁斥一下那個說帶黃忠的,不要看了幾本《三國演義》就亂說,黃忠早在劉備沒有稱帝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帶的是黃忠的棺槨嗎?
說完了,再來看看劉備到底帶來了哪些人——
首先很遺憾地表示,五虎上將(實際沒有趙雲),劉備一個也沒帶去。有三個是帶不走的(關羽、張飛和黃忠),因為都死了;趙雲因為反對東征,被留後當預備隊;馬超沒去原因不詳,但是結合他次年去世的情況來看,可能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他東征了。
除了這五個以外,魏延也沒去,因為他要鎮守漢中,這是對魏國的核心防線,走不開。這麼一算,其實蜀漢的那些名將就基本全部缺席了這次大戰。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出現在這次大戰中的蜀漢將領共有:
吳班、馮習、陳式、許交、馬良、黃權、張南、沙摩柯。
-
3 # 蘇沉船
劉備東征孫吳沒有帶著名的猛將,時黃忠早已年邁病逝,張飛遇刺,馬超病重於劉備東征同年死去。趙雲反對劉備出征,被留在江州統領後方部隊。魏延坐鎮漢中,庲降都督李恢坐鎮南方,位置也很重要。
由於蜀漢的史料缺失,我們對其餘將領沒法有深入認識,若是以有限記載而論,劉備東征的部隊裡是一員猛將都沒有。相對陸遜部隊裡,有朱然、潘璋、徐盛、孫桓、韓當一批悍將,劉備軍的將領質量不如陸遜軍。
這裡解釋一下,黃忠、甘寧在歷史上已經死了,他們參戰的故事是《三國演義》所虛構。小說裡武勇的關興、張苞在歷史上也沒有什麼事蹟,亦沒參與這場戰役。
劉備東征陣容如下
中軍編制吳班,領軍。與大督馮習率軍為前鋒,率陳式等走水軍進軍。吳班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與魏延、高翔一同擊敗司馬懿,斬首三千餘人,是諸葛亮時期的蜀漢名將。吳班和馮習是當時級別最高的將領,相當於取代了張飛、馬超原來的作戰位置。
陳式,將軍。於漢中之戰時與十餘位不知名將領跟徐晃交戰,雖非名將卻也深得劉備信任。他與吳班率水軍出戰。
馮習,領軍身份出任大督。是劉備在荊州收服的嫡系將領之一。馮習和吳班同為先鋒,但他應該是率步兵進軍。後陸遜火攻,先攻破馮習軍營,使蜀軍潰敗,具有不少責任。
張南,擔任前部督,隸屬馮習部隊,同為荊州將領。他與馮習率步兵出戰。
各路別督有:廖化、趙融、輔匡、傅肜,根據記載以輔匡資歷最高,隨劉備平定益州,曾任巴郡太守。後期升任鎮南將軍,與鎮東將軍趙雲地位相若。廖化本是關羽的主簿,對荊州形勢頗為熟悉,但不是什麼猛將。趙融、傅肜事蹟不詳,只知道傅肜寧死不降吳軍,憤然戰死。
向寵,牙門將。這是君主身邊親近將領,負責統領親兵,趙雲、魏延都曾擔任過劉備的牙門將。向寵統領嚴整,敗而不亂,確是一位將才,但他當時的資歷還不足夠統率主力部隊。
杜路、劉寧,蜀軍將領。級別應該不太高,在陸遜火攻後被逼入窘迫,向吳軍投降。
沙摩柯,五溪蠻王。受馬良遊說投靠劉備,被編入馮習、張南部隊,一同戰死。
參謀部馬良,侍中。原荊州從事,對當地情形熟悉,為劉備勸降了五溪蠻夷。侍中是皇帝近臣,負責出謀劃策與勸諫等事務。當時曹丕的侍中就有劉曄、辛毗、董昭這等謀臣,可見馬良的作用非常重要。
廖立,侍中。(沒有隨軍記載,但侍中要跟在皇帝身邊。)
程畿,從事祭酒。忠義之士,劉備戰敗後,他親身持戟與敵人戰鬥直到陣亡。
李朝,別駕從事。益州名士李氏三龍之一。
王甫,議曹從事。益州名士,被調往荊州輔佐關羽,對荊州情形熟悉。
北軍編制黃權,鎮北將軍。都督江北諸軍,相當於第二軍團長,級別高於吳班、馮習。劉備攻佔漢中,人們都知道是法正的功勞,卻不知道有許多計策是黃權提出,這次黃權就取代了法正的作用。
龐林,治中從事。龐統之弟,兼任黃權的參軍。
北軍編制不明,可能廖化、趙融、輔匡、傅肜等有人在北軍,按常理這些部隊應該都隨黃權投降魏國了。
後軍編制費觀,以巴郡太守領江州都督。費觀為人能幹,文武雙全,極為受劉備重用。早前他擔任李嚴的參軍,一同在綿竹抵抗劉備進軍成都。
趙雲,翊軍將軍,留督江州。費觀和趙雲誰是當時江州都督,說法各異,有說趙雲只是留督部隊,但不是都督。趙雲留督部隊,費觀後來才正式轉任都督這一職位,此前沒有江州都督,趙雲是臨時統領。
陳到,此人於夷陵之戰去向不明,有可能留在江州。
宗預,此人時任參軍、右中郎將,但沒有參戰記錄。
-
4 # 年輪裡的日子
演義中說,劉備舉全國兵力七十萬,這個肯定是虛構的,實際兵馬也就是十萬左右,因為相關史書上有明確記載劉備兵敗時“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所以七十萬是太誇張了,就像赤壁之戰時曹操的八十萬水軍一樣,也許目的在於震懾,也許是後人杜撰吧。
隨型的大將謀臣大概有:馬良、馮習,張南、傅肜、程畿、吳班、陳式、陳到、黃權、王甫、杜路、劉寧這些人,有名氣的也就是馬良,黃權二人,其餘的在演義中是沒有什麼名氣,至於演義中的黃忠,張苞,關興等人,要麼是虛構,要麼就是作用根本沒那麼大。
那為啥劉備的得力大將為何都沒有隨行伐吳呢?
先說下五虎上將
紅臉的關羽(目的的幌子就是為關羽復仇)
猛張飛(出發前被部將所殺)
老黃忠(前一年已經去世)
白馬超(夷陵之戰時馬超病故,說明當時的馬超已經不適合上陣廝殺了)
最後只剩下趙雲,如果再把趙雲帶走,估計老巢都會不保了,所以老巢得留下一個信得過的大將,和一個足智多謀的軍事(諸葛亮),畢竟老巢才是最重要的。
臥龍諸葛亮
把諸葛孔明留在老巢,這是劉備不得已的事,劉備東行,後方的安穩是重要的,留下一個核彈級別的孔明在,不但可以威懾曹魏,還可以根據自己在前方的戰事,讓孔明安排糧草和援兵,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是不得已的事因為當時的另一個智囊法正也在一年前去世了,雛鳳更不用說,早早的離開了劉備這個拖油瓶。
魏延
魏延的勇猛不在五虎將之下,但是漢中剛定,並不安定,曹魏隨時都可以來取,這也是曹魏夢寐以求的事情,魏延鎮守漢中,最起碼可以讓曹魏估計一二,不敢輕易攻伐,畢竟曹魏那邊的將領武力值敢說勝過魏延的恐怕是沒有。
蜀漢這邊的大將,趙雲,魏延,諸葛亮等人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誰都挪不得,劉備雖然帶的兵多,得力戰將卻沒有幾個,這也是劉備的無奈之舉。
隨行軍師
1、荊州才子馬良,馬良此人在演義中描述智有諸葛七八,但心性氣傲,不敢在明面上頂撞諸葛亮,但在私下也是不服氣,所以在劉備宿營夷陵山林之中時,諸葛亮因為勸誡過馬良而後悔,說到:“我不說他還好,說了他就會讓他心中有氣喪失理智”
2、劉璋部下黃權,黃權任後軍執事,掌管水軍,因為劉備不聽他言 兵敗夷陵,黃權歸來無路只能降魏被封鎮南將軍
3、程畿,劉備的從事祭酒,原劉璋部下,因有追兵至,不肯投降,親自持戟搏鬥,壯烈犧牲
隨行將軍
1、馮習為大督,武力值二流武將,統率力一般。
2、先鋒 吳班,官至驃騎將軍,武力值應該是為一流武將,跟隨諸葛亮北伐時大破司馬懿。
3、前部將軍張南 ,印在火燒連營之時為了營救劉備 與大督馮習雙雙戰死
-----------------------------------------------------------------------------------
-
5 # 七夜侃歷史
劉備稱帝后,下的第一個昭命,就是攻打東吳,未此,三丁抽一,集結了大軍浩浩湯湯出發,那麼,劉備帶了什麼猛將一起呢?
從《三國演義》來說,劉備帶的猛將是黃忠,結果死於馬忠,這小子不愧是“名將終結者”哈!其他的就沒什麼猛將了!
(名將終結者-馬忠)
而在《三國志》等正史中,劉備其實一個猛將都沒帶。劉備陣營,猛將數量三國是排第一的,有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魏延等六人算是一等一的猛將。
只是,此時關羽、張飛已死,劉備伐吳本身就是為自己的二弟三弟報仇。趙雲呢,因為反對劉備伐吳,被劉備怒斥,留在了成都;魏延鎮守漢中,來不了;馬超這邊呢,有兩種說法,一是說馬超老了,病重來不了了。二是,馬超投降劉備以後,馬超其實不怎麼服氣,故而劉備也一直沒有重用他,不帶也正常;至於黃忠,很遺憾,並不像《三國演義》那樣,此時的黃忠已經病逝了!
因此,據正史記載,劉備確實一個猛將都沒有帶去,而算的上將領的,據《三國志》記載,則有:張南、馮習、傅肜、趙融、杜路、劉寧、胡王沙摩柯等人。
(新老兩版陸遜)
但最終被陸遜火燒700裡連營,這些將領也基本上都死了,馬謖的弟弟馬良也死在了那一戰當中,劉備集團,損失慘重!
-
6 # 遠錦樓
劉備伐吳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三國》劇情)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執意伐吳,結果被陸遜的一把大火燒的慘敗,不久之後,劉備便一命嗚呼了,而夷陵之敗也是蜀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失掉荊州這一戰略要地,蜀國在三國中的形式也急轉直下,成了最弱小的一個,這場戰爭直接決定三國未來的走向,那麼在這場至關重要的戰役之中,劉備帶了哪些人呢?歷史上知名的那些個猛將謀臣之類的有沒有出場呢? 劉備伐吳之時,身邊一共帶了四個軍師,他們分別是馬良、程畿、皇權和陳震,這四人組成了劉備的智囊團,然而聽他們四人的名字,除了黃權,其他幾個大概沒多少人知道吧。 在這四人中,最厲害那就是黃權。 他原本是劉璋部屬,因對劉璋勸諫說,不要讓劉備進入蜀,劉璋與橫公心生芥蒂,將其外放至廣漢。但是,當劉備攻打劉璋時,黃橫公作為劉璋的軍師為其謀戰略以此來抵抗劉備的攻擊。而等到益州安定時,黃橫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劉備親自前往他的府邸請他,他才投降,經過劉備的勸說,轉而為劉備做事。到後來向東吳進行討伐,黃權也像向劉璋勸諫一樣向劉備諫言,劉備也和劉璋一樣並不聽從其諫言。可惜的是,劉備在經過夷陵這一戰的慘敗後,黃權被吳兵攔截在江北岸,想要走但卻無路可走,在這種情況下,黃權逼迫無奈而向曹魏投降。 除了黃權,還有一位重要的謀士馬良。 劉備因報仇心切,,以70萬大軍起兵伐吳,只是走一步算一步,無奈,馬良只能等劉備屯兵密林後,派小股部隊偷襲劉備讓其清醒,無奈未得逞,但是看到劉備的駐軍方式,他才想到了火攻,這才向劉備建議退兵,不聽馬良勸阻,後致兵敗。 馬良只是外交家,在軍事方面沒有建樹。三國志中兩方軍力相差不大,都在5萬人左右,一個是出川遠離國土作戰,另一個是以逸待勞,陸遜又是一個善守的統帥,火攻只是一種作戰方式 馬良主要還是內政才能,軍事才能不算厲害,屬於內政官員 馬良的才能智慧在當時算三流吧!主要是不受到劉備的重用! 除了馬良和黃權之外,另外兩人在劉備伐吳的過程中作用極小,程畿在蜀國的職務是祭酒,負責祭祀一類的國家活動,而陳震在劉備伐吳時,和馬良同為劉備的文書,夷陵戰敗後,有關他的去向史書上也沒有記載。 如果說小說裡確實是被仇恨矇蔽了的,歷史上不是的,劉備畢竟是開創三分局面的人。當時蜀實力最差,關羽沒死之前被魏稱:"蜀,小國也,上將唯羽"蜀國實力因關羽死亡實力大降,可以說蜀國要想擴張實力必須伐吳,而且民心所向,再看這時候三國在做什麼,三國處於各自發展時期,蜀國是不能等其它兩國實力的逐漸增強的,要出兵就得考慮魏國態度,很明顯劉備判斷正確,魏國是沒有出兵的,而且夷陵站後陸遜也斷定魏國不會出兵,只會旁觀。 這是由於曹丕軍事確實比他父親差多了,而且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不在任,就是司馬懿,後來才啟用了。所以劉備這次出兵勝率很大,也名正言順,吳國前期也根本抵擋不住,看過三國志和吳志的人該知道孫權已經打算投降蜀或魏了。只是陸遜的出場使劉備計劃流產。 其實劉備伐東吳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出名的武將,也就是張苞,關平之流,也只能是二三流的武將,像三國演義裡面說的蜀漢五虎將,剩下的也就是趙雲了,趙雲從長遠的戰略目光出發以“國賊乃曹丕,願陛下以天下為重”來勸阻劉備伐吳,因而被留在江州督辦糧草,成了後勤人員;智謀人士諸葛亮也不贊成劉備出兵伐吳,故劉備留其鎮守蜀國。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劉備還算公私分明,因為他留下了馬超、趙雲、魏延、諸葛亮等人也是為了以防魏國偷襲,可以說他雖然急於報仇還算比較理智,至少沒有傾巢而出。
-
7 # 歷史沉淪
劉備伐吳是並沒有帶什麼猛將,本來是要張飛從閬中出發與之匯合的,不料張飛在出發前就被範強張達殺死了,劉備帶的基本上都是年輕將領,下面我列出一些主要將領。
吳班,族兄吳懿,族妹是穆皇后,跟隨劉備一起討伐東吳,與馮習一起擔任先鋒。吳班和馮習領軍自巫縣擊敗李異等,一直推進到了秭歸。後來在夷陵設計伏擊陸遜但計劃被識破失敗,夷陵之戰後隨劉備一起退回益州。
馮習,隨劉備一起入蜀參加益州之戰,討伐東吳跟隨劉備,與吳班一樣任先鋒,夷陵之戰被潘璋所斬。
張南也是劉備舊部隨劉備一起入蜀,在討伐東吳時劉備以張南為前部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軍,後夷陵戰敗被斬殺。
傅肜,在劉備被陸遜擊敗後負責斷後,士兵都被殺死,東吳讓其投降,傅肜罵道:“吳狗!怎麼會有投降的漢將軍!”於是戰死。
沙摩柯,為五溪蠻首領,劉備伐吳時讓馬良以黃金官職讓他們幫助其攻打東吳,五溪蠻相繼響應劉備,帶著一萬多人與劉備一起攻打東吳,後來夷陵之戰沙摩柯被殺。
趙雲被劉備留在江州,黃權被劉備安置在北邊防禦魏國,之後夷陵戰敗,黃權沒有退路只能投靠魏國。
回覆列表
劉備伐吳的時候,蜀國已經開始由盛轉衰了。夷陵之敗,只不過是給蜀國的衰敗來了一個加速器而已。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劉備沒有執意伐吳,那麼會不會改變三國的格局呢?
伐吳,是劉備稱帝后的天子第一詔,這個時候諸葛亮再想反對,也不敢反對了。
再反對,就是對皇帝不滿,這可就不是什麼意見分歧了而是政治態度問題了。
於是,伐吳之戰就這麼開始了。
其實,劉備這個時候已經比較尷尬了。如果手底下猛將如雲,哪裡需要他這個皇帝親自去呢?派兩個大將軍就可以了。
因為現在的劉備已經面臨無人可用的狀態了,必須得親自上陣。
五虎上將已去其四,關羽兵敗被殺,張飛被屬下所殺(在準備進攻時),馬超因病亡故,黃忠年老而亡。只有一個趙雲了。
但是這個趙雲是不支援他伐吳的,所以作為後備軍留在了成都。
劉備都帶了那些人呢?其實這些人在人才濟濟的三國裡,算不上什麼人物,但是也沒有辦法。
這些人都有:張飛(未出師而亡),關興、張苞、黃權、馬良、沙摩柯、龐林、張南、馮習、王甫、傅彤、程畿、 吳班、陳式等。
劉備率領這些人,號稱七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準備進攻荊州。
其實,七十萬只是一個噱頭而已,實力人數十萬都不到。
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路過關斬將,打下了不少地盤。
眼看就要到了一馬平川的地界了,卻被陸遜來了一個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是損兵又折將。
而伐吳戰爭也宣告失敗,這些人大部分的都沒能跟著劉備回去。而劉備也死在了白帝城。
如果當初劉備不這麼任性聽從諸葛亮和趙雲的建議,先出漢中取長安,說不定天下格局會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