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劇中譚綸在縣衙和海瑞第一次見面時,譚綸說“自古國庫虧空,要麼掠之於民,要麼掠之於商。如今民是保住了,那麼就只能從商人身上打主意。眼下能有巨財填補國庫虧空的,只有一個人——沈一石。”2.嚴閣老那句著名的“歷來造反都是種田的人,沒聽說商人能鬧翻了天。”3.沈一石自焚前留給鄭何的信中說道“我大明富有四海,倘使朝廷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何至於今日國庫之虧空。”4.高瀚文背誦賬冊給海瑞聽“嘉靖三十九年七月,以兩省稅銀購買絲綢5萬匹,上等松江棉布10萬匹,送內廷針工局,以備皇上賞賜藩王使臣。……”5.道長當著嚴嵩和呂芳的面,說了裕王退返10萬匹絲綢是父債子還,敲打了內閣和司禮監,留下一句“各人的債各人還,各人的算盤各人管”。然後嚴嵩馬上下令“著內閣發600裡急遞給浙江,抄了沈一石的家,充作軍餉。”6.鄭泌昌與何茂才在受審時,都分別質疑審官是否有過貪腐併為自己叫屈“我大明朝一個大學士一年是150兩銀子的俸祿,我一個浙江巡撫,一年也就100多兩啊,這點銀子,就是一隻鷹,一頭虎也吃不飽啊。”7.承接上文,嚴黨倒臺後,徐階處理抄沒的嚴家財產,就跟道長說“雲貴湖廣等省的欠俸已經有一年多了,京官的倒還好些,不過是欠了幾個月。”然後請款補發薪水,賑災,軍費的摺子,道長都批了,安排給道長花的那部分錢,道長沒批。所以實際上就否定了徐階的這個分錢方案。8.呂芳說錦衣衛探得鄢懋卿巡鹽一共收上來550多萬兩銀子。其中二百萬兩分別送進京師嚴府,江西分宜嚴嵩老家以及鄢懋卿自己的老家。剩下的分給道長100萬兩,再剩下的200多萬送進戶部,入了國庫。道長氣瘋了,說“朕的錢!他們分200萬,朕分100萬還要朕謝謝他們嘛!鄢懋卿,冒青煙!!!”8.之前譚綸勸海瑞重審鄭何時,海瑞說過“之所以他們勸諫失敗,不是因為他們牽扯到了皇上,而恰恰是因為他們只敢參嚴黨,不敢規勸皇上,使得嚴黨能藏身於大弊之後,肆行貪墨。”好了。類似的點還很多,不一一列舉了。現在我們來梳理問題:第一,大明是歸道長管的,但道長把大明當做提款機使用而不是事業去努力。“海瑞:雖有官而如盜,雖有君而無父。百姓皆如待宰之魚肉,君父知否?”第二,道長極度自私,並且清楚地把皇家和國家分割開來。例如分那500萬的時候,道長思考的不是說嚴黨貪墨了200萬,上交了300萬,這是四六分成~道長思考的是你們拿200萬,我拿100萬,這是七三分成(沒錯,入戶部的200萬跟我沒關係,那是國家的,我才不在乎,又不歸我花)。所以道長的自私已經實際上開始損害貪官的利益了~第三,大貪小貪都是有了道長這麼個貪腐大BOSS大榜樣在前頭,所以貪墨起來也是理直氣壯。況且道長已經貪婪到連面子都不要了(明朝確實俸祿低,況且道長還拖欠工資。)第四,在道長的帶領下,朝廷所有人都滿腦子的零和博弈,國庫有虧空,所有人都在想從哪刮錢來堵窟窿,清流也好,嚴黨也好,都毫不避諱“掠”這個行為。掠要麼傷農民,要麼傷商民。除了沈一石和海瑞,沒有一個人提出節流。第五,國事艱難,南方抗倭,北方抗蒙,內地賑災,大明朝處處缺錢花,道長嘴上說著“無事不念國步之艱難,民生之難”“御四海而哀蒼生,心為之傷”。可是呢,萬壽宮仁壽宮還在建~ 尤其他那句“紫禁城廣廈千間避而不居,思天下尚有無立錐之民也”,真的是無恥~~~第六,臨終前給裕王留遺囑,終於說出心裡話“那個海瑞是把利劍,朕躬德薄,你或許可以駕馭他”。呵~男人~道長心裡是知道自己就是大明朝最大的禍害,但是傲嬌得很,嘴硬。綜上,劇中反映的是封建皇權“家天下”獨裁統治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更好的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衝突。
1.劇中譚綸在縣衙和海瑞第一次見面時,譚綸說“自古國庫虧空,要麼掠之於民,要麼掠之於商。如今民是保住了,那麼就只能從商人身上打主意。眼下能有巨財填補國庫虧空的,只有一個人——沈一石。”2.嚴閣老那句著名的“歷來造反都是種田的人,沒聽說商人能鬧翻了天。”3.沈一石自焚前留給鄭何的信中說道“我大明富有四海,倘使朝廷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何至於今日國庫之虧空。”4.高瀚文背誦賬冊給海瑞聽“嘉靖三十九年七月,以兩省稅銀購買絲綢5萬匹,上等松江棉布10萬匹,送內廷針工局,以備皇上賞賜藩王使臣。……”5.道長當著嚴嵩和呂芳的面,說了裕王退返10萬匹絲綢是父債子還,敲打了內閣和司禮監,留下一句“各人的債各人還,各人的算盤各人管”。然後嚴嵩馬上下令“著內閣發600裡急遞給浙江,抄了沈一石的家,充作軍餉。”6.鄭泌昌與何茂才在受審時,都分別質疑審官是否有過貪腐併為自己叫屈“我大明朝一個大學士一年是150兩銀子的俸祿,我一個浙江巡撫,一年也就100多兩啊,這點銀子,就是一隻鷹,一頭虎也吃不飽啊。”7.承接上文,嚴黨倒臺後,徐階處理抄沒的嚴家財產,就跟道長說“雲貴湖廣等省的欠俸已經有一年多了,京官的倒還好些,不過是欠了幾個月。”然後請款補發薪水,賑災,軍費的摺子,道長都批了,安排給道長花的那部分錢,道長沒批。所以實際上就否定了徐階的這個分錢方案。8.呂芳說錦衣衛探得鄢懋卿巡鹽一共收上來550多萬兩銀子。其中二百萬兩分別送進京師嚴府,江西分宜嚴嵩老家以及鄢懋卿自己的老家。剩下的分給道長100萬兩,再剩下的200多萬送進戶部,入了國庫。道長氣瘋了,說“朕的錢!他們分200萬,朕分100萬還要朕謝謝他們嘛!鄢懋卿,冒青煙!!!”8.之前譚綸勸海瑞重審鄭何時,海瑞說過“之所以他們勸諫失敗,不是因為他們牽扯到了皇上,而恰恰是因為他們只敢參嚴黨,不敢規勸皇上,使得嚴黨能藏身於大弊之後,肆行貪墨。”好了。類似的點還很多,不一一列舉了。現在我們來梳理問題:第一,大明是歸道長管的,但道長把大明當做提款機使用而不是事業去努力。“海瑞:雖有官而如盜,雖有君而無父。百姓皆如待宰之魚肉,君父知否?”第二,道長極度自私,並且清楚地把皇家和國家分割開來。例如分那500萬的時候,道長思考的不是說嚴黨貪墨了200萬,上交了300萬,這是四六分成~道長思考的是你們拿200萬,我拿100萬,這是七三分成(沒錯,入戶部的200萬跟我沒關係,那是國家的,我才不在乎,又不歸我花)。所以道長的自私已經實際上開始損害貪官的利益了~第三,大貪小貪都是有了道長這麼個貪腐大BOSS大榜樣在前頭,所以貪墨起來也是理直氣壯。況且道長已經貪婪到連面子都不要了(明朝確實俸祿低,況且道長還拖欠工資。)第四,在道長的帶領下,朝廷所有人都滿腦子的零和博弈,國庫有虧空,所有人都在想從哪刮錢來堵窟窿,清流也好,嚴黨也好,都毫不避諱“掠”這個行為。掠要麼傷農民,要麼傷商民。除了沈一石和海瑞,沒有一個人提出節流。第五,國事艱難,南方抗倭,北方抗蒙,內地賑災,大明朝處處缺錢花,道長嘴上說著“無事不念國步之艱難,民生之難”“御四海而哀蒼生,心為之傷”。可是呢,萬壽宮仁壽宮還在建~ 尤其他那句“紫禁城廣廈千間避而不居,思天下尚有無立錐之民也”,真的是無恥~~~第六,臨終前給裕王留遺囑,終於說出心裡話“那個海瑞是把利劍,朕躬德薄,你或許可以駕馭他”。呵~男人~道長心裡是知道自己就是大明朝最大的禍害,但是傲嬌得很,嘴硬。綜上,劇中反映的是封建皇權“家天下”獨裁統治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更好的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