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健心家園App
-
2 # 醫心醫說
心理疾病是一大類疾病的總稱,比較常見的,比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神經症,癔症……
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在治療方面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包括心理干預、藥物等。
如果考慮有心理疾病,建議到專業的心理科尋求幫助。
-
3 # 倪振源
其實每個人都多少有點病,“非理性的受苦”,比如別人罵了自己一句,明明可以選擇不難受,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會難受。或者誰說了一句話,誰白了自己一眼,說沒說一句話,誰沒看自己一眼,都可能讓自己痛苦。所以有病沒病的標準可能更多從是否影響生活來看。
每個人都需要成長自己,來解決心理上的非理性受苦。成長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心理諮詢是最有效率的方式(當然需要找靠譜的),由專業的人針對自己存在的問題或者限制自己發展的地方,針對性的處理。
2,修行的路線,比如禪修,佛學等方式,這個是提高自己的覺察能力的,可以對身心有更深刻的瞭解
也可以閱讀心理學書籍,但是這個幫助比較有限,要知道透過閱讀解決問題非常有限,有的時候知識多了反而更亂。但是也有一些書可以給自己提供成長的思路和路徑:
《身體從未忘記》心理學的著作,解釋創傷的原因,以及具體解決的方法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從修行的角度,解釋痛苦的原因,以及各種有效的日常踐行的方法。
-
4 # 仙柚來晚了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也時常遇到,時常會分心,️️,,因為我是一個學生,所以平時最多的就是考試做題。我清楚的記得在我高三的時候,天天埋頭於書堆,試卷,考試,講題中;
天就是家裡教室廁所這三個地方去的最多,可有時就是會分心,走在路上會分心,看書會分心,做題會分心,甚至連考試的時候都會分心。後來仔細想想,可能是當時太累了,想要休息休息,大腦就本能的去思考別的另我覺得愉快的事吧。就分心這個事我覺得只要自己自制力夠強,意志夠堅定,也不是不可以克服的;總結一下,有幾點建議,①胡思亂想,想的事情不是你現在正要去做的,你可以完完全全將其遮蔽掉,怎麼遮蔽,這就需要麻痺自己了,專注於你正要去做的,而非胡思亂想。②做事情的認真性是可以培養的,一個從小就培養著看書的孩子,比起同齡的其他沒有培養看書的孩子,看書的積極性會明顯提高很多,而其看書的認真性,所獲得的知識也是更多的,所以培養自己相對專注也是很重要的。人的心理是不那麼容易被揣摩的,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所說的也只是些我自己所瞭解的,皮毛之見而已
-
5 # 吳智勇905
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使自己有個快樂,開心,健康的心態,儘量忘記原來憂愁,煩惱等等壞的心情,儘量把自己的心情調整好,使自己保持一個好心情。心病還需心藥醫。把自己的思維調整為快樂,開心,開朗,樂觀的思維。
-
6 # 無極行者
大人:盡職盡責,尊道貴德,看淡得失。謀亊在人,成事在天,順其自然。注意勞逸結合,有病及時治療,多與自然社會勾通。
小孩:父母應嚴格要求自己,全面學習、修身養性,多積正能量;對孩子多正確關愛,多講道理,多疏導,多鼓勵;對其不正硝的思想言行要及時化解、批評、糾正。
-
7 # doudou562
心理疾病,應該類似更年期綜合徵的症狀表現吧,的確很痛苦,有說不清楚的原因嗎?如果是更年期應該是毫無理由的自尋煩惱,應該是身體的內分泌失調導致的結果就是這樣吧,要是有外在的原因,就不要見怪,找心理諮詢師開啟自己的心結,心理疾病,就是心裡的有些事情就是想不通,鑽牛角尖其實對自己傷害很大的,所以必須治療或解決問題,精神上的壓力,不壓於身體上面的疾病的痛苦,儘快解決吧,千萬不可以拖延下去
-
8 # 賴仲達
首先,第一步,一定要先去醫院確診。這個是必須要有的步驟,也是首先開頭的步驟。
醫院的醫生首先會給你做一份填表和一些基礎的問答,來判斷你是什麼型別的精神疾病。也就是精神障礙診斷問答。
第二步,疏導和開藥。這方面,遵守醫囑,儘量不要開副作用很大的藥物,藥的作用是用來緩解的,而不是根治,記住。
第三步,從醫院出來後,尋找一家心理諮詢機構。
第四步,確定心理諮詢師所使用的流派,主要是以下三個:
①認知行為療法。
②精神分析取向療法(心理動力學)。
還有可能有一些格式塔、正念、森田作為輔助。
在這裡,我必須要說明:
一、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因為什麼確切的原因,得心理疾病,請使用精神分析療法。
二、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問題,也有能力解決,就是得病了,請用認知行為療法。
三、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問題,但無力解決才得的疾病,請使用人本主義療法。
不謝。
-
9 # 最浪漫的事
我有一個親戚就有問題的那種,或者說曾經抑鬱過的那種,現在據說也堅持吃著藥!
狀態嘛!
嗯!
和下面這位有點像!
怎麼說呢?
我自己很少會去歧視別人,比如殘疾啊,有病啊。。。。這些,通常我都是當正常人接觸,我這個親戚牛了,張口有病,閉口心理有問題,我是拼命幫他解釋,他是生往自己身上貼標籤,那感覺不是有病,是我有病我光榮的感覺!
以前吧!沒病前還挺聊得來的,現在基本不想和他說話了,怎麼陰暗怎麼說,基本和網路噴子一個調調,見不得別人好,只要這個好處沒落自己身上,那一定有問題,混的不好,社會的問題,生活不好,爹媽的問題,孩子不好,學校的問題。。。。。總之,我有病,這個社會都在歧視我,不!應該是整個人類世界!
其實,現在這種生活節奏,沒有心理問題的人才是少數,只是問題的大小,多少不同而已,大部分人自己調節了,有那麼一撮就進死衚衕了,或者以此為藉口,逃避什麼吧!
-
10 # 心理醫生張彥平
心理疾病和精神病雖然同屬於精神疾病的範疇,卻是不一樣的:
大凡精神病人因缺乏“自知力”,一般無痛苦體驗;
而心理疾病的患者因存在“自知力”,普遍情況是明知自己不該如此,但卻控制不住,擺脫不了,因而十分痛苦。
既然是病,那就要及時找醫生就診。
輕度的心理疾病門診治療即可,如果是重度的比如強迫症,恐懼症,疑病症和抑鬱症等則需要住院治療。
但無論是門診還是住院治療,心理治療必不可少!
這就是你的第二個問題:
“如何選擇一個靠譜的心理醫生?”
參考如下:
1.首先要看他的資歷;
比如副高階職稱以上,國家正式學術團體(比如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理事或委員,這兩個學術團體的委員和理事全國一共才幾十個人,屬國家級專家。
2.從業年限;
醫學總體上是“經驗學科”,看的病人越多,其臨床經驗就越豐富,此處不多贅述。
3.看其職業操守;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醫德”和敬業精神,是否有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其口碑如何。
4.看其擅常專業;
同樣是心理疾病,有的醫生擅長看強迫症,有的醫生擅長看抑鬱症,有的則可能擅長看恐懼症,這個一般在醫院門診大廳的醫生介紹欄目中都有介紹。
-
11 # 幸福謀方心理
心理問題有輕有重,如果比較輕,可以看看書,或者做做運動就會有改善。不過還是建議找專業的心理諮詢人員。因為心理諮詢本身就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如果心理問題較為嚴重,各種工作坊和自我療愈都無法根除的。而且找合適的諮詢師時,這個諮詢師首先一定是人格健康,生活幸福的,否則也很不合適。
-
12 # 心理健康科普
打一個比方:你的汽車壞了,需要怎麼辦呢?重新買一輛;忍受這個破車,能開則開,堅持一下;修一修,修好了繼續開。
如果你病了,怎麼辦?不能重新搞一個新的沒有病痛的自己,現在的技術不允許;忍受病痛,苟且的活著;讓醫生幫助,把病治好,繼續快樂活下去。
心理疾病,也是疾病。醫生就是被訓練來治療和幫助病人的。有心理問題請尋找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
全國三甲醫院都標配心理科,各地市都有精神病專科醫院。去那裡尋找幫助。
-
13 # 事兒王
中醫講究對症下藥,心理治療同樣如此。
心理問題分很多種,不同的心理症狀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有些方法甚至是相反的。
採用不當的心理治療方案很有可能適得其反。
所以建議題主,將問題描述清楚再對症下藥
最後祝題主新年快樂,萬事順心
-
14 # crystalleee
這個得需要自我調節,我覺得心理問題是因為自己陷入了圈子走不出來,你要去治,效果並不一定會好,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讓他自己調節,當然沒有那麼容易,引導比治療更有效吧,或許引導就是一種治療方式,找到根源更重要,大部分都是認知有問題,他們覺得那是對,那樣做好。如果有可能不如讓其出去走一走,當視角放大之後,才發現陷入的圈子是那麼小
-
15 # 心理醫生楊白勞
判斷某一個人是否有心理疾病,一般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分析:
1、縱向比較,也就是和自己過去一貫的表現進行比較,看看自己的精神活動、心理活動是否有明顯的改變。
2、橫向比較,也就是與大多數正常人的心理活動、精神活動進行比較,看看自己的精神活動、心理活動是否和其他正常人有明顯的差別,某種精神活動持續的時間是否超過了一般的限度,比如抑鬱持續超過2周。
3、是否與現實環境相符合,需要注意結合當事人的心理背景,和當時的環境對他的精神活動進行具體分析和判斷。在臨床上需要透過以上3個方面,對患者或者來訪者的精神面貌進行評估,來評判是否存在心理疾病。
覺得自己有心理疾病一定要及時進行治療,一定要積極的進行心理治療,比如選擇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家庭療法、人本主義療法、系統脫敏療法等心理諮詢及心理治療的方法,無論哪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做詳細的心理測試,比如症狀自評量表、抑鬱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等,積極的發現問題以後心理治療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克服心理疾病的問題,及時確診,及時治療才能夠最終獲得健康的身心。
回覆列表
首先敢承認自己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就是很勇敢的!那麼接下來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選擇科學的方法治療,如果還未影響平時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可以先選擇自行調整,或者心理治療。如果已經影響了生活工作,就要考慮看醫生,服藥。同時也要進行心理治療,這樣會康復的更快,更不容易復發。因為不知道你具體的問題,在這裡我先推薦你一個臨床上反覆驗證有效,對大多數精神障礙都有效的非藥物療法,正念認知療法。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研究表明,正念認知療法(MBCT)可以將那些抑鬱已經復發數次的人復發風險減半,其效果甚至可以與抗抑鬱藥物相媲美。那麼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當你做某事時覺察你正在做的事,可以透過一系列方式幫助你緩解抑鬱症狀。抑鬱往往是持續性的,從一個時刻到下一個時刻,大腦中流淌著消極思想的洪流,如“我的生活一團糟”,“我怎麼了”,“我覺得我活不下去了”等。對我們正在做的事保持真正的覺察,可以將我們的注意力從消極思想洪流上轉移,這樣消極思想洪流就枯竭了。我們終止了使我們抑鬱的源頭,情緒就開始得到改善。對正在做的事保持正念是防止那些消極思想洪流把我們捲走的強有力方式,尤其是,當我們將覺察帶到身體感覺上來的時候。經過反覆不斷的正念練習,我們最終會更多的生活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不再或較少生活在自己的想法中(那種不斷反覆思考過去的事或擔憂未來的事的狀態)。
我們做某事的時候保持覺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 “精神檔位”切換的方法。我們的大腦有若干不同的工作模式,或叫“精神檔位”。我們常常停留在自動駕駛檔位上,即行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我們很容易不知不覺的滑入重複的消極想法中。這些消極想法又會將大腦中飄過的抑鬱情緒轉化成為更深層次的抑鬱。當我們有意識地覺察我們正在做的事的時候,我們就切換了精神檔位,切換到一個不同的大腦模式,即存在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很少會陷入思維反芻,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正念狀態中,我們也會關注我們的經歷,但不會迷失其中。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看清消極抑鬱想法的真實面目。它只是大腦中思維的行動模式,會來也會走;而並不意味著我就是個消極不好的人或者未來會怎樣不好。這樣,就減弱了那些將我們的情緒拖入深淵並將我們困在抑鬱之中的想法力量。
養成對我們正在做的事保持覺察的習慣,也會讓我們對自己每時每刻的想法和感覺有更清晰的認識。這樣,我們就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有利的位置,能迅速而有效地應對可能升起的任何抑鬱情緒。如果我們過去曾經抑鬱過,很自然我們會不願意去承認甚至去覺察低落情緒再次來臨時的警告訊號。但這樣的話,我們會推遲對低落情緒採取措施的時間,直到我們變得相當抑鬱。而這時再採取措施,已經很難對當時的情況作出改變了。相反,如果我們對從這一時刻到下一時刻的體驗更有覺察力,當情緒開始下滑時我們就能更具有覺察力。我們就能儘早採取行動,將情緒下降螺旋消滅在萌芽階段;而且這時很簡單的行動就能非常有效地阻止情緒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