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西真

    網路上確實存在錯字的現象,往往又沒人糾正,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就有三五個錯字,有的同音錯字意思正好相反,給讀者帶來很大的困惑。有的悟空問答的題目就有錯字、多字、少字。讓答者猜著答,很不舒服。自己寫的文章至少認真審查三遍,杜絕錯別字的發生。這不光是幾個錯別字的問題,也代表著個人的文字水平和責任心,文如其人,也代表著個人形象。有的好文章,不但行文好,沒有錯別字,甚至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錯,看起來順暢高興,受到人們的青睞,當然讀者就多了,點讚的也會多起來。

  • 2 # 夢中晴雨

    大報也如此頻頻出現,何況微創,文化層差距千差,不足為貴。微創小學生不看不玩的。最怕學校裡了,寫好一筆合格字的也不多。我教的小學生到初中代替老師寫作業封皮。在小學每天我給學生題大倣,每天題五十幾本,要寫多少字,要花多少時,辛勞別提了。現在那個這樣訓練?大學生難有一筆好字!普通文化就不用說了。主要在精神層面領賞其精華,內含不在文字本身,智慧難用準確的文字,順著讀就可以了。一己之見,不可為憑。謝謝!

  • 3 # 粽子哥哥哥

    最早看到“在”“再”不分是七八年前從一個95後那裡,那時我以為是她文化不高的原因,但後來發現這樣用的人越來越多,網上也越來越多錯別字,有的人在微信聊天從來不打標點符號只用空格,還有人什麼標點一律都打逗號。我認為這主要是一種把無所謂當個性、過於自我的行為,尋思反正你看得懂,我就懶得規範了。 

    其它的錯別字就是責任心不強、得過且過能混就混,反正大家都懂意思就行了。我讀書時也是不拘小節,作業潦草幾乎有時自己都忘了自己寫的是什麼字。但出社會這麼多年,不得不細心的寫字、打字時注意標點不用錯,結尾必打句號,不寫錯字,不清楚的成語和字義網上先查明再用。

    我不是從事寫報告的文職工作,也不是個非常循規蹈矩條條框框的人,只是認為這是一種培養個人修養的細節,這些細節在加深自己作事注重細節的習慣同時,也向其他人傳遞你辦事較穩靠細心的潛在資訊,應該有很多和我同年或比我大的人,會根據自己的社會閱歷,去在意這些細節,從而判斷你是什麼樣的人、能否擔任責任。

    希望這些明知錯字仍不在意或懶得查不想改的人,若干年後心態也能更內斂去注重細節,才能更擔得起責任。

  • 4 # 去非

    對於題主所問深有同感,自媒體時代,許多作者只注重數量,對於文章質量往往不太注重,特別是對於文章中的錯別字,都不太重視。作為一名在傳統媒體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校對,對於這現象也深表痛心。

    出現這種情況,筆者以為大致有兩種原因,其一是,作者確實不懂諸如“在、再”“的、地、得”之類字的準確用法和分工,於是就胡亂使用;其二是有些作者可能知道這些字怎麼用,但卻不當一回事,認為讀者只要能夠看得懂意思就行,即便發現錯誤,也懶得去改正。

    所以筆者以為,如果想成為一名正真的優秀作者,除了文章寫得漂亮外,一定要消除文章中的錯別字,否則文章再好,那就像一個漂亮的姑娘,臉上卻長個大痦子,豈不是大煞風景?

  • 5 # 粉紅獨角獸cj

    那,哪混用可能是發音什麼之類的出現了一些問題吧,“那”指的是在什麼地方,那邊,發音是第四聲,“哪”指的是在哪裡,發音是第三聲,而“在”和“再”解析度可能是因為大部分人不太在意細節什麼之類的,“在”指的是在這,在那,而“再”指的則是又一次

  • 6 # 我和老婆的幸福生活

    這些錯別字發生在現在的年輕人身上不足為奇,因為他們經常發微信用的都是同音字,不講究哪個字到底該用在什麼語句上。我是1967年生人,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就非常注重哪個字該往什麼話句上用,我念小學的時候,每天拿石筆在石板上練字練成語練句子,天天如此。所以現在有的人把字寫錯,用錯地方就不足為奇了。

  • 7 # 鹹人閒語

    寫作匱乏是大層面的社會問題。大部分年青人鮮于動筆,刀架脖子上,憋出來幾句狗屁不通的外星語言,簡直不忍直視,其中不乏正規大學生。他們沉浸網遊,抖音,影片的世界,溝通用表情,迫不得已打字用拼音,只能表達意願,不能闡述思想,錯別字自然如雨後春筍般直撲螢幕。我就要求我兒子打字一定手寫,目的是要記住偏旁部首,結構和書寫順序,這才是文化的根基。而且,每週至少寫一篇文章,3-500字都行,目的也是梳理思想,提煉意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智慧公交站臺設計的廠家哪個比較專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