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經日語

    日語和閩南語在發音上為什麼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一次從日本人嘴裡聽到日語的時候感覺這種語言和閩南話十分相似。如,日語的“世界”發音和福建語“世介”一樣;同樣,“人類、佛教、氣、家、人民、軍事”等詞彙都與福建人發音相同,甚至水果的名稱如“布多”(葡萄)幾乎也與福建話差不多。

     中國和日本隔海相望。在漫長的歷史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頻繁。在古代中國文化遠遠領先他國,尤其是寫作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古代北韓,古代越南和古代日本與中國同時使用漢字。雖然北韓,南韓,越南等國家取消了漢字,但日語中仍有大量的漢字。可以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今天的日語。正是因為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所以日語的出現與漢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閩南語和日語發音相似主要有兩個原因:

      1、公元4世紀,漢字系統引入日本,日本跟著華人學習系統漢字。

      2、日本發明“萬葉假名”,雖然忽略了漢字的本義,但是用漢字的發音來標記的。

      3、由於日語引入漢語主要是在隋唐時期,漢語官方方言是河洛,而河洛最完整的儲存是現在的臺灣人。因此,在一些日語口語中,許多單詞的發音與臺語完全相同。

      日語和漢語雖然說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完全是屬於兩個語系,我們在學習時候千萬不要因為其中的漢字就望文生義。

  • 2 # 耗散以防熵增

    兩個回答都沒回答到重點,具考據,晉朝到唐朝官方語言就是閩南語,宋朝是粵語,明朝後期才開始形成了如今的普通話。閩南人就是晉亡後中原百姓衣冠南渡依水而居,為了紀念自己是晉人,泉州的兩條母親河就取名晉(晉朝)江、洛(洛陽)江,如今也有很多傳統的節日或者生活用品閩南語叫法仍然在用古語,比如七月中原節的普渡,閩南話叫普祀,筷子閩南話叫箸……而日本文化就是從盛唐時來我天朝學習,改編了漢字和讀音形成的,因此日語中很多發音和閩南話是一樣的這就不足為奇了。

  • 3 # 漫步世界遺產

    閩南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閩南語泛指閩南語集合,而狹義上的閩南語則僅指閩、臺之閩南語。閩南語是全球60種主要語言之一。

    回到問題。個人覺得,日語與閩南語有很多相似詞彙的主要原因是兩者同根同源。

    眾所周知,日語受古代漢語影響很深。當年古漢語很多漢字和詞彙連同讀音先後傳入日本。而閩南語也是從古代漢語繼承而來。因此,日語很多詞彙(均為音讀詞彙)與閩南語相似也就不足為奇了。例如,日語3、4、5、6等數字的讀法與閩南語就很相似。

    另外,據本人所知,不僅是日語還有韓語一些詞彙與閩南語也有相似之處。

  • 4 # Dan458

    都沒說到點上,閩南語人群至少從宋代就開始頻繁航海和貿易,日本是目的地之一,閩南語發音的詞彙不僅遺留在日語中,韓語、菲律賓土語及越南語中都有。

  • 5 # 上城娛樂

    其實不僅是日語和閩南語聽起來相似,韓語和閩南語聽起來也相似。

    從所周知,閩南語被譽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是目前最接近於古漢語的語言。而其他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區自古多次被少數民族統治,其語言體系融合了大量的少數民族語言,早已經不是純正的古漢語,而閩南地區由於歷史上遠離戰亂,社會形態相對穩定,因此語言體系並未摻雜大量的其他語言,所以最接近古漢語。

    南韓和日本自古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古代官方語言也是古漢語,同樣是因為語言體系中未摻雜大量的其他民族語言,因此現代日語和韓語也比較接近古漢語。

    正是由於古漢語作為紐帶,閩南語、日語和韓語之間才有大量詞彙和發音相似。

  • 6 # 前進四自然選擇

    因為日語的詞彙很多來源於漢語,有的借鑑了漢語的書寫,有的既借鑑了書寫,也借鑑了讀音,這樣的詞彙叫做“音讀”。這個來源於漢語的過程是複雜而漫長的,有的早在隋朝、唐朝之前就經過北韓半島傳入,但大多數還是透過隋朝、唐朝時的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帶回的,還有的是透過與中國沿海的浙江、福建地區的人的交流學習借鑑的,所以日語中借鑑的漢語詞彙讀音分為“唐音、吳音、漢音”。其中,“吳音”來源於六朝時代的南朝,“漢音”來源於唐朝的長安地區,“唐音”反倒是來源於宋、元、明朝,最接近現代的漢語讀音。古代日本由於物資、文化匱乏,本來的語言詞彙非常有限,所以才要大量借鑑漢語。現代日語又大量借鑑了西方詞彙,這是一個道理。樓主不要簡單看到日語與中文的讀音,詞彙相近就想當然的認為日語和漢語是相似的語言。詞彙可以借鑑,但是語法是根源,沒法借鑑。這也是為什麼日語無法完全採用漢字的原因,因為只有配上他自己發明的日語字母——“假名”才能把他的語法的特點書寫出來。語言的劃分主要依據語法規則,漢語是孤立語,日語是黏合語,語法上區別很大,完全不可能是同一個源頭。舉個例子:漢字的動詞是不分時態、否定等形式的,例如“我吃飯”的過去式是在”吃“前面加上表示過去時間的詞彙,比如”我剛才吃飯。”“吃”這個字是沒有形態改變的。但是日語不是,日語的動詞是要根據時態變化的,因為我手機沒有日語輸入法,所以只能簡單說一下,無法打出來。同樣,否定也是要改變動詞的形態,而不是像中文那樣在中文前面加個”不“就可以。這樣改變就像在動詞的後面黏合上很多尾巴,所以叫”黏合語“,而漢語是不需要這些黏合的,所以叫”孤立語”,這都是語言學的分類。而且日語不僅是動詞要黏合尾巴改變形態來表達不同意思,形容詞也要改變。還有,漢語是主謂賓結構,比如“我吃飯”中,“我”是主語,“吃”是謂語,“飯”是賓語,但日語是主賓謂結構,按照日語的語序,”我吃飯“就要變成”我飯吃“了。中文的一些方言可能也有個別的”主賓謂“結構,但日語是完全的主賓謂結構的語言,所有的句子都這樣的語序,這一點也是和漢語差別很大的。所以,我們漢族與日本的和族是起源完全不同的民族,不必糾結於和他們有什麼同源關係。我們漢族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漢語漢字是有豐富的內涵和強大的生命力的,強大到周邊的國家都要學習,借鑑來補充他們自己的語言,文字,這更有理由讓我們充滿自信!

  • 7 # 小彬紀勝

    我個人看法,應該是都受到唐代漢語的影響,其實不只閩南話,客家話,廣州話,韓語,吳語,都很多相似。比如(時間)以上這幾種語言發音都差不多。閩南話據專家考證存在大量吳語,比如(人)字叫(儂),還有煲中藥的壺子叫(急燒)等等。閩南話應該是一種融合性的語言,據專家考證有多種成份,如,南島語,壯侗語,古楚語,古吳語,古漢語,中古漢語,等等。

    1、南島語:肉叫(ma),腳叫(ka)子叫(gia4)…

    2、壯侗語:滑落叫(Ⅰut)陷叫(Ⅰam)…

    3、古楚語:小雞叫雞僆,僆(未成雞)江東呼雞少者。…

    4、古吳語:《六書故》吳人呼人儂,…

    5、上古漢語:鐵鍋叫(鼎),你叫(汝或女),他叫(伊),書本叫(冊),粥叫(糜),肚子叫(腹),香叫(芳),認識叫(八),高叫(懸)餓叫(枵)枵腹從公…

    6、中古漢語:會叫(解)渾身解數,何處叫(底處)底處雙飛燕,等等。

  • 8 # 小黑哥8551

    胡說八道 日語跟閩南語一點相似都沒有 那是臺灣給日本統治過 臺語才有一些日本詞彙 閩南語是一點都沒有

  • 9 # 風花說月

    很多所謂回答都沒有一確定,我很久以前聽過一個日本人的説法,因為曰本的詞匯不夠,所以會抄習一些外國語音,其中還包括英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子鼓如何買?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