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第一個練出液態鋼的好像是一個外國人。資料上顯示,他是用石墨和粘土製作了一個坩堝。然後在裡面放入鐵塊。鐵繼續吸收坩堝壁裡面的石墨。最後成為高碳鋼水,然後澆鑄成鋼錠。最後打造成各種器物。這是人類第一次在液態狀況下鍊鋼。據說比以前。所有金屬質量都要好,可以用來生產工具鋼。切割其它金屬,可是我不明白放裡面的是什麼樣的鐵塊…如果是生鐵,那裡面的碳含量就比較高。需要減少碳。當生鐵變成鐵水的時候。攪拌裡面的鐵水一邊減碳。而石墨坩堝的石墨卻又不斷的融進去。這樣就在增碳。一邊減少碳一邊增碳。不是很矛盾嗎?最後怎麼能夠把碳含量降低到鋼的水平。如果放的是熟鐵,那麼碳含量又比較低。需要增加碳量。可是石墨坩堝裡面的石墨融進去多長時間?融進去多少才能達到鋼的水平?這一點這個外國人怎麼去控制?融進去的碳,如果少了,還是熟鐵達不到鋼的水平?融進去多了又變成生鐵超出鋼的水平,請問這個外國人到底放進去的是什麼樣的鐵?是如何煉出鋼的?過程是怎樣的?我確實。不瞭解
17
回覆列表
  • 1 # 闌翎

    其實是化成鋼水後降溫,形成鋼錠,然後加鐵末和含有鐵末的黏土再加熱,至700到900度,反覆錘打。然後在重複以上的,這個是脫碳熱處理。

    其實,這種技術還真不是英華人發明的,相當於中國戰國時代的匈奴人就會類似技術鍛造兵器,硬度夠,韌度也夠,所以直到漢武帝前,我們跟匈奴人都是防禦為主,能和就和,是兵器不好使。張騫西域帶回來這種技術,叫精鐵。此後這類技術在西域失傳,中國又屬於機密,直到唐朝時候被日本人學去。百鍊成鋼嘛就這個意思。

  • 2 # 南風未至時

    石磨坩堝鍊鋼法:在石墨黏土坩堝中熔化金屬料成為鋼水的方法。1742年英華人洪茲曼將滲碳鐵料切成小塊置於封閉的黏土坩堝中,在坩堝外面加熱,鐵料繼續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為高碳鋼水,澆鑄成小錠後鍛打成所需的形狀。

    英華人亨茨曼發明坩堝鍊鋼法,在歐洲歷史上第一次煉得了液態鋼水,這一發明的關鍵是製造出一種可耐1600℃高溫的耐火料,以製作坩堝。從此,各種優質鋼如工具鋼均採用坩堝法冶煉。

    一,石磨坩堝鍊鋼法化學原理

    鋼在坩堝中熔化時,石墨碳還能起還原劑作用,發生以下還原反應:

    C+FeO=CO+Fe

    2C+SiO2=2CO+Si

    鋼中氧可以去除,各種夾雜物也能從液態鋼中上浮去除,所以鋼(工具鋼)的質量優於當時的各種金屬材料,可用來製造加工金屬材料的工具。坩堝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生產液態鋼的方法。

    二:使用方法

    1,鐵礦變化:

    把鐵礦持續加熱時間從24到48小時不等,當溫度從1000攝氏度升到1200攝氏度,礦石會轉變成多孔的鐵質,並留在坩堝之底部坩堝在封閉狀態下,來自燃燒的炭和葉一同熔化在鐵質內。竹含氧化矽多可助溶化,在此過程中鐵不會達到其熔點,透過固體擴散過程,碳被吸收,持續長時間的鑄造,緊接著慢慢冷卻到800攝氏度,約12至24個小時。這些大的晶體事實上是大馬士革鋼花紋或水紋的主要成份。滲碳體或碳化晶體非常堅硬,抗酸性強,當鋼被拋光後會呈現出帶白色或銀色。與此形成對比的珠光體由粘結金屬組成,經腐蝕成黑色,這說明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顏色。

    2,脫碳熱處理:

    待冷卻後把坩堝從火中移開,並將其打破,取出半球形的鋼錠。將它放在鐵砧上進行錘打,作硬度試驗。經正常鑄造的鋼錠很硬,經錘打後也不會有凹痕。故需用特別含有鐵銼屑或粉末狀鐵礦石之粘土混合物覆蓋,從而強化鋼錠的脫碳。把鋼錠重新加熱到火紅色約700攝氏度至900攝氏度後,再透過錘打作硬度試驗。重複此熱處理過程,直到金屬過到足夠的軟度以便鍛造。

    3,鋼錠鍛鍊:

    將鋼錠的溫度慢慢降低,並控制在700攝氏度至900攝氏度之間。經過鋼錠的鍛鍊碳分逐漸減少,從原來的2.2%或更高降低至1.8%,即從白鑄鐵狀態到碳鋼,此過程亦可稱為退火和球狀處理,鋼條變得有可展性和有軔性。

    從以上我們鍊鋼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鐵礦經過煉製,熱處理,鍛鍊等工藝,最終形成高質量的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收集生肖紀念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