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料先生
-
2 # 味哎兒
臘就是冰天雪地的辭說式,冬天萬物不生長,很艱苦缺吃食的季節。
但,農業後養畜禽魚.種糧蔬果,秋收儲於屋內,守著肉蛋奶魚糧蔬果過日子,啥都不愁,很得意的。
人得意就得色得色,這就將各豆米混起來熬粥,甚至肉粥。
後來消耗過度,快開春時儲存耗盡,形成青黃不接的,初春緊年,成忍飢挨餓,熬到春收才可有吃食,夏收罷才吃飽飯的狀況。
由是取用有度,不浪費,節儉節約,精打細算過日子,才可無憂不受餓困。
這就定出過年前的某一天可熬混豆粥,因定於初八而名臘八粥。
老年間有再富不可鹹豆就飯一說,因飯量巨增。豆飯有同功。
所以臘八粥開胃,但甜膩,鹹下飯,從而臘八粥甜,不用鹹的。
-
3 # 千里草865963203
傳說一: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二: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傳說三: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四: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說五: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六: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
4 # 我叫姜不辣
十二月初八日,稱為臘八節。臘八節的淵源,應為上古時代的蠟(音讀 Zha )祭。 中國自古就重視農業。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報謝典禮,稱為大蜡。《郊特牲》之中記載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之也。”蜡祭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作粥,大夥兒聚餐,歡度佳節。 最初的蜡祭,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內,後來發展成以祭祀祖宗為主,稱為臘祭。《風俗通》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反映了社會在不斷向文明進展的變化。 古代有“天子大蜡八”(見《郊特牲》)的記載。流傳下來,臘月初八日便成為民間的風俗節日。《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應是反映了民間承傳的大蜡傳統的日期。 佛教傳入中國後,藉助臘八祭祖與吃粥的民俗,進行佈道,又新編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的傳說故事。其大意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位牧女,送給他乳糜充飢。食後體力恢復,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屆時供佛,稱為臘八粥。 歷史上,每到臘月初七日,五臺山佛教界便忙乎起來。清掃佛殿,擦洗貢器,整理平時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銅鍋直徑達二米多。這一天要用米專門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黃米加紅豆、綠豆,佐以紅棗、松子及蘑菇等等,稱為七寶五味粥。銅鍋煮粥要用溫火整整熬一個晚上。第二天,除了用來供佛及僧眾自食外,主要施捨窮人。今天,雖已不再施捨,大銅鍋也停歇不用了,臘八粥用料,也遠比歷史上精細豐富,但各寺廟仍然習慣多熬粥。仿效傳說中牧女獻乳糜的情節,在每尊佛、菩薩、羅漢像前獻供。同時要舉行誦經活動,八音鼓樂,香菸、蠟光,很是莊嚴隆重。 民間傳統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佐料,以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主料以豆米為大宗。豆類有紅豆、綠豆、豇豆、扁豆、豌豆、蠶豆及各色蓮豆等等。米類有小米、大米、黃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麥、燕麥、玉米、高粱等等。根據喜好和習慣選用。 晉南地區多數民家選用“五豆、三米”做臘八粥,常見者為紅豆、綠豆、黃豆、豇豆、扁豆五種豆子加小米、小麥、玉米。 晉北許多地方卻不喜歡用扁豆、小麥及玉米,而改用蓮豆、黃米及高粱米。也有選用其它豆、米的。 臘八粥的佐料,習慣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棗泥、栗子、柿子、瓜子、蓮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乾、瑣瑣葡萄、白糖、玫瑰等裡邊選擇。 八主八佐的臘八粥,色澤斑斕,味道極佳,吃時綿軟而又不餬口。 一般臘八粥,則是用小米和黃米加各種豆類、紅棗煮成,吃時加糖。 山區百姓,臘八粥裡習慣熬煮一些蔬菜。山西一般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但在晉東南地區,臘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棗、栗子、榛子、杏仁等乾果製成。 近年來,不少地方盛行用八寶粥代替傳統的臘八粥。就是將蒸熟的糯米飯拌上糖、豬油及桂花,裝入盛有蓮子、紅棗、櫻桃、瓜子、杏仁等果料的碗內撳平,再經蒸制後扣在盤內,掛上糖滷汁而成。色澤光潤、悅目,香甜、透味,入口溶滑。 民間吃臘八粥,講究在太陽出山以前。吃飯時,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內各棵樹上抹一些,然後用斧頭或木棍敲打樹幹三下。口中還唱道,“管你結棗不結棗,年年打你三斧腦。”“看你結杏不結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等。習慣稱之為祭樹,卻有除蟲防蟲之效益。 舊俗,學生家要給先生敬送臘八粥。現在,山莊小村裡仍保留著這一習俗。臘月初八日早上,小學生上學時,每人要端一碗臘八粥送給老師。這也是家長們對老師辛苦一年,表示的一點敬意。 臘八節,婁煩縣等地習慣“吃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具體做法是,把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撈出來,在院裡撒一點兒,表示捂麻雀、打麻雀、消滅麻雀。這些地方,位於山區,山林草坡茂盛,麻雀很多,對農作物為害不小。吃“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體現了對麻雀為害的憎惡。 臘八節,當年成婚的小夥子要到井上搶挑頭一擔水。民俗認為“明年可以生一個胖娃娃”。孩子們則喜歡到河裡打冰塊,順便在冰上做滑冰遊戲。 晉北許多地方,臘月初七日下河取冰塊,除留一部分供神外,全部倒在水缸內溶化,以備次日早晨做“臘八粥”使用。有的地方做臘八粥所用的水全部是冰塊所化。 與臘八節相關,山西南部地區習慣臘月初一炒豆子,臘月初五吃五豆飯。五豆飯大體分兩種型別。長治等地是以小米和紅豆、黃豆、綠豆、豇豆、豌豆,製成粥飯。運城等地是將大豆、小豆、紅豆、綠豆、豌豆等五種豆子煮熟後,下麵條食用,稱為吃五豆。民間有“吃了五豆,長一斧頭”的說法。 臘月初八,在晉中、太原一帶的城鄉,還有泡製“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是把剝得乾乾淨淨的紫皮蒜放在一個大瓶子裡,然後倒進滿滿一瓶醋,用紙糊住瓶口,密封起來,等到除夕時再把這“臘八蒜”的瓶口開啟、食用。 “臘八蒜”,也稱“臘八醋”,這種醋,酸中帶辣,辣裡有酸。這種蒜醋,常常用來蘸餃子吃,味道相當鮮美,而且蒜的色澤逞青綠色,分外好看。吃在嘴裡,並不很辣,脆而且香,是晉中、太原一帶城鄉臘月初八醃製的一種食品佐料。 過了臘八節,民間就認為是已進入年節,要為過大年做準備工作。碾米、磨面,生豆芽,做豆腐,攤煎餅,趕集置辦年貨。正如一首兒歌所唱,“臘八到,過年了。爺爺好喝老白燒;奶奶愛吃胡花椒,媽媽要扯花布料,娃娃要響大麻炮,樂得爸爸哈哈笑
-
5 # 李通
臘八節是臨近新年的一個節日,臘八代表性食物就是臘八粥了,一碗香甜濃郁的臘八粥是對冬天最好的慰藉,那麼臘八節為什麼要喝臘八粥?臘八粥起源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史傳這個吃臘八粥的傳統源自元末,說是那段時間朱元璋落難,在監獄裡受苦受難。當時正值三九隆冬,又餓又冷的朱元璋居然會從牢獄的鼠洞裡,幸運地挖到了一丟丟的紅棗、大米粒、紅豆等N種穀物雜糧,飢寒交迫的朱元璋迫不及待地把所有找到的、能吃的穀物全部混在了一起,亂燉成了一鍋稀飯。巧的是那天正是農曆的臘月初八,朱元璋吃完後心情大好,便把這鍋救命的亂燉雜糧稀飯稱之為臘八粥。最後朱元璋一統天下做了皇帝,為了紀念自己在牢獄的那段特殊日子,欽定這天為臘八節。
-
6 # syeku雙木林
臘八節,就不能不說節日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風俗,喝臘八粥。臘八粥又叫七寶五味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中國許多地區的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其它的各種用料可謂應有盡有、不一而足。
按照古俗,人們從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淘米、洗料,然後下鍋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熬,一直熬到次日早晨。臘八粥熬好後,先要敬神祭祖,再分給親戚朋友,最後家人才一起吃臘八粥。
有文章為人們描述了過去人們做臘八粥的過程和臘八日的景象:“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
7 # 洛陽老馬說事兒
民間有“過了臘八即是年”的說法。過了臘八,就意味著春節正式拉開了序幕。
根據民俗,臘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起早用五穀和紅棗、桂圓、核桃、花生、葡萄等,經精心挑選的十餘種乾果放在一起熬製臘八粥。熬製時先用大火蒸煮,然後再用文火慢燉,待鍋裡瀰漫出糧食和乾果的清香,再開始不斷攪拌,防止糊鍋。這樣大概經過一二個鐘頭,一直到最後鍋裡燉的食物已經分不清哪是糧食哪是乾果,才算熬製成功。
經過長時間熬製的臘八粥,甜香四溢,粘黏順滑,入口即化,味道妙不可言。大人們先以此祭過祖先,然後再招呼一家團團圓圓圍坐一起,慢慢享用這春節之前的第一道美食。
其實臘八吃臘八粥已經不單單是美味的享受,這個延續千年的習俗已經被人們寄予了深深的寓意。頭一層意思就是慶祝過去一年糧食的豐收,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一層意思,預示著團圓和幸福,希望新一年的生活像臘八粥一樣更加甜蜜;第三層意思,是為即將來臨的春節作暖場和鋪墊,過了臘八,家家戶戶都開始殺豬宰羊,置辦年貨,年味一天比一天濃起來,到處已洋溢著新春喜慶的氣息!
-
8 # 大漠孤煙999
臘八節,一提起喝粥,就想起小時候的經歷,母親在世,每年過這個節,都會想方設法為我家人熬上一鍋,當時我很小,不知道怎麼樣熬出來的,但是自從老人家先逝,後來每年過臘八節,我思念臘八粥,更懷念我的母親,每到這個節日很想熬上一碗好吃的臘八粥,但是有一年,我自已來了興趣,弄了些碗豆扁豆糯米熬了幾個小時,但是一喝,硬硬的,真的是不好喝,留下了不好印象,後來一想起這個,我真的也不再想再喝這個粥了。
不知道人家怎麼做,我真的是喝不慣,後面有時候看到人家熬的粥,我總覺得真的沒有食慾,費時費力,又不好喝,又想可能是我的方法食材不對吧。今天又過節了,我乾脆賣了幾個八寶粥,放到鍋加點水一起熬,又加了些糖,我覺得熬出來比那個粥好喝多了。
回覆列表
過了臘八就是年,一進臘月,人們往往便會產生一種馬上要過年的感覺,而在這個月裡有臘八節、小年夜、除夕夜等諸多重要的日子,的確可以說是進了臘月便有種過年的滋味了。臘八節作為進入臘月之後的第一個比較重要的日子,更是自古以來便受到人們的重視。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由來已久,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就開始興起。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中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 2、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農足食,該感謝神靈啊。 3、於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鍋“臘八粥”,藉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預祝來年的更大豐收。這就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