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忘江湖good
-
2 # 健身教練雲子Eric
古代很多人對那個丹田比較抽象化,其實丹田很簡單,根據我們的解剖學,只是我們的膈肌,盆骨底肌以及我們的核心肌肉組成的這麼一個丹田,所謂氣運丹田下沉,就是才採用腹部收緊的腹式呼吸,這樣能增加我們的核心力量,保護你的脊椎,增加穩定性。常用於練氣功,舉重或者爆發性運動。
做如何練習丹田呢?首先你得放鬆你的膈肌,啟用它,感受它,膈肌是除了心臟之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肌肉,但很多人忽略它。
當我們吸氣的時候,膈肌收縮下降,呼氣的時候膈肌上升舒張,它是有助於我們呼吸的。但是每個人的呼吸方法可能不一樣,有些人採用的是胸式呼吸,有些人採用的是腹式呼吸,還有人採用的是肋式呼吸和圓桶式呼吸,有些人是混合式。
錯誤的呼吸模式能容易造成肩頸勞累,腰椎容易勞損,肋骨外翻,膈肌功能下降,消化不好容易便秘。
所以我們應該採取正確的呼吸模式,瑜伽和普拉提中常用採用的腹式呼吸和圓筒式呼吸。這樣可以增加我們的攝氧量,可以有效的鍛鍊到我們的膈肌,讓核心肌肉收的很緊,保護的我們的腰椎,感覺非常有力量,不會鬆鬆垮垮的。
-
3 # 靜中乾坤大
為什麼叫丹田?
丹田是修練氣功者需要意守人體的特定的部位。丹田有三,其一上丹田,即兩眉之間的印堂穴(或言在頭頂百會穴);其二中丹田,即兩乳之間的膻中穴;其三下丹田,臍下約三橫指或四橫指處。關於下田,還有人體會陰穴和雙腳湧泉穴是下丹田的說法。需要強調的是,丹田是人體的某一區域,是面不是點。
丹田是練氣育丹之地,古人給了它一個形象的比喻:丹田,故名思義,丹田是丹道修練家,修練培育可以使人壽比天齊的金丹的田地。
實際上,上中下三丹田,歷來被丹道修練派、中醫氣功、民間氣功和武術氣功等各門派所重視。中國各門派氣功,從古代至今,一直都不斷吸取別家功法長處,走的是綜百家之長為一體的道路。這種情況致使許多練功者感覺在新學的功法中,會看到很多曾練過的功法的"影子"。練功歷史長的學過多家功法的人,在這方面都應該會有類似深刻的體會。
如果練功者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養生,精修勤悟一至兩門氣功即足矣。長年堅持自己喜愛的功法,必會獲得健康幸福的生活,最終榮登壽域,安享幸福的晚年。倘練功者有志探討人體生命科學的奧妙,必須行萬里路,廣學多參各種奇功異法,長年練悟結合,最終才有望登上功夫的峰巔。
-
4 # 大王2639
我回答問題歷來是別岀新彩,這回又得讓大家耳目一新了。根據我對整個自然的徹悟,整個宇宙自然就是一個上天至尊大人存在,現在的宇宙自然就是由這個上天至尊大人以天地為材料化現出來的。在有天地人三元素之前,是一個混然的振動的無名又無明的意識生命軟皮蛋,如同氣球樣。人們所說的煉岀真丹真氣來,就指的是這個造化意識蛋,這一個生命蛋有陰陽二性,有陰陽二性的蛋又生岀天地人三元素,天地人又化現成現在的自然萬物。而題目中的田就是指的大自然,也有生活之意。丹就是指的造化自然的那個初始振動球子(蛋),丹田,有丹是田(大自然)或丹從生活中得之意。
有人說要煉出真丹真氣來,要平心靜氣,氣沉丹田。其中真氣真丹都是指老子說的這個道,就是這個大自然。人們生存,需要最好的營養“氣”,最好的營養氣在哪?就在眼前,就是這整個健康完美無瑕的大自然。所謂吃靈丹妙藥,就是讓人們肯定大自然,接受大自然,愛護大自然。人若能做到這一點,透過火熱的人類生活,感悟到萬物的本源就是眼前三位一體的天地人,就是這個萬物同一生命體的大自然,誰就等於煉出了仙丹,吃了仙丹,誰就會延年益壽,靈魂就會就會進入超然的世界,常生不老。
大王原作:
人們常說有丹田,
不知丹田在哪邊。
硬說在人小肚下,
這是世人亂指點。
太上老君煉丹爐,
就是宇宙大自然。
生活就象一團火,
靈丹妙藥在身邊。
自然萬物同一體,
肯定一切如吃丹。
若人能夠用一行,
在世就是活神仙。
-
5 # 董江波
其實,丹田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跟另一詞識海,一起存在的。
這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尤其是道教修煉的門道。
第一,丹田是練吐納和力量的,是你力量的、身軀的強大所在。所以,才有氣沉丹田,然後而發。這是物理攻擊方面的修煉。丹田的意思很明確,道家講究,大成是,體內修成金丹,達到金仙狀態,而丹田就是容納金丹的地方。
第二,識海則是心靈,或者思想狀態的大成,就是腦海無限識放,其形如宇宙一般,甚至獨立的產生出各種生物,就如現實中的宇宙一樣。能夠達到這種程度的,則會成為聖人境的存在。
當然,這是最高狀態,一般的狀態,只是識海較大,能夠利用識海,探知一定範圍(比如一城)的情況。
所以說,丹田修力,誤海修靈。
-
6 # 快樂的小KKK
丹田,是道家內丹術丹成呈現之處,煉丹時意守之處。原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時用的術語,位置處於人體的黃金分割線上。李零先生以 為“研 究 內 丹 術 的 起 源… …丹田 學 說 的 提 出 是 一 種 關 鍵”, 而“丹 田”之 說 早 見 於 東 漢 桓 帝 時 的 《 老 子 銘》 、 《 仙人王子碑》 和 《 抱朴子地真 》, 據 此 他 認 為“它 們 應 是 內 丹術 形 成 之 真 正 標 志。 ②
-
7 # 唐三影視
丹田是人體穴位之一,位置在臍下三寸,主納氣,是人體之氣的由來。 丹田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鑑》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範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範圍更合適些。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彙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透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練功人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 “氣沉丹田”為拳家術語。在近世出版的武術刊物和古代流傳下來的拳經、拳論上,經常可見。老拳師們教拳時,也常把“沉氣”二字掛在口邊。王宗嶽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郝少如先生說過:“以意引氣達於腹部,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形意拳家馬禮堂先生說:“清升濁降,氣歸臍下。吸氣時會陰輕輕用意上提,氣升於頂,呼氣時放鬆,氣沉臍下丹田之內。”太極拳名家郝家俊說:“胸中空洞洞,肚裡沉甸甸。”以筆者愚見,氣沉丹田不是別的,乃是採用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並使之與拳式之蓄、發、開、合相結合。吸氣時,膈肌向下運動,肺體儘量向下膨脹,兩肋微微外開而肋骨則不要上提,下邊再提肛縮腎,將腹內臟器托住。呼氣時膈肌上升,兩脅則向內向下合,腹內臟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氣沿任脈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腎相交以補命門之火的形勢。胸、背、肩和腰胯始終放鬆,腹部則沉甸甸甚為充實。呼吸深長勻緩,作到“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的要求。形意拳大師孫祿堂先生教“鷹熊鬥智”的架子時,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極拳的”單鞭”時,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這些都是氣沉丹田的具體體現。這裡有兩點應該說明:①氣沉丹田不同於練硬功時的氣貫丹田和入力丹田。“貫”和“入”是努力向下壓氣使其進入丹田,“沉”則是順其自然而因勢利導。好象東西在靜水中隨著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靜自然,無一毫勉強之意。②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練拳是動功,其勢有開有合,有蓄有發;呼吸也必然隨之,有入有出,其氣也要有升有降,有緊有松,不能總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動,要有鼓盪開合,縱橫飛騰。這就是《神運經》上所說的“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式,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的意思。 練拳之目的,一是為了強身祛病,延年養生;二是為了克敵制勝、抑強禦侮。在格鬥中如何能發出大力且使此力產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對方失去平衡而傾跌,自己則穩如泰山?欲達到上述目的,必須按照拳經的規定,進行各個方面的練習而綜合運用之,“氣沉丹田”則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從健身角度來說,練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關鍵。丹田二字,籠統地說是指從臍下到恥骨這一範圍,前列腺、睪丸、女子卵巢、腎臟亦在其附近,它們統統包括於中醫所說的“腎”這一概念之內。人的生長、發育、壯大、衰老等過程,是和腎息息相關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內分泌的功能緊密相關的。透過腹式呼吸、膈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的練習,可明顯增強這部分臟器的功能,延遲衰老(中醫叫補腎)。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功能增強後,人就可能變得精力充沛,抵抗外來風寒溼熱的能力增強。對運動員來說,還可提高競賽成績。這一點筆者在多年教學和為人進行氣功醫療中,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從練內氣來說,丹田是生氣之源,先從丹田結成氣丘,然後即沿經絡執行,形成人體經絡場。所以練丹田者,可起“補腎”之功,腎氣足而後武藝乃得以精進。氣沉丹田時的腹式呼吸,使膈肌與腹肌力量增強,加大腹壓變化,改善腹腔血液迴圈,減少體內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臟的工作。從技擊角度來看,膈肌大幅度向下運動,肺體大幅度向下膨脹,腹胃等臟器垂注於腹內,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鬆、全身肌松肉墜,腹部充實而沉重,可使人體重心降低,在力學上體現了穩定作用,在運動中易於作到中正安舒,樁步穩健,靈活而具有彈性,既便於隨對方進攻之勢縱橫纏繞、引進落空,得勢時又便於腰為弓把的使用,發出丹田命門之力。這就是前輩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常說的“活潑於腰,涵蓄在胸,運丹田之力,發腎氣以擊人。” 前邊已經提到過,練拳過程中的氣沉丹田是隨著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氣海)與中脘之間,有提有下,起伏鼓盪。對於具有一定功夫的人來說,只要在走架時注意作到: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圓而正,塌腰松胯,開吸合呼,蓄吸放呼。吸為提,氣到中脘,呼為下,氣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氣沉丹田的要求。對於初學者來說,一時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練松靜站立,即自然樁是也。無論採取形意拳的三體式,八卦掌的定勁樁,太極拳的混元樁,或少林拳的馬步樁,都是一樣。按要求將姿勢站好,即將全身放鬆,要松而不懈,精神貫注,氣勢騰挪。採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強,多著意於放鬆。每天早晚各站半個小時,練上兩個月左右,以達到能夠徹底松靜為佳。2、仍按第一步所採取的樁法松靜站立,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兩脅微向外張(不可向上提,胸部放鬆,勿有起伏),將氣提到中脘。與吸氣同時,兩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墜肘。呼氣時,小腹放鬆,外凸,會陰仍要微微提住,兩脅向內向下合,同時兩手向外推,以意引氣,達於指梢,雙腳則五趾抓地。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呼吸時兩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來越小,最後變為以意領氣向回收,以氣催力向外推,從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動作。如此練上半年多(多練更好),即可進行第三步。3、選幾個動作簡單而蓄髮、開合、節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鑽、炮,八卦掌的雙撞掌、馬上開弓、黑熊反背,太極拳的雙峰灌耳、掩手肱捶、摟膝拗步,少林拳的掛月撞掌、十方戒、雙崩拳均可。將動作與呼吸緊密結合,一定要作到開吸合呼,蓄吸放呼,閃跳為吸,發力為呼。吸為提,呼為下。練時要慢,要自然,不須練多久,就可達到氣沉丹田了。這時自己會明顯地感覺到:兩腿前節有力,腿肚子很沉,雙腳有入地之感,每一動作力之源都在腳跟,經踝骨沿腿而上,兩膝有力。但大腿與腰胯則鬆快自如,自腰以上,各處都輕鬆而靈活,動作幅度增大而靈敏迅速,整個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腳踝處,鞭杆在腰脊,兩臂兩手如同鞭梢。此後,無論練什麼拳套,不論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氣沉而不浮,步穩而不亂。動作發勁,整而不散,如同風吹大樹,百枝搖曳,妖嬈自然,妙趣橫生矣!
-
8 # 仙佛神光
丹田與經絡穴位一樣,在解剖學上沒有位置。它是人身上的“保險箱”,把精華先要儲存起來,如此就不會隨便洩漏了。然後再談得上“提煉”,提煉的目的就是盜天地之氣機,煉盡陰質變純陽,不斷服用煉去陰質成純陽之體,才能談得上“白日飛昇”,脫胎換骨。
-
9 # 情緒教育達人
丹田,一個超級大錯覺
其實丹田是古人對於內臟運動神經解剖學不理解而得出的一個感覺性的位置。這就要從我們的副交感神經說起。我們的副交感神經是讓我們保持安定平靜的神經,它是從我們骶部的第二到第4節這個地方發現我們的內臟。這個位置感覺上是在當天,其實實際的位置是在第一二第四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節。
-
10 # 徐祥楠
丹田指的是人體部位。在臍後腎前,又名黃庭,由脊椎保護。丹田和其他經脈一樣,是具體實物,非虛幻不可知的概念。
丹田,原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時用的術語,有上中下三丹田:
1、上丹田為督脈印堂之處,又稱“泥丸宮”。
2、中丹田為胸中膻中穴處,為宗氣之所聚。
3、下丹田為任脈關元穴,臍下三寸之處,為藏精之所。
丹田已被各門各派氣功或運氣方法,廣為引用。上丹田為性根,下丹田為命蒂。性命交修,便可以打通大小周天,達到煉神還虛的境界。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儲藏精氣神的地方,因此對丹田極為重視,有如“性命之根本”。
-
11 # 響工
在某些運動上,比如拳擊,散打,跆拳道,之類的運動過程中,都要先把力氣放到復部和腰部,自由搏擊所說的,一身之力腹腰腹當家,估計腰腹部就是丹田,人未動力先至腰腹。
-
12 # 延莊
丹,藥也,田,地也。丹田,就是種藥之地,世間就好的藥,就在我們自己身上,看的是我們能否善於利用罷了。大家都知道人身可分上中下三個丹田,但作用之時,可遍濟周身,無處不丹田矣!
-
13 # 儘可能的優秀
道家理念,無中生有,調和陰陽煉製內丹,凝神與腹成就元嬰。所以稱為丹田吧!丹田在肚臍下三分。有人會走入誤區,認為是肚臍到恥骨線下三分,其實不然,是肚臍入腹內三分才是正解!
回覆列表
丹田指的是人體部位。在臍後腎前,又名黃庭,由脊椎保護。丹田和其他經脈一樣,是具體實物,非虛幻不可知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