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影視劇小粉絲

    罵醒不太現實,讓他最喜歡的老師和同學和他談談理想。別怕浪費點時間,讓他在家反省一週,不給手機,電視,電腦。

  • 2 # 向山舉目

    做了教師之後,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真的會產生一種使命感,責任心油然而生。

    總希望每一個學生能夠懂得規矩,能夠遵守紀律,學會做人。

    總希望每個學生都能聽課,都能寫筆記,都能學到一些知識,在學習上有一些收穫。

    總希望孩子們在自己的陪伴下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以後能有幸福的生活。

    所以時間一長,無形中成了一個強迫症患者。

    學生吸菸我一看到就發火就生氣,就要批評,甚至要報告政教處給孩子一個處分,甚至還要找家長來談話。

    學生遲到我也生氣,要說兩句要批評,希望改正。

    學生曠課不來學校我也著急,我也發火,又是電話又是訊息,不停的催促,急得不得了。

    學生上課睡覺更是著急,一會兒說這個,一會兒罵那個,甚至動手把人家拍打一下,惹得孩子們很不高興。

    話說回來,絕大多數孩子還是不錯的,能夠理解老師比較配合。這也算是給老師一個面子吧。

    絕大多數家長通情達理,知道老師為了孩子好嚴格要求孩子,家長不給老師找茬子,這是非常好的事兒了,遇到這樣的家長老師感覺很幸運也很幸福。

    但是我們也明白,有一些孩子由於家長本身不太重視教育,也不太懂得教育常識。這些孩子已經在家裡養成了不良習慣,比如說好吃懶做呀,比如說吸菸喝酒呀,比如說生活沒有規律呀,比如說不珍惜時間呀,比如說沒有任何志向,等等等等這些壞習慣,形成之後,老是輕易給改變不了的。也不敢打罵人家,這是教育法律規定的。

    談幾句自己的感想,說的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

  • 3 # 今亱望星空

    ‘’罵醒‘’不學習的孩子,從題目中可以看出老師的責任心與良心,應該大讚!

    但是,對此,本人有如下看法:

    1,謹慎用‘’罵‘’,防止好事家長及不良網民亂炒亂轉,引火燒身。

    2,學生已到畢業季,再罵恐已晚矣,適可而止,省省心最妙!

    3,不要把家長的‘’活‘’獨自包攬,不該承擔的不要承擔,下力不討好的事少做。

    4,若真良心過不去,真想對學生說(記住,是說而不是罵)幾句,我想是不是這樣去說:

    孩子們,馬上就要畢業了,畢業之後每人究竟要走什麼樣的路,很快就揭曉啦。在這時日不多的今天,我再次真誠地提醒大家:有啥問題,請找老師。老師一定會竭盡全力。但是,未來的走向,全靠自己,考好考賴,就看自己的努力!我相信,若干年之後,咱們有緣相聚,你不抱怨我這個老師,我也不枉有你這樣的學生,也更希望你不會後悔自己今天的選擇,當初的捨棄!自己路,自己選,可要選準喲,免得後悔一輩子!

    行了,水平有限,我也說不來多高超勸醒之語,也算在此借題盡心罷了。

    只是,儘量不要因恨鐵不成鋼而罵起來為好!

  • 4 # 小美李老師

    感謝邀請。首先從題目看我覺得用喚醒替換罵醒更為妥當。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是長期堅持的結果。家庭教育是根基,家長的教育方式決定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學習的孩子不是靠老師的幾句罵就能讓他們幡然醒悟的。但是作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可以想盡一切辦法充分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在班級群每天發一句中考倒計時的圖片,並且配上勵志的名言,讓孩子們時刻感受到時間的緊迫和敢於拼搏的鬥志。並且經常分享差生轉變的案例。在倒計時200天的時候舉行中考倒計時儀式,宣讀誓言,做出承諾。讓孩子們時刻感受到時間的緊迫感。給學生做出合理的規劃,讓他們有心中的目標。目標是孩子們前行的動力,有動力才有希望。時刻關注孩子們的動向,在班級裡實行小組互幫制度。也就是結對子,手拉手,一幫一活動。這樣讓好的學生更有責任感,讓差的學生有也有一線希望。親近學困生,多和孩子們談心,找出他們學習上的問題所在。

    聆聽著他們在倒計時儀式上宣誓時的豪言壯語,看著孩子們在簽名儀式上的凝重表情,感受著他們心中對未來的期許。我覺得這個活動收穫很大。家長也反應倒計時活動搞得很好。孩子們在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加了很多。正面的教育比罵更有意義。現在的孩子很敏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幾代人的呵護讓他們的抗挫折能力更差,更喜歡錶揚和鼓勵。所以罵醒一個不學習的孩子很難。

  • 5 # 男女情感電臺

    “罵”永遠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你試想一下,哪個小孩的成就是透過罵醒的。

    我不知道你是老師還是家長,如果作為老師,你想罵醒小孩來學習,就有點不稱職,千萬不要誤人子弟。

    這裡說到畢業班,要不就是小學畢業,中學畢業,甚至是高中畢業,這些小孩都已經是在12-17歲了。

    你試想一下,12-17歲的小孩已經到青春期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建議可以多點給小孩溝通,瞭解下她在學習上,生活上,多點溝通,透過她的描述,看她對事情的看法,來了解她的心理狀況。如果發現有不太正的心理想法,透過你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引導她,讓她明白為什麼這麼做,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通人想問,藝術家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被稱為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