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多商道
-
2 # 嘮叨教育
其實,我覺得懂事的孩子和熊孩子之分並不能用快樂來劃下一道溝壑,難倒懂事的孩子就不快樂嗎?為何非要區分開來?
大家都覺得傻傻的熊孩子可能更天真無邪,他們辦出各種奇葩囧事,讓大人苦笑不得,也頗為費神費心……很多人認為這才是孩子童年應有的模樣,童言無忌,無憂無慮。但是,我想,懂事的孩子未必不快樂,很多孩子可能比較早熟,或者由於家庭教育,他們過早懂事,也許他們會對同齡的“熊孩子”感覺不解,甚至掉滿黑線,但是我想,他們也許也是快樂的,只要家長不強加於自己的思想,讓他們“被迫懂事”,我想他們也有自己的快樂,他們可能快樂於自己比其它人懂事,他們可能快樂於自己能夠幫助父母分憂……
所以,我覺得如果不是“被迫懂事”,而是自己本身思想就早熟、懂事的孩子,我想他們也是快樂的,難倒大人跟孩子相比就一定不快樂嗎?是因為我們身上有太多壓力,如果沒有那麼多“被迫”,我想所有人都是快樂的,不跟其他人相比,也比不了,快樂是屬於自己的。
-
3 # 童馨兒
所謂的懂事,並非謹小慎微,而是具備最基本的禮貌與剋制,擁有熱情和善良,理解心與寬容心,這樣的懂事孩子,當然會快樂。
-
4 # 佳人育兒
其實不以為然,自家的孩子快樂只有自己的陪伴才會知道,孩子也有會把話藏心裡,有些孩子大大咧咧的,啥都說出來,心裡多舒坦!
-
5 # 稻花香香6
懂事的孩子,不一定真正快樂,他們將自己固定在一個懂事的框框裡,想跳卻跳不出來。
在家長和老師的眼裡,懂事的孩子,除了人品要好,學習也要好,那麼,學習好的孩子,就真的快樂嗎?不是的,大多數學習好的孩子,除了只是滿足父母和老師眼中的懂事,再就是為了改變某種生存狀態,又或者是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又或者只是為了心裡的那點小自尊,總之,他們努力學習,往往都是為了滿足別人(包括大人)們的慾望,固定在這個大人們為他設定的模式裡。
所以,他們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那熊孩子呢,大問題沒有,小問題不缺,學習也怎麼樣,但他們完全是為了自己而活,不會考慮別人怎麼樣,這種孩子相對要活的快樂些。
一個為自己而活著的人,才是真正快樂的人。
所以,懂事的孩子和熊孩子相比較,熊孩子要快樂許多。
-
6 # 杏媽育兒
其實我個人認為,懂事的孩子不一定快樂。因為因為那句“窮苦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熊孩子能夠快樂,因為他們不必為生活擔心。
-
7 # 壹父母
人類少兒時代的情感和情商發展遵循這樣一個規律:必然先建立起“自我價值”和“自我意識”,充分體驗和擁有了高自尊和安全感之後,才會由己及人,以同理心關注到身邊其他人的感受、情緒和需要。這是一個由內而外自然呈現的過程,而不是父母用說教和要求灌輸而成的,也不是一個能夠“速成”的過程。每個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長規律,一個人長得太快,也就意味著老得更快,他就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彈性跟熱情。
一個健康的家庭生活,時時刻刻都充盈著接納與認同。而一個處處要求孩子“懂事”的家庭,則時時刻刻充滿著否定與苛求,孩子表現出的過於“懂事”的現象,本質上其實是對自己本性的扭曲,是孩子長期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關懷,個人意志遭到長期踐踏的後果。表面的“懂事”不過是討好,是儘量讓別人舒服,以犧牲自己的意志、隱藏自己的真正需求去迎合別人,這樣的孩子,會產生很多心理上的問題。
過於懂事的孩子,其實是因為害怕,害怕什麼?害怕自己“不懂事”就會得不到父母的愛,害怕“不懂事”就會失去老師和親戚朋友的喜歡,害怕“不懂事”就會遭到厭棄,歸根到底,是家庭的環境並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有研究報告顯示,過早成人化的孩子在成年後有較多的酒精和藥物濫用現象,患抑鬱症的比例較高。孩子無論如何都只是孩子,切莫讓孩子承受父母的情緒困擾和精神壓力。他們也不喜歡和談論自己的家庭。這樣的表現,會讓旁人誤以為他們的狀態還好,本想給的過多關懷,因自認為沒必要而取消。這些孩子對於人生的態度多是消極的,身心長處於戒備狀態,不會輕易信任他人。
國外臨床心理學家說過:“一味的順從,缺乏說不的能力,缺乏設定個人底線的能力,是一種常見的、但經常不為人知的引起心理疾病的原因。”
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鼓勵孩子說“不”,甚至允許孩子“頂嘴”,只要不是太出格的事情,就讓他們發揮天性,滿足他們的願望。要知道,這些被你毫不留情駁回的想法 ,可能對於他,是夢寐以求的理想和願望。讓孩子順從自己內心的想法,自己做主,自己選擇,我們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引導他們就好了。
我們希望自己的哈子能夠快樂幸福,而不是一味地“懂事”。
-
8 # seiluy
懂事的孩子其實內心都不是那麼開心,他的懂事只是討好外界的希冀。所以他們大多時候明明不喜歡,但是因為懂事而堅持咬牙去做,所以他們的內心深處並不是最開心的。而熊孩子可以按自己喜歡的事做,並且一般沒心沒肺,考慮的事情少,做什麼事都以自己的開心為主反而活的很開心。而大多數孩子都是在懂事和熊之間,太懂事反而讓你害怕,而太熊反而讓你厭煩。
-
9 # 淡然369y
懂事的孩子和熊孩子誰更快樂呢?我從小學老師的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班級裡總有一些懂事的孩子也不乏少數的熊孩子。懂事的孩子上課注意聽講,學習成績優秀,做事認真自律,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多。對於老師留的作業,這些懂事的孩子下課就寫作業,只要一有時間就寫。而熊孩子一下課就不見了蹤影,實在沒事還去廁所溜達一圈,作業拖沓交不上來,老師沒辦法,又請家長又批評。這時熊孩子難過哭泣,下決心痛改前非,但是好景不長,又會就範。不光寫作業其他學習的事都明顯看出來懂事的孩子的到的表揚和認可多,熊孩子得到的批評多,得到表揚多的孩子更加自信,受到批評多的孩子比較自卑。所以說,熊孩子也不好當,他們其實想當好孩子,但就是自己不能約束自己,老師和家長的告誡一會就忘了,時間長了就破罐子破摔,他們看起來快樂也是因為“心大”想得開。
有一次上課我提到了老子,班級裡的一個熊孩子竟然能笑上一節課,看起來開心極了,我看著心裡不是滋味,這明明就是無知,這哪裡是快樂。
孩子總會長大,他們的學識修養都將成為自己的立足之本,誰最快樂,誰笑到最後呢?當然是懂事的孩子。如若有例外,也是少數。
-
10 # 蘑菇痘痘
感覺懂事的孩子其實內心很累的,至少他做事之前會考慮,熊孩子直接就是上手“幹”。孩子嘛,還是熊一點好,這樣開心。
-
11 # 麥穗說教育
網上有句話說“懂事,才是孩子一生的毒藥。”雖然說得有點誇大,但是懂事的孩子令人心疼,我認為懂事的孩子並不比熊孩子快樂。
我們小時候,當我們犯了錯,或者在父母很心煩意亂時吵吵鬧鬧,父母會語重心長地來一句“你能不能懂事點?”父母很期待自己的孩子很懂事,讓自己少操點心,最好是感覺沒怎麼管過孩子他自己就能長大了。大人們聚會,最喜歡聽的話是別人誇讚自己家娃:“你家孩子真懂事!”臉上那種驕傲感滿足感比自己有了成就還得意,最期待自家娃是“別人眼中的孩子”。
孩子很懂事,真的很好嗎?孩子快樂嗎?殊不知孩子為了大人們口中“懂事”兩個字付出了多少,他可能拼命要求自己讓大人滿意;他可能拼命掩藏情緒讓大人認可;他可能拼命斟酌言語讓大人誇讚……他的努力甚至放棄孩子愛玩愛鬧的天性就為了大人的面子和虛榮心。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有篇文章《風箏》,裡面的小兄弟愛玩風箏,自己動手做的風箏,“我”認為小兄弟玩物喪志就踩碎了他辛苦製成的風箏。多年以後,當“我”在國外學了兒童心理學後發現,當年的行為堪稱粗暴,遏制了孩子愛玩的天性。
人有信任權威的意識,大人在孩子心中就是權威,他為了獲得權威的認可只能不斷按照大人的要求去要求自己。我們有同事的孩子非常聽話,她最怕的就是她做錯了事惹媽媽不高興,真的令人心疼。
不是說懂事孩子不好, 熊孩子才好,熊孩子雖然無拘無束、調皮搗蛋,孩子的天性自由釋放,但是,釋放過度也是不好的,哲學上講究適度原則,孩子太放任就缺乏管教,就像野生灌木林,斜枝歪長的。我們也不能抱著只要孩子快樂,一切可以讓步。在家裡都會由著孩子,走上社會誰能保證會讓他快樂一輩子呢?
孩子的成長有時意味著背叛,我們大人需要做的是不要把成人世界的一些東西強加到孩子身上,儘量在自由和管教中尋找平衡點。
-
12 # 幼教人的歷程
懂事的孩子沒有熊孩子快樂,熊孩子的創造力比懂事的孩子要高的許多。
懂事的孩子固然受到家長的偏愛,但熊孩子卻擁有不一樣的快樂。我們總想走出去看看是因為我們還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一旦我們滿足於現在的生活,被這種安逸的生活磨滅了我們走出去的願望,我們的生活便會枯燥無味。
孩子是天真活潑的,對世界的好奇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特性。可是由於好奇所以破壞了許多東西,也讓父母操心了不少。父母總羨慕孩子的懂事,總會因為孩子的懂事而額外獎勵,面對闖禍的熊孩子卻是斥責,是這樣的結果就是懂事的孩子因為獎勵更加遵守規矩,熊孩子可能會叛逆衝動。
可是事實勝於雄辯,在一創造力方面熊孩子的作品總是讓人眼前一亮,總令人稱奇。可是懂事的孩子卻鮮有佳作。
懂事的孩子幸福在於父母,老師的偏愛,可是熊孩子的快樂確是親手開啟美妙的世界.
我們的社會需要創新,而創新源於自己內心獨特的想法,並且將它變為現實,這需要更多的熊孩子去實現自己最奇妙的夢。
懂事的孩子可能在成長的過程中比熊孩子更開心,因為偏愛與獎勵,可熊孩子只會因為自己發現的奧秘,但熊孩子不會止步於眼前,懂事的孩子卻早早停下了腳步。
-
13 # 豫見每天
懂事的孩子未必就比熊孩子快樂。因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個人都有其自固有的基因,決定了他特定的性別、性格、容貌等一系列自己的特徵。如果孩子生性好動,調皮搗蛋,善於發現新事物並好奇探索,這樣一來可能會給家長帶來所謂的麻煩,這時就看家長何以引導孩子了。斥責打罵孩子,孩子害怕捱打就會聽大人的話,按大人的要求意願去做,這樣的孩子看似聽話懂事,實則壓抑委屈,談不上自由快樂了,當然了,如果孩子內在性格穩靜懂事,按他自己的天性去玩去做事,在大人看來是懂事的,孩子自己也是快樂的。
-
14 # 愛生活的阿澄
在我們的教育理念中,「懂事」「乖」應該是對孩子的最高讚譽。
每次去學校接孩子,我們都會問老師「孩子今天乖不乖,有沒有聽話?」
平常聊起孩子,無非就是互誇,「你家孩子真乖」之類的。
好像乖與不乖已經成了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似的。
可我們卻忽略了,長期這樣,孩子心裡就會形成一種認識。
他們知道聽話就會得到獎勵,不聽話就會被懲罰批評,他們知道自己表現的越乖,我們就會越開心。
所以常常為了得到我們的表揚,而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感受。
很多心理學家都說過:
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反而心智越成熟。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乖」其實並不是一個褒義詞。
「乖」意味著,不敢表達真實的情緒
有的孩子剛入幼兒園時很乖,不哭不鬧。
但是,一兩週後問題來啦,愛打人,半夜經常哭醒。
為什麼會這樣?
一般孩子是不願去幼兒園的,因為害怕去了幼兒園見不到媽媽爸爸。
但為了成為爸爸媽媽眼中的乖孩子,就得表現的乖,不能哭鬧。
這樣,孩子壓抑的情感只能透過其他方式宣洩,例如愛打人、半夜哭醒。
其實孩子能夠在我們面前哭,恰好說明他覺得我們可以給到他足夠的安全感,他知道爸爸媽媽會照顧他的情緒。
這而種無條件的愛和養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乖」意味著討好別人,忽視真實的自己
有位媽媽分享過這樣的經歷:
小時候,媽媽帶她出去玩。
問她想不想要商店裡的糖果,其實她特別喜歡吃。
可是,為了讓媽媽覺得自己是懂事的乖孩子,就告訴媽媽自己不喜歡。
而她長大以後,就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的爛好人。
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認可為主導。
漸漸失去了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了自己的真實需求。
表面上很乖,實際上卻很壓抑很痛苦。
越「乖」的孩子,獨立能力越差
我們都希望孩子走一條可複製的道路,過著穩定的理想生活。
我們想讓孩子乖乖聽話,按照我們想要他走的軌跡去走。
可是卻忽略了我們在孩子身上的控制感。
而這些控制感直接導致孩子沒有主見,甚至長大後對自己的人生產生迷茫。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樣的事情吧。
小時候乖的孩子可能學業很出色,但真正取得更大成就的往往都是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當然這話不絕對)!
比如說馬雲。
馬雲從小就是一個調皮孩子,愛打架,打了無數次的架。
最嚴重的時候縫過13針,捱過處分。
功課也不好,數學考過1分。
有一天上午,第四節是數學課,馬雲由於肚子餓了無心聽課,就坐在位置上想中午該吃什麼。
這個時候數學老師發現他發呆,就提問他:「1.230小數向右移動一位,將會怎麼樣?」
馬雲毫不猶豫地回答:「將會吃午飯」,結果全班鬨堂大笑。
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如今卻成了網際網路的領頭人。
所以啊,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培養孩子的方式有很多。
很多時候孩子確實需要聽我們的話,畢竟我們有著他沒有的經驗,可以指導他少走彎路。
但事事都聽我們的話,甚至為了讓我們說他懂事說他乖,而故意聽我們話的行為就不可取了。
孩子嘛,還是要有哭有笑,這樣才是屬於他們這個年齡的本真。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15 # 爾雅休養札記
有人說:“十個原生家庭,九個傷痕累累。”
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嚴良、普普這三個孩子正當如花的年紀,本應在父母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普通生活,但是原生家庭的悲劇讓他們過早地直面生活的陰暗與殘酷,迫使他們成為了“親職化”的小孩,經歷著驚心動魄的生活。
所謂“親職化”,就是通常所說的“小大人”,在英文中被稱作“老靈魂”。
“親職化”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對調,父母沒有做到他們身為父母原本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並且還將這種責任和義務轉移到孩子身上。
“親職化”小孩的童年被過早地剝奪,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而一再犧牲自己的需求。
他們在心理上被過度拔苗助長,這種違揹人性發展規律的速生,很容易讓孩子的人格在形成期發生變異,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歡樂頌》中樊勝美說過:“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他的宿命。”
這些“親職化”的小孩由於心理築基不牢,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就像沙灘上的城堡,一被海浪衝刷,馬上就分崩離析,從而走向悲劇的人生。
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說《自殺俱樂部》中,少女潔絲有一個任教育部長的父親和一個神經質的母親,在姐姐離家出走後,潔絲與父母的關係愈發緊張,甚至想要自殺。潔絲在小結自己失敗的青春期時,說道:“父母皆禍害。”
為何孩子會如此怨恨父母?
父母們總是不自覺地將各自原生家庭的影響複製給孩子,或者將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傷害轉嫁給孩子,讓孩子們重複著自己的痛苦。
“親職化”的孩子就是原生家庭問題下的犧牲品,他們彷彿一顆顆裹著糖果外衣的炸彈,不知何時便會傷人傷己。
隱秘的是原生家庭的黑洞,角落裡的是殘缺不全的人格。
父母的極端管教,“乖孩子”黑化成“壞孩子”“親職化”孩子會形成“討好型”的人格,這些孩子特別在乎別人的感受,習慣於犧牲自己的感受和訴求去迎合別人,同時常常自我否定,自卑軟弱,不敢反抗。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原生家庭問題很典型,父母離異,跟著強勢的媽媽生活,爸爸再婚並有了一個女兒。
朱朝陽平時在學校是個成績優異、高智商、心思縝密的好學生,在家是個聽媽媽話的乖孩子,因為不合群,經常被同學欺負。
宋慶齡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
朱朝陽的媽媽周春紅是個控制慾強的人,經歷過失敗的婚姻,她不甘心,便把全部期望寄託在朱朝陽身上。
周春紅沒有時間管兒子,只是採用絕對控制的方式對待他:只要學習好就行,不允許交朋友,必須喝熱牛奶,見爸爸時帶上成績單……
周春紅用令人窒息的愛去控制孩子,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將孩子當做證明自己價值的工具。
當朱朝陽觸及了她的權威地位,情緒便瞬間崩潰,對孩子瘋狂責罵,將錯誤推給孩子。
被破碎的玻璃壓得久了,受傷是早晚的事。
這種畸形的愛讓朱朝陽習慣了隱忍乖巧,內心極度敏感又壓抑,最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相對於控制慾強的媽媽,朱朝陽還有一個長期缺席的爸爸。
自從父母離婚後,朱朝陽見爸爸的次數屈指可數,爸爸對他的生活和學習也漠不關心。
父親更關注的是幸福的新家庭,即使朱朝陽被繼母和妹妹追打、羞辱,也不能挺身而出保護他。
朱朝陽在父親、繼母和妹妹面前,小心翼翼,逆來順受,生怕爸爸嫌他“不懂事”而討厭他。
朱朝陽一直很羨慕同父異母的妹妹,看到爸爸如此寵愛妹妹,每次和他們在一起,彷彿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不該存在的人。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可是爸爸的缺席和偏心,激化了朱朝陽心中隱藏的惡念,害死了恃寵而嬌的妹妹。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就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朱朝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這兩種需求從未被滿足過,從而使他一錯再錯,最終黑化成劇中真正的“大BOSS”。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好好地陪伴孩子,多關心孩子的訴求和渴望。
認清自己對孩子的期望,不要把自己的偏執強加在孩子身上。
成為父親和母親並不意味著你會失去自己,而是,你必須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父母的長期缺位,養成叛逆少年和心機女孩“親職化”孩子的另一種人格表現則是“困獸型”,這類孩子警惕多疑,感覺自己周圍全是危險和敵人,時刻保持著防禦狀態。
《隱秘的角落》中,性格叛逆的孤兒嚴良算是典型的例子,他擁有暴力傾向,厭惡管教和學習,頭腦簡單易衝動,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
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教育和陪伴,“自由”的孩子們不知道該正確如何面對這個世界,他們便習慣了用防禦、反叛和攻擊來證明自己。
孩子的叛逆另一種原因,其實源於父母與孩子的意識不統一。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並急於證明自己的價值。
很多父母總是一廂情願地把自己的意願和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自己的作為和想法經常持否定態度。
朱朝陽最後對媽媽吼道:“你們都是為了你們自己!”這也是長期壓抑後的一種反叛。
“親職化”的孩子,往往缺乏合理地處理自己極端情緒的能力,會不自覺地迴歸原始的防禦狀態,強化防禦模式。
任何和他們親近的人,都會感受到他們潛意識下所表現出的防禦與隔離。這就是為什麼像朱朝陽、嚴良這樣的孩子,往往都不太合群的原因。
他們可能會非常擅長隱藏自己的極端傾向,他們的心理已經成人化,擁有遠遠超越實際年齡的世故與成熟。
孤兒普普這個表面純真柔弱的小女孩,心機卻比很多成人都要深沉。
她想敲詐張東昇但沒有親口說出來,而是時不時地提醒朱朝陽和嚴良,指引他們去敲詐張東昇。
普普也很懂得示弱,引起別人的保護欲,特別是對於男性,然後利用他們為自己做事。嚴良和朱朝陽都在保護她、幫助她,甚至是張東昇都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對待。
在天真爛漫的年紀,卻像成人一樣思考這個世界,幹著踐踏道德規則的事情,可憐、可悲,但更可怕。
“討好型”與“困獸型”這兩種人格,可能會同時存在於“親職化”孩子的內心。
可能呈現出不同比例的混合,也可能從一種人格向另一種人格過渡。比如“討好型”人格會因為環境變化,而轉化成防禦與攻擊的“困獸型”。
朱朝陽後期的借刀殺人、篡改日記等行為,都是這種狀態。
原生家庭不是鍋,成長問題要自己扛東野圭吾說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父母無法選擇,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隱秘的角落》的作者紫金陳就是朱朝陽的原型,但他沒有像朱朝陽那樣走向黑暗的角落,任由自己沉淪,而是努力提升自己,自我療傷,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就,還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紫金陳坦言,雖然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烙印無法復原,但只要自己內心足夠強大,任何事情都可以雲淡風輕。
相信,在原生家庭中傷痕累累的孩子們,只要有勇氣走出那個隱秘的角落,一定會比任何人活得都漂亮。
回覆列表
“懂事”是我們誇獎孩子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誰家有個“懂事”的孩子,絕對會引來很多家長的羨慕。但是小編卻每每聽到誇讚孩子“懂事”的時候總會忍不住一陣陣心疼,所謂的“懂事”背後,包含了一個孩子太早對自己的壓抑,在本該無憂無慮、沒心沒肺的年紀,卻學會了察言觀色,透過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迎合爸媽或者別人。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從一起步就很沉重?從某種程度,小編寧願孩子是個任性自我的熊孩子,也不願他是個懂事的乖乖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