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藥師話用藥
-
2 # 沈夏冰營養師
俗話說“十人九胃病”,人們把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疾病一般稱為“胃病”。 以往人們把胃病的病因,統統歸咎於想長期大量進食刺激性食物、胃酸分泌過盛、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等。但實際上導致胃部疾病的原因有很多,還包括飲食不規律、遺傳、食品衛生不規範、菸酒和精神因素等,也有一些其實是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幽門螺桿菌有著非常強的傳染性,其傳染的主要途徑是糞-口或者口-口的傳播。
現代醫學證實幽門螺桿菌做為致病菌,可致潰瘍病和胃炎。一般來說胃病患者胃粘膜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高達59%~77%。患者口腔中存在著大量的幽門螺桿菌,可以透過唾液或飛沫感染他人,華人向來喜愛群體聚餐,用以增進感情,尤其是共同進餐的一家人,所以家庭成員中有多人同患“胃病”。那如何避免幽門螺桿菌的傳播呢?
1.注意口腔衛生,改變用餐方式,建議選擇分餐制或使用公筷:每天至少2次刷牙,每次3分鐘,使用正確的刷牙方法。家裡的長輩一定不要給年紀小的孩子透過嘴對嘴的方式餵飯,也不可給孩子吹飯,因為幽門螺桿菌常存在於病人和帶菌者的牙垢與唾液中,因此分餐制可以預防幽門螺桿菌的傳染。
2.已經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在飯前、便後要洗手,注意個人衛生。要知道患者的唾液、牙垢中均存在幽門螺桿菌,要勤刷牙、多漱口。牙刷或者電動牙刷的刷頭最好每個月更換一次,每次刷完牙用清水沖洗,甩幹,放在陰涼通風處。
3.家中的碗筷要定期消毒處理,可以使用消毒櫃消毒。沒有消毒櫃,可以用沸水煮碗筷15分鐘左右也能達到消毒的目的。筷子清洗後用清潔的乾布擦拭,小頭朝上放在鏤空的筷子籠裡,並注意筷子籠的清潔、通風。建議筷子應選擇木質、竹質的。因為木質筷子會在表面形成細小凹槽,容易殘留細菌和清潔劑,應定期更換,千萬別捨不得。
4. 應注意飲食衛生,少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防止病從口入。戒菸限酒,以免引起胃黏膜的損傷。尤其是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避免情緒波動。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很高。但並非全部需要藥物殺菌治療,對於有消化性潰瘍疾病、慢性中度以上的胃炎等患者才必須進行藥物治療。飲食方面,西蘭花、韭菜、大蒜等食物當中含有有機硫化物,所以對幽門螺桿菌的消滅也有一定的作用。
-
3 # 藥事健康
幽門螺桿菌是是一種革蘭陰性桿菌,螺旋形、微需氧,該菌是人胃部的螺桿菌幾乎僅見於人類的胃部,同時胃部也是感染的源頭,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幽門螺桿菌可以從動物傳播給人,科學家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檢組織中分離出幽門螺桿菌,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幽門螺旋桿菌病包括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門螺旋桿菌病的不良預後是胃癌。幽門螺桿菌定值於胃賁門,胃體與胃竇等部位,也可出現在十二指腸近端。
人與人之間幽門螺桿菌的傳播方式與途徑尚不明確,但是流行病學證據表明人與人之間存在口~口與糞~口傳播途徑,其中糞口傳播多見於衛生條件欠佳和水源汙染的國家和地區,口口傳播有賴於反流的胃液中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這樣幽門螺桿菌才可以暫時定值於口腔,另外是透過嘔吐物引起口口傳播,因為嘔吐物中的幽門螺桿菌可以存活數小時,人人之間的傳播多見於兒童時代,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播,特別是母子、兄弟姐妹之間的接觸傳播。當家庭中有人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在積極配合治療的同時應及時做好物品消毒和衛生工作。防止家庭內部之間接觸傳播。
-
4 # 張呂愛
應該不直接接觸是不傳染 肺有任何菌一般都會傳染 因為他對外呼吸 咳嗽 吐痰 近距離接觸你會呼吸進自己肺 引起感染 所以 戴口罩
-
5 # 每日微健康
感染幽門螺桿菌之後,幾乎皆會出現幽門螺桿菌胃炎,在幽門螺桿菌胃炎的基礎上,約10%的患者可發生幽門螺桿菌相關消化不良,15%-20%發生消化性潰瘍,約1%發生胃惡性腫瘤。幽門螺桿菌胃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更確切的說是一種傳染病。
雖然多數患者,並無消化不良症狀,最終也不會發生胃癌等嚴重疾病,但究竟誰最終會在幽門螺桿菌胃炎基礎上發生嚴重疾病難以預測。為此,及時對其進行根除意義深遠,而幽門螺桿菌始終具有傳染性,將其根除,可減少傳染源這一事實不可忽視。
-
6 # 康愛多用藥指南
說到幽門螺桿菌,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病菌,但是對此卻不是特別的瞭解。實際上,這種病菌是世界上目前所知唯一一種可以在胃中生存的微生物。專家們認為,及早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及時而有效地殺滅幽門螺桿菌,對預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義。
一、幽門螺桿菌會傳染嗎?當然會。
臨床發現,幽門螺桿菌是一種有著非常強傳染性的病菌。在臨床上主要是透過“口-口”、“口-糞”的方式傳播,部分國家甚至有90%以上的人口都感染過這種細菌。
除此之外,幽門螺桿菌還很容易反覆感染,主要是因為“病從口入”而造成二次感染。所以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人士,除此良好治療外,還需要注意便後洗手等衛生問題。
二、幽門螺桿菌有什麼危害?根據病理學知,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時,首先會引起慢性胃炎,進而發展為胃潰瘍、胃萎縮、胃癌等等。
1、頑固性口臭
很多人都會有口臭這種不好的表現,尤其是在睡一覺起來的時候。實際上,幽門螺桿菌也可造成頑固性口臭的症狀。因為該種細菌可以分解口腔內的尿素等成分,很難被去除。
2、慢性胃炎
研究表明,80%的慢性胃炎是因為幽門螺桿菌所引起的。而幽門螺桿菌如果得不到治療的話,還會導致慢性胃炎反覆發作,遷延不愈。
3、消化性潰瘍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人士,還會出現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性潰瘍。除此之外,亦可導致疾病反覆發作、不易治癒。
4、胃癌
有研究發現,30%-80%的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有一定的關聯。這種細菌,會使得患上胃癌的機率大大增加,所以需要及時診治。
好了,小康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了。溫馨提示大家,飲食不節、口味過重等不良習慣都會給幽門螺桿菌製造入侵的機會哦。
-
7 # 蘇核桃媽咪
理論上講幽門螺旋桿菌會傳染,會透過消化道傳播,如果家裡有人測出來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建議分開碗筷用。但是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一塊用餐,不一定就會感染上,關鍵是看你胃環境是否強大,如果強大的話,好的菌群就會戰勝壞菌群(幽門螺旋桿菌),就不會被感染上
-
8 # 營養百事通
幽門螺桿菌會傳染嗎?答案是:會的。幽門螺桿菌具有傳染性,可以透過食物和飲用水進入到體內,可以再胃黏膜上落戶定居繁殖。
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慢性胃炎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的胃發炎了,而且是緩慢性的進展,那他的定義就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的胃黏膜炎性的病變,這是一種常見病,他的發病率在各種胃病當中是居於首位的。而且病程是反覆的。大部分的慢性胃炎是沒有明顯的症狀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的患者會有一些消化不良的表現的,比如上腹飽脹不適,尤其是吃晚飯了之後會加重這樣的症狀,還有就是沒有規律性的隱隱作痛,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疼一下,而且是那種頓痛,還有就是打飽嗝兒,經常的反酸水,胃部會有灼燒感,食慾不振,不愛吃東西,噁心,嘔吐等現象。
過去的理解是得胃炎,通常是認為吃東西吃的不對,比如說吃的太冷,太酸,刺激到了胃壁等原因。其實引起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是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這個是《中華醫學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2006》上面釋出的。
因此,切斷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才是預防胃炎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註冊營養技師/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高階健康管理師
-
9 # 小克大夫
毫無疑問,幽門螺桿菌是存在有傳染性的,其主要的傳播途徑就是靠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這兩種途徑來進行傳播。
目前,已經證明幽門螺桿菌感染和消化性潰瘍、胃炎、胃癌等疾病都有密切的關係,當徹底的治癒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後可以促進消化性潰瘍和相關胃炎的痊癒。
那麼,生活中怎麼做才可以有效的預防被幽門螺桿菌感染呢?
1.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要洗手,防止幽門螺桿菌的糞口傳播和口口傳播。
2.良好的飲食習慣:餐桌上不要隨意的夾菜給別人,也不要和他人共用碗筷、水杯等餐具。
3.分餐制:也就是說自己的碗筷等餐具自己用,不混淆,不隨意的夾菜,舀湯等。
4.避免用嘴給嬰幼兒餵飯,因為很多大人直接用嘴給孩子餵飯,這是傳播幽門螺桿菌的最有效途徑。
5.避免一些傷胃因素的存在,胃黏膜好似一道屏障,可以抵禦外界因素,但是當胃黏膜受到損害,屏障功能降低後就會導致胃黏膜的功能喪失,容易被幽門螺桿菌感染,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做到避免抽菸、喝酒、進食刺激、辛辣、過燙、不易消化、粗糙的食物。
6.注重口腔衛生:因為幽門螺桿菌不單單可以在胃內生存,還可以在口腔內生存,如果不注重口腔衛生,很容易導致幽門螺桿菌在胃內造成感染。
-
10 # 李藥師談健康
很多人知道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致病菌,是導致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消化道疾病的罪魁禍首,但對於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具有傳染性卻並不瞭解,實際上,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確,幽門螺旋桿菌具有傳染性。
帶你認識幽門螺旋桿菌根據研究發現,早在5萬年前,幽門螺旋桿菌就已經存在了,與人類共同進化生存了很多年後,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確認,它是迄今為止人類胃部唯一發現的細菌類微生物。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微需氧的螺旋狀桿菌,有鞭毛,菌體結構較為特殊,在胃部的強酸性環境下,幽門螺旋桿菌能夠分泌“氨雲”保護菌體不受強酸侵蝕,它不但能夠在胃部的強酸性環境下存活,還能夠用鞭毛與胃黏膜結合,防止因胃部的蠕動排空而被排出體外,因此,人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通常很難透過自身的免疫機制和一些殺菌機制清除它。幽門螺旋桿菌還會分泌的保護自身的氨能夠侵蝕胃黏膜,另外幽門螺旋桿菌自身也會分泌破壞胃黏膜的毒素,因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可能會發生一些胃黏膜損傷性的相關疾病。
幽門螺旋桿菌具有傳染性對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者,除了胃幽門部位會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以外,人的口腔,腸道中都會有一定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因此,幽門螺旋桿菌人的口腔、糞便都有可能傳播幽門螺旋桿菌。透過“口-口”,“糞-口”傳播,都會將幽門螺旋桿菌傳染給身邊的人,嘴對嘴親吻,口對口餵食,已經飯前便後不洗手等各種不良的衛生習慣,都有可能導致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
鑑於幽門螺旋桿菌的上述傳播途徑,對於家庭成員中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的情況,幽門螺旋桿菌在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染機率則更高,有統計發現,家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的家庭成員,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高達60%,遠高於家裡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的家庭成員(僅不到15%的感染率)。
如何避免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幽門螺旋桿菌這個細菌,雖然它在胃部興風作浪,難以殺滅,但在自然環境下,它並不是一個很難殺滅的細菌,首先它怕熱,100℃幾分鐘就可以將它消滅,過氧化物,含碘的消毒劑,都可以有效的殺滅這個細菌,在乾燥的環境中,它也活不了多久,甚至在正常的自然環境中,大多數的幽門螺旋桿菌也都無法存活太長時間(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是微需氧家,氧氣濃度太高,它就不易存活),因此,如果能夠注意清潔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定期消殺,相對的分餐,杜絕口對口餵食等陋習,就能夠大大的減少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和感染機率。
對於已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朋友,如果有胃部不適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診察,根據疾病情況,如果需要,即使的進行正規的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切勿聽信偏方,目前除了臨床上正規的四聯藥物療法,其他食物,益生菌殺滅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都不靠譜。
-
11 # 醫學微視
【幽門螺桿菌能夠傳染嗎?】
主講人:胡伏蓮——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消化內科教授;歷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分會常委;幽門螺桿菌學組組長;北京消化分會副主委;《全國幽門螺桿菌臨床論壇》主席。
-
12 # 杏花島
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有聽說過幽門螺旋桿菌這一叫法,也知道它是導致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的一種致病菌。那麼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具有傳染性呢?可能這對於多數人來說卻並不清楚。其實,對於這一問題的答案特別明確,即這一致病菌具有傳染性,且其傳播途徑比較廣泛。
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一致病菌。據相關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這一致病菌已有5萬餘年的存在史,但一直到了上世紀80年代才被科學家們確認。幽門螺桿菌是迄今為止,唯一被科學家們發現的存在於人類胃部的一種細菌類微生物。這種致病菌除了除了會存在胃幽門位置以外,在人口腔、腸道中也都會存在。因此,感染這一致病菌的病人的口腔、糞便均可能成為它的傳播路徑。所以,對於飯前便後不洗手、家長咀嚼食物喂孩子、亦或者情侶進行口吻、家庭成員共用餐具等都可能致使幽門螺桿菌的傳播。有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在家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病人的情況下,此致病菌在此類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染率可高達百分之六十,而在沒有此病菌感染成員存在的家庭,其傳染率僅百分之十五。
一旦感染此病菌就會很難根除,這主要與幽門螺桿菌本身的特性所決定。而且,此病菌的存在會對胃粘膜造成一定的損傷性。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對其的預防,做到飯前便後常洗手,做好餐具的衛生清潔和消毒,杜絕嚼食餵養等不良習慣。
本期答主:左旺 醫學碩士
-
13 # 遼瀋名醫
幽門螺旋桿菌是明確的,經過消化道可以人與人之間傳播的一種病菌。它的存在和胃癌的發生有密切的聯絡。
因為在腫瘤科,醫生髮現那些患有胃癌的患者,普遍存在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情況。即便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與發生胃癌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絡,但是腫瘤科醫生也建議——及時做幽門螺旋桿菌篩查,查出陽性,及時干預治療。干預治療的方法有兩個,第一是藥物治療,一般情況下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會有效果,三聯或者四聯療法,往往也是比較適用的。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推廣分餐制,這在中國推廣起來非常難,但是對於那些家中有胃癌高發因素的家庭來說,對於一些老人有老胃病的情況來說,還是應該及時的控制。
有資料顯示在中國超過60歲以上的人群,50%以上的人是有幽門螺旋桿菌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幽門螺旋桿菌發現率會越來越高。
可能有人會質疑:這麼多年下來了,幽門螺旋桿菌如果沒有強力控制,有什麼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在全球範圍內,40%的胃癌發生在中國,在全球範圍內,幽門螺旋桿菌發病率在發展中國家更高,這是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也是一個比較尷尬的事實。
-
14 # 兒科恩銘
目前已經證實幽門螺旋桿菌(HP)的胃內感染是導致胃炎的主要病因。幽門螺旋桿菌在活動性胃炎、重度胃炎中的檢出率很高。慢性胃炎的家族聚集傾向表明了幽門螺旋桿菌在家族成員間是可以傳播的。幽門螺旋螺旋桿菌感染了世界範圍內一半以上的人口,其發病率的高低與社會經濟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衛生條件以及水源供應情況有較為密切的關係。
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透過糞-口或口-口途徑傳染。有的寶媽喜歡將食物咀嚼後再餵給孩子,這樣的方式很不衛生。如果寶媽罹患了胃炎的話,孩子被傳染的機率非常高。家庭成員中有罹患胃炎的建議使用公筷,注意飲食衛生。有研究顯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傳染的機率達六成以上。
大部分的原發性消化道潰瘍患者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被根除後潰瘍的複發率下降。因此控制幽門螺旋桿菌在消化道潰瘍的治療中也顯得非常重要。
由於兒童消化道出現消化道潰瘍時症狀和體徵不典型。當家庭中有消化道潰瘍的人員時,孩子如果出現劍突下燒灼感或飢餓痛;反覆發作、進食後緩解的上腹痛;與飲食有關的嘔吐;反覆出現的胃腸不適;原因不明的嘔血、便血;糞便隱血實驗陽性的貧血孩子,需要警惕消化道潰瘍的可能,及時的進行內鏡檢查,及早的明確診斷很有必要。也可以透過C-13尿素呼吸試驗來判斷是否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血清學檢測抗HP-IgG抗體對診斷也有一定的幫助。
針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時需要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PI)抑制胃酸分泌,保障抗生素藥物療效。通常的一線方案是PPI(如奧美拉唑)+克拉黴素+阿莫西林,療程10~14天,如果青黴素過敏則換用替硝唑。克拉黴素耐藥的話則選用含鉍劑的三聯療法(阿莫西林+甲硝唑+膠體次枸櫞酸鉍劑)序貫療法。PPI+阿莫西林服用五天,然後使用PPI+克拉黴素+甲硝唑服用五天。可以較好的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
15 # lan87428
會的!
多數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在患病之後採用的治療方式就是四聯療法。所謂的四聯療法就是指的使用兩種抗生素,加上質子泵和鉍劑,合用四種藥物。這個療法的殺菌成功率高達六成以上。但是,在經過四聯療法治療之後,並不是說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現在傳統的殺菌療法副作用大,破壞腸道健康菌群且殺菌失敗後,再次殺菌幽門螺旋桿菌會出現耐藥性難根除。但是,有抗幽護衛肽胃舒益生菌出現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四聯療法和益生菌的聯合應用較四聯療法單用,Hp根除率顯著提高到82%以上,並可以減少味覺異常、腹脹和腹瀉等副作用。
回覆列表
幽門螺桿菌是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並與胃癌及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組織淋巴瘤密切相關。中國成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40%~60%。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感染之一,感染後一般難以自發清除而導致終身感染, 除非進行根除治療,或胃黏膜發生嚴重腸化生時細菌難以定植(幽門螺桿菌只能定植於胃型上皮) ,才會自動消失。
幽門螺桿菌可以在人-人之間傳播。感染者和可能包括被汙染水源是最主要的傳染源。口-口和糞-口是其主要傳播途徑,以口-口傳播為主。前者主要透過唾液在母親至兒童和夫妻之間傳播, 後者主要透過感染者糞便汙染水源傳播。兒童和成人均為易感人群。感染性疾病分為傳染性和非傳染性,因此,幽門螺桿菌胃炎定義為傳染病更為確切( infectious disease 既可譯為“感染性疾病” ,也可譯為“傳染病”) 。
既然幽門螺桿菌為傳染性疾病,就要做好防控工作。首先,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進行風險評估,必要時採取合理的治療方案加以根除。其次,切斷傳播途徑,避免口-口傳播(親吻);加強衛生消毒工作,如果家裡有HP感染者,建議注意餐具消毒和分餐進食。
總之,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傳染性疾病,一旦感染,很難根除。因此,平時應注意幽門螺桿菌的防範,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