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野豔齊

    因為她想實現她的一個夢。她是一個權力慾極強的女人。她不想大權旁落,而任由他人宰割。

    當時的情況對她非常不利。她若不趕快乾掉那顧名八大臣,她絕對會難以再沾到權力的邊了。因為在當時,皇位和皇權顯然已經分離。一個6歲的小孩子當上了皇帝,他怎麼可能行使皇權?帝國內的一切肯定會落由那顧命八大臣掌控。她對此不能視若無睹,也不可能認頭就範。

    而咸豐的死和同治的繼位,對於她來講,也是天賜的不可多得的機會。大權,就在眼前,伸手即得,惟一的障礙就是它前面還擋著八個人。推開這八個人,一切就能如願,她為什麼不去推這一下呢?只是,這去推,又是有風險的,又有可能讓對方反把自己推倒。這就需要有個撐腰的,有個壯膽的,有個和自己能夠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合力去推的人。這就是她當時為什麼要連夜找恭親王密謀,又讓恭親王趕快離開熱河回北京去做前期準備的歷史性大背景。

    她這是要做最後的爭取,要做最後的一搏。這也是背水一戰。這也是破釜沉舟。這也是孤注一擲。而在這個時候,恭親王也確實屬於跟她是一條戰線上的人。

    恭親王是一個相當有能力的人,卻沒能入咸豐選中的顧命大臣之列,在當時,無疑是被排斥於權力中心之外了,這也等於與她有著共同的境況,更有著共同的利益關係。幹掉這八大臣,他恭親王也可以從一種壓抑中挺起腰來揚眉吐氣。而且,恭親王在皇親國戚中有威望,幹事也幹練,不是那種三腳踹不出反應的主兒。她當時選他做合夥人,也真可算得上英明之舉慧眼識人。

    而那場政變的成功,也還真虧了他恭親王的鼎力相助。我們也完全可說,當時若沒有恭親王肯出面,她慈禧這輩子難有出頭之日了。

    實質上,咸豐之所以要選出這八位顧命大臣來輔政,還就是怕她慈禧趁繼位者年幼攬權干政。這在中國歷史上,教訓太多了。漢時呂后干政,鬧得天下一片烏煙瘴氣;唐時武則天攬權,更是鬧出個大周國來,幾乎斷送了李家天下。咸豐不想歷史重演。但咸豐不想歷史重演,到這個時候,也無能為力了。他已駕鶴而去,無法再扼止她慈禧已經膨脹起來的野心。

    不過,在當時,羽翼未豐的慈禧若不是明智地選中恭親王做幫手,她還真是孤掌難鳴,難得如願。

    而恭親王敢臨危受命接她這筆活兒出這個頭,也在於他恭親王看出,只要他肯站出來,就能一呼百應。這不僅僅在於他有身份有威望,還在於肅順等人做事有點不管不顧過於目中無人過於囂張。他們在這之前編織罪名,處死耆英、柏葰,打壓和排擠彭蘊章等人,已經弄得人人自危。這就使得在當時的統治階級上層已經出現了他們的對立面。這些人是非常恐慌於這顧命八大臣的實際掌權的,他們怕不知哪一天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因而,他們在恭親王眼裡,也就成了可藉助的力量。

    由此,兩隻被命運拴在一起的螞蚱開始一起蹦了。由此,他們馬到成功,旗開得勝。就在那一夜過後沒幾天,載垣、端華在大清後宮的門外被捉住,肅順則在京郊密雲的臥室裡被抓。這八位本想為國家好好折騰一把的名臣志士至此結束了他們的政治生涯,只留一聲哀嘆記在了歷史的一頁之上。

  • 2 # 穿越歷史君

    “慈禧連夜召見”心情理解,但是現實不允許!

    為什麼心情理解呢?咸豐皇帝駕崩前,考慮了很多:自己唯一一位繼承大統的皇子載淳年僅6歲,還是一個生活都無法自理的娃娃,怎能獨個管理擁有四萬萬人口的泱泱大國呢?這就需要輔政。輔政大臣的人選著實讓咸豐大傷腦袋,綜合整個家族皇史來考慮,如果讓能力出眾的老六奕訢出掌,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多爾袞呢?如果讓近臣肅順等顧命,保不準會成為第二個鰲拜,這誰也說不上。咸豐也不敢去賭!最終,他想出了一個相互制衡的萬全之策,以肅順、端華等組成顧命八大臣來輔佐幼主,兩宮太后則各執一印,負責蓋章。也就是說,你顧命八大臣起草了聖旨,沒有兩宮太后的印章,你這上諭不起任何作用。

    這個辦法看似完美,但存在一致命缺陷。它壞就壞在,咸豐竟然將恭親王奕訢排除在顧命之外!奕訢是道光看好的皇儲人選,也曾總理軍機兩年,論能力絕不在咸豐之下。況且,此時奕訢身在京城正受咸豐委託,全權代表皇室和英法聯軍代表談判。咸豐皇帝離開京城將近一年,可以說現在北京城的勢力都圍繞在奕訢周圍。很多大臣都為奕訢鳴不平,這也讓奕訢內心充滿強烈不滿,為以後政變埋下伏筆。

    而這個時候的熱河行宮,對於兩宮太后來說,形勢不容樂觀。這孤兒寡母的委實鬥不過顧命八大臣。於是,慈禧和慈安一商議,照這樣下去,大權旁落,皇帝、太后就成了擺設了。於是,慈禧和慈安聯手上演了一出“苦肉計”。慈禧的近侍安德海和慈安的宮女打了一架,慈禧頓時“火冒三丈”,將安德海押回京交內務府重責。於是安德海被順理成章的押回了京城,當然他是帶著慈禧的旨意去的:讓恭親王奕訢設法來一趟熱河行宮,共商大計。就這樣,奕訢以祭奠之名,擋開肅順等人重重阻撓,來到熱河。

    歷盡坎坷來到熱河的奕訢,與慈禧慈安見了一面,據記載此次會面長達2個小時,也不難看出這2個小時,是決定大清命運的2小時,他們為後來的辛酉政變進行了充分的部署和周密安排。最終使兩宮太后和恭親王登上了晚清政治舞臺!

  • 3 # 朝陽阿力

    辛酉政變是1861年(咸豐十一年)咸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打倒了顧命八大臣勢力。為贊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輔弼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以時在夏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變其祺祥年號而稱“祺祥政變”,亦稱“北京政變”。 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御前大臣載垣、肅順等八大臣與新皇帝載淳的生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產生嚴重矛盾,葉赫那拉氏乃鼓動咸豐帝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請由皇太后垂簾聽政,隨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較最近的恭親王奕訢與咸豐朝顧命大臣僧格林沁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亦極為不滿。於是葉赫那拉氏與奕訢等人聯合,連夜召見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從此,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垂簾聽政。但實際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歷時四十七年之久。

  • 4 # 樵夫廣微子

    咸豐皇帝死後,時年6歲的皇太子載淳即位,是為同治皇帝。由於皇帝年幼,權力落到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手裡。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的母親,她不甘心大權旁落,就說服了慈安太后,有意聯合被肅順等人排擠的恭親王奕訢,奪回大權。當務之急,就是必須主動向恭親王發出一個清晰的訊號,最好是把恭親王招來避暑山莊,當面談一談。但是,這很難。因為,恭親王並沒有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而是留守北京。在這之前,在肅順等人的挑撥離間之下,咸豐皇帝一再拒絕恭親王前往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當咸豐皇帝死後,肅順再次以同治皇帝的名義釋出上諭,命令恭親王等人仍舊留京辦事,不用到承德來悼念咸豐皇帝。所以,慈禧太后想見恭親王一面,極為困難。她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釋出上諭,將恭親王召來避暑山莊。這是不符合清朝禮儀制度的舉動。怎麼辦呢?慈禧太后玩了一手很漂亮的“苦肉計”。她藉故貼身太監安德海犯錯,將他掌嘴20之後,“趕回”京城,派在皇宮“打掃處”當差。於是,安德海就從避暑山莊回到了北京。安德海回到了北京,透過總管內務府大臣寶鋆,向恭親王傳遞了隨身攜帶的兩宮太后密諭:“兩宮皇太后同諭恭親王:著即設法,火速馳來行在,以備籌諮大事。密之!特諭。”恭親王收到密諭後,心領神會,立即奏請前往避暑山莊,叩謁梓宮。這出乎肅順的意料之外。當初,肅順千方百計地想阻止恭親王到避暑山莊來,卻未料到他有自請入覲這一舉。恭親王是咸豐皇帝的胞弟,在咸豐皇帝死後到他的靈前來哭一哭,是人之常情,絕無可能拒絕。因此,肅順只好無奈地答應了恭親王的請求。於是,恭親王就啟程來到了河北順德避暑山莊。拜謁了咸豐皇帝的梓宮。不過,那時候就算恭親王到了避暑山莊,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要見她,也不容易,畢竟他們是叔嫂關係,而且咸豐皇帝剛剛死去,人前人後要避嫌。更重要的是,肅順一定會想辦法阻止,或者派人一同參與召見。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慈禧太后之前耗費的心血,將全部付諸東流。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叫起(召見)恭親王。恭親王很聰明,他主動邀請8名顧命大臣陪他去見兩宮太后,從而打消了肅順等人的顧慮。肅順乾脆好事做到底,讓他單獨去見兩宮太后。這是一次極具歷史意義的會見。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密談了2個小時,基本達成了攜手對付肅順的共識。隨後,恭親王按照他們之間的約定,提前回到京城,做好發動政變的準備。

  • 5 # 英雄悲歌

    八國聯軍打到天津,咸豐帝在驚慌失措中逃往熱河。留下恭親王奕訢在京收拾爛攤子。事件平息之後,咸豐帝卻遲遲不返回京城,留戀熱河醉生夢死,整日酗酒看戲,此時的咸豐面對國內外憂患無能為力,得過且過破罐子破摔了!因此咸豐帝的身體每況愈下,終於一病不起。臨終前,因同治年幼,他任命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全權負責帝國事務,又擔心幾人權力膨脹,同治地位不穩,授予慈禧金印一枚,下旨任何詔書必須蓋金印方有效。咸豐帝本意是讓後宮與八大臣互相制約,保持權力相對平衡。但他又將有能力的恭親王奕訢排除在外,留下隱患。

    客觀地說,肅順是晚清少有的有能力的明白人!他剛直不阿,忠心耿耿,辦事能力強,眼光獨到,對腐朽的八旗紈絝子弟尤其痛恨,他欣賞漢人,重用漢臣,曾言非漢人不能治理天下,咸豐生前對他非常重用。咸豐臨終前肅順要求咸豐除掉慈禧,以防子幼母強,亂國亂政,但咸豐心軟,沒漢武帝除去鉤戈夫人那般果斷,終留下年僅24歲的慈禧。又賜予她金印一枚,分散八大臣的權力以互相制約,但歷史沒按他的設計走下去,這是咸豐萬萬沒想到的。

    咸豐駕崩後,同治即位,慈禧與肅順的矛盾驟然尖銳起來,肅順平時的強勢讓他看不起慈禧,正眼都不看她一眼,慈禧也知道了肅順想讓咸豐帝賜死自己的訊息,慈禧感到了危機,年輕的慈禧可不是一個柔弱的小女子,畢竟她是同治皇帝的親媽,皇太后。她決定反擊。慈禧表面顯示自己弱勢退讓,暗地裡聯絡被咸豐冷落的奕訢,因為她明白,能幫她的又願意幫她的且有能力幫她的只有她的小叔子奕訢了!因為奕訢能力強,有名的鬼子六,當年可是差點繼承了道光的皇位。論能力秒殺咸豐,咸豐即位後一直打壓他,奕訢不得志,現在慈禧聯絡他,許他豐厚回報,叔嫂二人一拍即合,等肅順互送咸豐靈柩回到京城時,慈禧下懿旨一舉拿下肅順八人,完成逆轉!肅順等人做夢都沒有想到事情會這樣,他的性格讓他高估了自己,小看了慈禧。由於平時的強勢也讓他得罪了很多的滿清貴族,關鍵時刻沒人幫他也沒人替他報信更沒人替他求情營救他,最後被斬首!當然,慈禧與奕訢也沒有合作多久,慈禧又收拾的奕訢,從此,大清開始了慈禧統治的幾十年的時代!

  • 6 # 冰哥聊史論古今

    皇帝剛死,太后連夜召見皇帝兄弟,改變了王朝的命運

    咸豐皇帝死後,慈禧連夜召見恭親王,目的是為了趕在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前面奪權。

    咸豐皇帝病逝前就已經看到慈禧的權力慾望極強,有獨掌大權的傾向。為此,咸豐皇帝早做打算,他任命肅順等人為顧命大臣,輔佐同治皇帝登基掌權。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咸豐帝被英法聯軍嚇得跑到了河北,因此咸豐的任命是沒法第一時間到達北京的,這就為慈禧奪權留下了機會。

    咸豐病逝後,慈禧連夜召見恭親王。恭親王當年可是同咸豐一樣很有希望成為皇帝的,只是後來沒有爭過咸豐。在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期間,恭親王留在京城,同英法聯軍談判。相比於逃跑的咸豐皇帝,恭親王此時在北京的威望很高。然而咸豐皇帝卻把大權交給了肅順等人,恭親王前去河北探視的請求也被咸豐拒絕了。

    由於都對咸豐帝不滿,因此慈禧和恭親王就有了共同的利益。慈禧召見恭親王之後,兩個人一拍即合。慈禧假意讓肅順等人護送棺槨回京,自己卻在進京前夕提前從小道進入北京,並且和恭親王迅速佈局,張開網子,等到八位顧命大臣鑽進圈套之後迅速收網,肅順被慈禧處死,從而解決了她掌權路上的最大障礙。

    不過殺了八位顧命大臣並不意味著慈禧高枕無憂,咸豐帝還留了一手,他給另一外太后慈安留了一道可以決定慈禧生死的密旨。不過慈安畢竟心軟,鬥不過慈禧,最後離奇去世,從此再也無人能夠制約慈禧,慈禧獨掌清朝大權。

  • 7 # 茹叔敬

    慈禧並不是電視劇及野史所說的連夜回京召見恭親王,在當時,在肅順等人嚴密監視兩宮太后要想聯絡恭親王談何容易?咸豐崩天后,兩宮太后忌憚八大顧命大臣的實力,慈禧不敢貿然奪權,便物色了一個有能力助自己成事之人:恭親王奕折。慈禧身處熱河行宮,與遠在北京的恭親王接觸不多,但她非常清楚:恭親王與肅順不和,恭親王在朝中頗有聲望,實力能夠與八大顧命大臣相抗衡。可是,慈禧仍然面臨一個十分難的問題,怎能夠避開肅順等人耳目聯絡遠在北京的恭親王呢???不過,足智多謀的慈禧並沒有被難住,據說,她與自己的親信太監安德海合演了一出瞞天過海的戲,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安德海先是故意與宮女雙喜爭執起來,嚴重違反宮規。慈禧順水推舟,以不徇私護短為名,將安德海貶到(大掃處)當差,即刻遣送回京,安德海一到京城,就去內務府找主管大臣寶望。當值的管事知道安德海是西太后的親信,根本不敢怠慢,立刻帶著他前往寶銎的府第。寶銎趕緊出來相見。安德海將自己貼身收藏的密信拿了出來。信是慈禧太后親筆所寫,上面還加蓋了《御賞》和《同道堂》之印。這封信以兩宮太后的名義,請恭親王即刻設法前.往熱河行宮,秘密籌劃大計。不過能肯定一點是:慈禧必然是透過秘密渠道與恭親王取得聯絡,定下了奪權的計劃。在當時,恭親王讀完慈禧的密信,明白了其中用意,恭親王決定站在兩宮太后和小皇帝一邊,對抗八大臣,於是,他馬上正式呈上奏摺,提出要去熱河拜自己的皇兄咸豐帝。兩宮太后見他迴應,當即準了奏摺,同意他來熱河。八大顧命大臣見恭親王的理由充分,也不好反對,只能預設。就這樣,他以祭拜的名義趕到了熱河行宮,與兩宮太后秘密商議了政變的計劃。兩宮太后一派與八大顧命大臣一派已經劍撥弩張,他們之間的爭鬥一觸即發………。

  • 8 # 號角催人紅旗飄

    咸豐死後奕訢還在北京,當時六百里加急北京來回承德要幾天!至於設問慈禧為何連夜召見奕訢存在太多的漏洞!奕訢赴承德奔喪拜見新皇帝琪祥(同治)時,除了當著肅順等顧命大臣的面見了兩宮皇太后皇帝外還哭祭了咸豐!晚上太監陳文勝傳旨兩宮太后要見恭親王問詢京中情形(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的情形)!

  • 9 # 歷史課課代表

    庚申之變發生後,咸豐皇帝倉皇逃至熱河避暑山莊,將恭親王奕訢以及文祥等人留在北京負責議和事宜,在這期間,清政府內部已經形成了兩股政治勢力,一股是以熱河為中心的咸豐皇帝集團,另一股是以留守北京的恭親王集團,這兩股是歷史實際上是當時清廷內部最為重要的兩股勢力。咸豐皇帝駕崩前,遺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輔政大臣,實際上是把朝政大權的裁決權交給了八位大臣,恭親王集團人員無一例外的被全部排除在了權力中樞之外,這就引起了留守北京的恭親王集團的強烈不滿。也為日後的辛酉政變埋下了伏筆。

    咸豐皇帝駕崩之後,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掌握了朝廷大權,恭親王集團的人馬被排擠除了權力中心,對此忿忿不平,這兩股政治勢力是在咸豐皇帝晚年便已經形成了的,但是,隨著咸豐皇帝的駕崩,清廷內部出現了這兩股勢力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勢力,這股政治勢力就是兩宮皇太后和同治皇帝組成的帝胤勢力集團,這個勢力集團中又以慈禧太后為核心。慈禧太后在咸豐皇帝生前就已經表現出了對於朝政事務以及權力的極大熱情,她經常在咸豐皇帝的允許之下幫助皇帝批閱奏章,同時也會對於時局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這既是慈禧太后對權力的渴望,同時也讓慈禧太后得到了鍛鍊,對於日後垂簾聽政打下了基礎。

    咸豐皇帝駕崩的當夜,慈禧太后便召見了恭親王奕訢,兩人密謀良久,最終叔嫂二人狼狽為奸,發動了辛酉政變,將咸豐皇帝臨終前苦心佈局的政治格局徹底打碎,從而開啟了清王朝看所謂有的“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政治格局。

  • 10 # 我有我的歷史觀

    咸豐皇帝剛死,屍體還未從熱河運回京師,慈禧就連夜召見恭親王,為何?二人都嗅到了時局將要變化,又各懷鬼胎,為了各自的利益,決定發動一場政變。於是,這一狼一狽就勾搭上了。

    咸豐皇帝早死,幼皇年幼,激發了她攫取權力的野心

    咸豐皇帝在位之時,遭遇到了“內憂外患”。

    1860年,太平軍再破江南大營。緊接著,英法聯軍又圍攻北京。逼得他僅帶著少數親信王公大臣倉皇出逃至熱河。

    由於漸漸對時局的好轉失去信心,於是以沉迷於酒色來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以至於身體每況愈下,終於在次年7月17日死於承德避暑山莊。

    載淳(即後來的同治皇帝)是帝位繼承人,但此時年方6歲,無法執掌大權。這必然會造成“皇位”與“皇權”分離。

    慈禧本是個對權力貪慾極強的女人,在作為皇后時,就頤指氣使。咸豐的早死,似乎為她登上權力之巔提供了楔機。

    漢朝的呂維、唐朝的武則天都是因丈夫早死,幼皇無法執掌大權,從而大權在握。現在的慈禧野心勃勃,也想效仿呂、武二人,臨朝聽政。

    但為了避免太后攬權,咸豐皇帝早已留有後手

    太子年幼,無法執掌皇權。那麼,咸豐死後由什麼人和以何種方式執掌皇權,關係到帝室安危和王朝穩定。咸豐病中一直在思考著這一問題。終於在臨終前遺詔:委託八名顧命大臣(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這其實就是“輔政大臣”的另一種稱呼。

    這就直接阻斷了慈禧想要執掌皇權的道路。但慈禧卻是個權慾薰心的女人,她不想只做個賦閒後宮的皇太后。她要奪權。但苦於咸豐對執掌皇權的安排已留遺詔,於是她邪惡地想到了“政變”。

    但當時慈禧羽翼未羽,且她與載淳的關係也沒有呂后與劉盈、武則天與李旦的關係融浴。孤掌難鳴,她得找個“幫手”。她想到了恭親王奕訢

    那麼,慈禧為什麼會選擇奕訢作為政變同盟的人選呢?

    ①奕訢在留京大臣中有“影響力”。咸豐逃往熱河時,幾乎所有王公大臣一致反對。認為咸豐只顧自己逃命,而置江山社稷、宮廷太廟於不顧,眾大臣也被拋棄於危城之中。他們對咸豐感到絕望和不滿,但又無可奈何。

    此時他們也別無良策,唯求自保。巴望著早一天能與侵略者訂立“城下之盟”。而奕訢作為清廷代表,同侵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於是英法侵略者撤離了北京,退往天津。

    在一幫庸弱的王公大臣看來,雖然條約有辱國格,喪失了大量主權,但好歹保住了身家性命,於是他們把奕訢當做了“救星”。

    ②他們認為肅順等人長期為咸豐出謀劃策,忽戰忽和,從而造成一場災難。他們將國家受辱這筆帳算到了肅順等人頭上。

    總之,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他們大多對載垣、肅順等人心生怨意而聚攏在恭親王奕訢的周圍。

    ④奕訢也有改變自己處境的慾念。奕訢也曾受到排擠,也總想著尋找機會改變困局。想到自己簽約的“功勞”和積攢的“人氣”。認為自己處於有利態勢,於是信心滿滿,決定與兩宮太后結成“聯盟”,共同對抗八大臣,實施政變。

    那麼,慈禧對奕訢為什麼要“連夜召見”呢?

    載垣等人與幼皇在一起,且有咸豐遺詔。他們必須趕在載垣、肅順回京宣讀遺詔之前解決顧命大臣。這樣,奕訢須先回京進行政變準備,尤其是加緊軍事佈置。

    首先,他與“勝保”和“僧林格沁”進行了密謀。當時清廷有兩支“嫡系”武裝,分別由勝保和僧林格沁控制。而這兩人都與肅順他們有很深的積怨,他們便毫無疑問地站在了太后與奕訢的一邊。

    其次,由於英法侵略者“欣賞”奕訢的“跪姿”,也表示願意配合。

    這樣慈禧才放心大膽地回京,同奕共施政變。

    辛酉政變

    一切準備就緒後,慈禧、奕訢於九月30日發動了政變。慈禧先行回京,宣讀了早在熱河行宮就草擬繕就的“上諭”:捏造載垣等人的“罪狀”,並說受先帝託付,兩太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和那拉氏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本人妄加揣測:載淳為什麼稱為“同治皇帝”?因為兩太后共同垂簾治政嘛!)。

    載垣、肅順他們還矇在鼓裡,載垣、端華剛到宮門外就被捉拿。而肅順則在京郊密雲的臥室被抓。

    從此,慈禧開始了長達47年的垂簾聽政。透過一個接一個殘酷的手腕,一步步剷除異已,逐漸獨攬大權,成為了事實上的“女皇”。

    雖然慈禧和呂雉及武則天都是因幼皇無法執掌朝政而奪權,但結果卻是兩個極端。呂后和武則天雖然都經過了殘酷的宮鬥奪權。但在她們的治理下,政府清明,生產力大發展,國家強盛,百姓安居樂業。她們奪權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而慈禧則是純粹的為奪權而奪權。她貪念的是“權力”,而置國計民生於不顧。以至政治腐敗,國家羸弱,受盡列強凌辱。將中國匯入了更加災難的深淵。如果排列對中國歷史最罪惡的女人,慈禧必是最臭名昭著的第一人。

    直到現在,我在回答題目的此時此刻,還對慈禧的卑劣行徑恨得咬牙切齒。我們應該給慈禧太后雕刻一座跪像,讓她永生永世向全華人民賠罪、懺悔!

  • 11 # 正說清代十二朝

    咸豐皇帝為了躲避即將進入北京城的英法聯軍,而躲到了承德避暑山莊,誰知道他這一去就再也沒能回到紫禁城,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皇位傳給了唯一的兒子,愛新覺羅·載淳,是為同治皇帝。

    當時的載淳年僅6歲,按照大清祖制,尚不能親政,咸豐皇帝就為其安排了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同時為了制約輔政大臣,防止出現輔政大臣專權、篡權的情況出現,咸豐皇帝又將分別授予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一人一枚印章,用以確認所有皇帝詔書、御令。咸豐皇帝的安排看似天衣無縫,可是他低谷了八位輔政大臣恃權凌主的膽量和慈禧太后對全是的極大慾望。

    基本掌握朝政大權的“輔政八大臣”,在咸豐皇帝剛駕崩以後就立馬露出了想要獨掌朝綱、越過兩宮太后的意思。對於此種局面,慈禧太后當然不會忍受,為了掌握朝廷最高權力,實現自己對於權力的最高追求,慈禧太后針對輔政大臣的一次政變便開始了醞釀。

    可是當時的慈禧太后手中既無兵又無權,只有一枚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先帝御賜印章,又怎麼是掌握朝政大權的八個老狐狸的對手,慈禧太后只能拉攏實力最強的恭親王奕訢,才能完成自己的目的。

    愛新覺羅·奕訢,道光帝第六子,身為皇子時,是道光皇帝心中屬意的皇儲人選,但被咸豐皇帝用計奪得了皇位。咸豐皇帝登基後,將綜合實力比自己強出很多的六弟奕訢排擠出了權利中心,奕訢在咸豐一朝,一直處於尷尬的境地。

    咸豐皇帝遠逃京城的時候,才想起這個被資金冷落了將近十年的弟弟,命其留守京城,擔任和英法兩國周旋的全權大臣。可是,咸豐皇帝駕崩後,他寧願將朝政大權交給皇室的遠支宗親,也不願將奕訢任命為贊襄大臣,這讓奕訢心中很是不滿,所以他對慈禧太后的政變計劃很是認可,選擇鼎力支援。於是,一場旨在爭奪朝政大權的“辛酉政變”悄然發生。

  • 12 # 筒子河旁

    一、兄弟中最親近的,年齡相近。又是先皇遺詔中封的親王。可以說是除了皇帝外身份證最貴重的。 若咸豐無子,兄終弟及或者從恭王兒子過繼一個接皇位,很可能。二、在京城中與入侵者交涉有了成果,王朝的頂樑柱。 三、肅順和其他兩王忘記了自己的身份,臣代君權,讓慈禧感到皇權旁落,危及統治。 四、恭王在王公大臣中,威信很高,權貴出手,顧命大臣一搬就倒。是慈禧維護兒子做皇帝的唯一倚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最快取得行醫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