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SU蜜月
-
2 # 揚善星星家園
透過康復一定程度上幫助自閉症兒童建立生活自理能力,如果不能達到自理能力的需要家長兄弟姐妹的陪伴,最壞的打算是去特殊群體的庇護中心託養,以上為個人見解。
-
3 # Tomorrow兒童之家
自閉症的孩子也是孩子,未來和正常孩子也一樣。智商高的,能力好的可以正常讀書工作。智商一般,能力一般的,可以學一些手工技能。智商低,能力弱的,可能需要護理。
大部分談到自閉症的,基本把自閉症當做外星人,我認為自閉症患者,首先也是個人。正常人按能力也會有三六九,就特殊的症狀來說,也會有智力落後,腦癱等,自閉症患者也不過是這些特殊的一員。
一般來說,這方面政府的話有殘疾人聯合會,社會上還有各種公益機構,可以提供技能培訓。所以,一開始做康復訓練時,就得考慮自閉症患者的獨立問題。
-
4 # 超哥聊家庭心理
孩子的未來,誰也無法確定是怎樣的,對我們也是一樣的。我們也無法預知20年後的我們會是怎樣的。至少對於目前來說,更重要的是,我們利用現有的資源,及時引領孩子往前發展。每個孩子的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但我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引導,孩子的未來就是最好的。
-
5 # 覺醒女人江糖糖
其實,在我們正常眼裡自閉症的孩子是問題孩子,但是在自閉症孩子眼裡,也許他們自己就是正常的!
他們有他們自己的世界,也許智力上生理上跟我們不一樣,雖然我們不懂他們的世界,但是也許他們的世界比我們更美好!
如果是自閉症孩子的家長,不要刻意去治療了,自閉症一般也治癒不好,家長只能給孩子愛的環境,儘量在孩子能接受的範圍內讓孩子學會一些基本技能,萬一以後只剩孩子自己了,他也能夠生活。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自閉症的孩子也是一樣。
請用正常眼光看待自閉症孩子,用愛心幫助孩子生活。
-
6 # 宸寶的雜貨鋪
歷史上很多偉大人物像牛頓、愛因斯坦、圖靈、愛迪生、亞當·斯密、傑斐遜和莫扎特等,按照現在精神病學專家分析認為,都具有典型的自閉症症狀傾向,可能都是自閉症患者。但並不是所有的自閉症患者都是天才,其中絕大多數可能一輩子都離不開家人的陪護。
這兩天看了一本名叫《不可思議的朋友》的繪本,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的就是一個普通的自閉症孩子從童年到成年,收穫友情和工作。原型是日本一個叫淡路島的地方,當地校長推行的就是殘疾孩子和普通孩子共同接受教育,島上也有為成年後自閉症青年工作的地方。我去年看完之後就觸動很深,它裡面講述的模式也許對我們思考自閉症孩子的未來會有一些幫助。
主人公小安,從小患有自閉症,但他和普通孩子一起讀書,有一群能夠陪伴和包容他一共成長的同學,有支援他幫助他的老師和社會;而這些孩子在陪伴小安的同時,也變得更懂事、更善良。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也是“星媽”,孩子目前7歲,但她並沒有放棄,反而和幾個同樣星星孩子的家長成立了一個社群廚房,為大齡自閉症孩子提供就業輔導和職業修養,為他們最終能踏入社會做準備。
美國動物科學家、畜牧學博士,天寶·葛蘭汀 (生於1947年8月29日),是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動物科學教授,畜牧業顧問、動物行為和自閉症發言人。她也自幼患有自閉症,是第一批公開分享自己自閉症經驗的人,電影《自閉歷程》就是根據她的真實經歷改編。2010年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100人之一,她在“Heros”組排名第五。當年該組第一名是比爾·克林頓,李連杰在第18名。
葛蘭汀博士根據自身經驗說導師對她的作用非常大,儘早發現儘早進行干預是最有效的辦法。自閉症患者都是視覺思考者,對細節著迷,可能在某一方面會非常優秀,可以試著往視覺工作者的方向發展,比如攝影、設計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嘗試。
生命是頑強的,上帝為他們關上了一扇門,也許會留一扇窗。
-
7 # 誠南巷口
關於自閉症的孩子未來長大的問題一直是一個社會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作為殘疾人士政府也一直在鼓勵就業,用各種好的政策去幫他們找回自信。
但是自閉症孩子屬於個例,自閉症孩子的康復與不康復有著天淵之別,好的康復能讓孩子處於一個能夠生活自理的水平,甚至可以談戀愛,建立家庭,這都是基本人權,我們不應該作為旁觀者去指點什麼,好的康復會給自閉症孩子帶去新的生活。
未來我覺得政府或者個人機構會成立特殊的學校,教這些孩子一些機械的工作技能,比如流水線製作,編制工藝品,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能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家長也能放心。
-
8 # 心理諮詢師老張
還記得這部《海洋天堂》嗎?
片中的父親李連杰耗盡一生的精力,盡心照顧自閉症兒子文章,3歲左右發現患有自閉症,之後他的媽媽因為不能接受這個事實自殺。
可是父親突然發現自己罹患肝癌,生命只剩最後幾個月。
“我死了孩子怎麼辦” 這是自閉症家長最沉重的話題。
據2017年在北京釋出的《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Ⅱ》,中國的自閉症發病率保守估計約為1%。總人數可能超過1000萬,並以每年十幾萬的速度增長。自閉症的發病率佔中國精神殘疾的首位,逐年上升速度驚人。
可以說,對於自閉症大家並不瞭解,很多人將其浪漫化,認為得自閉症的都是天才,智商特別高,或者只要有關心和愛護,自閉症是可以痊癒的。
實際上,99%的自閉症孩子,都不具備所謂的天分,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
自閉症孩子的養育,也是一部血淚史。《海洋天堂》中李連杰因為心力交瘁,曾想帶著兒子自殺。
有人曾說,判斷一個人類社會文明達到哪個階段,關鍵在於這個社會對於弱者的接納程度。自閉症孩子的未來是全社會的事,不是某個家庭能自己解決和消化的。
近年來國內開始倡導對自閉症患者生命全程的支援體系,並著力於教師培養,研究大齡自閉症患者的服務體系。
目前,無論是早期干預還是學齡期融合教育,在中國至少實現了政策方面零的突破,然而大齡自閉症患者的託養、安置問題,成本更高、週期更長,更需要專業支援。只有全社會的關注和付出,這些星星的孩子才有未來。
-
9 # 聚療醫院管理
自閉症孩子的個體差異很大,後天的早期康復治療也可起到很大的作用。有的孩子智力和語言能力都較好,或者在6歲之前接受了較好的康復治療,長大後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能找到伴侶,組建自己的家庭,但是也有的孩子屬於重度自閉症,或錯失了最佳的康復治療時期(8歲之前),可能一輩子都需要家人、機構的看護。
目前中國對於成年自閉症患者的就業政策支援還不是很完善,孤獨症群體在16歲以後的就業和生活保障缺失較為嚴重。自閉症的孩子透過競爭上崗難度較大。
自閉症患者的就業率很低,但相對來說,高功能自閉症和阿斯伯格患者的就業率又比其他自閉症患者的就業率高很多。很多高功能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的孩子有誠信可靠、缺勤率低、較強記憶力,關注細節等優勢,可以在社會中找到很多適合的工作。
比如圖書貨架整理,流水線工人等簡單重複的工作; 後臺、程式設計師、寵物店店員等不需要太多社交的工作等,
除此之外還有研究型、藝術方面的工作,部分孩子具有特定的愛好和特長,比如數學、天體、機械、美術、音樂等,所以可以在各類大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或者成為畫家、音樂家等。
當然不侷限於以上這些,只要孩子有感興趣的事物,就有可能成為一份工作。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有工作的自閉症人士,他們的問題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這說明有工作本身就能減少問題行為。家長最好也能支援孩子找工作,堅持自己的愛好,鼓勵他,並耐心地規範孩子的行為症狀,教他一些基本的禮儀,有助於孩子走向社會。
回覆列表
兒童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約有3/4的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部分患兒在一般性智力落後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較好的能力。
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遺傳
遺傳因素對孤獨症的作用已趨於明確,但具體的遺傳方式還不明瞭。
2.圍產期因素
圍產期各種併發症,如產傷、宮內窒息等較正常對照組多。
3.免疫系統異常
發現T淋巴細胞數量減少,輔助T細胞和B細胞數量減少、抑制-誘導T細胞缺乏、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減低等。
4.神經內分泌和神經遞質
與多種神經內分泌和神經遞質功能失調有關。研究發現孤獨症患者的單胺系統,如5-羥色胺(5-HT)和兒茶酚胺發育不成熟,松果體-丘腦下部-垂體-腎上腺軸異常,導致5-HT、內啡肽增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減少。
臨床表現
1.語言障礙
語言與交流障礙是孤獨症的重要症狀,是大多數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語言與交流障礙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多數孤獨症兒童有語言發育延遲或障礙,通常在兩歲和三歲時仍然不會說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語言倒退,在2~3歲以前有表達性語言,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失,終身沉默不語或在極少數情況下使用有限的語言。他們對語言的感受和表達運用能力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
2.社會交往障礙
患者不能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年幼時即表現出與別人無目光對視,表情貧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擁抱、愛撫的表情或姿態,也無享受到愛撫時的愉快表情,甚至對父母和別人的擁抱、愛撫予以拒絕。分不清親疏關係,對待親人與對待其他人都是同樣的態度。不能與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患者與同齡兒童之間難以建立正常的夥伴關係,例如,在幼兒園多獨處,不喜歡與同伴一起玩耍;看見一些兒童在一起興致勃勃地做遊戲時,沒有去觀看的興趣或去參與的願望。
3.興趣範圍狹窄和刻板的行為模式
患者對於正常兒童所熱衷的遊戲、玩具都不感興趣,而喜歡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個瓶蓋,或觀察轉動的電風扇等,並且可以持續數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而沒有厭倦感。對玩具的主要特徵不感興趣,卻十分關注非主要特徵:患者固執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動程式不變,如上床睡覺的時間、所蓋的被子都要保持不變,外出時要走相同的路線等。若這些活動被制止或行為模式被改變,患者會表示出明顯的不愉快和焦慮情緒,甚至出現反抗行為。患者可有重複刻板動作,如反覆拍手、轉圈、用舌舔牆壁、跺腳等。
4.智慧障礙
在孤獨症兒童中,智力水平表現很不一致,少數患者在正常範圍,大多數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國內外研究表明,對孤獨症兒童進行智力測驗,發現50%左右的孤獨症兒童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於50),25%為輕度智力缺陷(智商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於70),智力正常的被稱為高功能孤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