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鸚鵡螺號
-
2 # 夏天的雪2020
這是一個由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導致市場供需失衡而引發的用工問題。
如果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企業為滿足市場對產品需求,就會大量招聘工人開足馬力生產。在這種情況下,工人就處於買方市場,必然會對工作環境、薪資報酬等方面有更高的期望,只要別家企業開出的工作條件比現在好,就會立馬辭職走人。
如果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甚至倒退,或者出現象今年這種蔓延全球的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市場需求就會萎縮,大量產品賣不出去,工廠被迫停工停產。在這種情況下,老闆變成了買方市場,除了降低工人工資外,會大量裁減工人。
-
3 # 予叔
沒有一個統計資料給你。
你只要知道老闆也想要活著
員工也不想餓肚子。
都沒錯。
-
4 # 賢笙企業管理諮詢
就當下國內經營管理企業實情統計,員工辭職要比老闆裁員多。
因為當下時代,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隨著創業人越來越多,就業崗位也就越來越多,員工的擇業選擇也越來越多。
員工擇業的標準同時也隨之變化。起初員工擇業只為薪資,現如今新時代員工擇業標準有:1.薪資待遇2.學習機會3.成長空間4.未來願景5.老闆魅力……
所以企業的文化、老闆的能力,決定了企業員工辭職與否。而企業文化與老闆的能力就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最佳化調整提升。
-
5 # 陳銘賢的職場心得
沒有統計資料,我覺得大邏輯是這樣的。
1、有條件的企業,裁員多。
比如,華為、阿里、騰訊這種公司,有很多年輕人想去,而且公司有成熟的培訓體系,能自己造血,老程式設計師就和生鏽的螺絲釘一樣,沒有潛力,會被公司放棄。華為有末位淘汰的制度。
2、沒條件的企業,跳槽多。
像很多中心企業,成長空間有限,培訓資源也少,成長和薪資本來就沒競爭力,大家本來就把他們當跳板。
3、遇到危機的企業,中期跳槽多,後期裁員多。
當船要沉的時候,有能力的他們知道企業的情況,會趕緊觀望其他機會,趕緊跳船。而能力差,市場沒有機會,而且對資訊不敏感,也缺乏發展的動力,只能呆到企業動刀子。
4、新行業裁員多,老行業跳槽多
新行業通常有熱錢,沒人才,經常從外行挖人,但不適用的風險高,但行業發展速度快,沒有時間和耐心等人轉型和成長,通常就勸退。
老行業,基本上,是一些不安於現狀的人,努力在新的領域尋找突破,跳槽多裁的少。
回覆列表
平時感覺是員工辭職多於老闆裁員,現在反過來老闆裁員開始多了。
一、員工離職的隨意性在增加。
很多企業每年都會有人員流動,並且隨著交通便利性和諮詢傳遞越來越高效,很多員工的離職的隨意性和頻率越來越高。
在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裡,有不少公司的離職率,已經超過了30%,這種大流量的人員更替,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用工成本的增加。
馬雲說:員工離職,一個是錢給少了,另一個原因是心受委屈了。年輕一代人對此奉為神諭,以此作為離職的主要理由,只要覺得老闆發工資少,讓加班,福利待遇以及企業關懷什麼的不夠,就會站起來選擇離開。
——所以,當老闆應該很難。
二、企業被迫裁員
疫情之下,很多企業經營出現了極大地困難,在此期間因為沒有訂單,廠房租金和員工工資成為最大的費用成本,為了能夠活下去,老闆們拿著裁員大旗開始揮舞,尤其是一些大型公司,裁員成為很多公司的求生手段。
這個期間,員工主動離職的反倒不多了,因為害怕離職了,也不好找到新的工作。這時候,對某些企業來說,一定是裁員大於主動離職的。
國內疫情基本上控制住了,但是國際上其他國家沒有我們政府這麼英明決絕,現在還處於失控的狀態,大量新增病例導致各類公司無法復工,反過來開始影響到國內出口型企業。東部、南部很多工廠因拿不到訂單,也被迫停工,讓工人們無限期放假了。
三、就業的趨勢
1、平時可能是員工離職較多,公司為了降低離職率和用工成本,總是採取種種辦法,來讓員工減少流動,但是現在,對於某些企業來說,企業的主動裁員應該要比員工主動離職要高。
2、很多中小企業,尤其是受到疫情衝擊大的,比如前段時間的餐飲業和現在的培訓行業、幼兒園等,已經產生了大量的人員失業,一方面看,老闆主動裁掉很多人,另一方面,原來這些公司的員工,紛紛另謀職業了。
3、有格局,對未來充滿期望的公司,會在這個時候進行人才的結構調整與增加儲備。格力在2月份銷售基本為零的情況下,不但沒裁員,還照常給員工發薪,員工們對於企業的歸屬感,對比起來,應該是特別的強。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Quattroporte 董明珠:我們不僅不裁員,今年還要招五千個以上的大學生,因為一個企業的技術研發是不能斷層的,它一定要持續研究技術。一旦今年不招大學生,可能過兩年技術研發團隊就會斷層,所以今年最少還要招五千個大學生以上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但是,總體來說今年的失業率,一定是處於一個相對較高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