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幾乎每個人都會有所觸動,我們的成長,多少都帶著一些創傷記憶。
這些記憶有些鮮明深刻,有些已經被埋葬於身體最深處,不再有機會跳入我們的意識層面空間,卻在潛意識幽暗的深處,干擾著我們在豔陽下的行為模式和關係模式。
我們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度過了童年,在成長中不斷接受著孝道文化洗禮,我們認為父母是神,可敬可佩。
當我們長大,當心理學開始普及,我們才認識到,父母不止給了我們很多愛,還給了我們很多傷痛,家族不止給了我們很多榮耀,還給了我們很多羞恥。
在這種認識中,
一些人陷入了一種無休止找原生家庭問題的憤怒中,以緩解自己不能擔負起當下的責任;
一些人發現父母的標準不再是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陷入一種靈魂無處安放的迷茫;
還一些人開始與父母心理分化,重建早該成長起來的自我。
這時候也會發現,無論選擇哪條路,都不容易。不禁感慨,古人說難得糊塗,確實是大智慧。
我們是不是最好像我們的父母,像我們父母的父母那樣,按著不需要思考的固有模式度過一生呢?
恐怕不行,因為我們的意識已經覺醒了,絕不可能再回去了。
可是,看見創傷,真的好痛苦,該怎麼辦?
我們每個人都厭惡痛苦,都希望拒絕痛苦,想想看,如果“痛苦”是一個有感受的生命體,面對被厭惡被拒絕,它會做什麼?
一個生命被厭惡被拒絕,常常會生出憤怒,憤怒會帶來破壞。當然,憤怒很可能在很長的歲月裡,被成功壓抑下去了,但被壓抑的情感終有一天會以更加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最終那些厭惡拒絕它的人,不得不重視起它。
過去,當我們拒絕“痛苦”的時候,以為“痛苦”就消失了,所以“難得糊塗”成為了後人處世的警言,這四個大字被無數家庭掛於家中,成為家規。
其實,我們對待痛苦的方式,已經不僅僅是厭惡或拒絕了。
對一個生命最大的藐視,不是厭惡TA或者拒絕TA,而是根本看不見TA。
“痛苦”,可以說被中華文明藐視了幾千年。
藐視“痛苦”的支撐力是情感隔離,大多數華人都很擅長的防禦機制,就是把情感隔離掉。
在我們的文化裡,痛苦一直是不被允許的,痛苦是脆弱,是羞恥,是可憎的,絕對是應該被藐視的。
痛苦不配存在於我們的感受裡。曾經,中國父母看見開襠褲的孩子哭時,不是去安慰,而是去兇一句:不許哭!
情感可以隔離,但不會消失;痛苦可以被藐視,但更不會消失。
勾踐可以臥薪嚐膽,痛苦也可以在隱忍中積聚能量,終有一天,龐大密實的能量在主人身體裡爆發,帶給身體各種軀體化攻擊。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習慣壓抑的人,常常會對身體自我攻擊。
情感上不願接受我?
好,身體來接受吧!
於是,感冒、發燒、胃潰瘍、癌症、腫瘤等等疾病來到了人間。
如果我們能跟痛苦和解,去尊重它,看見它,關注它,感受它,想想它會怎麼樣?我想,它會慢慢舒緩,會變得柔軟,會慢慢散開,會祝福主人獲得更多的美好。
比起過往的隔離,如今,當很多人開始看見原生家庭不僅有愛,還有傷害的時候,其實是一種集體的成長,甚至可以說是我們整個文化的進步。
我們不再是束縛的,我們可以痛苦,我們有資格痛苦,我們是自由的!
可以感受痛苦,是多麼可貴的自由。
而喜歡難得糊塗的古人,與家人相處時,是友好的,但這是何等束縛。對待父母要敬重,對待配偶要相敬如賓,如此親近的人,要用許多規則道義來維繫關係,情感在哪裡呢?
當情感無法被看見,便只能用死板的規則維繫關係,這樣的關係需要各種合理化理由來穩固。在父母面前被訓斥完,內心湧動憤怒而無法感知,卻會扭頭拿棍棒教訓兒子,並詮釋為棍棒出孝子。
而如今,這些漸漸過去,我們總算可以跨過僵硬的規則,而直接表達情感了。
我們既可以對父母表達愛,也可以表達恨,既可以對子女嚴厲,也可以充分允許。
我們總算活得像真實的人了。
愛也好,恨也好,都是熱烈的情感表達,都是深度連結的呈現,這種熱烈與連結,會拉近我們與家人的距離。
面對更親近的人,你才敢愛敢恨,世間已經有太多友好卻淡漠的關係,我們不需要在家人之間再保持這種友好淡漠了。
家人之間需要情感的自然流動。在這種自然中,痛苦也是自由的。
“痛苦”的自由,讓我們鮮活的存在著,讓我們得以釋放積壓在身體深處的情緒,也讓我們有機會規避因壓抑而可能產生的軀體疾病。
當我們不否認,不隔離,我們就會生出力量感受痛苦。
一個情緒被充分感受後,會變得柔軟,溫情脈脈。
探索原生家庭的創傷,路上有痛苦,但痛苦的終點是愛,是深情。
終有一天,被看見的痛苦會與我們和解。
比起裝糊塗,我們已經出發了。
我們可以擁有清醒的人生。
說起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幾乎每個人都會有所觸動,我們的成長,多少都帶著一些創傷記憶。
這些記憶有些鮮明深刻,有些已經被埋葬於身體最深處,不再有機會跳入我們的意識層面空間,卻在潛意識幽暗的深處,干擾著我們在豔陽下的行為模式和關係模式。
我們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度過了童年,在成長中不斷接受著孝道文化洗禮,我們認為父母是神,可敬可佩。
當我們長大,當心理學開始普及,我們才認識到,父母不止給了我們很多愛,還給了我們很多傷痛,家族不止給了我們很多榮耀,還給了我們很多羞恥。
在這種認識中,
一些人陷入了一種無休止找原生家庭問題的憤怒中,以緩解自己不能擔負起當下的責任;
一些人發現父母的標準不再是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陷入一種靈魂無處安放的迷茫;
還一些人開始與父母心理分化,重建早該成長起來的自我。
這時候也會發現,無論選擇哪條路,都不容易。不禁感慨,古人說難得糊塗,確實是大智慧。
我們是不是最好像我們的父母,像我們父母的父母那樣,按著不需要思考的固有模式度過一生呢?
恐怕不行,因為我們的意識已經覺醒了,絕不可能再回去了。
可是,看見創傷,真的好痛苦,該怎麼辦?
我們每個人都厭惡痛苦,都希望拒絕痛苦,想想看,如果“痛苦”是一個有感受的生命體,面對被厭惡被拒絕,它會做什麼?
一個生命被厭惡被拒絕,常常會生出憤怒,憤怒會帶來破壞。當然,憤怒很可能在很長的歲月裡,被成功壓抑下去了,但被壓抑的情感終有一天會以更加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最終那些厭惡拒絕它的人,不得不重視起它。
過去,當我們拒絕“痛苦”的時候,以為“痛苦”就消失了,所以“難得糊塗”成為了後人處世的警言,這四個大字被無數家庭掛於家中,成為家規。
其實,我們對待痛苦的方式,已經不僅僅是厭惡或拒絕了。
對一個生命最大的藐視,不是厭惡TA或者拒絕TA,而是根本看不見TA。
“痛苦”,可以說被中華文明藐視了幾千年。
藐視“痛苦”的支撐力是情感隔離,大多數華人都很擅長的防禦機制,就是把情感隔離掉。
在我們的文化裡,痛苦一直是不被允許的,痛苦是脆弱,是羞恥,是可憎的,絕對是應該被藐視的。
痛苦不配存在於我們的感受裡。曾經,中國父母看見開襠褲的孩子哭時,不是去安慰,而是去兇一句:不許哭!
情感可以隔離,但不會消失;痛苦可以被藐視,但更不會消失。
勾踐可以臥薪嚐膽,痛苦也可以在隱忍中積聚能量,終有一天,龐大密實的能量在主人身體裡爆發,帶給身體各種軀體化攻擊。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習慣壓抑的人,常常會對身體自我攻擊。
情感上不願接受我?
好,身體來接受吧!
於是,感冒、發燒、胃潰瘍、癌症、腫瘤等等疾病來到了人間。
如果我們能跟痛苦和解,去尊重它,看見它,關注它,感受它,想想它會怎麼樣?我想,它會慢慢舒緩,會變得柔軟,會慢慢散開,會祝福主人獲得更多的美好。
比起過往的隔離,如今,當很多人開始看見原生家庭不僅有愛,還有傷害的時候,其實是一種集體的成長,甚至可以說是我們整個文化的進步。
我們不再是束縛的,我們可以痛苦,我們有資格痛苦,我們是自由的!
可以感受痛苦,是多麼可貴的自由。
而喜歡難得糊塗的古人,與家人相處時,是友好的,但這是何等束縛。對待父母要敬重,對待配偶要相敬如賓,如此親近的人,要用許多規則道義來維繫關係,情感在哪裡呢?
當情感無法被看見,便只能用死板的規則維繫關係,這樣的關係需要各種合理化理由來穩固。在父母面前被訓斥完,內心湧動憤怒而無法感知,卻會扭頭拿棍棒教訓兒子,並詮釋為棍棒出孝子。
而如今,這些漸漸過去,我們總算可以跨過僵硬的規則,而直接表達情感了。
我們既可以對父母表達愛,也可以表達恨,既可以對子女嚴厲,也可以充分允許。
我們總算活得像真實的人了。
愛也好,恨也好,都是熱烈的情感表達,都是深度連結的呈現,這種熱烈與連結,會拉近我們與家人的距離。
面對更親近的人,你才敢愛敢恨,世間已經有太多友好卻淡漠的關係,我們不需要在家人之間再保持這種友好淡漠了。
家人之間需要情感的自然流動。在這種自然中,痛苦也是自由的。
“痛苦”的自由,讓我們鮮活的存在著,讓我們得以釋放積壓在身體深處的情緒,也讓我們有機會規避因壓抑而可能產生的軀體疾病。
當我們不否認,不隔離,我們就會生出力量感受痛苦。
一個情緒被充分感受後,會變得柔軟,溫情脈脈。
探索原生家庭的創傷,路上有痛苦,但痛苦的終點是愛,是深情。
終有一天,被看見的痛苦會與我們和解。
比起裝糊塗,我們已經出發了。
我們可以擁有清醒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