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遠行遠方
-
2 # 宣武永存
北京過年主要是家庭聚會,夜裡十二點整,燃放炮竹,寓意蹦走一年的晦氣,迎來新年的好運氣。代孩子門逛廟會,給他們發紅包。過了初五基本上家裡的親戚就走完了,剩下就是好友聚會了。
-
3 # 使用者秋冬老王
春節這個傳統節日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所有節日裡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農村有著深厚的鄉土氣息和神秘色彩,在“過年”這個節日中的風俗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在諸多方面會使你百思不得其解,而他們卻搞得文至斌斌,規規矩矩。我們這裡就有一種習俗叫“敬土神”,所謂土神就是土地神,他的住所叫土地廟,傳說他是所有神中“最小”的一位神,管轄範圍小,地位低,受眾神之排擠。在農村他的住所是在野外,設在幾棵樹之中或田坎旁,用石頭或磚做一個象雞籠大小的房子,供上他的佛像,放上簡易的香爐,擺好齋飯及酒杯,這就是他的整個神需品。然而就是這樣的設施條件下,這樣的住地和住所中,人們對他還是禮恭百敬,無一絲待慢。大年三十的夜飯我們稱“過肉年”,過肉年的主食是肉,就是豬頭,豬腿,雞這三種,而敬土神則要豬頭和豬腳,將四個豬腳按豬的長勢形態依次放入盆底,再將豬頭蓋於其面,拿上一支筷子插入豬頭正中,再帶上香燭,紙,炮,酒便端起大盆去敬土地神了,到達地點後放下肉盆,口中便發出嗡嗡之聲道:“土地土地管四方,兒女百姓不敢忘。逢年過節燒錢紙,保佐富貴即安康”。燒香化紙的一些具體程式都那樣,就不必說了,磕頭作揖是肯定的。這就是我們這裡的一種習俗,謝謝邀請,請多指!
-
4 # 小川先生與小說
我們家鄉的習俗方圓幾十裡全國獨一份,所以呢我想想介紹一下我的家鄉——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
我們的這個習俗只覆蓋到方圓幾十裡,除了這個地方可能誰也沒見過。
我們家鄉的習俗——跳幡神(方言不知道怎麼翻譯成普通話,這個名詞算是最接近的了!)
每年大年初一吃過午飯,休息一會兒,聽到鞭炮與鑼鼓聲響,大家就知道是跳幡神的來了,家家戶戶準備好三把香和5到20元不等去看跳幡神,上完香拿到今年的福球(紅色的毛絨的小球)便站在邊上看跳幡神,整個過程分為預熱,上半場,下半場,結束,大概一個半小時左右。
從大年初一一直到元宵節附近村,輪流每天都有一場!
這是我們過年最大的祈福運動!
回覆列表
在我的家鄉伏牛山南麓的南陽,過年的習俗也是“十里不同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人人不能忘記祖宗,所以先說祭祖,有大年三十上墳的,也有大年初一上墳的;這兩個時間裡有上午之說,也有下午之說,還有傍晚上墳之說。
“三十捏鼻兒(包餃子)”,年三十是全家人團團圓圓的時候,包餃子吃餃子,一家人圍座一起其樂融融,長輩的還會嘮叨嘮叨子孫事兒……
“初一上街忸一忸”,一般來說,這大年初一大人小孩都會穿上新衣服,以新的形象示眾,“人看人”,也可能是過去窮,沒錢買新衣服,只有過年了才恨恨心添件新衣服穿穿,那叫一個“leng”。
過了初一後,初二以後的幾天裡,那就是走親戚訪友大拜年啦。當然,走親戚也是有“遠近”的,這遠近不是說距離遠近,而是先直親近親,象媳婦回孃家、女婿去岳父岳母家等,一般都會在初二先去拜年啦。
春節這幾天,打銅器、踩街等民間文化活動也是不斷的,有的鑼鼓隊為一爭高低,幾個鑼鼓隊打著打著就比起誰的響亮丶誰的整齊鼓譜美來,美其名曰:銅器銅器,越打越氣。當然,這都是很多年前的事兒了,現在再也看不到、聽不到打到三更半夜了。
常言說:“三天戲五天年”,一般來說過了初五就算過完年了,初六都會借“六”順開市大吉,要上班丶打工的也都準備踏上新的征程。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