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c健love
-
2 # 小仙女情感影室
是的,一瞬間心動的,就像片面之緣。
可能是因為她表象符合你心目中的標準,但真正接觸下來才會發現,有些喜歡只是喜歡而已。
而能讓你頓悟的必然是真理。
頓悟這種事情,是一種幸運,是一種機遇。不是每個人都能遇見。所以彌足珍貴。
頓悟可使浪子回頭,屠夫棄刀,壞人變好等等等等。
某一刻你可能因為頓悟,瞭解了某種事情的真諦。
某一瞬間你可能因為頓悟,佛光籠罩,超脫眾生。
某一瞬間你可能因為一個善舉,突然福至心靈。
總之,能讓你瞬間心動的不一定真是你想要的。而能讓你頓悟的必然是真理。
-
3 # 悅自己悅世界
我認為這個問題其實是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的一個辯題。
動心跟想要是主觀加感性,而頓悟跟真理是客觀與理性。我們在變得理性之前,其實是都是感性在前面進行引導,在我們沒有對一件事物深入認識之前,我們往往憑藉的是主觀印象。
動不動心是我們的主觀意識決定,它是感性的,我們往往憑藉第一印象去判斷我們對事物動不動心。就好比我們找女朋友,首先看到的是顏值,我們完全憑藉自己感覺,所以,往往顏值高的更容易讓人動心。只有動心了,你才會有想要追求的慾望,才會想要娶她回家,如果你看一個女孩子連動心都沒有,又怎麼會想有下文呢。
但是在相處的過程中,你發現這個曾經讓你心動的人,並不是最適合你的人,也不是你想要找的人,這就是透過感性到理性的一個過程。人不可能永遠都是感性的,隨著時間以及事件的產生,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自然而然的會產生變化,所謂真理,往往是理性的。
反之,剛開始你不動心,在後來的相處當中你動心了,這也是有可能的,動心了,你才想要進一步交往。
所以,你想要的一定是讓你動心的。動心是想要的前提。如果你對一件東西都沒有動心,你就不會對它有渴望,沒有渴望,也就無所謂,這就叫做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你頓悟的未必是真理,你頓悟的只是適合你自己的真理,未必適合別人。也就是說,這個人可能不適合你,但不一定不適合別人。所謂真理,一定是經過長期,多個場景的試驗,不僅僅是在你個人身上正確的而是在大多數人身上都正確的,才是真理。
所以,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是這樣理解的:“能讓你瞬間動心的不一定是你最後想要的,能讓你頓悟的就是適合你的真理。”
-
4 # 歲痕星火
不一定對。
1.
能讓你瞬間動心的,一定在內心有所期待,才會動心否則這個人一定非常的貪婪和吝嗇,就像俄國果戈理小說《死魂靈》裡的潑留希金,見到一塊兒舊鞋底兒、一片破布、一個鐵釘、一塊碎瓦,都拾回家去。如果真的到了那個田地,就再也沒有真正讓他動心的東西了。
2.
能讓你瞬間動心的,一定非常具有吸引力,才會動心否則這個讓人動心的人、物或事,根本就不值一提。人想不想要,不是說僅僅體現在口舌之慾,更多的是內心的需求。既然那麼吸引人,都心裡怦然而動了,還在騙自己,我不想要,我不想要?
3.
能讓你頓悟的,有可能是真理,有可能是謬論。牛頓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中後,頓悟產生了萬有引力,這個是基於科學的思考,經得起實驗的驗證,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這個是真理。
釋迦牟尼放棄苦行生活後,在一株高大茂密的菩提樹下坐了下來,發誓要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在第四十九天早上睹明星而悟道。他的頓悟,為世間生靈的信仰開創了一條大道,也可能是真理。
希特勒於1918年11月10日因受德國戰敗訊息刺激而頓悟決定投身政治運動,達爾文的進化論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被他運用到社會領域之中,形成了弱肉強食、優等種族征服和統治低等民族的種族主義觀念,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頓悟,為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顯然,他的頓悟是非常失敗的謬論。
有些事物,不能簡單的下定義,因為:人心太多變,世事太複雜。
回覆列表
題主的第一句話與我所想略有不同,我心動的就是我想要的,因為正是心動所以才會想要。第二句話如果改成“未必是真理”我到覺得更為恰當。
前者不多言,後者主敘述。真理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正確的、正向的答案,同理,非真理就是錯誤的、歪曲的答案。有時候,我們會從某件事中獲得感悟,但這件事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正向的事情,從一件錯誤的事情中我們也會有所領悟。比如我們做錯了某件事、遭受了嚴重的挫敗感,可是我們也會從中學到一些經驗,避免今後再踏進此類錯誤之中,這就是從錯誤中獲得的人生感悟。
所以說,從正反兩個方面我們都會有所頓悟,正向事件中獲得的頓悟告訴我們哪條路是對的,歪曲事件中獲得的頓悟又會告訴我們,前行的道路上會有什麼樣的陷阱,讓我們能夠及時的避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