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早在獻帝還在董卓手裡時,袁紹就想擁立劉虞為天子。

    所以,袁紹當然不是不知道擁立天子的好處,更不會擔心擁立了天子後不知如何相處。

    他之所以不肯迎天子,是出於他對形勢的判斷。

    沮授等人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天子好用。

    淳于瓊等人反對,因為天子來了服從也不是,不服從也不是。

    最後,袁紹作罷。

    許多朋友以史書所記載的這場“表面爭論”為依據,認為袁紹未認識天子好用,也擔心不知道怎麼跟天子相處,所以才放棄。

    其實,如開篇所說:沒有人比袁紹更懂天子的價值和伺候天子的難處。

    袁紹之所以決定不挾天子,當然是他有著其他方面的考量!

    內部平衡

    在要不要擁立天子的爭論中,比起大家表面上所說的理由、論據來,大家的立場更值得玩味。

    沮授等冀州本地人表示要迎立天子。

    淳于瓊等潁川士人表示反對。

    而且,雙方在闡述觀點時,一邊只說擁立天子的好處,一邊只強調與天子相處的弊端,大家各說各話。

    此時,冀州派與穎川派已經開始了激烈內鬥。

    就在這一年,沮授已經已公開表態支援袁尚,反對袁譚到青州掌兵。冀州、穎川派的矛盾已經公開化!

    冀州派,希望天子到冀州。如此,冀州士族的政治地位將大大提高。

    作為冀州派的對手,他們當然不希望如此!

    袁紹,自然也不希望失去平衡。

    此時,沮授“監軍權重”、審配“族大兵強”,在冀州的經濟、軍事影響力都非常大,而且,他們本是韓馥部下,非袁紹“嫡系”。

    顯然,袁紹並不希望冀州本地派勢力過於膨脹,影響內部平衡。

    對天子影響力需求不強

    與此同時,袁紹集團對藉助天子影響力的需求並不強。

    當初,天子在董卓手裡,但袁紹能以盟主身份,領導關東討伐董卓。

    一段時間內,袁紹、袁術、公孫瓚、朝廷(李傕)會同時任命刺史,最終,朝廷任命的官吏並沒有什麼優勢,打不過的該滾蛋還是得滾蛋。

    就說曹操吧。袁紹表其為兗州牧,當時朝廷另外任命了兗州牧,但曹操把人家打跑了,照樣掌管兗州。

    可以說,四世三公的袁紹,他已具備全國性的影響力,對天子的需求確實不大。

    地緣因素

    當初,董卓面對關東群雄,不敢正面交鋒,退入關中,由此影響力大減。

    所以,天子這張牌要有影響力,挾持者就必須有順徵逆討的能力。

    比如:袁術稱帝,如果朝廷不能有所表示,那就真的“不知有幾人稱帝”了,那朝廷還有卵用呢?

    袁紹實力沒問題,但冀州位置太靠北。

    我們還是以袁術稱帝為例。

    如果是袁紹前去組織征伐。那麼,即使袁紹取勝,袁術的地盤、實力,也都會被附近的曹操、呂布、孫策等人拿走。

    袁紹“近交遠攻”,給曹操們打工,有意思呢?

    集體漏算

    袁紹不太需要天子,曹操需要呀!

    袁紹一出生就有驚人的政治地位,曹操沒有呀!

    曹操挾天子後,河南地歸順、關中諸侯附從,曹操影響力大增!

    袁紹此時就後悔了,要曹操把天子遷徙到鄄城,企圖想辦法控制天子。(這再次說明,袁紹擔心難以處理和天子關係而放棄行動是無稽之談)

    爭天下,是此消彼長的遊戲,既考慮自己,也要考慮對手。

    遺憾的是,從袁紹集團此前的爭論來看,即使是沮授這樣的智者,也漏算了曹操。

    當時的曹操,一直是袁紹的盟友兼小弟。

    袁紹集團如果僅僅把公孫瓚、袁術當作競爭對手,確實不太需要考慮天子問題。

    而曹操前去挾天子時,除了荀彧等寥寥數人支援外,大部分都表示反對!

    可見:不是袁紹們目光不行,而是曹公牛逼。

    袁紹的失誤,不算低階失誤!

    袁紹沒有“挾天子”不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即便如此,把袁紹之敗歸因於未挾持天子,也是不客觀的。

    曹操挾持天子前,袁紹只有冀州,曹操只有兗州。

    在曹操挾天子後,雙方繼續擴張勢力。

    官渡之戰前,袁紹已坐擁青、並、幽、冀四州之地。

    曹操擊滅了呂布,討滅了袁術,收復了張繡,但無論是地盤、實力,增長都不如袁紹!

    官渡之戰,袁紹可以以十倍優勢壓制曹操!

    因此,袁紹並沒有因為未能“挾天子”而耽誤發展,他的失敗,主要還是在戰場表現和內部關係處理上的失誤!

    總的來說,袁紹雖然最終只敗亡了,但他也絕非泛泛之輩。

    他不挾天子,雖不是正確決策,但也不算低階失誤。

    對此,後人不必仗著上帝視角,過於苛責,更不必嘲諷。

  • 2 # 夏目歷史君

    其實很簡單,袁紹不是不聽,而是過於優柔寡斷,喜歡拖著,而拖著拖著就錯過了時機而已!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曹操佔據了道義高地,做什麼都是名正言順,使其勢力逐漸闊大,成為一個當時大的割據軍閥,而當時更有資本和實力的袁紹卻沒去。

    其實袁紹不是不想去,他很早就有這個想法,而且比曹操要早很久,當時的袁紹剛剛取下冀州,謀士沮授就勸諫了。

    三國志有記載:從事沮授說紹曰: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紹喜曰:此吾心也。

    當時沮授進諫乘剛下冀州,士氣正旺,去長安迎獻帝,並恢復在洛陽的宗廟,以此號令天下、建立蓋世功勳,而當時袁紹說“此吾心也”,就可以看出袁紹對這個迎獻帝的想法是很看好的。

    不過袁紹這個人喜歡拖,覺得還不著急,認為應該再等更好的時機。加上手下又有人說,冀州新定,不應再興戰事,袁紹沒主見,聽風就是雨,也就慢慢放棄了這個想法。

    而後來獻帝東逃,沮授覺得這是大好時機,錯過了就沒了,於是又來勸諫。

    沮授說紹雲:“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紹悅,將從之。

    從以上可以看出,沮授當時的進言還是說服了袁紹的。但正當其準備採納時,手下又有人進言了。

    郭圖、淳于瓊曰:“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郭圖和淳于瓊覺得皇帝接來的話,服從命令就沒權了,而不服從就是抗拒詔命的罪名,相當不划算,而以後辦事還要向上請示,所以覺得不可行。袁紹是個沒主見的人,優柔寡斷,聽風就是雨,聽著覺得這兩人說的也有道理,又是二比一,就沒有去採納沮授建議,又是拖著。

    而就這樣拖著拖著,就讓曹操捷足先登了,袁紹後來後悔想去接獻帝又沒有機會了,向曹操提出建議,讓獻帝遷居到靠近自己鄄城,也被曹操回絕了。

    可以說袁紹不是不想接獻帝,只是太過於優柔寡斷,喜歡拖著、猶豫不決,從而錯過了最佳時機。

    在他看來自己是個聽取諫言的明主,但實際上我們只能說沒主見。在他看來自己是想等最佳時機、小心謹慎,但實際上他這樣就是擔心怕事,誰叫他輸了呢!勝者王,敗者寇!

  • 3 # 冥蝶讀書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袁紹私心太重。

    沮授跟隨袁紹,其實就和荀彧跟隨曹操一樣,都是想匡扶漢室,恢復漢室江山。但是袁紹並不這樣想。

    沮授一開始建議袁紹迎天子都鄴城,袁紹同意了。袁紹之所以同意,是因為挾天子已令諸侯能帶來好處。但是淳于瓊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迎了天子,自己的權力會被削弱。袁紹立馬就認同了這一點,拒絕了沮授的主張。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袁紹對自己的權力看得非常重,有任何削弱他權力的可能都會被拒絕。

    從袁紹的很多事例都可以看出,他遇到事情,首先考慮的都是如何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袁紹年輕時,拒絕朝廷的辟召,“隱居”洛陽。他表面上不通賓客,暗中結交黨人和俠客。引起了當時執掌東漢朝政的宦官勢力的注意,中常侍趙忠警告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麼!”袁紹的叔父袁隗聽到後,斥責袁紹說:”你這是要讓我們袁家被滅啊!“但袁紹並不為所動。其實漢末宦官和黨人,也談不上誰好誰壞,純粹就是為了權力爭鬥。袁紹不顧家族,可見私心之重。

    漢靈帝死後,劉辯繼位,太傅袁隗和大將軍何進輔政。這是外戚和士大夫集團對宦官集團的勝利。宦官想殺掉何進,結果被何進知道了。袁紹便建議殺掉所有宦官。他見何進猶豫,便提議讓外兵進京。在袁紹的一味逼迫下,宦官們不得不鋌而走險,殺了何進。導致了京城大亂,而董卓乘機率軍進京。袁紹作為士人集團的代表,一意孤行,如果不是因為私心,很難理解他的行為。

    董卓西走長安後,袁紹曾經打算另立新君,他找到幽州牧劉虞,打算讓劉虞當新皇帝。劉虞識破了他的計謀,拒絕了他的計劃。

    袁紹和公孫瓚大戰期間,魏郡發生兵變,佔領了鄴城。當時袁紹部隊正在開慶功宴,部下們得到訊息,因為家屬都在鄴城,一個個大驚失色,有的嚎啕大哭,唯獨袁紹容貌自若。可以說袁紹心理素質好,但也從側面說明袁紹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隨著實力的增長,袁紹的野心也在膨脹。袁紹之所以拒絕迎天子,恐怕還是因為他自己想當皇帝。

    袁術在淮南稱帝后,成為眾矢之的。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寫信給袁紹,要將帝號轉讓給袁紹。袁紹見信求之不得,指使主簿耿苞為自己當皇帝尋找根據。耿苞私下對他說:“赤德已經衰敗,袁氏是黃帝后裔,應該順天意、從人心。”意思就是袁家為黃帝的後代,所以袁氏取代漢朝是“天意”。袁紹後來公開耿苞的這些言論,遭到下屬們的一致反對。袁紹見時機還不成熟,不得已令人殺了耿苞。

    因此,像這樣一個一心只為自己考慮的人,當然不願意迎天子了。

  • 4 # 知常容

    袁紹之所以沒有聽從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這以下幾個方面。

    一。漢獻帝是董卓立的

    董卓跟袁家是死仇,袁家自己吹噓四世三公。三公好幾個死在董卓手中。所以袁紹對董卓是噬骨之恨,董卓被呂布殺掉之後,袁氏門人就把董卓挫骨揚灰,以洩心頭之。所以袁紹打心底拒絕漢獻帝。

    二。袁紹有打算

    袁紹有自己的打算,他不認可漢獻帝,他認可幽州牧劉虞,劉虞是一個難得的治世之能臣,真的是非常好,可是最後他被公孫瓚殺了。劉虞很賢明的。正因為賢明,所以絕對不願意當皇帝。袁紹和韓馥逼他的時候,他說你再逼我,我就跑匈奴去了,不回來了,所以最後沒有辦法只能放棄。

    三。醒悟太遲

    曹操把漢獻帝弄到了許昌之後,袁紹才發現,漢獻帝是奇貨可居,所以他反覆地寫信給曹操說,許昌破落不如來鄴城,鄴城才能夠讓漢獻帝好好生活,曹操又不是傻子。當然不願意讓漢獻帝出去了。

  • 5 # 邏輯文史游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句話用在袁大嘴身上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中後期的袁紹不僅不聽沮授的話,而是任何人給他的建議他都基本不採納,究其原因,可能是覺得自己的才智比謀士們都高吧。

    先說下劉協的這個事。在漢室衰落之際,大家都覺得這漢獻帝是個累贅,當時也沒幾家能“帶的動”皇上,所以這護駕之責基本就落到了孫笨、袁嘴、袁頭、表叔、曹操等大諸侯身上。這些諸侯有些只是想偏安一方,有的想好好經營自己的地盤,有的人更是也不想趟這攤渾水。那麼主公搖擺不定,自然謀士們就得體現自己價值了,於是袁紹方的郭圖、沮授等人建議把劉協接過來,這多少也是塊寶啊,但以袁紹當時的實力,他可能並不認為劉協還會有多大作用,更何況他也有一統天下之心,這皇帝來了我不是又成打工仔了?

    所以,結局就是曹操借走了劉協,並且將這張王牌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眾諸侯也沒想到劉協居然這麼好用,於是多少為此忿忿不平,那怎麼辦,打曹賊唄,說是為了劉協著想,其實是想把皇帝拉倒自己身邊吧。

    再說沮授,沮授剛出道就和給袁紹出了一份策劃書,他建議袁紹冀州為根據地,然後向東剿滅黃巾殘餘,再滅張燕、公孫瓚、平匈奴,橫掃河北,合兵四州,網羅人才以爭天下。袁紹聽完覺得靠譜,任命沮授為監軍,可以說是很高的待遇了。而面對曹軍,沮授一直襬出是打消耗戰的態度,官渡之戰沮授也是看出了曹軍的糧草的供給問題,因此曹軍必須得急攻,袁紹當然覺得沮授實在說廢話,毅然決然要和曹操拼刺刀。沮授長嘆一聲,說我怕是再也回不到河北了,大嘴聽完他這句話之後覺得他在擾亂軍心,於是立刻減少了沮授的兵力,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由於許攸的叛變袁軍烏巢被燒,袁紹大敗,沮授被擒不屈而亡。

    反過來想想,袁紹前期連戰連捷好像並不是他有多英明,而是他的對手張燕、公孫瓚等人比他還發昏,等遇到曹操時,袁紹自然就玩不開了,又覺得自己牛逼的不行不願意聽從別人的建議,所以滅亡也是必然的了。

    不助他袁家的不是老天,是他自己。

  • 6 # 船伕

    應不應該挾天子

    很多人估計會說:“當然因該,曹操不就是因為挾天子而崛起的麼?”這點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曹操之所以能夠崛起,是因為打贏了官渡之戰!而漢獻帝在官渡之戰中基本沒起到什麼作用,所以說曹操是靠挾天子起家是有問題的。

    同樣的情況,一千多年後的朱元璋也遇到過。當時朱元璋已經攻下了當時的金陵(今南京),在城中和文武百官對著一個空椅子,遙拜小明王,唯有劉基劉伯溫無動於衷的站在旁邊,好像看戲一樣。

    於是朱元璋就問劉基為何不拜。劉基回到道:“小明王就是個放牛娃,這樣的人有什麼好拜的,咱們還是應該早點打出旗號,開始創業!”後來小明王兵敗被圍,劉基就勸朱元璋袖手旁觀,借元軍之手除掉小明王這個上層領導,可惜朱和尚沒聽,冒險去救小明王,差點被陳友諒把老家端了。把小明王救回來朱元璋就開始頭痛了,最後實在忍不了就把他做掉了。經過這麼一折騰,朱元璋心裡一定感慨:“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對比下劉伯溫的觀點,袁紹反駁謀臣的觀點,真心不能說錯,甚至可以說是很有遠見的。但很可以後來袁紹犯了發起官渡之戰等一系列錯誤,讓袁紹最後淪為歷史中的失敗者。

  • 7 # 一貳一橙

    袁紹在一開始是打算聽從沮授的計劃:“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就在郭圖等人的勸阻下取消了這一計劃,可見袁紹也不是真心實意想要迎奉天子的。

    袁紹不想迎奉天子有兩方面的原因,我把它們分為表面原因和實際原因。

    表面原因就是袁紹不想受到掣肘

    在聽到了皇帝蒙難,百官流離的時候,河北沮授最先跑出來勸袁紹迎立天子。“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

    可袁紹卻在郭圖等的意見中白白放跑了皇帝這塊肥肉,“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後悔也來不及了。

    也就因為這樣,很多人都認為袁紹目光短淺,舉棋不定,可我覺得一個敢在朝堂之上橫刀和董卓對著幹的人,一個僅以太守身份就能統領關東聯盟,成為當時的救世主的人,一個在數年的時間就平定河北,連曹操都要避其鋒芒,把大將軍之位讓給他的人,真的會目光短淺,舉棋不定嗎?不可能的!

    實際原因就是袁紹也在覬覦著那無上的寶座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董卓,袁術,袁紹都想爭奪這隻“鹿”。早在董卓立獻帝的時候,袁紹就操作起另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的把戲,企圖掌握擁立的功勞。“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虞不敢受”。

    無奈劉虞不同意稱帝,沒辦法,袁紹也只好忍耐下去,一直到弟弟袁術稱帝之後,他才看到了一條新的出路。“紹私使主簿耿苞密白曰: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

    袁紹也打算自立門戶,又怕部下不同意,就先把耿苞推出來試探一下,結果群情激奮,到了“不殺誓不罷休”的地步,袁紹最後也只好把耿苞殺了,從此絕口不提此事。“紹以苞密白事示軍府將吏。議者鹹以苞為妖妄宜誅,紹乃殺苞以自解”。

    袁紹不迎立獻帝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目光短淺,舉棋不定”,相反他的眼光是看得很長遠的,早就看出漢室已經無力迴天了。相比那些誓死保衛漢室的衛道者,袁家兄弟倒是敢為常人所不敢做為的。

  • 8 # 我是趙帥鍋

    我們在說起挾天子以令諸侯時,總覺得只有曹操聰明,能看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價值,而其他人都太蠢,看不到這種價值。但事實上,只要我們認真翻看歷史,就可以發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價值,那是誰也知道的。

    在當時的背景下,漢獻帝還是天下公認的大漢皇帝,所以,如果誰能夠以漢獻帝的守護者出現,誰就可以佔據政治上的主動權。這種道理,絕不是隻有曹操懂,事實上所有的大佬都懂。但問題是,正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你想挾天子時,才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因為,當時漢獻帝的身邊還圍繞著眾多舉足輕重的豪門大佬,比如楊彪、鍾繇、趙謙等人,還有董承、楊奉、韓暹等軍從西部過來的軍方大佬。從實力上和影響力上,這個利益集團都也不是隨便可以控制的。

    更重要的是,當時漢獻帝一夥人都在洛陽。如果袁紹去挾天子,首先得克服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如何接近漢獻帝。大家可以翻看地圖,當時袁紹的軍政中心在河北鄴城,如果袁紹想到洛陽,必須經過曹操控制的兗州,你們覺得曹操會老老實實放行嗎?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袁紹想把皇帝搶到自己地盤,自然要和曹操爆發激烈的衝突。當然,以袁紹的實力,自然不會害怕才剛剛起步曹操。但問題是,袁紹當時最大的對手,並不是曹操,而是佔據青州和幽州的公孫瓚。

    而且,袁紹從起兵以來,其戰略方針就是先北後南,也就是先統一黃河以北的地區,再南下爭奪黃河以南的地盤。從後來的結果看,袁紹的先北後南戰略,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是非常正確的。

    事實上,在官渡之戰前,袁紹不僅成功擊敗公孫瓚,佔據青、幽、並、冀四州,而且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大實力派,大有席捲北方的趨勢。而袁紹之所以能取得這種成就,就是因為他一直堅定不移的執行先北後南的戰略。

    在當時的背景下,如果袁紹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就需要做出重大的戰略調整,也就是將自己軍政資源全面向南方轉移。這樣一來,袁紹就相當於將自己耕耘多年的冀州白白讓給公孫瓚,然後跑和曹操去爭奪兗州。這對袁紹來說,顯然是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從地緣上就註定,袁紹很難執行這個戰略;而且這做出這種戰略調整,也未必就會好於他先北後南的戰略。在這種背景下,袁紹自然只能拒絕沮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

  • 9 # 上將噯福斯

    假如我是袁紹,我也不要漢獻帝。首先,漢獻帝並沒有什麼影響力。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是高明。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大臣們各據一方。誰兵精糧足,誰就是草頭王。根本沒有人把漢獻帝放在心上。他的命令,有利的大家就遵守。不利的,直接扔到一邊。

    曹操控制了漢獻帝,並沒有得到多少實際的好處。袁紹、劉備、劉表、孫策、孫權、袁術、馬超,誰都不服他,他讓漢獻帝發的詔令,也在這幫人面前,根本就是廢紙一張。

    所以說,漢獻帝就是個吉祥物,沒有任何價值。而且,迎接漢獻帝,是自找麻煩。

    自由自在自己做主不好嗎?為什麼要找個“爹”來供著呢?

    袁紹心裡清清楚楚,所以堅決不要漢獻帝。他就是要自己做主。

    他後來發展的比曹操好得多、強大的多,只不過官渡之戰打了敗仗,這才輸給曹操。

    與迎不迎接漢獻帝沒有任何關係。

  • 10 # 棍哥觀史

    袁紹是有機會迎獻帝的,但他沒有抓住機會。這一點上也確實如後來荀彧和郭嘉對袁紹的評價。荀彧評價其“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而郭嘉評價袁紹為“多謀少決”。

    根據《三國志.袁紹傳》的記載,在獻帝還洛陽的一路,袁紹是派了郭圖為使面見獻帝的,而郭圖回來後,建議袁紹“迎天子都鄴”,但袁紹沒有聽從。但《獻帝傳》裡記載的是沮授建議迎獻帝,袁紹本欲從之,卻被郭圖和淳于瓊勸阻,這兩個版本不管哪個是真實的,都能看出袁紹此時政治敏銳性確實不高。

    沮授說紹雲:“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紹悅,將從之。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義也,又於時宜大計也,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紹弗能用。

    反而曹操迅速迎回獻帝於許昌,並以天子名義收腹了河南地區,關中勢力也紛紛依附了曹操,這一來袁紹看了才開始眼紅,於是派使者送信至許昌,要求曹操“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真是可笑至極,曹操當然不會同意,但為了“安撫”袁紹,實則羞辱袁紹,借天子之名先賞袁紹太尉,後賞袁紹大將軍,拜為鄴侯,袁紹大怒道:“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並拒絕接受封賞,可見袁紹此時情商也是很低。

  • 11 # 掌心記

    公元195年,也就是興平二年(195年),董卓的西涼軍李傕、郭汜二人各自擁兵搞內訌,把個長安城幾乎變成一片廢墟。獻帝劉協趁際帶領一幫王公大臣在楊奉、董承等的護衛下倉皇逃出長安,輾轉東行到達洛陽,擺脫了李、郭的控制。

    到達洛陽也是一片廢墟,滿目荒涼,驚魂未定的漢獻帝舉眼往全國一望,天下諸侯,袁紹和曹操兩大勢力正在爭奪中原地區,劉表和孫策分別佔據了荊州、江東,劉璋割據益州,韓遂、馬騰佔有涼州,公孫度盤踞遼東,都忙得不亦樂乎。

    找誰勤王呢?論實力,論條件,當然袁紹是最合適的人選。袁紹的謀士沮授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向袁紹建言:“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誰能御之!”。在沮授看來,獻帝東還,無疑是一面可利用的旗幟。這個時候迎奉天子,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號令天下,誅討未服”等於掌握了戰略至高點, 實在是機會難得。

    可惜後來歷史發展,我們都看到了。袁紹猶豫良久,但最終還是沒有采納,錯失大好機會。反到是曹操捷足先登,將天子牢牢掌握在手中。那麼為何袁紹不願意西迎獻帝?

    分析當時形勢和袁紹個人性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這個問題。

    一、袁紹其實對獻帝的正統治性並不認可。

    獻帝是董卓亂政後,自行廢少帝,逼死何太后,而立的。袁紹曾是何進的部下,是擁立少帝的,從內心裡對董卓所立漢獻帝是不認可的,不認為是正統,所以當初率十八路諸侯聯合進攻董卓,就有這層意義在裡面。在董卓立獻帝后,袁紹曾想要聯合袁術、曹操一道,另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儘管袁術和曹操皆不同意,但袁紹仍堅持己見。從這一舉動上,就可看出袁紹對漢獻帝的合法性是內心抵制。

    二、袁紹對挾天子真能令諸侯還心存疑慮。

    其實“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把戲,董卓,袁紹之所以不願挾天子,主要原因是他不相信挾天子可以號令諸侯。挾天子政策最早的執行者其實是董卓,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都已經玩過,然而各路諸侯並不買賬,甚至組成聯盟討伐,朝中的王公大臣也不感冒,搞得董卓被殺,西涼軍相互攻伐。前車之鑑,就在眼前,所以袁紹非常猶豫。

    三、袁紹覺得漢獻帝是個燙手的山芋。

    袁家是當時有名的世家大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有這樣一塊金字招牌,天下士族慕名投奔,袁紹的事業發展非常順利,短短五年間,從一個渤海太守發展成為關東諸侯中最有實力的軍閥,坐擁冀州,並佔領幷州、幽州、青州大部分,實力相當雄厚。迎不迎奉天子,並不是非常急需,而且真把天子這尊神請回來,以後行事不免束手束腳,還是個麻煩事。畢竟袁紹也有自己獨立稱帝的小心思,只不過不好意思說出來而已。

  • 12 # 龍舞

    袁紹沒有迎立漢獻帝的原因,之前在別的問題裡稍帶提到過,既然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這裡就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出身名門。從袁成一直到袁紹袁術這一代經久不衰。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最重要的是選對政治立場,選對了飛黃騰達,家族興旺,選錯了不但家破人亡,甚至被滅族。袁氏家族在選擇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有一套相當實用的策略,使自己的家族永遠保持不敗的地位。

    袁氏家族從袁安開始就在朝廷中擔任司徒,司空等要職,袁安勇於批判竇氏專權而被士人集團所推崇,顯然袁安是站在士族集團與外戚鬥爭。袁敞是袁安三子,位居司空,史書載與外戚鄧氏不和,後被罷官自殺,但我認為應該是被鄧氏所殺。然而袁湯卻站在外戚梁冀的一邊,袁湯在梁冀掌權時,把東漢三公的位子輪流做了個遍,在位之久長達八年,可見梁冀對袁湯真是恩重如山。最讓人看不懂的是剿滅梁冀時出頭的是袁湯的堂兄弟,袁敞之子袁盱,袁盱奉命收繳的梁冀的大將軍印。兩個袁氏兄弟一位捧梁冀,一位給梁冀拆臺。到了袁湯之子袁逢與袁隗這一代,不光與外戚和士族關係處理的都不錯,與宦官之間也沒有太多愁怨,以至於兩次黨錮之禍大批士人慘遭迫害,而袁氏家族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了袁紹袁術這一代,士族集團與外戚集團更是對袁氏家族推崇備至,袁紹也是個有理想的人,想要成為士人領袖,並且讓自己代表計程車族集團登上政治權利中心。這就必須與宦官集團鬥個你死我活。何進對袁紹更是視為股肱之臣,有什麼事都要找袁紹去商量。

    以上可以看出,袁氏家族想要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要不兩頭都討好,要不兩頭都押寶,分別讓家族不同人員支援不同派系,使家族不會因為站錯隊而慘遭滅族,這一招司馬家族用的也挺順,司馬懿支援曹丕,司馬孚支援曹植,曹丕繼位後曹植親信全被清除,司馬孚之所以能逃過一劫,全靠司馬懿背後運作。袁氏家族到了後來士族和外戚一塊拉攏,對付共同敵人宦官集團。當時的政治環境是宦官集團發動了兩次黨錮之禍,士人集團與宦官集團水火不容,而當時的新興的外戚集團何進也要與舊外戚董太后一派爭權奪利,所以何進也極力拉攏門閥大戶袁紹家族。何進雖說是個暴發戶,但做事還算穩妥,比之前的那些外戚集團要低調的多,所以士族集團也樂意與何進外戚集團合作消滅宦官集團。

    漢靈帝爭儲的兩個兒子中,劉辯母親何皇后,舅舅何進和何氏外戚集團,背後還有士族集團支援。劉協母親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死,由董太后撫養長大,支援劉協繼位的是董氏外戚集團,背後有宦官集團的支援。漢靈帝內心偏向劉協繼位,由於何氏外戚勢力很大所以一直在猶猶豫豫,後來設定西園八校尉讓蹇碩擔任統領,目的就是分大將軍何進的兵權,為將來劉協繼位打好基礎。可惜靈帝身體不給力,很多事沒來得及做就掛了,臨死前讓大宦官蹇碩擁立劉協繼位,蹇碩也已計劃好殺了何進擁立劉協,可以走漏風聲,被何進給幹掉。袁紹自始至終都是站在擁立劉辯對抗劉協派的,後來董卓廢劉辯立劉協,袁紹還琢磨著另立劉虞為帝,可惜失敗。由於當初的皇位之爭袁紹與劉協和他背後的派系進行過鬥爭,所以袁紹根本就不想承認劉協這個皇帝,後來董卓進京要廢劉辯立劉協時,袁紹是一萬個不答應,為這事跟董大人徹底翻臉。這是袁紹後來不願迎奉漢獻帝劉協的很重要的原因。

    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對於袁紹集團來講,就是看利大還是弊大。迎奉天子好處顯而易見,可以為袁紹招攬更多人才,為其對外戰爭樹立一面正義大旗,使自己處在政治制高點。不過袁紹本人的號召力就很強,可以說在當時那個時代,人們除了認皇帝就是認袁紹,這也是為什麼袁紹手下為什麼那麼多人才的原因,所以袁紹可能認為自己的號召力已經很強了,搬過來個皇帝不見得能帶來多少好處,反而會使自己內部分裂成兩派———擁漢派和擁袁派。在軍閥割據的時代內部分裂是大忌。而曹操卻不一樣,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號召力本來就和袁紹差一大截,急需給自己招攬大量人才,無論擁漢的還是擁曹的統統錄用。只要能讓自己活下來,其他問題以後慢慢解決,畢竟當時最重要的就是先使自己強大。

    袁紹處理派系之間鬥爭的能力確實不怎麼樣,三個兒子擁兵自重,公開拉幫結派,爭權奪利,就差直接幹仗了。如果這時再摻合進來一個皇帝,袁紹內部不亂成一鍋粥才怪。袁紹個人魅力有,才能也沒問題,並不像史書上說的那麼愚鈍。但在人才運用上不如曹操,處理內部矛盾的能力也不如曹操。事實證明即使曹操這麼有能力的奸雄在處理擁漢派和擁曹派之間的問題時也是費勁心思,好幾次還差點丟了身家性命。所以袁紹絕不會給自己內部問題再添亂。

    有人說袁紹昏庸,根本就看不出來迎立天子能給自己帶來好處,我只能說書讀死了。如果袁紹不知道皇帝的好處,為什麼後來還要擁立劉虞當皇帝呢?袁紹想讓劉虞當個傀儡皇帝,自己大權在握,這不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嗎?在曹操迎奉漢獻帝之前,袁紹就想著自己手裡握著皇帝這張王牌,可惜一直沒有成功。後來袁紹實力逐漸壯大,手底下的人才越來越多,所以挾天子帶來的好處對他來講沒有之前那麼大,反而帶來的弊端卻越來越大,更何況現在的天子是劉協。一個集團越大,內部就越難整合,也越容易造成分裂。

    綜上所述,袁紹不迎奉天子的原因:

    一、當初擁立皇帝的矛盾。曾經自己擁立的劉辯已被董卓殺害,現在的漢獻帝劉協跟自己不是一個派系,更何況這是董卓擅自擁立的,自己就是為這事兒跟董卓鬧翻的,所以袁紹打心眼裡就不想承認劉協這個皇帝。

    二、人才的選擇不光是能力問題,更重要的是政治立場。袁紹集團是當時諸侯中實力最強的,很多優秀的人才都在袁紹帳下,所以招攬人才的意願不是很強烈。而且用皇帝名義招攬過來的人才基本是擁漢的,現在自己手裡現有的大都是擁袁的。擁漢派重量級人物荀彧已經離他而去。

    三、攘外必先安內。隨著袁紹集團的壯大,內部不免派系錯雜叢生,迎過來的皇帝只會讓內部整合更加困難,弄不好會造成內部叛亂,這是最致命的。

    袁紹在一些領域的確不如曹操,但是也絕沒有後世認為的那麼昏庸,歷史都是由勝利者寫的,勝利者被美化誇大,失敗者被貶低抹黑是常有的事,我們在讀歷史時一定要理性客觀。此刻或許一些讀者對袁紹這個人還有些疑問,畢竟他做了一件被後世恥笑唾罵的事——召董卓進京。後人認為正是袁紹的餿主意導致了天下大亂,這個鍋袁紹肯定要背,但是其中因由沒有三國志上記載的那麼簡單,背後隱藏著奧妙玄機,我們要綜合各種史書的隻言片語來仔細分析這件事。下次為大家詳細介紹袁紹背後的如意算盤。

  • 13 # 南言舊事

    袁紹為什麼不搞“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因為袁紹目光短淺,最終錯失良機,等到他看見曹操成功利用漢獻帝上位後,袁紹才知道,曾經有一個機會擺在他的面前,可他沒有珍惜,但是後悔已經晚了。

    一、 “官二代”袁紹錯失良機

    袁紹和曹操都是“西園八校尉”之一,兩人都出自官宦之家。而袁紹自其高祖父起,四代之中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可謂家世非常顯赫。

    董卓在準備廢掉漢少帝時,想讓袁紹站出來支援自己,而袁紹既不敢參與廢帝,又不敢拒絕董卓,就逃出京城投奔了冀州牧劉馥。由於袁家名聲大、門生故舊多,雖然袁紹是寄居冀州,但他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劉馥。 袁紹被推選為征討董卓的關東聯軍的盟主,併成功的“雀佔鳩巢”,將劉馥的冀州據為己有,這劉馥也真是引狼入室。

    在袁紹擔任冀州牧後,他有了自己的地盤,也有了自己的智囊團隊,而這時候的曹操還在四處打游擊,尋找自己的地盤,可以說實力和袁紹還不能相提並論。這時候的袁紹也是志得意滿,想幹一番大事的。

    袁紹向他的謀士沮授尋求發展之道,他說:

    今賊臣作亂,朝廷遷移,吾歷世受寵,志竭力命,興復漢室。然齊桓公非夷吾不能成霸,勾踐非范蠡無以存國。今欲與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將何以匡濟之乎?

    這裡可以看出袁紹是將自己比作齊桓公和勾踐的,說明他還是自視甚高的。他需要像夷吾和范蠡一樣的人來輔佐他。而袁紹所面對的沮授,可以說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一等謀士,史書記載他“少有大志,多權謀”。別的不說,就說他隨後為袁紹出的主意,就可以看出他真的是“高,實在是高!”可惜他跟錯了主子。後來,沮授在袁紹兵敗後,被曹操所俘,沮授拒絕投降曹操,被曹操處死。我們看沮授不但有才、忠心,而且非常有氣節。

    沮授給袁紹的建議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比曹操要早的多。沮授對袁紹說:

    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威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我們看,沮授為袁紹的發展給出了詳細的計劃,對每一個敵人都給出了具體的對策。最關鍵的就是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劃。袁紹聽後也是熱血沸騰,連連說:“此吾心也。”袁紹任命沮授為監軍、奮威將軍。

    可惜的是袁紹只完成了沮授的第一步計劃,清剿了冀州魏郡一帶的黑山軍。而後邊的計劃,袁紹就慢慢的越來越走樣了。特別是迎漢獻帝的事,袁紹認為沒有必要,他覺得將皇帝請來,事事還要請示,很不自由,另外他還擔心會影響他將來宏偉的計劃。

    袁紹雖不打算迎漢獻帝,但他卻又準備另立新君,擁戴幽州牧劉虞為帝,也許是袁紹的權宜之計。但是此舉不但遭到曹操等大多數軍閥的反對,還遭到劉虞本人的拒絕,最後不了了之。

    等到勢力逐漸壯大的曹操將漢獻帝迎到許都後,袁紹才醒悟了過來,但為時已晚,錯失了大好時機。

    二、本來實力最強的袁紹,敗在了曹操的手下

    在討伐董卓的隊伍中,袁紹的發展最早,其旗下聚集的謀士也最多,兵力也最強大。在曹操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也就是袁紹和袁術兄弟倆實力相當。隨著,袁術狂妄的稱帝,成為眾矢之的,很快就被別人打得逃無可逃,臨死想喝口蜂蜜水都沒有。

    在袁術死後,各地軍閥已沒有可以與袁紹抗衡的了,不久袁紹又擊敗了公孫瓚,其實力更是大增。如果照此發展,袁紹實現他成為齊桓公、勾踐的願望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袁紹生性驕傲,又剛愎自用,最關鍵的是他做

    事缺乏果斷,總是猶豫不決。而且,袁紹雖然兵多,但卻有量無質,而且由於袁紹經常政令不一,非常隨意,導致了屬下怨聲載道。

    曹操藉著天子的名號,為自己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勢力也得到了發展,但是與袁紹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袁紹在擊敗公孫瓚後,就開始要拿下曹操,曹操對此非常擔心,不敢和袁紹硬碰硬。但是曹操手下的謀士荀彧、郭嘉和賈詡為曹操分析了袁紹的情況,鼓勵曹操和袁紹決一雌雄。

    曹操的謀士荀彧和郭嘉都是來從袁紹處投奔的曹操,可見袁紹是多麼的不會用人,這麼一流的謀士就隨隨便便到了敵人的陣營。而袁紹手下重要的謀士沮授,此時卻因為袁紹聽信讒言,將其革職,不得參與軍務了。兩下相比較,就看出袁紹和曹操的高下了。荀彧、郭嘉和賈詡三人,為打消其他人對與袁紹對抗的顧慮說:

    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三人對袁紹的內部情況瞭如指掌,逐個進行了分析,極大的鼓舞了曹操所部的信心。而荀彧和郭嘉還對雙方的戰鬥情況進行了預判,荀彧做出了四勝四敗的預測,而郭嘉則做出了十勝十敗的預測,都是預測袁紹敗而曹操勝。戰爭還沒有開始,就令曹操彷彿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最終曹操在烏巢火燒袁紹的糧草,導致袁紹大軍的慘敗,在曹操的一路追殺之下,袁紹率領殘兵敗將逃到了黎陽,得以暫時喘一口氣。一生高傲的袁紹,何曾受過這種氣呀!不到兩年,袁紹就抑鬱而終。

    袁紹臨終前,也沒有將後事安排好,導致三個兒子反目成仇,曹操藉機將袁紹的幾個兒子殺的乾乾淨淨。這曹操還真是狠,對自己兒時的朋友袁紹,絲毫不手軟,連他的兒子都沒有放過,真是“無毒不丈夫”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使命召喚戰區顯示卡如何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