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丁的爸爸

    先說答案:算暴力傾向!

    詳細的解釋:

    首先得明白什麼算是暴力的性格發洩,暴力就是用行動的方式對其他物體或者他人造成傷害的舉動,無論是摔東西還是摔動物還是摔人,這都是暴力行為。

    如何從心理學上分辨?

    心理學解釋什麼都解釋的天花亂墜,我用白話文的方式來告訴你吧!

    有些人認為只要不是有生命的物體,對其發洩情緒就不算暴力傾向,他認為只有對人進行傷害才算是暴力傾向。

    但是心理學上認為,有暴力的行為就是暴力傾向,而不論暴力的物件是有生命還是無生命。

    小建議:

    可以多讀一些關於論語的書籍,多懂些道理,就會擁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你的暴力傾向會有所緩解。

  • 2 # 黑曼影視社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關鍵看這個情緒失控到什麼程度。有的人只是摔枕頭,有的人可能摔盤子,有的人怒不可遏去砸電視。有的人一會就會恢復正常心態,有的人可能一時半會都遏制不住。甚至渾身發抖。

    如果是一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去摔、砸東西,長此以往對生理和心理都是不利的。是否有暴利傾向需要看你的具體表現,有沒有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及持續時間。有無泛化現象。

    每當情緒到頂點時,大口深呼吸。

    暗示自己淡定淡定。

    用毛絨玩具和解壓物品去緩解情緒。

    或者外出去公園散步透透氣。

    如果實在控制不住可以去做一次心理諮詢。

  • 3 # 水說心理話

    從心理學上來說,一個具有暴力傾向或者說可能發展出暴力傾向的人會具備這樣的一些人格特質,例如:自卑、偏執、固執、自我較強等這樣的一些心理特質。通常情況下,憤怒並不是一個人由外而內爆發的一種情緒,而是由內向外的,也就是說,這部分人由於人格、認知方面本身就出現了問題,所以才會將本來平常的情緒發展出暴力行為來,這種情況也在男性身上常見。

    舉個例子:愛摔東西的人,Ta為什麼愛摔東西?這其中可能會有發洩、表達等等心理過程。這類人有這樣的一種行為模式,產生矛盾—情緒爆發—無法溝通—情緒發酵—破壞行為,並且,這一類的人通常並不容易溝通,情緒上升的會很快,下降的也會很快,可能剛砸完東西就後悔了。那麼,對於這樣的一類人來說,情緒控制能力還不夠,其背後認知方面出現的問題更需要其思考。

    相比上面這種人,還有一類人更加危險,他們的情緒爆發並沒有明確的矛盾,在旁人來看也並沒有憤怒的理由,就是別人也並沒有惹著他,但是由於他們出於自身的一些人格缺陷,就像自卑的人,有時候別人很容易因為一些舉動而觸動他們脆弱的心,所以這種憤怒的衝突來源於自身,就比較難以解決,並且,如果伴隨著偏執(心理學裡所說的偏執更多的是猜忌心強,疑神疑鬼),就有可能使得暴力行為被強化,這在家庭暴力的案例中是十分常見的人格。

    所以,從心理學的標準來判斷的話,那就是會不會出現具體矛盾而引發這種暴力行為,例如:夫妻吵架以及和他人的衝突。如果是無中生有的憤怒,那麼,他們的行為就更加難以自控,起初可能是對於物件發洩,如果沒有成長或者其內心衝突進一步強化的話,就不好說了。

    總之,摔東西的行為並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現,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如果這種行為已經是“喜好”了,的確是需要求助於心理諮詢師等專業人士了,家人很難對此有改變的方法。

  • 4 # 利特Vlog

    愛摔東西的人算是有暴力傾向嗎,該如何從心理學上分辨?

    可以。愛摔東西在電影、電視中常常都能看到的,現在在現實都是這樣。

    下面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種行為:

    憤怒

    抑鬱症患者都具有自我毀滅的特點,這是很常見的。有時候,他們會採取極端的方式選擇自殺;有時候,他們卻會趨向於採用更加常見的方式進行自我毀滅——憤怒。

    當你憤怒的時候,一定不要被它矇蔽了雙眼。你之所以憤怒,可能是因為你的慾望沒有滿足,你的心理並不舒服。錯誤地把自己滿足慾望的方式寄託在身邊的人身上,從的摔東西漸漸演變為自殺,另外,這也可能與自我的存在感有關。有時候,當我們感覺自己沒有價值,無法掌控生活的時候便會憤怒。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呢?

    1.不妄下結論。事情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下結論毫無意義。

    2.多運動,善待自己,有時候找個人聊聊,傾訴一下也很有幫助。

    3.冷靜地思考,讓心靈保持靜音。不要總是沉迷在電視機或者網路中,多出去走走,給心靈放放假。

    4.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要讓自己沉浸在胡思亂想裡。如果你總是胡思亂想,沒有任何安全感,一定要向外界尋求幫助,而家人、朋友、老師、醫生,都會給予你幫助。其實,人一生中的某些階段,都會經歷某種程度的抑鬱,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尋求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是一種現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