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棲哈丶
-
2 # 小熊媽媽的向日葵
的確,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從我們一生下來降臨到這個世間,註定就是一場認識生命,發現生命,瞭解生命的旅程。
小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小雞破殼而出,就會聯想到自己,好奇地跑著去追問爸爸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這個時候,想要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歷程就已經開始了。
這種從發現自我到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的過程將會陪伴我們一生,但非常可惜的是,有些人終其一生追求的嚮往的東西卻並不適合他,因為他根本不瞭解自己。
認識自己需要一段時間,瞭解自己則更不是那麼容易,這個會隨著認知能力的遞增和視野廣度的不同發生改變,同時也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所以,我們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接納自己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的不完美。
我也是渾渾噩噩的過了四十載,才漸漸悟出一點道理,也是從最近兩年開始,我才做到了真正的瞭解自己,從而也學會了善待自己。
當一個人能處理好和家人的關係時,他就已經瞭解了自己。
因為了解自己,才會更瞭解他人,才會更珍惜親人和朋友。
-
3 # 梧桐樹下的淺淺
一個人最難了解的是自己。
有時雖然瞭解了,但卻無法做出最恰當的選擇。
不管了解與否,做一個正能量,有追求的人,會給生活帶來很多樂趣。
-
4 # 生者之路
要想真正的理解自己或者他人,只有時間才能洗滌一切。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情。都會影響到自己對事物的判斷。等一個人到了30多四十歲的時候會真正成熟,年紀小的時候很容易錯誤的認識自己,等自己年紀大了才會真正瞭解自己
-
5 # 星座圈兒
還不夠了解
因為自己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露出自己都不認識的一面
欠缺的太多
都說人的一輩子都在經營自己
所以我願意把自己經營成喜歡的樣子
不斷地增值自己,去學習,去努力
-
6 # 唐古利烏鴉
6年了,有一件事讓我耿耿於懷。
是第一次辭職的理由。我跟部門領導說我打算技術移民澳洲,要好好準備英語和移民相關。
我不想說那個被你猜中的後來。
不許笑。現在後知後覺,每每想到當時的自己肯定是被大家當做笑柄,我就只好把以前的同事遮蔽。哎呀,實在是覺得當時的自己太中二了。
後來自己每想一次就羞愧一次,為什麼那麼信誓旦旦地要去技術移民澳洲然後一個月就再也不提了?好高騖遠,沒有韌性沒有堅持,整天還覺得自己牛逼哄哄,誰也瞧不上,哎媽呀,居然說的是我。
自此,我再也不好意思高高地蹦噠然後摔出一個坑,只是學會了像蝸牛一樣低調前行,在我的人生邊上慢慢描摹。我學會了最重要的一課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所以,認識自己是我現在最大的學習任務。
以史為鑑,用在個人史身上也是非常適用的。
-
7 # 貴龍時空學
謝謝邀請!
《孫子兵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瑰寶,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其中《謀攻》第三篇中有句經典理論:“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 ;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敗”,是戰勝敵人的至上秘訣,不但是兵法寶典,更蘊含深刻的的哲學內涵,可以適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指路明燈。所謂:“人固有自知之明”,然後再觀察、掌握客觀世界(即更廣泛意義上的彼)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藥、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一發中的,奪取勝利,獲得成功。
一、此生只為讀書來“手不釋卷,喜讀百書”,這是2006年我在《中國書畫報》上賣畫的廣告宣傳語,初稿是“手不釋卷,飽讀百書”,等到報紙即將付印的時候,我才立即通知報社改成“手不釋卷,喜讀百書”,“喜”是態度,是象形詞,沒有具體的尺度可量;而“飽”是結果,形容詞兼量詞,有一種驕傲自滿的感覺,對於“喜”和“飽”,一直有這種矛盾的想法,似乎表達的意義是:喜中有飽,飽中有喜,彼此彼此!
三、威然三耳說瘋子:讀書多的人都可以叫做書呆子,而又有所區別:
1、讀書一成不變,死搬硬套,形容憔悴,不修邊幅,滿口子乎者也,就是那種“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形象。
2、口若懸河,心直口快,慈悲善良,脾氣暴烈,文章憎命達之類。
3、很“二”的人,一方面專業知識淵搏,技壓群花;另一方面應對社會單純幼稚,吃盡苦頭。
4、啞然早唱,黯然始北,即老子所謂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腐儒形象。
仔細想想,都有丁丁點點、好象恍恍惚惚,原來是小半個書呆子。
三、雲中右殿桂人開讀了幾十年書!說說書的感想吧:
1、傅山書法傅山先生的書法號稱清初第一,但是我們讀讀有關傅山的文章,包括全國赫赫有名的所謂專家,只是表面的一些東西,評論一個歷史人物,必須心靈發生共鳴,軌跡產生共振,才能恰如其分的描述他的內心世界和藝術作品,如果他對傅山的書法唯唯諾諾,顧左右而言他,對傅山書法理解則背道而馳、相差萬里。
2、自旦至今,未有易之一分
中國有人更三古,易歷三聖的說法,但為什麼李淳風、袁天罡要說“自旦至今,未有易之一分”,李、袁只是旁敲側擊、點到為止,1400年過去了,誰人理解,無人詳信!貴龍定性文王《周易》是幼兒園的啟蒙教材,理由太簡單了:每一經卦和復卦都反應著萬事萬物及其千變萬化,而《周易》表述的只是一事一物、一點一滴,而且七湊八拼、信口開河,所以秦始皇沒有付之一炬,一絲無用啊。
3、列幾個題目,大家共同探討吧?
4、杜撰《貴歷》
世界上有《夏曆》《農曆》《公曆》《陰曆之類》,我則照貓畫虎杜撰《貴歷》。
口號詩云:此生只為讀書來,蠹蠹書蟲比心痴;威然三耳說瘋子,雲中右殿桂人開!,
-
8 # 莫頭緒
謝謝邀請!對自己的瞭解可以說要伴隨人的一生,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會對自己有不同的理解。隨著自己的閱歷的不斷豐富,可能會對一開始對自己的瞭解產生質疑,我們就以“見識面”這個詞來作個比喻,一開始你見的東西不多,不管是人還是事物,所以你只能在這個有限範圍相對認識,你對什麼樣人和事有興趣或者討厭,慢慢自己見識多了,會可能對新接觸到的人(性格)和事物產生新的興趣,相對應的隨著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也可能會對開始有興趣或者討厭的人和事產生新的理解,也許喜好也會有所變化。
其實人真的是環境的產物,只有前提設定了環境,到一定的階段你在你所在環境中的認知範圍會越來越小,最後到天花板,這個時候可以說自己基本上已經完全瞭解自己了。但如果環境一旦改變,你可能會從另外環境中顛覆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打個比方吧,做為我們普通高牆之外的總覺得牆之人就是不好的,但可能當你進入那個環境你所有認知都會被顛覆,反而會覺得人才聚集,會想成為這樣的人只是不做那樣的事,相比之下自己太平庸。
-
9 # 閒適人家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人要真正瞭解自己,首先是“敢”。人有自知敢於面對。敢於承擔。毛遂自薦,就是毛遂自知自己的敢於犧牲精神。
勇敢還需對行動確保成功的才能和眼光。毛遂在於對國家的愛,這種愛化成自己的學習上無限功力。大膽而細心。有步驟有計劃地逼楚王籤盟約。自知而力行,堅持發揮自己的最大力度。
人要真情實感,才會昇華到極致。曹雪芹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這是紅樓夢的“虛幻”來自於曹雪芹真實感受的“反說”。自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有負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只有餘生襟懷筆墨著於夢幻。
人有自知必自責,諸葛亮北伐無功,自知難以為之而為之,廢李密,而用其子李豐。實是知其難而安其心。
-
10 # 金步遙伶
其實不然。 每個階段都是不同的,每個階段的你也都在變化,只有那些經歷了歲月的沉澱的東西,比如你的三觀原則,才能留在你周身,供你去摸索。
而現在人經歷的相似,資訊的共享,導致性格模糊化,加之大多數人對自己並沒有明確的探討,更容易產生趨向性,比如貼標籤,看星座,做測試,將自己獨立的個體歸於一類人而失去了特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跟一些所謂的算命人產生共鳴,所以我們看似瞭解自己,其實不是的 。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自己
把自己當成你喜歡的那個人,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去列表去分析。比如你看著天空,可能你嚮往自由,你喜歡吃辣的,除了地域因素外還有可能說明你性格熱烈豪爽。我只是舉了幾個不成熟的小例子。 反正想想你暗戀別人的時候發達的偵查能力就曉得啦
-
11 # 涉足籃球吧
其實絕大多數人和我一樣根本就不懂自己,為什麼我會這麼肯定?因為我們從來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會成功或者失敗?一直處於迷茫狀態中的自己,能懂自己嗎?
那麼怎麼來了解自己?在這裡我給出自己的觀點來達到對自我的瞭解。
一 態度。想要真正的瞭解自己,你必須準備好隨時隨地的“暴露”自己一切的態度,你到底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那麼你找物件結婚的時候就不要挑三揀四,要求太高;本來不是一個白馬王子,卻異想天開的要找一個白雪公主?一開始已經註定了失敗,因為你的態度還沒有真正的瞭解自己。
二 重視。說句不好聽的話,你連自己都不瞭解自己,那麼你就不會給自己在這個社會的存在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比如你就是一普通的大學畢業,卻非要去做研究生的事,跟博士生搶飯吃,還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所以,把了解自己這件事重視起來,才能更加的明確自己人生的方向,才能更具體的瞭解自己。
三 行動。要想了解自己,就要有行動,而不是空想。你看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或人,就想著去改變,那麼你就要用實際的行動才能達到改變他的目的。只想不做的叫“幻想家”,說到做到的叫“行動派”;只有行動起來,才能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才能明白自己的短板。
說句醒世良言:瞭解自己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是改變困境的契機、是提高生活質量的良藥、是追求更高目標的途徑。
-
12 # 燕姐日常
不敢說百分百了解自己,但對自己還是有一個基礎的認識,貪圖安逸,進取心不足,得過且過。有時透過一件事,突然就有了頓悟,對自己又瞭解了一點。我認為了解自己,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會有很多面,等著自己去發掘。
-
13 # 心中的太陽83369378
我瞭解自己的性格,更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文化低,還很年輕,所以我得天天學習提高自己的思維,得努力生活。
-
14 # 飛龍在天231272723
感謝邀請!孫子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古人又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善作惡,一念之間。“惟聖罔唸作狂,惟狂克唸作聖”。一念之惡,造作無量無邊罪過,一念之善,造作無量無邊功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難,知己者更難。有好多禪語值得我們在這個煩躁的社會里,靜靜的深參透悟。我是誰?我從那裡來?又到那裡去?我的所作所為,符合人類、人生的道德規範嗎?我雖年少無德不才,但也謹遵古訓:“靜坐常思己過,每日三省吾身”,我衷心的祝願大家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一起共勉!
-
15 # 阿尚青子自由寫作人
瞭解自己很重要,你瞭解自己嗎?
關於瞭解自己這個話題,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有句著名箴言:“認識你自己!”按理說,瞭解自己固然重要,如果能夠認識你自己,也就認識了這個世界。中國古代智者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講得更透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是從內省和外察兩個方向來了解自己和外界這兩個世界的。知人者智,從大量的外觀世界來積累經驗,自知者明,又是在外觀世界的經驗和前提下進而深透自己。這是個由外而內的認識過程。相比較而言,西方的“認識你自己”,則是首先對自己進行分析解剖,從而更容易認識外在的世界,因為外在世界都是關乎自己的相對應的,但是反過來說,認識了這個世界,不一定能夠認識自己。這當然取決於我們東西方認識事物的慣性和思維常理的方式不同,東方更重於由事物的相互關係入手分析事物。(wm197049)
那麼,普通人為什麼要認識自己呢?無非想把自己做得更好一點,生活得更幸福一些。有此想法,既是個進步,也屬於悲哀。進步的是,人總算進化到了真正思考自己的地步,並且是每一個人。悲哀的是,如果全民都思考開這個根本的哲學問題,那麼,我們的生活卻失去了更多的樂趣,尤其因為,我們思考此事卻是由於一個極其膚淺的出發點。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能有如此論調都是基於愛人愛世界、珍惜生命為前提的。大多人是出於此出發點。但是,真正的認識自己,卻是一件很殘酷的事兒。有一天,一位小朋友豁然開朗,他居然對我講:中國傳統所講的養兒防老,就道出了父母之愛子的潛臺詞。
這確實是一個原因,更是個很大的原因,我們不必避諱。我只好又為他講,從每個人繼往開來的責任,從人種遺傳基因來說,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愛子即是愛自己,那麼愛自己也表現在愛孩子上。這也是一種解釋。所以說,一個問題得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不能片面。
世界固然很大,人數實屬眾多。在這芸芸眾生當中,我們最挨近的一個人就是自己,也是常人常理所常講的:對自己好一些。所以,最不把當回事兒的人也是自己,缺點和優點最容易放大的人還是自己,由於空間距離太近了,厲害關係太明確了,心理也太當回事兒了,所以一個人最難於客觀看清和把握的也是自己。這當然有悖於認識普通事物的常理,普通事物我們是越距離近的越容易深刻了解。
從這一點來說,認識自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你的人生就是你的時間,而你的生命對於你來講,又是唯一的一次且不可逆的過程。既沒法和前世做比較,又無法對下世做糾正。所以,你的時代就此一次,雖不至於類似尼采所說的一次就等於不曾來過;對你來說,就是劃時代的自我認知。你的認識自己,對別人來說,倒無可厚非,對整個人類來說,所起的作用更微乎其微。但是,“認識你自己”此一理念假如推廣到每個人,這也許就是人類自己拯救自己,意義非凡。
真是這樣嗎?試想有這樣一個情景,每個人都極其深刻地認識自己——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麼。於是乎,怎麼安排上學,怎樣素質培養,怎樣接受教育,怎樣上班就業,怎樣婚姻家庭,怎樣走完一生。不也是放在自己最恰當的位置?發揮了自己最合適的效力嗎?
如果每個人都這樣過著自己最合適的人生,也就是看得見結果的人生了,這是不是又是另一種悲哀和無奈呢?
想想也是。
人生的不可知性和生活的多樣性、不可預見性,是同樣逗樂我們生存趣味的東西。有樂有痛,有順有阻,有預期還有不期而遇,才更有意思吧。再者,我想並不是誰都能拿起望遠鏡來看自己,拿起顯微鏡研究自己,用手術刀解剖自己的——尤其是思想。
第一沒那個勇氣,第二沒那個意識,第三即使有意識也並無此能力。
從事實上來講,思維,尤其是高深的哲學思維,並不是廣譜的抗愚昧之藥。就像現在好多人開會或者學習,來不來就愛大喊要“乾貨”,真是藥力十足的猛藥,難道任何體質都受得了嗎?這又成了新的問題。
本來,人是不同的,“瞭解自己”對更多的大眾來講,應該就是一個美好的虛妄而達不到又寧肯追隨一生的願景罷了。瞭解自己的不好的方面,我們是遠遠想不到的。因為遠,所以美麗。
真正瞭解自己,應該先掌握一些瞭解自己的工具,隨著時間和自我認知思想的成熟來了解自己,當然走到哪裡算哪裡。更有一種可能是,當你瞭解了自己的時候,也就馬上了解到自己即將再也動彈不得了,包括你的思想。因為你萬萬沒有了解到這一點,瞭解自己是上天和你玩弄的一個遊戲,就是叫你終其一生尋找距離你最近的人——你。或者可以說,上天交給你一件最有趣並且看似簡單的事兒,又不停地給你一些低版本的工具,你信心十足,卻總也解決不了這件事兒。(wm190749)
-
16 # 小飛象的鏡子
很重要!你天經地義的以為你瞭解自己,其實並沒有
你從別人身上看到的其實就是你自己。
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
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們,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你在發覺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也等於是在發掘你自己。去了解別人的感覺、想法,你也會更瞭解自己,你們相互成為對方的鏡子。
如果你覺得伴侶對你失去熱情,可能是因為你也對他失去熱情,就像一位婚姻專家說的:“如果我們的婚姻變得乏味,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這個人很乏味。”
事實上,那些令你厭惡的人是在幫助你,幫你瞭解自己,讓你發覺你的陰暗面。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跟一個人越親密,就越容易產生厭惡,因為他讓你看到了自己的真面目。
別人最惹你討厭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就會懷疑別人的品德;一個對別人不忠誠的人,也會懷疑別人對他的忠誠;一個不正直的、不正經的人,就會把別人的任何舉動都“想歪”,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一個對別的女人有非份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會猜疑自己的女人。老遇到討厭的事的人,往往是令人討厭的人;喜歡挑人毛病的人,其實自己才最有毛病;喜歡說三道四的人,其實自己才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愛發脾氣,你就會認為別人常惹你生氣,每一件事都可能變成你憤怒的理由。並不是說每一樣東西都是錯的,而是你會投射,你會把隱藏在自己內在的東西投射到別人身上。你會譴責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你有太多的怒氣,所以即使是一點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樣,別人對你說什麼,也反映了他們是誰及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批評你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不滿,甚至他們自己就是他們所批評的“那種人”。
當你內心走向良善時,你將停止批評別人和對別人的批評產生反彈。
如果你對一顆長滿蘋果的樹木丟石頭,掉下來的就只會是蘋果,不管誰丟都一樣。一個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對他怎麼樣,他顯現出來的就只會是平和、良善,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一般而言,那些我們相處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們喜歡且接受的內在自我;而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則反映了我們不愉快且不接受的內在自我。
教雙方和諧相處,不如教他們讓自己內心和諧,那樣雙方自然會和諧;教他們如何增進彼此感情,還不如教他們增進自我成長,那樣彼此關係自然會成長。
當有人問我要如何改善關係,我總會告訴他們:“首先你要深入內在,除非你內在的問題先解決,否則你不但無法改善,而且會製造更多問題。”
一個有控制慾的人,除非內在的空虛得到填補,否則就不可能放下別人,也難以解放自己;一個滿懷怨恨的人,除非內在憤懣的情緒得到抒解,否則就不可能停止怨懟;一個愛嫉妒的人,除非內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較,否則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個人外在的言行舉止都是內在思想的呈現。你如果無法信任自己,就很難信任別人;你如果無法尊重自己,就很難尊重別人;你如果無法肯定自己,就很難肯定別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別人。
當伴侶們沒有了愛而彼此傷害,我不會告訴他們要如何努力愛對方,而是要求他們先學會愛自己,因為傷害對方其實就是傷害自己。
你與每個人的關係,都反應出你與自己的關係。如果你不斷與自己的內在衝突,那麼你也會不斷地與別人衝突;如果你自己內在的情感掙扎,那麼你也會與別人在情感上發生掙扎。我們在感情中所遭遇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在的問題。
回覆列表
謝邀!問得好!一個人,一出生睜開眼睛,就看到了一個新奇的世界。在摸爬滾打中,又觸控到這世界的輪闊,體嚐到苦澀酸甜的滋味,觸碰到一路的軟硬。總想著,此山不如那山高,庭花不如牆外香,朝思暮想身外物,唯獨不把自己想。此生為何而來,又為何往?是該好好想想;自己半斤八兩?更得獨自思量。我仔細想了想,不過一棵草,原野臨風霜,春去秋又來,嚴冬盼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