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航工作室

    一、朱元璋列出的15個不徵的國家是哪些?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對明代外交定下基調:一要奉行和睦,二則厲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華夏天朝傳統的“懷柔遠人”之道的延續,也是對蒙元統治者窮兵黷武對外擴張的否定。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編纂《皇明祖訓》宣佈將北韓、日本等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這15個國家是:北韓國(今北韓)、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高棉)、暹羅國(今泰國)、占城國(今越南)、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

    (1)元朝徵日在先 受警示

    太祖可能認為元朝就是敗在了窮兵贖武上!故以元亡為教訓,所以不希望子孫後代像元那樣窮兵贖武,導致亡國,故弄了個不徵之國。

    (2)朱元璋的保守思想所局狹的

    朱元璋洪武四年頒佈的詔書中說的極其詳盡明白。該詔書稱:

    “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

    (3)軍事角度:打下了消化不了的地方不要,節約民力。(當然標準朱元璋說了算)

    (4)政治角度:列“不徵之國”是對友好勢力的一種善意表示,是對其他勢力的一種威懾和警告。意在表明天朝恩怨分。對天朝親善就可以獲得“不徵”的待遇,否則就是天朝防備和征討的物件,恩威並施。

    (5)外交角度:明確承認為大“國”可以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平等國家。“不徵”之外要麼是敵國,要麼乾脆就不承認對方是“國”——明朝現在雖然不管,但對相應地區保留提出領土要求的權利。或許可以拿來解釋為什麼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明朝就要堅決抵制,絕對不承認他獨立並且和明朝有對等地位,德川家康統一日本明朝就可以泰然視之。

  • 2 # 太史公記

     “不徵之國”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貢體系下的重要政策。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對明代外交定下基調:一要奉行和睦,二則厲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華夏天朝傳統的“懷柔遠人”之道的延續,也是對蒙元統治者窮兵黷武對外擴張的否定。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編纂《皇明祖訓》宣佈將北韓、日本等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這15個國家是:北韓國(今北韓)、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高棉)、暹羅國(今泰國)、占城國(今越南)、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

      這15個“不徵之國”的宣佈,標誌著明朝和平外交政策的確立,也象徵明朝政府承認了上述國家的主權獨立。在此後給各國的詔諭中,明朝也一再表明“共享太平之福”的立場。

      附:

      這十五個不徵之國裡,日本排在第二位。據說是看見元蒙兩次遠征日本而遭遇頑強抵抗,最後反致失敗,太祖感其剛烈於是定其為不徵之國。

      但是,因為日本涉嫌捲入胡惟庸謀反案,朱元璋“怒日本特甚”,並且在《祖訓》中指出日本“雖朝實詐”,但他卻依然沒有討伐日本的意思,只是“決意絕之”。朱元璋的這種處理方式固然有受到忽必烈兩次征討日本均告慘敗的教訓影響,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他於洪武四年頒佈的詔書中說的極其詳盡明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小吃真的能月入過萬麼?一年四季都可以做的是什麼小吃?